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產業規劃需要“未雨綢繆”
鄉村產業規劃需要“未雨綢繆”
來源:未知 日期:2019-11-25 點擊:次
在鄉村振興中,產業發展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要實現村莊產業興旺發展,就需要做到科學規劃,同時根據規劃有序發展鄉村產業。
當下,一些地方熱衷于“龐大”的產業規劃,特別是上馬高大上項目,在鄉村產業規劃、落地、發展方面,出現了一些混亂和問題。
筆者結合近兩年對全國多地鄉村實地走訪、考察的經驗,針對當下存在的幾個怪象和難題,來談一談鄉村產業規劃及落地應該注意的關鍵。
當下鄉村產業發展的怪象之一:鄉村產業“水土不服”。
當下部分地區鄉村產業出現了不少水土不服現象, 比如,鄉村旅游發展中,如部分鄉村試圖發展其他產業,發展的產業或“同質化”,或過度“城市化”,失去了“鄉間特色”;
比如,由于缺乏對本地傳統優勢產業項目的深入調研,有的村、鎮急急忙忙著眼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進度”,選擇項目時盲目追求形式上的花哨、名稱上的洋氣、效果上的炫目,到頭來搞得“水土不服”。有的產業項目只能“曇花一現”,最終勞民傷財、挫傷村民參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性,而且或多或少造成浪費資源、甚至在生態環保等方面給后續發展留下后遺癥。
比如,在農村電商發展中,農村電商規劃并未與當地主導產業發展相融合,一方面,導致容易引進水土不服的產業,另一方面,也沒有與當地現有產業體系形成良性互動,從而導致各自為戰,輻射和帶動能力大幅消弱。
比如,開設民宿如對當地文化缺乏深刻理解,弄成四不像,出現定位不當, 導致投資的失敗等等。
當下鄉村產業發展的怪象之二:一些地方熱衷于“龐大”的產業規劃,特別是上馬高大上項目。
鄉村振興中,其實最害怕的就是“大而無當”的規劃和項目。這類規劃存在著兩種問題:第一,不具備落地可能性,地方,尤其是縣域和鄉村,首先在“錢從哪里來”這個問題上,就無法解決,項目和規劃無法落地。或者即便落地,也無法可持續發展和壯大,成為爛尾項目和工程;第二,過于片面,很多地方的產業規劃,并沒有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等協調起來,這也造成項目發展的后期,會面臨一系列難題和阻礙。
當下鄉村產業發展的怪象之三:只講規模,不講市場。
筆者認為,鄉村產業振興,還是應該堅持以市場化為方向和重點,政府可以適度引導、扶持,但不是大包大攬去干預農民具體的經營行為和生產行為,而是優化制度供給、政策供給、服務供給,把不該管的“放”給市場,推動有效市場的形成與完善,激發鄉村發展的內在動力以產生乘數效應。
當下鄉村產業發展的怪象之四:政府部門直接充當了市場主體。
筆者認為,在鄉村產業發展中,政府應該明確在其中的角色和功能,有所為,有所不為。
政府在鄉村產業發展中,應該發揮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功能:
第一,政府在鄉村產業培育中,應該起到引領作用,引領作用主要表現在規劃引導、模式指導、政策指引,比如做好針對性的產業規劃等;
第二,通過黨建引領,發揮管理人才作用,調動生產積極性。通過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充分團結廣大村民,調動村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第三,打造農業合作聯社,讓村民整體獲益。通過成立合作聯社,統一技術服務、質量標準和宣傳銷售,提升產品的組織化程度和規模化水平,打造特色品牌,提高整體收益。
第四,政府也要發揮好協調作用,避免鄉村之間的同質化競爭與惡性競爭。
第五,政府應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社會化服務、推動鄉村產業品牌化戰略。
而包括沒有市場導向盲目擴大規模,包括政府部門直接充當了市場主體,“赤膊上陣”,直接投資、直接管理、直接運營,而忽視了自身的“放管服”職責等,則是地方政府在鄉村振興中“不可為”的角色。
當下鄉村產業發展的怪象之五:產業規劃缺乏“未雨綢繆”。
筆者認為,鄉村產業規劃、落地中,應該為可預期的風險和困難,做好預期以及解決方面。未雨綢繆的“雨”,指的是市場、大環境的變化。以今年水果為例,這個“雨”包括,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包括消費需求,從批發市場到終端消費需求不振;包括行業踩踏,蘋果等水果普遍豐收,供過于求,同類果品區域自相殘殺,同期上市果品互相踩踏;還包括進口沖擊,進口體量增長過快等。
這些變化,嚴重沖擊了鄉村產業發展情況,而早規劃,應該包括如何從根本上提前預防、解決這樣的難題和風險。
筆者認為,出現上述五個怪象的關鍵,還是沒有做好前期的鄉村產業規劃工作。一個真正好的鄉村產業規劃,一定是做好了兩點:首先,要真正吃透當地的實際情怳,包括把握準當地的資源要素稟、吃透當地的風土人情等。
其次,規劃要能能很好地與當地的群眾結合起來,互動起來,接地氣,抓要害。一個好的規劃一定是因人而易,因時而易,因地而易的;一定是量身定做、富有特色、很接地氣的。
如何選擇能夠真正在在農村土地上查扎根長大的鄉村產業呢?筆者認為,一定是在本地特色基礎上,結合現代產業理念和方式、方法,經過市場檢驗后可行的產業。
這其實包括三個層面:
第一,一定要有本土特色。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來選擇和培育特色產業,在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基礎上,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構建新型鄉村產業體系,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實現農民增收、產業興旺和鄉村繁榮。
第二,一定要有現代產業理念,包括多產融合,應著眼于優化一產,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促進農旅結合、農網融合、一二三產業融合;包括搭建基于互聯網等技術的電商銷售平臺,利用“村淘”、“電商”等現代化手段,實現產地與消費端無縫對接;也包括用改革創新的辦法來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比如農戶承包地制度、金融支持等等。
第三,一定經過市場檢驗切實可行,鄉村產業的選擇、培育市場,需要再競爭中不斷催生、經過檢驗而逐步形成的,發展路徑需要地方和企業結合實際不斷探索、自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