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區正謀劃 依托古城打造文創特色小鎮
來源:未知 日期:2017-02-22 點擊:次
以文化引領城市規劃建設,提升城市文化個性和品位。
武昌既是文化資源大區,也是文化產業大區,正矢志建設文化產業強區。武昌古城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武漢的文化精神高地和城市文化名片。
國家發改委支持建設聚焦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要素的創新創業平臺。明確提出,城市區域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文化特色及產業定位,可以探索建設特色小鎮。據悉,武昌區正在謀劃依托古城打造文創特色小鎮。
適合打造文創特色小鎮
武昌古城以原武昌明城墻為主體,包括部分原城墻外用地,即中山環路及南側津水路、巡司河路與臨江大道圍合而成的區域,總面積約7.7平方公里,擁有近1800年不間斷建城史。被譽為“黃鶴故里、武漢之根”。武昌古城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楚文化、黃鶴文化、宗教文化、學府文化、山水文化、首義文化和紅色革命歷史文化等交相輝映,具有開放包容、兼收并蓄、融貫中西的獨特魅力和精神氣質。
文化創意產業一直是武昌著力打造的支柱性產業。武昌·長江文化創意設計產業園是全省首家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湖北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是全省唯一處置國有文化資產的綜合性文化產權交易機構和華中地區文化體制改革資源配置平臺。武昌區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90億元,占GDP比重超過10%。武昌已初步形成以創意設計、文化出版、動漫設計等為主導的多種產業門類。
保護性改造植入產業業態
武昌古城文創小鎮將實施“產城融合”的模式,通過對城市肌理的保護性改造,保留城市韻味,同時植入與城市氣質和發展方向吻合的產業業態,按照“風貌為表、產業為里、特色為本、創新為魂”的理念,將武昌古城打造成產業富有特色,文化獨具韻味,生態充滿魅力的全國一流的文創特色小鎮。
武昌將秉持“政府主導、大力開發、審慎改造”的原則,依據《武昌千年古城保護與復興規劃》,編制實施性規劃,重塑具有武昌古城特色的城市肌理空間形態。對于古城范圍內的優秀歷史建筑,一棟建筑一個規劃、一棟建筑一個方案,以至臻至精的工匠精神,慢工出細活,將外觀風貌的保護與現代功能的植入最大限度地結合,使其成為串聯古城的一粒粒靚麗“珍珠”。根據歷史建筑的風格,結合功能分區,確定古城片區的建筑調性,通過風格復制、風格再詮釋等方法,合理布局建筑風貌,將武昌古城建設成歷史文化韻味濃厚、新舊建筑風格和諧相融、現代功能齊全完備的環境一流特色小鎮。
在產業選擇上,特色小鎮將緊跟國際國內文化產業的前沿動態,重點打造創意設計、影視動漫、VR/AR內容制作、數字出版、文化會展等細分產業,不求大而全,注重小而強。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培育和引進10家以上上市或龍頭文化企業,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通過合理分區確定功能區產業定位,指引分區改造,力求一個片區一個細分主導產業。在產業發展上,著力產業鏈的延伸構建,通過引進培育行業龍頭企業、組建產業聯盟、產業平臺等方式,聚合上下游企業,增強產業集中度,形成細分產業的生態閉環。
武昌區將堅持特色引領,將地域文化、歷史故事、名人軼事有機融合并貫穿于古城改造建設始終,傳承具有“江、湖、山、樓、街”特色的古城形象;深入挖掘古城歷史、地理、人文等特色優勢,結合現有基礎,“借題發揮”、推陳出新、“小題大做”,如實施城市文脈傳承工程,將城市文化的根源、精髓、名片等各種顯性和隱性的資源進行全方位的梳理,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優秀歷史建筑、文物遺產等“物質文脈”和文化形象宣傳、文藝精品創作等“精神文脈”建設。
武昌區將通過制定專項政策、引入創投機構、鼓勵投資基金、財政補貼支持等綜合方式,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創造最優環境,吸引各類具備創新能力與活力的企業、行業精英、創業者來這里投資興業。鼓勵在校大學生來武昌古城努力打拼、實現夢想,讓古城富有歷史底蘊的優雅風貌與城內富有朝氣活力的群體形成良性反差、和諧共榮,為古城發展永葆不竭動力。
環東湖沙湖形成三大文化產業集群
文化是武昌的第一資源、第一優勢,也是推動武昌發展的第一動力、第一品牌。經過多年發展,武昌區已建立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了工程設計、出版傳媒、文化旅游三大產業集群。2015年武昌區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90億元,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10%。
舉“長江旗”,探索個性化的城區轉型之路
武昌,坐擁長江中心位置,是長江文明的縮影和長江經濟帶中的重要文化符號。武昌區搶抓長江經濟帶建設機遇,2014年,武昌·長江文化創意設計產業園成功獲批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以產業園為載體,深化文化精髓傳承、文化內涵挖掘、文化資源整合、文化功能提升、文化園區建設等工作,著力推動文化產業與武昌發展的深度融合,積極打造武漢市、湖北省乃至長江中游的標志性文化產業發展示范帶。
按照江湖水脈聯動城市文脈的思路,結合產業特點和發展需要,沿“東湖—沙湖—長江”生態水系走向,規劃布局了東湖西岸傳媒設計產業集聚區、世界工程設計產業集聚區、楚河漢街創意生活體驗區、武昌古城藝術設計產業集聚區等四大產業功能片區,為文化項目落戶、文化企業入駐提供集聚空間。
打“設計牌”,塑造全球化的文創設計之都
工程設計是武漢市的千億產業集群,武昌是天然的設計之都,全市50%以上的工程設計龍頭企業和產值均集聚在武昌,專業領域涉及鐵道、水利、電力、建筑、環境科學、城市規劃等數十個行業,幾乎囊括了陸地、河流和海洋上所有基礎設施建造工程。全國70%的高鐵設計、超高壓輸變電設計和深基坑設計來自武昌。武昌將以全市申報世界設計之都為契機,進一步提升和放大設計產業優勢,不斷鞏固和強化領先地位,推進文化創意與設計產業整合,逐步形成以工程設計咨詢業為重點的綠色低碳產業群。目前武昌已與武漢設計產業聯盟簽訂框架性協議,擬建武漢工程設計聯盟大廈,總投資20億元。
建“項目庫”,提升區域化的文化產業能級
全力做好項目招商,加強文化旅游產業包裝、營銷和對外交流,通過文化產業專題招商會等形式,吸引外資、大型國有資本及社會資本到武昌進行戰略性投資。“十三五”期間,全區著力推動武昌古城曇華林核心區、武漢設計產業聯盟大廈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規劃總投資達到300億元。其中武昌古城建設以曇華林、斗級營項目為引爆點,總投資35億元,曇華林以“武漢城市之根、天使投資小鎮、創意創業之城”為目標,使其發展成為文化+金融+科技+旅游“四位一體”的武昌文化創意創谷;斗級營將充分挖掘黃鶴樓與戶部巷兩大城市名片的巨大人流,不斷完善旅游要素,將其建成武漢文化旅游“人氣王”、“漢味民俗文化第一街”。
目前已完成項目策劃、城市控規、土地征收等階段性工作。此外,楚天181創意產業園、曇華林藝術區、5.5科技創意產業園、海山文化創意產業園等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均在全面發展和提升中,先后獲批湖北省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及基地稱號,成為文創園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典范。
織“消費網”,推動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近年來,武昌承接了文化部、財政部“拉動城鄉居民文化消費”試點。武昌的試點政策為“居民文化消費激勵政策”,以打破公共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之間的界限為著眼點,成功導入和擴大了公益性文化參與人群,財政資金直接補貼給消費端,直接惠及消費人群。該試點項目以移動智能終端APP為運行載體,是“互聯網+”戰略在大文化領域的落地實踐,階段性的試點成果表明,借助于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技術,可以形成“互聯網+文化”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模式。武昌區試點的直接拉動效應接近1:4。從反饋結果來看,武昌是所有試點地區中拉動效果最顯著的地區,為文化部、財政部的首批試點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省市領導到武昌專題調研,合肥、瀘州、宜昌、鄂爾多斯、南京、寧波等多地先后到武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