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國資國企“十四五”規劃
怎樣做國資國企“十四五”規劃
來源:未知 日期:2020-04-20 點擊:次
目前全國國有企業都在做一件大事,就是編制“十四五”規劃。國家發改委國合院讓我在發改大講堂講講國資國企十四五規劃編制的問題。
2021-2025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時期,也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因此如何編制好“十四五”規劃并用于指導未來五年社會經濟與企業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了國資系統和中央企業“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啟動會,做出了具體安排,要認真的學習領會,做好企業“十四五”規劃與黨中央大政方針、國家總體規劃、區域發展戰略、重大產業政策的銜接,做好與三級國資規劃體系的銜接,增強規劃的方向性、指導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做好總體規劃、業務規劃、專項規劃間的銜接。
影響國資國企“十四五”規劃的環境要素,在規劃中是起重要作用甚至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為模式好套,而內容是動態的,做規劃難度在于活的東西把握,在于現實難題的解決。十四五”時期,外部的環境會更加復雜,不確定性和挑戰也會更多,機會也會更多。企業編制十四五規劃,應"站在未來看現在、站在世界看中國、站在中國看行業、站在行業看企業"的視角,提前研判未來發展新趨勢、分析新挑戰、尋找新機遇、打造新動能和布局新戰略。用更長遠的戰略性思維來看待規劃的問題,用全局的眼光來看規劃該怎么做,也就不光是看我們自己一畝三分地,怎么耕種,看我們這個行業怎么去發展,要想怎么跨界,要想怎么突破,要看全國甚至全球局勢。
我有個觀點,做國資國企十四五規劃編制,就像種一棵大樹。重要的事情不是填寫表格,而是會研究、拿主見、做預測。研究需要先從研究形勢開始,從研究影響決定國資國企“十四五”規劃的要素開始。我重點講36條要素。
在講之前,先講制定國企”十四五”規劃,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圍繞七個關鍵戰略議題。 這是我們眼中的大樹。1、“十四五”期間及未來10年,企業將面臨一個怎樣的外部發展環境?機會和威脅有哪些?2、企業應當選擇怎樣的業務組合和產業定位才能夠適應市場和環境變化的要求?3、企業要鞏固傳統業務并拓展新領域,現有優勢是什么?還需要哪些關鍵資源和條件?4、要實現戰略愿景目標,企業需要具備哪些維度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存在哪些差距?5、企業要在選定業務領域內建立優于競爭對手的競爭力應該從哪里著手?核心競爭力怎樣形成?6、如何建立企業的”十四五”戰略目標體系?如何能夠讓這些目標有效實現分解和落實?7、如何建立“十四五”規劃實施的保障體系?能力如何培育?如何有效規避風險?
以下方面,是影響和決定決定國資國企“十四五”規劃的36條要素,也是國資國企“十四五”規劃的客觀條件與歷史任務。為什么要講這個,制定十四五規劃,為什么要先講宏觀環境?我在這里談一點認識,供大家參考。
做規劃,要拿出思路,守正出新,基本的東西是不可變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拿出新的東西、新的思路,不是刻舟求劍,而是預測,是預判,選什么產業,就像選什么品種。
制定十四五規劃,就像栽一棵大樹,功夫在大樹之外。需要研究這棵大樹所需要的土壤氣候、光線、溫度、降水,然后再考慮樹的品種,再考慮生長規律。
做規劃要有全局觀的帥才,能用全局來思考問題,而不是技術員、工程師在那里畫圖填表,十三五規劃,每個單位都做過,照著過去的模子去脫,碩士研究生水平就夠了。十四五規劃不是技術活,而是實踐活、戰略活、智囊活,是董事長、總經理的活。基本的要求是識勢識天下大勢,在天下風云變幻中,能看清天象,號準脈搏,找到根本;方能立好魂,確定指導思想與發展方向;還要能破解企業的難題,指出它的競爭對手,確定創新途徑,找到克敵制勝的法定。應該說,栽樹是栽樹人的事情,挖個坑,把樹栽進去,整理樹枝,澆水、授粉那是個技術活。而做規劃要有全局觀,要有研究,要認識變化,要有破解難題的本領。
所以說,我們說做一個規劃,不是套一個模型。關鍵是要有研究決斷能力,有總經理和董事長的思維,要有一把手的思維,要關心國家政策,洞悉世界行情,綜合多元格局,權衡要素變異,反復比較,選好主業,選好對策,這樣才能做好規劃。搞規劃要有帥才,帥的胸襟,帥的眼光,帥的膽識,就是預測力、判斷力、決策能力。當然,最重要的人才肯定不是官員,不是純理論家,是有總經理思維的智囊,是戰略型人才,實踐型人才,智囊型人才,是張良、陳平、郭嘉、劉基這 樣的人。當然,這是領導、智囊與實際工作者的結合。
古語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這體現的哲理是整體決定部分。不從全局的角度考慮問題,即使治理好一方地區,也是微不足道的。不能制定長久的國家政策,一時的聰明也是微不足道的。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得方方面面都考慮到;想做好具體一個方面,就得從全局出發。我說的種好一棵大樹,實際是從整體出發,謀劃國資國企十四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