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產業的2020:統籌規劃是首要任務
氫能產業的2020:統籌規劃是首要任務
來源:未知 日期:2020-03-23 點擊:次
經過多年積累,我國已初具氫能產業化發展條件。而且氫能發展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列為重點發展任務。
在2020年這一“十三五”收官之年,氫能產業應如何統籌規劃,構建科學發展格局?
2019年3月,我國第一次將氫能相關內容納入《政府工作報告》,10月國家能源委會議又提出探索推進氫能商業化路徑,表明國家越來越重視氫能發展。地方政府積極探索實踐,大型企業陸續跟進帶動產業發展,但與此同時,我國氫能產業仍存在關鍵材料和核心技術差距、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商業化推廣模式尚未建立等諸多瓶頸。接下來在2020年,還需全面統籌產業發展空間和潛力,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合理掌握終端應用節奏,提前防范產業無序競爭和產能過剩風險,構建我國氫能產業科學發展格局。
目前,國內對氫在能源系統中的地位尚未明確。對氫作為能源的安全性、全產業鏈的清潔低碳效益、氫能發展空間及其對油氣等能源的替代作用等,缺乏科學全面的深入研究論證。
在調研中,景春梅團隊發現,產業無序競爭和產能過剩風險已初步顯現。在近兩年不斷高漲的“氫能熱”中,有些地方為追求經濟增長規模與速度,不顧當地資源環境條件,與追逐政策補貼的企業結合起來,一哄而上布局產能。
與產能趨勢形成反差的是,關鍵材料和技術與國際差距明顯。大量核心專利掌握在美、日等國企業手中。導致氫能產業鏈各環節成本較高,商業化推廣仍十分困難。
在應用層面,則表現為“一窩蜂”式的“造車熱”。國內氫能發展幾乎都集中在交通領域,特別是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實際上,氫能在農業、工業及第三產業都有廣泛用途,在發電、儲能、建筑等領域都大有發展空間。我國需要以更寬廣的視野全面挖掘氫能價值和潛力。
此外,氫能基礎設施制約著產業發展。一方面,市場主體投資積極性不強,長期靠政策補貼難以為繼;另一方面,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尚處在起步階段,運營車輛少,加氫站難以通過規模效應平衡收支,投資風險大。
制定氫能發展頂層設計是當務之急。
應加快頂層設計,明確氫能是終端能源的組成部分,將發展氫能與油氣替代有效結合。將氫納入國家能源管理范疇,明確氫能行業主管部門,抓緊制訂實施氫能產業發展戰略。加快加氫站建設,破解“加氫焦慮”。
要統籌區域布局和應用示范以避免產業趨同。按照“全國一盤棋”原則,結合各地資源稟賦與協同發展優勢,合理選擇氫能資源豐富、氫能產業集聚,或將經濟發達、環保壓力大的區域作為國家級示范區,分層次、有重點開展全產業鏈的區域示范。例如,可以將燃料電池產業納入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發展戰略布局,在海南結合禁售燃油車、全域推廣應用新能源車,還可以結合長三角“氫走廊”發展,以及將京津冀地區作為氫能產業重要消費地。
要發揮新型科研舉國體制優勢集中攻克關鍵技術。匯聚政產學研用力量集中進行科研攻關,知識產權內部共享,有助于快速實現技術突破,也能避免分散研發帶來的資源浪費和惡性競爭。
此外,還需因地制宜推進多元化應用,在化工、建筑、發電以及船舶、軌道交通等領域挖掘和發揮氫能巨大潛力,并且加強安全監管及標準體系,從而營造良好市場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