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民樂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來源:未知 日期:2020-04-17 點擊:次
創建背景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中發〔2020〕1 號)中明確指出: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發展富民鄉村產業。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連續四年發文鼓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
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著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增強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著力推進扶貧開發,盡快改變貧困地區面貌;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甘肅省委省政府下發《關于發展具有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意見》《甘肅省循環農業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2020 年產業扶貧專項提升行動方案》《關于河西戈壁農業發展的意見》等系列重要文件,支持戈壁農業發展。甘肅省政府采取政府扶持、多元投入等模式,計劃五年投入 450 億元支持戈壁農業發展,其中財政資金 100 億,金融和社會資本 350 億,穩妥有續地擴大戈壁農業產業規模,提升戈壁農業的影響力、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
民樂縣戈壁荒灘面積大、光熱資源充足。截至目前,全縣設施農業面積近 4 萬畝,發展非耕地高效連棟溫室面積達 70 萬平方米。依托現代高科技智能化設施溫室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可有效盤活戈壁荒灘等閑置土地資源,以政策扶持、科技創新、產業園區為支撐,以節水高效、循環有機、綠色品牌為引領,探索甘肅省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新路子,打造鄉村振興“民樂樣板”新模式。為此,民樂縣委、縣政府緊抓政策機遇,主動作為,作出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決策部署,并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積極開展前期工作,科學謀劃產業園發展,有序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
符合國家“一帶一路”向西走出去的戰略需求
隨著我國東南部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國家蔬菜產業的重心逐步由東南沿海向工業化污染較輕的西北優勢區轉移,甘肅省成為農業部西北內陸出口蔬菜重點生產區域和西北溫帶干旱及青藏高原區設施蔬菜重點區域。產業園作為甘肅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排頭兵,將成為河西走廊地區面向西北乃至中亞、西亞、南亞地區重要的的高端蔬菜供應基地。創新甘肅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模式
甘肅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擁有五大有利因素。一是發展有需要。甘肅與西向的中西亞、中東歐等國家(地區)在農產品品種、技術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二是建設有條件。甘肅地理過渡性強,省內植物資源具有廣泛的抗寒耐旱遺傳特性,有大量適宜寒旱氣候條件的特色優勢品種。三是技術有支撐。有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專門從事高寒干旱地區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重大工程研究。四是前期有基礎。多年發展旱作農業,甘肅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最大的蔬菜、花卉制種基地等。五是未來有前景。甘肅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和相關國家開展高效節水農業、日光溫室等設施農業生產技術合作。民樂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是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排頭兵。產業園集成應用設施化、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等現代技術手段,走出一條差異競爭、高端切入、綠色發展的新時代民樂高效設施農業發展路子,為甘肅其他地區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帶動戈壁生態農業發展,不與糧爭地、戈壁變“金幣”
戈壁生態農業是甘肅省立足本省自然資源實際,重點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民脫貧致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河西走廊集中分布著近 20 萬平方公里戈壁沙地等閑置未利用的土地資源,民樂現代農業產業園依托現代高科技智能化設施農業技術,充分利用河西走廊地區光照充足、干旱高寒,病蟲害發生少等自然稟賦和直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區位優勢發展戈壁農業。通過少用或不占用耕地,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戈壁荒灘土地資源利用率,有效緩解城鄉建設用地需求與耕地保有量之間的矛盾,有效解決日益嚴重的糧菜、糧果爭地矛盾,為社會提供更多優質的蔬菜等原料,大幅度增加區域糧食安全保障。引領現代高效設施農業創新發展
創建民樂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培育壯大現代高效設施農業為抓手,以創新推動農業產業提檔升級為動力,帶動鄉村全面振興。依托張掖海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簡稱海升集團)、甘肅鼎豐薯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甘肅天潤園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打造一批高端設施蔬菜、馬鈴薯、高原夏菜等民樂地域特色的健康安全食品,深入推動全縣農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對發掘西部地區尤其是干旱荒漠地區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張掖市民樂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創建目標
主導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產業園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設施蔬菜主導產業地位進一步提升,產業鏈條不斷延長加深。到 2021 年,產業園總產值達到 31.4 億元,主導產業產值達到 22 億元,農產品加工能力進一步提升。產業園非耕地高效連棟溫室面積達 70 萬平方米,年產量 3.5 萬噸,產值
8.7 億元(其中二產產值 4.8 億元)。設施食用菌面積穩定在1000 畝左右,年產量 2.8 萬噸,產值 3 億元。高原夏菜種植面積 1.5 萬畝,年產量 8.3 萬噸,產值 0.8 億元。馬鈴薯種植面積 1.5 萬畝,年產量 5.2 萬噸,產值 0.7 億元。馬鈴薯種薯繁育年產值 0.6 億元。高原夏菜、馬鈴薯等農產品加工產值10.2 億元。
技術裝備水平實現新跨越。科技創新取得顯著進展,基礎設施、物質裝備等現代生產要素在產業園高度集聚,與科研單位的合作更加緊密,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廣泛應用,科技對主導產業發展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到 2021 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 88%,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72%,農業研發平臺取得重大提升。
綠色食品引領品牌發展取得新提升。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產地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綠色生產模式廣泛應用,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到 2021 年,園內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 99%,畜禽糞便(或殘枝老葉)綜合處理率達到 95%,設施蔬菜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農民收入增長取得新進展。培育壯大一批新型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有效運行,訂單農業、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聯結機制大范圍推廣,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明顯增強。到 2021 年,帶動就業人數達到 2 萬人,推動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 30%。
政策支持措施實現新突破。政策工具不斷創新,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產業園公共政策體系不斷強化,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用地、金融、科技與人才政策體系,適應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要求的各類政策不斷完善,助力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
組織管理建設取得新成績。產業園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按照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標準化管理、個性化服務的要求,積極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提高服務效率、提升服務品質,建立了綜合類服務與專業類服務相銜接的專業服務體系,探索形成了一套適合產業園管理運營與服務的民樂模式。
主導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產業園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設施蔬菜主導產業地位進一步提升,產業鏈條不斷延長加深。到 2021 年,產業園總產值達到 31.4 億元,主導產業產值達到 22 億元,農產品加工能力進一步提升。產業園非耕地高效連棟溫室面積達 70 萬平方米,年產量 3.5 萬噸,產值
8.7 億元(其中二產產值 4.8 億元)。設施食用菌面積穩定在1000 畝左右,年產量 2.8 萬噸,產值 3 億元。高原夏菜種植面積 1.5 萬畝,年產量 8.3 萬噸,產值 0.8 億元。馬鈴薯種植面積 1.5 萬畝,年產量 5.2 萬噸,產值 0.7 億元。馬鈴薯種薯繁育年產值 0.6 億元。高原夏菜、馬鈴薯等農產品加工產值10.2 億元。
技術裝備水平實現新跨越。科技創新取得顯著進展,基礎設施、物質裝備等現代生產要素在產業園高度集聚,與科研單位的合作更加緊密,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廣泛應用,科技對主導產業發展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到 2021 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 88%,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72%,農業研發平臺取得重大提升。
綠色食品引領品牌發展取得新提升。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產地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綠色生產模式廣泛應用,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到 2021 年,園內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 99%,畜禽糞便(或殘枝老葉)綜合處理率達到 95%,設施蔬菜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農民收入增長取得新進展。培育壯大一批新型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有效運行,訂單農業、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聯結機制大范圍推廣,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明顯增強。到 2021 年,帶動就業人數達到 2 萬人,推動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 30%。
政策支持措施實現新突破。政策工具不斷創新,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產業園公共政策體系不斷強化,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用地、金融、科技與人才政策體系,適應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要求的各類政策不斷完善,助力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
組織管理建設取得新成績。產業園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按照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標準化管理、個性化服務的要求,積極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提高服務效率、提升服務品質,建立了綜合類服務與專業類服務相銜接的專業服務體系,探索形成了一套適合產業園管理運營與服務的民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