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文旅大省紛紛布局2025產業規劃

文旅大省紛紛布局2025產業規劃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0-08-05 點擊:

★ 云南省 ★

 

2020年7月27日,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指出,要不斷提升和深化包括旅游文化業在內的八大重點產業。

 

在旅游文化業方面,《決定》提出,到2025年,旅游文化業總收入達到2萬億元。到2030年,達到3.5萬億元,旅游文化業占GDP比重達到12%。到2035年,成為全國旅游文化業發展領先省份、世界旅游文化重要目的地。

 

規劃:

要豐富旅游新內涵。以文化為靈魂、旅游為載體,運用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提升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務水平,加快旅游標準體系建設,構建云南旅游誠信體系,建設主客共享、優質高效、便捷舒適的旅游服務體系。

 

要培育旅游新業態。全力推進“旅游+”,推動旅游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區域合作,增加高品質供給,滿足多元化、個性化、定制化消費需求,推動我省旅游產品由觀光型向文化體驗、休閑度假、專項旅游等復合型旅游升級,消費結構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優化。

 

要形成旅游新優勢。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加快跨境旅游合作區、邊境旅游試驗區建設,打造滇中核心旅游圈、大滇西旅游環線和沿邊開放旅游帶等區域性整體旅游目的地,構建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

 

★ 甘肅省 ★

 

2019年12月6日消息,甘肅省政府日前印發甘肅省融入“一帶一路”打造“五個制高點”方案,其中,第一個“制高點”方案是《新時代甘肅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打造文化制高點實施方案》。該《方案》提出,力爭到2025年,甘肅省文化旅游綜合收入達到9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人均文化旅游消費達到1300元以上,年均增長10%,成為推動我省綠色發展崛起的首位產業和支柱產業。

 

措施:

要實施六大文化工程將甘肅建設成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傳承弘揚創新利用的新高地。將甘肅建設成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傳承弘揚、創新利用的新高地,使敦煌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始祖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成為“一帶一路”文化的重要標志和優秀代表。

 

實施敦煌文化工程,建成國家文物保護創新研究中心,打造“一帶一路”文化遺產資源數據云平臺,將敦煌—嘉峪關—張掖—武威—蘭州串聯打造成國際文化旅游風景廊道,建成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利用綜合創新示范區。實施長城文化工程,形成全國長城搶救性保護的甘肅模式,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實施黃河文化工程、始祖文化工程、紅色文化工程、民族民俗文化工程等。打造“一區一圈”文旅融合創新發展平臺,力爭在2—3年內把我省打造成世界級絲綢之路旅游目的地、中國戶外體驗大本營、西部自駕旅游黃金線。打造“一會一節”國際交流合作平臺、“一帶一路”國際旅游樞紐站平臺、“一機一包”智慧旅游發展平臺。

 

★ 河南省 ★

 

2020年5月11日,從河南省文化旅游大會獲悉,到2025年,河南省將實現全省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4億人次,年經營總收入3000億元;創建1000家星級民宿、建設500家研學基地、500家養生養老基地;打造50個鄉村旅游示范縣(市、區)、200個生態旅游示范鄉(鎮)、1000個鄉村旅游特色村。

 

措施:

融資難和用地難一直是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大會在解決這兩項問題方面作出具體安排。在融資方面,建立河南省鄉村旅游整村授信信息平臺,支持鄉村旅游企業依法合規發行旅游產業專項債券、短期融資券等非金融債券融資工具,進行直接融資。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通過PPP、公建民營等模式參與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在用地方面,明確對鄉村旅游項目用地實行點狀供地政策,鼓勵采用離地高架方式建設旅游固定設施,該類設施建設用地可不辦理轉用和土地征收手續。支持以出租、合作方式盤活集體、個人閑置房屋、宅基地等資源。

 

★ 遼寧省 ★

 

2019年9月23日消息,近日,遼寧省14個部門聯合制定《關于推進遼寧省冰雪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遼寧省冰雪旅游總收入達到2300億元,年增長率不低于15%。到2025年,遼寧省要初步建成以冰雪體育休閑旅游產業為核心的冰雪全產業鏈條。形成以“冰雪旅游、冰雪體育、冰雪文化”重點冰雪項目為支撐,冰雪裝備制造初具規模,市場活力得到充分釋放,基礎設施基本完善、產業體系較為完備的冰雪產業發展格局。

 

規劃:

《方案》明確了4項重點任務,即通過完善產業鏈條、搭建服務平臺、推廣群眾冰雪運動、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培育市場主體,構建起現代冰雪產業體系。通過優化產業布局、推動項目建設、培育賽事活動、開發冰雪裝備、擴大開放合作等,發揮區域優勢,推動發展冰雪產業。推動融合發展,培育冰雪產業新業態。

 

主要包括:

 

“冰雪+旅游”,建設特色嬉冰雪旅游目的地;

“冰雪+體育”,打造國際知名冰雪賽事基地;

“冰雪+文化”,打造冰雪特色文化新高地;

“冰雪+裝備”,建設冰雪裝備研發和示范應用基地;

“冰雪+教育”,培育冰雪產業消費主體;

“冰雪+健康”,打造冰雪溫泉康養旅游品牌;

“冰雪+農業”,提升冬季鄉村旅游品質;

“冰雪+森林”,創新培育冰雪產業新業態。

 

同時,積極拓展宣傳推廣渠道,擴大品牌市場效應,不斷提升冰雪經濟消費水平。

 

★ 福建省南平市 ★

 

2017年11月27日,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南平市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5年)》。《規劃》指出,圍繞“將南平市打造為以休閑度假、戶外運動、高端醫療、康體養生、文化研學等功能于一體的國際養生休閑度假城市”的總定位,通過打造“清新福建·清心武夷”品牌形象,到2025年,南平市旅游接待總人數達1億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數18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達1600億元,國家5A級旅游景區達4家,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2家,國家旅游度假區2家,省級旅游度假區3家,省級全域旅游試點縣3家,上市旅游企業2家,一批在國內具有示范作用的莊園異軍突起,受到社會廣泛好評與追捧,成為南平旅游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規劃:

充分尊重南平市北山南水的自然肌理,以武夷山為首的“北山”著重提質增效,以延平湖為首的“南水”著重提速增量。“北山”“南水”遙相呼應,形成“北山南水”共振效應。

 

聚焦武夷新區建設,推進旅游全域化進程,按照“龍頭舞活、重點崛起、差異發展”的思路,構筑南平市旅游發展新格局,進一步形成“一核心、兩軸帶、金三角、六組團”的全市旅游產業發展布局。

 

一核心:強化武夷山及武夷新區旅游發展核,打造康養武夷。依托武夷山世界雙遺產的先天優勢和旅游發展基礎,緊緊圍繞武夷山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促進武夷山國家旅游度假區擴區和轉型升級,將武夷新區4132平方公里規劃區作為國際生態旅游度假區整體打造,促進武夷山市和武夷新區向居游共享型城市提升,積極開展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變世界遺產地為國際旅游度假地。大力培植5A級旅行社、5A級旅游景區、五星級國際品牌飯店、武夷文化演藝公司、航空租賃公司、專業博物館等龍頭企事業單位,主抓興田國際養生度假新城、五夫朱子文化旅游區、下梅茶道文化旅游區、剛泰武夷天堂文化旅游度假區、國際茶旅特色小鎮、閩越文化特色小鎮等綜合體項目。

 

兩軸帶:依托日趨完善的全市立體化旅游交通網絡,整合沿線旅游資源,突顯“閩源文化”和“山水民俗”的主題特色,打造南北走向的閩源文化旅游產業帶和東西走向的山水民俗旅游產業帶。

 

——閩源文化旅游產業帶:以京福高鐵、京臺高速為紐帶,以四大高鐵綜合體為樞紐,以武夷山、武夷新區、建陽、建甌及延平等區縣的重點旅游項目為核心支撐,打造一條貫穿南北的南平旅游產業集聚發展帶。以發展具有閩源文化特色的休閑度假為引領,突出歷史文化、茶路文化、宗教文化、朱子文化、書院文化、兩建文化、閩都文化、成功文化、養生文化等特色挖掘,建設一批具有鮮明文創理念的景區、度假村、休閑街區、文化園區等。

 

——山水民俗旅游產業帶:依托寧上高速、浦建高速為紐帶,整合沿線資源,以建陽、邵武、政和及武夷新區的重點旅游項目為核心支撐,打造一條貫穿東西的南平旅游產業集聚發展帶。以發展具有山水民俗特色的休閑度假為引領,突出高山避暑、山水運動、溫泉養生、鄉村旅游、民俗體驗、生態度假等特色,建設一批景區、度假村、旅游村鎮、休閑農園、自駕營地、運動基地等。

 

金三角:突出建陽、邵武、順昌三個旅游發展重點縣,打造書香建陽、和美邵武、如來順昌。以定期舉辦國際太極文化養生旅游節、東方大圣文化旅游節、亞洲建盞文化旅游節為引領,以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省級旅游度假區為抓手,形成以和平古鎮-天成奇峽、合掌巖-華陽山、考亭水美城為核心吸引力,以邵武金坑紅色旅游區、大埠崗櫻花小鎮、云靈山運動養生基地、瀑布林溫泉養生莊園、衛閩花千谷景區,順昌寶山大圣文化旅游、元坑古鎮、洋口古鎮紅色旅游區,建陽黃坑國際慢城、建陽庵山城市陽臺景區、德懋堂旅游度假區、麻沙建本小鎮為輔助吸引力的新興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建陽區、邵武市、順昌縣進入福建省30強旅游縣行列,到2025年爭取擠入20強行列。

 

六組團:建設六個具有鮮明特色的、差異化發展的區縣組團,形成全市聯動、全域發展的大武夷旅游格局。延平區以山城水城不夜城為載體,以游樂之鄉、百合之鄉和四賢文化為主題,加快建設茫蕩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延平湖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游樂小鎮、百合花莊園等項目,打造“游樂延平”品牌;建甌市以閩源文化和美食文化為主題,重點打造北津湖4A級景區,著力建設古城美食街和特色旅游商品集散地,打造“錦繡建州”品牌;浦城縣以特色保健和魅力鄉村為主題,突出“丹桂、薏米、靈芝草”健康三寶,重點建設浮蓋山、匡山、丹桂博覽園等4A級旅游景區,打造“丹桂浦城”品牌;光澤縣以生態食品和綠色休閑為主題,打造圣農特色小鎮,重點建設神山4A級景區,將億帆山莊、鴻建農莊提升為精品示范莊園,打造“圣農光澤”或“翼動光澤”品牌;松溪縣以歐冶子鑄劍傳說、“三寶”工藝和民俗文化為主題,打造寶劍、青瓷、版畫“三寶”工藝城,成為南平旅游商品創研生產基地,重點建設湛盧山、文秀湖、招沙甲等旅游項目,打造“歐冶松溪”品牌;政和縣以高山避暑、特色鄉村和紅色文化為主題,重點建設佛子山、白茶小圳(中華紫薇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開發建設洞宮山旅游度假區,培育“政和十三里”鄉村旅游走廊,快速補齊吃、住、購、娛短板,打造“香鄉政和”品牌。

 

★ 河北省邯鄲市 ★

 

2020年6月30日消息,河北省邯鄲市近日出臺《邯鄲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規劃》明確到2025年,邯鄲市文旅產業主要指標位居全省前列,重點文旅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太行紅河谷高質量旅游經濟帶成為邯鄲市旅游新地標,培育創建2家省級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區,特色文旅產業集群達到6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達到5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達到18家,建設世界太極拳文化旅游目的地取得突破性進展。年旅游接待人數突破1.3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500億元,文化旅游及相關產業對全市GDP的綜合貢獻率達到12%以上。

 

規劃:

依托邯鄲市“532”產業發展戰略,按照“文旅+創意+市場”產業發展模式,以全域旅游和質量強旅理念為引領,以文旅資源分布和產業發展現狀為基礎,構建“一核三帶六集群八支點”的文旅產業發展新格局。

 

“一核”:即打造文化旅游產業主城核心區。以中心城區為依托,以“城市即旅游目的地”理念為引領,把中心城區建設成為全市文旅產業發展的產業聚集中心、文創引領中心、公共服務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品牌推廣中心,并不斷擴大輻射,全力構筑“中心城市+標桿片區+核心項目+業態支撐”的多元化全域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

 

“三帶”:即太行山、大運河、滏陽河文化旅游產業帶。保護好、利用好、開發好太行山區、大運河、滏陽河文化和生態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大運河、滏陽河邯鄲段沿河流域已有文化旅游項目的提升改造和新項目培育開發,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雙贏,推動太行山、大運河、滏陽河文化旅游產業帶繁榮發展。

 

“六大特色產業集群”:即古趙文旅產業集群、磁州窯文旅產業集群、太極拳文旅產業集群、女媧神話文旅產業集群、成語典故文旅產業集群、紅色旅游文旅產業集群。

 

“八支點”:即做大趙王城、鄴城、大名府、廣府古城、太行紅河谷高質量旅游經濟帶、方特國色春秋主題樂園、邯鄲道歷史文化街區、武安休閑度假區文化旅游項目建設。

 

★ 湖南省株洲市 ★

 

2019年12月3日消息,日前出臺的《株洲市文化旅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給出了清晰的時間表和任務圖:力爭2025年全市旅游年接待總人數超過1億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1300億元。

 

措施: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株洲文旅融合有何優勢?如何轉換思路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株洲的“詩和遠方”在哪里?

 

“由于旅游宣傳和促銷力度不足,導致株洲旅游輸出和輸入人數比例為9:1,今年前11個月,接待來株洲的游客僅1萬多人。”株洲中聯國際旅行社總經理邱克禮說,來株洲的游客大多是由單位組織、旅行社組織或親友介紹而來,而他們來株洲之后,才知道“原來株洲也有這么美的地方”。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在文化旅游目的地之爭中,株洲落后于周邊的長沙、湘潭和井岡山、吉安等城市,而在文化旅游產品與服務中缺乏創新,同質化競爭日趨劇烈,可持續發展受到嚴峻挑戰。

 

在李立華看來,伴隨著經濟的調整和消費需求的改變,要想把吸引來的游客還能留下來,還得完善產業鏈、豐富旅游內涵,需要產業聯動發展。

 

機遇面前,株洲文化旅游產業鏈,如何強,怎樣補,往何處延?《規劃》從“全產業鏈”發展的角度,給了藍圖。

 

在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感嘆“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加大走出去的宣傳力度,而企業的力量有限,應該由政府組織牽頭到外地做推介。”邱克禮說。

 

對此,《規劃》明確,要構建立體營銷網絡,做好傳統營銷宣傳,宣傳“五彩株洲,華夏福地”的文化旅游宣傳口號和形象標識,樹立體現全球炎帝文化體驗地、全國知名工業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IP;強化新媒體營銷,建立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渠道相結合的全媒體信息傳播機制,實現信息化、大數據、精準化的全媒體推廣,形成線上+線下專業化、品牌化營銷模式,集中推介株洲旅游品牌和文化旅游產品。

 

在所有產業中,人永遠是核心,對圍繞“人的活動”開展的文化旅游業來說,更是如此。

 

《規劃》指出,要建立株洲市文化旅游人才庫,依托湖南工業大學和省職教園相關院校,培育專業技術人才,籌建一批株洲市文化旅游人才培養實訓基地,探索適合株洲市當地實際的導游管理體制,出臺導游職稱制度、職級、服務職能與報酬相匹配的激勵機制;吸引本地人、國內外旅游達人和資深驢友等來株洲旅游做導游,為株洲旅游代言,健全導游、領隊進入和退出機制,增強導游主體活力和創造力。

規劃:

株洲市“古、綠、紅、藍、橙”五大特色資源:

 

“古”即以炎帝陵為代表的歷史人文資源;

 

“綠”即以神農谷國家自然生態保護區、云陽山國家森林公園、酒埠江國家地質公園為代表的生態旅游資源;

 

“紅”即以茶陵工農兵政府舊址紀念館、炎陵紅軍標語博物館為代表的紅色旅游資源;

 

“藍”即以軌道交通、通用航空、清水塘工業遺址和醴陵紅官窯為代表的工業科技旅游資源;

 

“橙”即以方特歡樂世界為代表的快樂體驗旅游資源。

 

強鏈——

 

加快景區提質升級,打造融合發展新格局。提升景區配套設施、建設智慧景區,挖掘云陽山的宗教文化和茶文化,加快炎帝陵、云陽山國家5A級景區創建;憑借酒埠江的水體優勢,大力發展水上運動項目;完善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基地,發展創意、動漫、數字電影、游戲軟件基地等文化科技產業基地,將其打造成湖南乃至中南地區“爆款”文化旅游休閑度假區等。

 

補鏈——

 

培育優勢文旅產業,提升融合發展新動力。如在藝術陶瓷產業方面,推動“生活陶瓷藝術化,藝術陶瓷生活化”,以醴陵陶瓷谷為中心,加快建設和完善醴陵世界陶瓷藝術城、“醴陵窯”考古遺址公園、釉下五彩陶瓷博物館,推進釉下五彩旅游發展、釉下五彩研發推廣、釉下五彩產業開發、高檔藝術陶瓷衛浴用品生產等項目建設等。

 

延鏈——

 

開發文旅融合產品,打造融合發展新業態。加大非遺文化旅游產品的挖掘,加快文化旅游與非遺文化對接,將非遺項目融入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旅游之中,提升非遺與民間文化、旅游觀光業的結合度。鼓勵采取“項目+傳承人+基地”“傳承人+協會”“公司+農戶+合作社”等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間文化旅游區。挖掘炎帝陵祭典、云陽山南岳宮廟會、陽升關廟會、花炮祖師李畋祭典等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利用獨特文化風俗資源,開發系列民族民間文化旅游產品。

 

★ 四川省達州市 ★

 

2020年7月12日消息,日前,四川省達州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大力發展文旅經濟加快建設文化強市旅游強市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到2025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200億元,旅游總收入達1000億元,文旅項目投資總額達800億元,旅游接待游客翻一番,達6000萬人次,創5A級景區2個。

 

措施:

近年來,達州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迅速,旅游收入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19年,達州市旅游接待413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28億元,同比增長57%,增速全省第一。去年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文旅產業累計簽約項目達22個,簽約資金356.1億元,占“6+3”產業的28.4%。

 

達州市出臺《加快推進天府旅游名縣創建實施方案》,嚴格對照“天府旅游名縣”各項標準,指導各縣(市、區)扎實推進創建工作。宣漢縣成功入選首批“天府旅游名縣”候選縣,正全力創建第二批命名縣;萬源、渠縣、達川、大竹已推薦為第二批“天府旅游名縣”候選縣;宣漢縣成功創建首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同時,達州市堅持文旅品牌引領、整合優質資源、項目建設推動、打造精品景區的思路,加快推進旅游綜合開發、紅色旅游提升項目建設,建成巴山大峽谷、八臺山等一批龍頭景區。目前全市A級旅游景區達到33個,其中4A級以上旅游景區11個、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5個、省級旅游度假區3個。

規劃:

“十四五”期間,達州市將持續推進全國巴文化高地建設,切實抓好“一軸兩翼”重點項目建設,推動巴文化保護發掘、學術研究、成果展示利用三大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圍繞川東北文旅經濟帶建設,著力發展秦嶺南麓生態康養游,重點建設巴山大峽谷—龍潭河—八臺山、黑寶山—五馬歸槽等大巴山生態康養運動度假核心旅游景區,推動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巴山夜雨·水墨達州”知名度、美譽度、開放度顯著提升,實現旅游發展全域化、旅游服務品質化、旅游治理規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

 

圍繞建設全國巴文化高地和全國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進一步完善“一核兩區三帶”文旅發展布局,即建設中心城市文旅經濟發展核心、北部巴山文旅旗艦引領區、東南部巴渠文旅精品展示區,構建中心城市休閑娛樂文旅經濟帶、北部巴山生態康養文旅經濟帶、東南部巴渠休閑度假文旅經濟帶。重點打造巴文化“一軸兩翼”示范項目、“3+4+4+10”紅色旅游產品體系、七大巴山文旅品牌等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重大項目。

 

圍繞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依托創建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積極搶抓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機遇,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形成“一區兩廊兩園兩帶”,即大巴山國際旅游度假區、巴文化旅游藝術走廊、荔枝古道文化旅游走廊、川陜蘇區紅軍文化公園、巴蜀非遺文化產業園、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萬達開鄉村旅游示范帶的區域文化旅游發展總體布局。打造精品旅游線路,開展文旅品牌營銷,發展文旅產業集群,塑造“大巴山·大三峽”區域文化旅游品牌,重點推動萬達開文化旅游一體化發展,把萬達開建設成為國家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和具有國際范、中國味、三峽魂、秦巴韻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 山東省煙臺市 ★

 

2018年8月31日,《煙臺市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8-2025)》印發。《規劃》指出,到 2025 年,力爭將煙臺的旅游業建成煙臺的主導產業之一。第一,旅游發展規模實現“三個億”目標,即:旅游商業投資實現千億,培育形成 10 個百億級龍頭旅游集團,10 個以上 10 億元以上的王牌景區。第二,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文旅名城。第三,形成濃厚的旅游創新創業氛圍。第四,國際品牌影響力和產品競爭力得到極大提升。

 

規劃:

依托煙臺市全域旅游資源和旅游產業發展,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打造煙臺全域旅游發展新的空間布局,形成“兩核突破、一帶引領、一廊貫穿、五區聚集”的“2115”全域旅游空間發展格局,走一條“聯動山、外擴海、突破島、激活城、輻射村、整合岸、放大灘”的全域化發展的道路,打造煙臺旅游發展的“點、線、面、網、鏈”于一體的全域旅游空間產業體系。

 

兩核:芝罘灣都市休閑核、蓬長文化生態旅游核;

 

一帶:煙臺濱海旅游帶;

 

一廊:煙臺“之”字型鄉村旅游走廊;

 

五區:海岸休閑旅游聚集區(煙臺主城區)、生態養生旅游聚集區(牟平昆崳山保護區)、福壽文化旅游聚集區(龍口萊州招遠)、濱海運動旅游聚集區(海陽萊陽旅游區)、田園鄉村旅游聚集區(棲霞及周邊區域)。

 

★ 銀川市西夏區 ★

 

2018年9月28日,銀川市西夏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西夏區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7—2030)》。規劃期限為2017~2030年。近期為2017~2020年;中期為2021~2025年;遠期為2026~2030年。《規劃》指出,至2025年,西夏區全年接待旅游人次達1494萬,人均消費超1214元,旅游綜合收入破181億元。

 

規劃:

圍繞西夏區全域旅游全面發展的戰略目標,構建“一帶、一廊、五組團”的旅游發展空間格局。分別是“大賀蘭山文化休閑旅游帶”,“賀蘭山東麓百里葡萄文化長廊”,鎮北堡鎮旅游特色小鎮組團,興涇鎮國際陸港小鎮組團,中心城綜合功能服務區組團。

 

旅游產品體系規劃:由“觀光旅游一枝獨秀”向“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專項體驗旅游”三大產品體系轉變,打造全體驗旅游產品體系。以觀光類產品為基礎,以休閑度假產品為核心,以專項旅游產品為特色。重點發展西夏文化游、影視文化游、森林生態游、戶外運動游、研學修學游、健康養生游、葡萄酒休閑度假游、鄉村休閑度假游、溫泉休閑度假游、冰雪休閑度假游——十大核心產品。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游、城市風貌游、文化藝術游、商務會展游、民俗節慶游——五大重要產品。加快發展產業觀光游、自駕露營游、科考探險游、國防教育游——四大輔助產品。憑借全域旅游發展契機,構建多功能、多方位、多類型、綜合性的旅游產品體系。

 

★ 廣西南寧市馬山縣 ★

 

2019年3月8日,《馬山縣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8-2025年)》印發。《規劃》目標指出,要將馬山縣建設成為全國知名并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山地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馬山縣接待游客總量達1653.1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32.25億元;擁有特色鮮明、主題明確的龍頭旅游產品。全縣建成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1家,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6家,實現A級景區數量超過25家;四星級酒店2家以上,三星級酒店6家以上,精品民宿30家以上;廣西星級鄉村旅游區8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2家、三星級5家),星級農家樂20家;各類旅游新業態涌現,旅游服務質量明顯提高,游客滿意率達90%以上。

 

規劃:

“一心”(馬山縣旅游綜合服務中心)

 

“兩核”(弄拉旅游發展核、玄河旅游發展核)

 

“三帶”(1、紅水河濱水旅游發展帶,2、喬老河鄉村旅游發展帶,3、玄河生態休閑旅游發展帶)

 

“四區”(1、環弄拉運動養生度假區,2、紅水河山水民俗體驗區,3、現代農業生態休閑區,4、玄河文化生態度假區)

 

四大品牌(構建“人文馬山”文化休閑創新工程,“生態馬山”旅游品牌創建工程,“鄉戀馬山”鄉村休閑創建工程,“運動馬山”旅游綜合交通建設工程四大品牌工程。)

 

六條主題風景道(山地運動旅游風景道、紅水河鄉村旅游風景道、民俗風情旅游風景道、弄拉—玄河生態旅游風景道、弄拉旅游風景環、玄河旅游風景環6條自駕風景道,形成“兩縱、兩橫、兩環”的空間格局。)

 

十大引擎項目

 

50個支撐項目

 

十個特色小鎮構成本規劃項目。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文旅大省紛紛布局2025產業規劃

2020-08-05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 云南省 ★

 

2020年7月27日,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指出,要不斷提升和深化包括旅游文化業在內的八大重點產業。

 

在旅游文化業方面,《決定》提出,到2025年,旅游文化業總收入達到2萬億元。到2030年,達到3.5萬億元,旅游文化業占GDP比重達到12%。到2035年,成為全國旅游文化業發展領先省份、世界旅游文化重要目的地。

 

規劃:

要豐富旅游新內涵。以文化為靈魂、旅游為載體,運用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提升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務水平,加快旅游標準體系建設,構建云南旅游誠信體系,建設主客共享、優質高效、便捷舒適的旅游服務體系。

 

要培育旅游新業態。全力推進“旅游+”,推動旅游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區域合作,增加高品質供給,滿足多元化、個性化、定制化消費需求,推動我省旅游產品由觀光型向文化體驗、休閑度假、專項旅游等復合型旅游升級,消費結構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優化。

 

要形成旅游新優勢。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加快跨境旅游合作區、邊境旅游試驗區建設,打造滇中核心旅游圈、大滇西旅游環線和沿邊開放旅游帶等區域性整體旅游目的地,構建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

 

★ 甘肅省 ★

 

2019年12月6日消息,甘肅省政府日前印發甘肅省融入“一帶一路”打造“五個制高點”方案,其中,第一個“制高點”方案是《新時代甘肅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打造文化制高點實施方案》。該《方案》提出,力爭到2025年,甘肅省文化旅游綜合收入達到9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人均文化旅游消費達到1300元以上,年均增長10%,成為推動我省綠色發展崛起的首位產業和支柱產業。

 

措施:

要實施六大文化工程將甘肅建設成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傳承弘揚創新利用的新高地。將甘肅建設成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傳承弘揚、創新利用的新高地,使敦煌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始祖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成為“一帶一路”文化的重要標志和優秀代表。

 

實施敦煌文化工程,建成國家文物保護創新研究中心,打造“一帶一路”文化遺產資源數據云平臺,將敦煌—嘉峪關—張掖—武威—蘭州串聯打造成國際文化旅游風景廊道,建成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利用綜合創新示范區。實施長城文化工程,形成全國長城搶救性保護的甘肅模式,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實施黃河文化工程、始祖文化工程、紅色文化工程、民族民俗文化工程等。打造“一區一圈”文旅融合創新發展平臺,力爭在2—3年內把我省打造成世界級絲綢之路旅游目的地、中國戶外體驗大本營、西部自駕旅游黃金線。打造“一會一節”國際交流合作平臺、“一帶一路”國際旅游樞紐站平臺、“一機一包”智慧旅游發展平臺。

 

★ 河南省 ★

 

2020年5月11日,從河南省文化旅游大會獲悉,到2025年,河南省將實現全省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4億人次,年經營總收入3000億元;創建1000家星級民宿、建設500家研學基地、500家養生養老基地;打造50個鄉村旅游示范縣(市、區)、200個生態旅游示范鄉(鎮)、1000個鄉村旅游特色村。

 

措施:

融資難和用地難一直是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大會在解決這兩項問題方面作出具體安排。在融資方面,建立河南省鄉村旅游整村授信信息平臺,支持鄉村旅游企業依法合規發行旅游產業專項債券、短期融資券等非金融債券融資工具,進行直接融資。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通過PPP、公建民營等模式參與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在用地方面,明確對鄉村旅游項目用地實行點狀供地政策,鼓勵采用離地高架方式建設旅游固定設施,該類設施建設用地可不辦理轉用和土地征收手續。支持以出租、合作方式盤活集體、個人閑置房屋、宅基地等資源。

 

★ 遼寧省 ★

 

2019年9月23日消息,近日,遼寧省14個部門聯合制定《關于推進遼寧省冰雪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遼寧省冰雪旅游總收入達到2300億元,年增長率不低于15%。到2025年,遼寧省要初步建成以冰雪體育休閑旅游產業為核心的冰雪全產業鏈條。形成以“冰雪旅游、冰雪體育、冰雪文化”重點冰雪項目為支撐,冰雪裝備制造初具規模,市場活力得到充分釋放,基礎設施基本完善、產業體系較為完備的冰雪產業發展格局。

 

規劃:

《方案》明確了4項重點任務,即通過完善產業鏈條、搭建服務平臺、推廣群眾冰雪運動、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培育市場主體,構建起現代冰雪產業體系。通過優化產業布局、推動項目建設、培育賽事活動、開發冰雪裝備、擴大開放合作等,發揮區域優勢,推動發展冰雪產業。推動融合發展,培育冰雪產業新業態。

 

主要包括:

 

“冰雪+旅游”,建設特色嬉冰雪旅游目的地;

“冰雪+體育”,打造國際知名冰雪賽事基地;

“冰雪+文化”,打造冰雪特色文化新高地;

“冰雪+裝備”,建設冰雪裝備研發和示范應用基地;

“冰雪+教育”,培育冰雪產業消費主體;

“冰雪+健康”,打造冰雪溫泉康養旅游品牌;

“冰雪+農業”,提升冬季鄉村旅游品質;

“冰雪+森林”,創新培育冰雪產業新業態。

 

同時,積極拓展宣傳推廣渠道,擴大品牌市場效應,不斷提升冰雪經濟消費水平。

 

★ 福建省南平市 ★

 

2017年11月27日,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南平市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5年)》。《規劃》指出,圍繞“將南平市打造為以休閑度假、戶外運動、高端醫療、康體養生、文化研學等功能于一體的國際養生休閑度假城市”的總定位,通過打造“清新福建·清心武夷”品牌形象,到2025年,南平市旅游接待總人數達1億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數18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達1600億元,國家5A級旅游景區達4家,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2家,國家旅游度假區2家,省級旅游度假區3家,省級全域旅游試點縣3家,上市旅游企業2家,一批在國內具有示范作用的莊園異軍突起,受到社會廣泛好評與追捧,成為南平旅游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規劃:

充分尊重南平市北山南水的自然肌理,以武夷山為首的“北山”著重提質增效,以延平湖為首的“南水”著重提速增量。“北山”“南水”遙相呼應,形成“北山南水”共振效應。

 

聚焦武夷新區建設,推進旅游全域化進程,按照“龍頭舞活、重點崛起、差異發展”的思路,構筑南平市旅游發展新格局,進一步形成“一核心、兩軸帶、金三角、六組團”的全市旅游產業發展布局。

 

一核心:強化武夷山及武夷新區旅游發展核,打造康養武夷。依托武夷山世界雙遺產的先天優勢和旅游發展基礎,緊緊圍繞武夷山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促進武夷山國家旅游度假區擴區和轉型升級,將武夷新區4132平方公里規劃區作為國際生態旅游度假區整體打造,促進武夷山市和武夷新區向居游共享型城市提升,積極開展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變世界遺產地為國際旅游度假地。大力培植5A級旅行社、5A級旅游景區、五星級國際品牌飯店、武夷文化演藝公司、航空租賃公司、專業博物館等龍頭企事業單位,主抓興田國際養生度假新城、五夫朱子文化旅游區、下梅茶道文化旅游區、剛泰武夷天堂文化旅游度假區、國際茶旅特色小鎮、閩越文化特色小鎮等綜合體項目。

 

兩軸帶:依托日趨完善的全市立體化旅游交通網絡,整合沿線旅游資源,突顯“閩源文化”和“山水民俗”的主題特色,打造南北走向的閩源文化旅游產業帶和東西走向的山水民俗旅游產業帶。

 

——閩源文化旅游產業帶:以京福高鐵、京臺高速為紐帶,以四大高鐵綜合體為樞紐,以武夷山、武夷新區、建陽、建甌及延平等區縣的重點旅游項目為核心支撐,打造一條貫穿南北的南平旅游產業集聚發展帶。以發展具有閩源文化特色的休閑度假為引領,突出歷史文化、茶路文化、宗教文化、朱子文化、書院文化、兩建文化、閩都文化、成功文化、養生文化等特色挖掘,建設一批具有鮮明文創理念的景區、度假村、休閑街區、文化園區等。

 

——山水民俗旅游產業帶:依托寧上高速、浦建高速為紐帶,整合沿線資源,以建陽、邵武、政和及武夷新區的重點旅游項目為核心支撐,打造一條貫穿東西的南平旅游產業集聚發展帶。以發展具有山水民俗特色的休閑度假為引領,突出高山避暑、山水運動、溫泉養生、鄉村旅游、民俗體驗、生態度假等特色,建設一批景區、度假村、旅游村鎮、休閑農園、自駕營地、運動基地等。

 

金三角:突出建陽、邵武、順昌三個旅游發展重點縣,打造書香建陽、和美邵武、如來順昌。以定期舉辦國際太極文化養生旅游節、東方大圣文化旅游節、亞洲建盞文化旅游節為引領,以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省級旅游度假區為抓手,形成以和平古鎮-天成奇峽、合掌巖-華陽山、考亭水美城為核心吸引力,以邵武金坑紅色旅游區、大埠崗櫻花小鎮、云靈山運動養生基地、瀑布林溫泉養生莊園、衛閩花千谷景區,順昌寶山大圣文化旅游、元坑古鎮、洋口古鎮紅色旅游區,建陽黃坑國際慢城、建陽庵山城市陽臺景區、德懋堂旅游度假區、麻沙建本小鎮為輔助吸引力的新興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建陽區、邵武市、順昌縣進入福建省30強旅游縣行列,到2025年爭取擠入20強行列。

 

六組團:建設六個具有鮮明特色的、差異化發展的區縣組團,形成全市聯動、全域發展的大武夷旅游格局。延平區以山城水城不夜城為載體,以游樂之鄉、百合之鄉和四賢文化為主題,加快建設茫蕩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延平湖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游樂小鎮、百合花莊園等項目,打造“游樂延平”品牌;建甌市以閩源文化和美食文化為主題,重點打造北津湖4A級景區,著力建設古城美食街和特色旅游商品集散地,打造“錦繡建州”品牌;浦城縣以特色保健和魅力鄉村為主題,突出“丹桂、薏米、靈芝草”健康三寶,重點建設浮蓋山、匡山、丹桂博覽園等4A級旅游景區,打造“丹桂浦城”品牌;光澤縣以生態食品和綠色休閑為主題,打造圣農特色小鎮,重點建設神山4A級景區,將億帆山莊、鴻建農莊提升為精品示范莊園,打造“圣農光澤”或“翼動光澤”品牌;松溪縣以歐冶子鑄劍傳說、“三寶”工藝和民俗文化為主題,打造寶劍、青瓷、版畫“三寶”工藝城,成為南平旅游商品創研生產基地,重點建設湛盧山、文秀湖、招沙甲等旅游項目,打造“歐冶松溪”品牌;政和縣以高山避暑、特色鄉村和紅色文化為主題,重點建設佛子山、白茶小圳(中華紫薇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開發建設洞宮山旅游度假區,培育“政和十三里”鄉村旅游走廊,快速補齊吃、住、購、娛短板,打造“香鄉政和”品牌。

 

★ 河北省邯鄲市 ★

 

2020年6月30日消息,河北省邯鄲市近日出臺《邯鄲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規劃》明確到2025年,邯鄲市文旅產業主要指標位居全省前列,重點文旅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太行紅河谷高質量旅游經濟帶成為邯鄲市旅游新地標,培育創建2家省級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區,特色文旅產業集群達到6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達到5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達到18家,建設世界太極拳文化旅游目的地取得突破性進展。年旅游接待人數突破1.3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500億元,文化旅游及相關產業對全市GDP的綜合貢獻率達到12%以上。

 

規劃:

依托邯鄲市“532”產業發展戰略,按照“文旅+創意+市場”產業發展模式,以全域旅游和質量強旅理念為引領,以文旅資源分布和產業發展現狀為基礎,構建“一核三帶六集群八支點”的文旅產業發展新格局。

 

“一核”:即打造文化旅游產業主城核心區。以中心城區為依托,以“城市即旅游目的地”理念為引領,把中心城區建設成為全市文旅產業發展的產業聚集中心、文創引領中心、公共服務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品牌推廣中心,并不斷擴大輻射,全力構筑“中心城市+標桿片區+核心項目+業態支撐”的多元化全域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

 

“三帶”:即太行山、大運河、滏陽河文化旅游產業帶。保護好、利用好、開發好太行山區、大運河、滏陽河文化和生態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大運河、滏陽河邯鄲段沿河流域已有文化旅游項目的提升改造和新項目培育開發,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雙贏,推動太行山、大運河、滏陽河文化旅游產業帶繁榮發展。

 

“六大特色產業集群”:即古趙文旅產業集群、磁州窯文旅產業集群、太極拳文旅產業集群、女媧神話文旅產業集群、成語典故文旅產業集群、紅色旅游文旅產業集群。

 

“八支點”:即做大趙王城、鄴城、大名府、廣府古城、太行紅河谷高質量旅游經濟帶、方特國色春秋主題樂園、邯鄲道歷史文化街區、武安休閑度假區文化旅游項目建設。

 

★ 湖南省株洲市 ★

 

2019年12月3日消息,日前出臺的《株洲市文化旅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給出了清晰的時間表和任務圖:力爭2025年全市旅游年接待總人數超過1億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1300億元。

 

措施: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株洲文旅融合有何優勢?如何轉換思路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株洲的“詩和遠方”在哪里?

 

“由于旅游宣傳和促銷力度不足,導致株洲旅游輸出和輸入人數比例為9:1,今年前11個月,接待來株洲的游客僅1萬多人。”株洲中聯國際旅行社總經理邱克禮說,來株洲的游客大多是由單位組織、旅行社組織或親友介紹而來,而他們來株洲之后,才知道“原來株洲也有這么美的地方”。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在文化旅游目的地之爭中,株洲落后于周邊的長沙、湘潭和井岡山、吉安等城市,而在文化旅游產品與服務中缺乏創新,同質化競爭日趨劇烈,可持續發展受到嚴峻挑戰。

 

在李立華看來,伴隨著經濟的調整和消費需求的改變,要想把吸引來的游客還能留下來,還得完善產業鏈、豐富旅游內涵,需要產業聯動發展。

 

機遇面前,株洲文化旅游產業鏈,如何強,怎樣補,往何處延?《規劃》從“全產業鏈”發展的角度,給了藍圖。

 

在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感嘆“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加大走出去的宣傳力度,而企業的力量有限,應該由政府組織牽頭到外地做推介。”邱克禮說。

 

對此,《規劃》明確,要構建立體營銷網絡,做好傳統營銷宣傳,宣傳“五彩株洲,華夏福地”的文化旅游宣傳口號和形象標識,樹立體現全球炎帝文化體驗地、全國知名工業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IP;強化新媒體營銷,建立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渠道相結合的全媒體信息傳播機制,實現信息化、大數據、精準化的全媒體推廣,形成線上+線下專業化、品牌化營銷模式,集中推介株洲旅游品牌和文化旅游產品。

 

在所有產業中,人永遠是核心,對圍繞“人的活動”開展的文化旅游業來說,更是如此。

 

《規劃》指出,要建立株洲市文化旅游人才庫,依托湖南工業大學和省職教園相關院校,培育專業技術人才,籌建一批株洲市文化旅游人才培養實訓基地,探索適合株洲市當地實際的導游管理體制,出臺導游職稱制度、職級、服務職能與報酬相匹配的激勵機制;吸引本地人、國內外旅游達人和資深驢友等來株洲旅游做導游,為株洲旅游代言,健全導游、領隊進入和退出機制,增強導游主體活力和創造力。

規劃:

株洲市“古、綠、紅、藍、橙”五大特色資源:

 

“古”即以炎帝陵為代表的歷史人文資源;

 

“綠”即以神農谷國家自然生態保護區、云陽山國家森林公園、酒埠江國家地質公園為代表的生態旅游資源;

 

“紅”即以茶陵工農兵政府舊址紀念館、炎陵紅軍標語博物館為代表的紅色旅游資源;

 

“藍”即以軌道交通、通用航空、清水塘工業遺址和醴陵紅官窯為代表的工業科技旅游資源;

 

“橙”即以方特歡樂世界為代表的快樂體驗旅游資源。

 

強鏈——

 

加快景區提質升級,打造融合發展新格局。提升景區配套設施、建設智慧景區,挖掘云陽山的宗教文化和茶文化,加快炎帝陵、云陽山國家5A級景區創建;憑借酒埠江的水體優勢,大力發展水上運動項目;完善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基地,發展創意、動漫、數字電影、游戲軟件基地等文化科技產業基地,將其打造成湖南乃至中南地區“爆款”文化旅游休閑度假區等。

 

補鏈——

 

培育優勢文旅產業,提升融合發展新動力。如在藝術陶瓷產業方面,推動“生活陶瓷藝術化,藝術陶瓷生活化”,以醴陵陶瓷谷為中心,加快建設和完善醴陵世界陶瓷藝術城、“醴陵窯”考古遺址公園、釉下五彩陶瓷博物館,推進釉下五彩旅游發展、釉下五彩研發推廣、釉下五彩產業開發、高檔藝術陶瓷衛浴用品生產等項目建設等。

 

延鏈——

 

開發文旅融合產品,打造融合發展新業態。加大非遺文化旅游產品的挖掘,加快文化旅游與非遺文化對接,將非遺項目融入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旅游之中,提升非遺與民間文化、旅游觀光業的結合度。鼓勵采取“項目+傳承人+基地”“傳承人+協會”“公司+農戶+合作社”等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間文化旅游區。挖掘炎帝陵祭典、云陽山南岳宮廟會、陽升關廟會、花炮祖師李畋祭典等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利用獨特文化風俗資源,開發系列民族民間文化旅游產品。

 

★ 四川省達州市 ★

 

2020年7月12日消息,日前,四川省達州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大力發展文旅經濟加快建設文化強市旅游強市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到2025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200億元,旅游總收入達1000億元,文旅項目投資總額達800億元,旅游接待游客翻一番,達6000萬人次,創5A級景區2個。

 

措施:

近年來,達州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迅速,旅游收入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19年,達州市旅游接待413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28億元,同比增長57%,增速全省第一。去年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文旅產業累計簽約項目達22個,簽約資金356.1億元,占“6+3”產業的28.4%。

 

達州市出臺《加快推進天府旅游名縣創建實施方案》,嚴格對照“天府旅游名縣”各項標準,指導各縣(市、區)扎實推進創建工作。宣漢縣成功入選首批“天府旅游名縣”候選縣,正全力創建第二批命名縣;萬源、渠縣、達川、大竹已推薦為第二批“天府旅游名縣”候選縣;宣漢縣成功創建首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同時,達州市堅持文旅品牌引領、整合優質資源、項目建設推動、打造精品景區的思路,加快推進旅游綜合開發、紅色旅游提升項目建設,建成巴山大峽谷、八臺山等一批龍頭景區。目前全市A級旅游景區達到33個,其中4A級以上旅游景區11個、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5個、省級旅游度假區3個。

規劃:

“十四五”期間,達州市將持續推進全國巴文化高地建設,切實抓好“一軸兩翼”重點項目建設,推動巴文化保護發掘、學術研究、成果展示利用三大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圍繞川東北文旅經濟帶建設,著力發展秦嶺南麓生態康養游,重點建設巴山大峽谷—龍潭河—八臺山、黑寶山—五馬歸槽等大巴山生態康養運動度假核心旅游景區,推動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巴山夜雨·水墨達州”知名度、美譽度、開放度顯著提升,實現旅游發展全域化、旅游服務品質化、旅游治理規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

 

圍繞建設全國巴文化高地和全國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進一步完善“一核兩區三帶”文旅發展布局,即建設中心城市文旅經濟發展核心、北部巴山文旅旗艦引領區、東南部巴渠文旅精品展示區,構建中心城市休閑娛樂文旅經濟帶、北部巴山生態康養文旅經濟帶、東南部巴渠休閑度假文旅經濟帶。重點打造巴文化“一軸兩翼”示范項目、“3+4+4+10”紅色旅游產品體系、七大巴山文旅品牌等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重大項目。

 

圍繞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依托創建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積極搶抓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機遇,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形成“一區兩廊兩園兩帶”,即大巴山國際旅游度假區、巴文化旅游藝術走廊、荔枝古道文化旅游走廊、川陜蘇區紅軍文化公園、巴蜀非遺文化產業園、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萬達開鄉村旅游示范帶的區域文化旅游發展總體布局。打造精品旅游線路,開展文旅品牌營銷,發展文旅產業集群,塑造“大巴山·大三峽”區域文化旅游品牌,重點推動萬達開文化旅游一體化發展,把萬達開建設成為國家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和具有國際范、中國味、三峽魂、秦巴韻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 山東省煙臺市 ★

 

2018年8月31日,《煙臺市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8-2025)》印發。《規劃》指出,到 2025 年,力爭將煙臺的旅游業建成煙臺的主導產業之一。第一,旅游發展規模實現“三個億”目標,即:旅游商業投資實現千億,培育形成 10 個百億級龍頭旅游集團,10 個以上 10 億元以上的王牌景區。第二,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文旅名城。第三,形成濃厚的旅游創新創業氛圍。第四,國際品牌影響力和產品競爭力得到極大提升。

 

規劃:

依托煙臺市全域旅游資源和旅游產業發展,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打造煙臺全域旅游發展新的空間布局,形成“兩核突破、一帶引領、一廊貫穿、五區聚集”的“2115”全域旅游空間發展格局,走一條“聯動山、外擴海、突破島、激活城、輻射村、整合岸、放大灘”的全域化發展的道路,打造煙臺旅游發展的“點、線、面、網、鏈”于一體的全域旅游空間產業體系。

 

兩核:芝罘灣都市休閑核、蓬長文化生態旅游核;

 

一帶:煙臺濱海旅游帶;

 

一廊:煙臺“之”字型鄉村旅游走廊;

 

五區:海岸休閑旅游聚集區(煙臺主城區)、生態養生旅游聚集區(牟平昆崳山保護區)、福壽文化旅游聚集區(龍口萊州招遠)、濱海運動旅游聚集區(海陽萊陽旅游區)、田園鄉村旅游聚集區(棲霞及周邊區域)。

 

★ 銀川市西夏區 ★

 

2018年9月28日,銀川市西夏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西夏區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7—2030)》。規劃期限為2017~2030年。近期為2017~2020年;中期為2021~2025年;遠期為2026~2030年。《規劃》指出,至2025年,西夏區全年接待旅游人次達1494萬,人均消費超1214元,旅游綜合收入破181億元。

 

規劃:

圍繞西夏區全域旅游全面發展的戰略目標,構建“一帶、一廊、五組團”的旅游發展空間格局。分別是“大賀蘭山文化休閑旅游帶”,“賀蘭山東麓百里葡萄文化長廊”,鎮北堡鎮旅游特色小鎮組團,興涇鎮國際陸港小鎮組團,中心城綜合功能服務區組團。

 

旅游產品體系規劃:由“觀光旅游一枝獨秀”向“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專項體驗旅游”三大產品體系轉變,打造全體驗旅游產品體系。以觀光類產品為基礎,以休閑度假產品為核心,以專項旅游產品為特色。重點發展西夏文化游、影視文化游、森林生態游、戶外運動游、研學修學游、健康養生游、葡萄酒休閑度假游、鄉村休閑度假游、溫泉休閑度假游、冰雪休閑度假游——十大核心產品。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游、城市風貌游、文化藝術游、商務會展游、民俗節慶游——五大重要產品。加快發展產業觀光游、自駕露營游、科考探險游、國防教育游——四大輔助產品。憑借全域旅游發展契機,構建多功能、多方位、多類型、綜合性的旅游產品體系。

 

★ 廣西南寧市馬山縣 ★

 

2019年3月8日,《馬山縣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8-2025年)》印發。《規劃》目標指出,要將馬山縣建設成為全國知名并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山地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馬山縣接待游客總量達1653.1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32.25億元;擁有特色鮮明、主題明確的龍頭旅游產品。全縣建成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1家,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6家,實現A級景區數量超過25家;四星級酒店2家以上,三星級酒店6家以上,精品民宿30家以上;廣西星級鄉村旅游區8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2家、三星級5家),星級農家樂20家;各類旅游新業態涌現,旅游服務質量明顯提高,游客滿意率達90%以上。

 

規劃:

“一心”(馬山縣旅游綜合服務中心)

 

“兩核”(弄拉旅游發展核、玄河旅游發展核)

 

“三帶”(1、紅水河濱水旅游發展帶,2、喬老河鄉村旅游發展帶,3、玄河生態休閑旅游發展帶)

 

“四區”(1、環弄拉運動養生度假區,2、紅水河山水民俗體驗區,3、現代農業生態休閑區,4、玄河文化生態度假區)

 

四大品牌(構建“人文馬山”文化休閑創新工程,“生態馬山”旅游品牌創建工程,“鄉戀馬山”鄉村休閑創建工程,“運動馬山”旅游綜合交通建設工程四大品牌工程。)

 

六條主題風景道(山地運動旅游風景道、紅水河鄉村旅游風景道、民俗風情旅游風景道、弄拉—玄河生態旅游風景道、弄拉旅游風景環、玄河旅游風景環6條自駕風景道,形成“兩縱、兩橫、兩環”的空間格局。)

 

十大引擎項目

 

50個支撐項目

 

十個特色小鎮構成本規劃項目。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66热人妻偷产精品9| 少妇邻居内射在线| 精品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无av码在线观看| 公与淑婷厨房猛烈进出视频韩国 |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妓女|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成 人色 网 站 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精品99久久精品66| 无遮挡午夜男女xx00动态| 少妇久久久久久被弄到高潮| 亚洲无码在线播放|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把腿张开老子臊烂你多p视频 | 国产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www婷婷av久久久影片| 午夜色大片在线观看| 欧美gv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 欧美老妇大p毛茸茸|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中文高清版|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77777| 18禁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网站| 午夜福利1000集合集92| 美女露出奶头扒开尿口免费网站| 人人澡人人澡人人看添av| 国产高清av在线播放| 思热99re视热频这里只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小说|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综合国产人|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 与子敌伦刺激对白播放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