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編制的背景、要點、方向簡析
“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編制的背景、要點、方向簡析
來源:未知 日期:2019-08-01 點擊:次
2021-2025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計劃時期,也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對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文化產業作為重點打造的新興支柱產業,被放在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還需在科學規范體制基礎上,結合自身發展規律,更新視角、創新范式、優化路徑、緊抓要點,提升產業規劃的戰略引導效力。
“十四五”文化產業規劃編制的背景
國際環境
從外部環境來看,文化核心競爭力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抓手。世界經濟重心調整、世界政治格局變化趨勢加快、第四次科技革命實現顛覆性發展、全球治理體系面臨重大變動等等。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在這個格局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逐漸提高。于此同時,美國推行逆全球化,不斷制造矛盾,進一步限制中國發展。中興事件、華為事件,給我們的啟示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成為一個國家能否在這場世界競爭中掌握主動權的關鍵性因素,特別是在面對美國實施文化霸權主義、知識壟斷,國家文化創新能力體系建設是需要探索的,該系統不僅要強調文化成果的原創性,而且同樣關注文化原創成果的傳播與擴散,關注它的產業化,這樣才能獲得國家文化安全保障。
國內環境
從內部環境來看,后工業時代的中國需要一個繁榮的文化產業做支撐。我國主要矛盾在“十三五”時期已經轉變,我國進入后工業時代,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國家發展面臨新時代、新階段,新矛盾、新問題,新機遇、新挑戰,新目標、新任務等一系列新情況。“十四五”將是中國經濟將有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階段的關鍵時期,隨著5G技術的應用和物聯網的普及,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將不斷涌現,對于新消費需求激活新經濟形勢需要科學預判,有序引導。市場化進入深度改革期,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處理到了最關鍵的五年,政府如何“做好管理者、搭建好平臺、做好店小二”三重角色定位需要明晰。同時新科技革命帶來的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新技術,如何應用于產業升級,需要進一步探討。
國家從法律層面已經肯定了編制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必要性。《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提出,“國家將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制定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規劃,發布文化產業發展指導目錄,促進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
“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義
● 綜合國內外政治、經濟、科技等形勢,適時調整國家文化戰略;
● 履行政府對文化產業全面引導、布局、統籌協調的職責,引導資源配置;
● 科學診斷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階段性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
● 在決策層面達成共識,形成未來五年產業促進工作合力;
●匯聚各種要素共促文化產業發展,確定重點文化發展業態和重大文化產業項目。
“十四五”規劃編制的原則
●規劃編制前應開展全面的摸底調查工作,利用各類新媒體、調研平臺、數據庫工具,深度研究并形成可視化的分析結論。
●規劃內容應涵蓋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空間布局、重點行業、重點任務、重點項目、保障措施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內容。其中發展目標盡可能量化;發展任務具體明確,重點突出;重點項目和政策舉措具備必要性和可行性。
●規劃體例應在確保規劃內容無遺漏、上位同位規劃相銜接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適度創新。
●規劃應配套制定年度執行計劃,以利于組織開展規劃實施年度監測分析,強化監測評估結果應用。
●鼓勵專業機構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規劃輔助手段,開展行業專題研究、政策解讀、規劃驗收等相關增值服務。
“十四五”文化產業規劃編制內涵
產業評估
1.產業發展環境評估:將經濟資源、文化資源、治理資源、創新資源、要素資源納入文化產業發展環境評估體系中,甄別產業發展優勢資源。
2.產業發展現狀評估:開展縱向文化產業發展階段評估和橫向文化產業對比評估。
戰略選擇
1.業態定位:在產業屬性研究和產業評估基礎上,建立產業選擇矩陣模型。
2.功能定位:在業態定位和產業評估基礎上,設立產業發展功能定位。
政策服務及優化
已有政策促進內容的評估(問題匹配度、銜接性、落地性)進行必要的政策服務優化,并補齊政策服務遺漏項。
重點項目論證及選擇
圍繞業態定位和功能定位,論證并選擇“十四五”期間支撐規劃目標實現的具體項目,并設定重點項目的具體實現路徑。
文化產業“十四五”規劃編制步驟
“十四五”文化產業規劃的編制要點
●客觀全面做好總結評估。對“十三五”執行情況進行全面總結評估,客觀準確把握區域所處發展階段及特征。
●重視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瓶頸問題的解決。致力于打破制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找準突破發展的切入點、解決核心問題,發揮戰略導向作用,確保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處理好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文化事業單位有眾多的文化資源,這些文化資源對發展文化產業作用巨大,解決文化資源的部門分割,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做好近中遠期的目標銜接。既要以五年為主,又應預測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化建設的各項目標,以及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文化戰略安排。
●重視突出區域自身文化產業發展特色。尋找區域與其他地區的異同,挖掘其文化發展價值,準確把握其文化發展特色,并在規劃中突出區域特色。
●重視規劃實施的可操作性。既要站在大區域發展中考慮問題,對未來文化發展和產業環境變化有一定的準備,又要切合區域發展實際,穩步推進,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十四五”文化產業規劃須關注的幾個問題
改革已成當務之急
隨著改革紅利的逐步減弱,我國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十四五”期間,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市場關系,營造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營商環境,促進市場主體平等競爭,強化稅收稅制、知識產權保護、消費權益保護、投資者保護、文化市場監管、對外貿易等的規范引導,成為文化產業體制機制改革的當務之急。
產業“空心化”風險凸顯
當前產業結構“空心化”風險凸顯,避免脫實向虛、重塑實體經濟競爭優勢迫在眉睫。在文化產業領域內,動漫、影視、藝術品、旅游等部分行業泡沫化、過度金融化問題凸顯。因此“十四五”期間,文化產業需要兼顧的兩難和多難矛盾或將增加,規劃需要兼顧發展導向與風險導向,在穩健發展中促改革、補短板、防風險。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效統一
文化產業存在規模小、投資大、投資周期長、效益低等特點,從而導致文化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嚴重;另一方面,文化產業正外部效應明顯,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其他產業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實現文化產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效統一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文化產業成新舊動能轉化中的支撐作用不足
產業發展的質量效益根本依賴于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當前,文化產業新業態規模小、占比低,轉型升級壓力大,亟需加快新增長點、新動能的培育和發掘。“十四五”期間,文化產業應以市域、縣域為主戰場,瞄準產業融合、產城一體、實體經濟、鄉村振興等焦點領域,利用新生產要素實現產業價值鏈的循環暢通。
文化有效供給相對不足
近年來,城鄉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明顯提升,但供給體系明顯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有效型和優質型供給不足。十四五”時期,及時把握文化中高端需求、線上線下融合及分層化、體驗型拉動趨勢,通過有效的要素供給、產品供給和制度供給,在更高水平上達成新的供求均衡,進一步釋放文化內需。
新一輪科技戰頭部優勢尚需凸顯
“十四五”時期是各國新一輪科技戰搶占發展制高點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在5G為背景的“加速度”時代,科技創新將促使文化生產要素在創新過程中實現優化組合,為文化產業賦予更多新內涵。因此,“十四五”期間,制定科學、前瞻性的頂層設計,對培育新優勢,搶占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不足
中國文化資源之豐富在世界上絕無僅有,但文化產業出海難的問題一直困擾了政府和文化企業;而美國卻通過在他國的文化元素中注入美國文化,將其返銷全球,花木蘭、功夫熊貓的電影就是明顯的例證。如何挖掘我國的文化資源,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文化故事,是“十四五”時期面臨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