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未來人口規模及產業規劃已定!
城市副中心未來人口規模及產業規劃已定!
來源:未知 日期:2019-07-23 點擊:次
為積極配合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深入實施《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通州區人民政府編制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下稱規劃)。未來三年,無論從落實副中心功能定位,還是促進加快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北京城市副中心都將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的。
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
規劃提出到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初步建成具有核心競爭力、彰顯人文魅力、富有城市活力的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現代化城區,成為低碳高效的綠色城市、藍綠交織的森林城市、自然生態的海綿城市、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古今同輝的人文城市、公平普惠的宜居城市。此外,城市功能將更加完善,城市品質顯著提升,承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作用全面顯現,城鄉一體化新格局基本實現,與河北雄安新區共同建成北京的新“兩翼”。創造“副中心質量”,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帶動作用成效顯著,奠定新時代千年之城的堅實基礎。
對于城市副中心的規模與結構,規劃提出,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30萬人以內,承接中心城區40萬至50萬常住人口疏解,城鄉建設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地上建筑規模控制在1億平方米以內。且劃定約9平方公里戰略留白地區,為城市后續發展預留空間。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實現生態空間面積達到總面積的40%以上。
規劃在2016年開展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基礎上,堅持遵循中華營城理念、北京建城傳統、通州地域文脈,構建“一帶、一軸、多組團”的空間結構,以一帶、一軸為統領深化城市空間結構,組織城市功能布局,以組團、家園為單元提供城市公共服務。打造凸顯公共空間魅力的生態文明帶。
城市副中心將聚焦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游三大主導功能,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綜合功能。人隨功能走、人隨產業走,城市副中心將承接中心城區40-50萬常住人口疏解。
規劃著重提出要處理好水與城、藍與綠、古與今的關系,將水城共融、藍綠交織、文化傳承作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依托多河富水生態本底,傳承運河歷史文化,秉承自然生態理念,構建系列分洪體系,保障防洪防澇安全,營造自然宜人濱水環境,重構水與城、水與人的和諧關系。同時提出要保護并利用好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講好運河故事,構筑全面覆蓋、亙古及今的歷史文化傳承體系,充分展現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
為了落實副中心功能定位,北京市在2019年,將進一步增強副中心綜合承載能力。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堅定不移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在污染防治中注重大氣治理精細化,提高綠色空間的規模和質量,全面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方面:推動廣渠路東延工程,2019年一季度前完成拆遷工作;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公共建筑力爭2019年上半年實現開工建設;文化旅游區2019年要基本完成所有管廊的結構施工;主題公園及度假區各標段全部開工建設。
疏解整治方面:堅定不移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完成800萬平米左右的違法建設拆除工作,騰退土地849公頃。
污染防治方面:在污染防治中注重大氣治理精細化,完成全部八十個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五十七項海綿城市建設工作。
在提高綠色空間的規模和質量方面:重點抓好道路節點的綠化景觀建設,2019年力爭基本完成城市綠心項目計劃種植任務。
文化建設方面:全面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重點推進三廟一塔、十八個半截胡同的保護性修繕。
2019年,北京市副中心擬實施的重大工程196項。其中新開工78項,續建118項。
結語
未來,城市副中心要解決處理好和中心城區“主”與“副”的關系,在保障首都功能的同時,實現以副輔主、主副共興的發展局面。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方面,城市副中心通過全區的功能統籌和城鄉統籌發展,以城帶鄉、城鄉共融,實現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并處理好與廊坊北三縣地區激活帶動、協同發展的關系,落實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的城市戰略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