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未來發展方向分析
產業園區未來發展方向分析
來源:未知 日期:2019-07-31 點擊:次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產業園區的未來發展,必然要適應我國戰略轉型的要求,認清園區發展方向和趨勢是做好園區長遠發展規劃必不可少的一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有效推動園區發展和升級。
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19家國家級經開區和168家國家級高新區,省級開發區2052家。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2月11日至2019年1月10日,全國新建/建成/擬建園區超160個。其中華東地區以30、23、16個的新建/建成/擬建園區數量占據絕對領先地位。而三北地區(東北、華北、西北)則整體建設數量較少。
起步晚 發展快
01
中國產業園的建設與發展起步較晚,改革開放后,從1984年起,中國在14個沿海開放城市先后建立了經濟技術開發區,拉開了中國產業園開發建設的序幕,并帶來了全國產業園建設的熱潮。但該階段的產業園以制造業為主,例如,各種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科技園區、農業園區、化工園區等,是以粗放型產業為主體的傳統產業園。
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國民經濟產業類型由傳統紡織、煤炭、鋼鐵、機械等工業產業逐漸向以先進制造業、生物醫藥制造、高新技術產業等新興產業轉變,中國產業園的規劃和建設逐漸向精細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出現了以現代產業為主體集聚的軟件園、電子商務園、特色小鎮、創意文化園等,是以現代產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園。
中國園區經濟雖只有二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但卻是每隔幾年邁上一個新的臺階。以科技園區為例,自2001年以來,國家科技部提出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二次創業”發展戰略,掀起了國家高新區的“二次創業”浪潮,也將我國科技園區發展帶上一個新的高度。
近年來,我國園區發展方式正在出現一些新的趨勢和特點:如增長方式由注重規模向更加注重發展質量轉變、資源配置由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化發展轉變、產業結構由以制造業為主向制造業和專業服務業相結合轉變、環境建設由相對注重硬環境向更加注重軟環境轉變……可以說,大部分現有產業園區在未來發展中都需要面對這樣的課題。
產業地產逐步崛起
02
在我國早期的園區開發中,政府主導的園區開發公司一直扮演著園區開發“市場”的絕對主角。這時的園區開發公司雖采取公司化機制,但更多附屬于政府管委會,在園區開發中也主要是進行基礎設施和市政設施建設。
近兩年,隨著科技產業革命的深化以及國家戰略政策的頻繁調整,中國產業園區的發展已經進入到4.0的產業綜合體階段,并在產業內核、運營模式等方面呈現出全新的特征及發展趨勢。在4.0階段,園區的發展特別強調了產業與城市之間的關系,科技服務產業是天然的園區城市化發展產業內核選擇,以“園”興“城”,以“城”促“園”的產城一體化發展模式,在“十三五”期間,將對打造城市經濟新內核,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中國產業地產將進入協同發展階段,轉型升級仍然是主要目標,區域產業地產發展將出現結構化差異,管理服務智慧化,實現產業集群化,越來越多的企業扎堆進入產業地產領域,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城建設”新趨勢,產業地產將進入規劃主導發展階段,新形式下“特色小鎮”也將更有特色,重心逐漸布局二三線城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隨著我國園區經濟的發展,標準化廠房、創業大廈、孵化器、產業綜合體等產業地產逐步興起,使得園區開發已不僅僅是招商引資的載體,產業地產開發和運營本身就成了一種房地產業務,造就了眾多的產業房地產商。其中也不乏一些誤打誤撞闖進“行業”中的產業投資者或房地產開發商,不知不覺地成了“園區開發商”,致力于園區開發業務,并在市場的洗禮中逐步成長起來。
十九大報告給中國產業地產發展指明方向,繼續支持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發展水平,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將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另外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發展等戰略實施,為產業地產的發展的區域選擇起到一定指導性作用。
積極推進平臺建設
03
“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無論是國內產業轉移和國際產業轉移,歸根結底還是應以市場和企業為主導,對于政府來說,要積極轉變角色,從過去的“包辦婚姻”思維中跳躍出來,轉向推進平臺建設、機制體制創新、服務提升和創新環境培育上,著力提高行政效率,強化“軟環境”和“硬環境”建設,吸引技術、人才、信息、資本等要素集聚,創造更有利于企業生存、發展、創新的條件。
在日益激烈的園區競爭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園區經營者在積極推動公共服務平臺的規劃和建設。
人才服務平臺、創業培訓平臺、風險投資平臺、公共技術平臺、技術交易平臺等等字眼,經常見之于地方政府的各種年度計劃、總結報告中。
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一般是植根于園區企業的經營價值鏈上,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群的薄弱環節,如融資、技術、設備、市場、人才等等。
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好,不僅有利于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也有利于促進企業創新、開拓市場,從而增加企業經營效益,有效地提升園區產業集群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