-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光伏產業政策
- 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政策
- 自貿區政策
- 區域經濟政策
- 一帶一路政策
- 縣域經濟政策
- 智慧城市政策
- 創新基金政策
- 京津冀規劃政策
- 國家高新區政策
- 火炬計劃項目政策
- 高新技術企業政策
- 科技企業孵化器政策
- 創新型產業集群政策
甘肅中藥材產業“十三五”發展的對策思考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2-14 點擊:次
《中共甘肅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地域特色鮮明的綠色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以隴藥為核心的中藥材產業作為我省發展現代農業的“六大優勢產業”中的重點產業,“十三五”期間,如何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和效益、提升市場競爭能力為農民增收致富,如何可持續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更大貢獻,需要我們做出更大的努力。
1.“十二五”期間我省中藥材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一是生產經營初具規模,成為重要的特色產業。2015年我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88萬畝,產量100萬噸,成為全國種植中藥材面積最大的省份。定西市有數百種中藥材在隴西文峰和首陽交易,被稱為“中國藥都”。岷縣、渭源、隴西、瓜州、西和及武都區分別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當歸之鄉”“中國黨參之鄉”“中國黃芪之鄉”“中國鎖陽之鄉”“中國半夏之鄉”及“中國紅芪之鄉”。岷縣獲“當歸原產地地理標志”認定、武都區獲“紅芪原產地地理標志”認定、民勤縣獲“甘草原產地地理標志”認定。這些軟實力的建立,為甘肅省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區域特征明顯,種植區域向優勢產區集中。甘肅中藥材產區已形成隴南亞熱與暖溫帶秦藥區、甘南青藏高原東部高寒陰濕西(藏)藥區、隴中東部黃土高原溫帶-暖溫帶半干旱西藥區和河西溫帶干旱西藥區4大區域。甘肅的主產中藥材當歸、黨參、黃芪、大黃和甘草被譽為隴上“五朵金花”,成為馳名品牌,近年來板藍根、柴胡、枸杞、羌活、金銀花等藥材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形成了隴上十大名藥。
三是重視科學技術研究,夯實中藥材發展的基礎。“十二五”期間,在我省的大宗藥材上確定了40多項研究項目,涉及中藥材新品種選育、種質資源保護、增產提質栽培、野生中藥材馴化,新藥開發等領域,對提升我省中藥材產業技術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甘肅中醫藥大學承擔的全國第四次中藥材資源普查工作,對我省的40多個中藥材資源大縣開展了資源普查,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夯實了中藥材發展的基礎。
2.我省中藥材產業“十三五”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是建立創新平臺,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創新中藥材生產和下游產業水平提升的理論和技術,加強中藥材種質資源創新,加快新品種選育步伐。加強栽培技術研究,為有機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提供技術支撐,加大技術示范推廣力度,把成果送到農民家。重視創新人才團隊建設,建立“產、學、研”一體化,企業、農民、科技人員利益同享,風險共擔的機制。
二是建立優良種子種苗生產體系,為提升產品質量提供保證。設立專項制定種子種苗生產技術標準,推廣現代化育苗技術,建立工廠化育苗體系,使中藥材育苗技術逐步走向規范化、標準化。采集篩選馴化野生藥材資源,推出一批質量高、抗逆強、藥效好的優良品種。探索科研機構、種子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合作的運行模式,通過土地流轉鼓勵農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建立良種繁育基地,使種子種苗生產規范化、標準化、規?;?、工廠化。
三是建立標準綠色的示范基地,為打造隴藥品牌提供引領。組織專家及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戶面對面、手把手推廣應用新品種和規范化種植技術,做到良種良法配套、種植環境標準、種質資源標準、栽培技術標準、采收加工標準、儲藏運輸標準,并研發生產專用肥,生物物理方法代替傳統的病蟲防治方法,嚴格控制化肥、農藥、生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生產出綠色、道地、名牌中藥材。
四是建立完善產地加工體系,為提升產品競爭能力提供后勁。重點開展以隴藥為核心的道地中藥材的產地設施脫水、精選分切、微波殺蟲滅霉、真空包裝、適溫儲運、產地加工儲運技術研發,提升產品產后增值能力。制定甘肅道地藥材產地加工作業規范(GMP)和質量安全與衛生安全管理制度。鼓勵和引導國內大中型中藥制藥企業,通過“公司+行業協會+農戶”等模式,進行深加工、精加工,以優質、名貴、品牌產品開拓市場,占領市場。
五是建立國際合作機制,為國際化發展提供通道。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利用各種渠道、采取各種措施與中亞乃至世界各國進行中藥材經營開發。選派中醫藥人才在境外設立中醫藥服務窗口、銷售網點宣傳隴藥產品、推介隴藥產品,讓隴藥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占領國際市場。積極發展藥食同源產品,研發當歸、苦水玫瑰、甘草、百合、花椒和沙棘等藥食同源的產品,走出了一條新路。同時,開發各種保健品、獸用中藥產品。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