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式養老產業發展的數據性研究
美國式養老產業發展的數據性研究
來源:未知 日期:2020-03-16 點擊:次
美國在20世紀40年代即步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截至2012年末,美國65歲以上的老人有4314.5萬,占全部人口的13.7%。根據聯合國的人口預測,美國于2010年步入人口負債時代。
【政策措施】
?立法:循序漸進,養老制度逐步完善
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養老市場完全自由化,到了大蕭條之后,羅斯福總統頒布了《社會保障法》,這是第一部涉及到基本養老保障的法律,其后的發展,包括建立現收現付制度、老年與遺囑保險(OASI)都是在這個法案基礎上的修正。
進入70年代,美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且老齡化加速,養老支出的赤字越發明顯,于是74年的《雇員退休收入保障法案》開始致力于推動私人養老計劃的發展,78年的“401K計劃”更是將養老金的運作推向完全的市場化,使得私人養老逐漸替代國家養老成為養老金的重要支柱,其后的稅收優惠等計劃都是對私人養老的支持。
小鏈接--401K計劃
401K計劃是指美國1978年《國內稅收法》新增的第401條k項條款所規定的,一種由雇員、雇主共同繳費建立起來的完全基金式的養老保險制度,是橫跨保險、儲蓄、投資、貸款等業務的金融制度安排。
401K計劃在20世紀90年代迅速發展,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社會保障體系,成為美國諸多雇主首選的社會保障計劃。該計劃適用于私人盈利性公司。
?資金:三支柱合理分工,市場化運作
美國的養老體系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是覆蓋面很廣的社保
第二是由公司企業雇主或政府提供的福利雇主養老金計劃
第三是個人退休賬戶
根據OECD的數據,美國政府的養老支出在全球其他國家的相比中偏低,且個人或團體自愿繳納養老金的比例達到了38.31%,這遠高于歐洲和日本國家的水平。這主要是由于美國的養老金計劃中IRA的占比較高,截至2012年末,IRA的資產規模已經達到了5.4萬億美元。也正是因為這樣,美國養老金體系中第一支柱所承受的壓力較小,而第二、第三支柱則是主要的組成部分。
?設施:居家和社區養老搭配
美國老年人目前的養老模式包括居家養老、老年公寓和老年社區:
▲居家養老:政府和民間機構合作,市政府提供資金,社區非盈利組織承包服務,社會委員會監督服務,主要是以提供護理服務為主;
▲老年公寓:包括自助、陪護和特護,主要由政府出資。自住型不為老年人供任何與日常生活、藥物服務有關的協助,但會提供完善的社區服務。陪護型向老年人提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各種服務。特護型除了上面兩種類型所提到的服務外,還提供全面的醫療服務。
▲老年社區:由私人投資并進行商業化運作,社區中提供各種專門為老年人服務的配套設施,逐漸形成了老年產業的發展基地。
案例--太陽城模式
眾所周知的太陽城是美國社區養老的典范。太陽城模式主要針對獨立老人社區、協助老年人社區的模式,以房屋出售、租賃為主要收入來源,還輔助周邊設施的會費等,地產開發商是這類盈利模式的主要參與者。
最早的太陽城位于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西北12英里,那里全年312天能夠接收到日照,風景宜人。最有趣的是,太陽城最初的開發并非政府主導,而是開發商歪打正著。Del Webb公司20世紀60年代之前,在這里建了些僅供55歲以上退休老人居住的樣品房,同時修建了療養、醫療、商業中心及高爾夫球場等老人娛樂配套設施。從那以后,這里慢慢崛起了一座新城。
隨著公司的發展,目前太陽城主要有14個項目,是老年社區住宅開發的范本,主要依靠銷售房屋的收入盈利,周邊設施主要依靠城市政府配套,沒有自有的醫療、護理等服務。建筑形態包括單層、獨棟或者雙拼別墅,房價相比市中心區明顯便宜。而在其周邊也建立了包括高爾夫球場、圖書館、健身館等旅游度假性質的設施。
美國養老產業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進入老齡社會的,面臨著諸多社會問題,如何應對老年問題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資金的扶持,更需要發掘這個巨大的老年市場,“變老為寶”。
無論是老人還是兒女都喜歡老人在家養老,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四二一”型家庭越來越多,兒女工作繁忙,留下老人在家形成“空巢家庭”,無人照顧。而大量的城市下崗工人和農轉非進城務工人口,一般都處于中年時期,有耐心和生活經驗,稍加培訓就能成為專業的居家護理人員。如此一來,老人有看護,失業人口有工作,一舉兩得。
除了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或老年公寓也是值得大力發展的養老產業之一。依據國際經驗,西方國家的老人在養老院度過晚年的比例大約是5%左右,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和地區的比例約在3%。按照這個比例,目前我國的養老院,在數目和層次上都遠遠達不到養老的需求,市場空間非常巨大。
養老社區、養老公寓適于建在有財力且老人較多的大城市,特別是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的郊區,最好是離醫療條件良好的大醫院非常近的地方,能達到老人養老、看護,兒女也方便來看望的目的。
除了居住護理等養老產業嚴重不足,我國在老齡人的心理需求、社會交往方面也一直是嚴重忽視的。到目前為止,我國大部分城市還沒有形成完整、有規模的養老產業。面對老齡化速度加快的趨勢,需要改變老人是負擔的傳統觀念,充分發掘、滿足老齡人生活、心理、健康、交往等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需求,開拓新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