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雙城經濟圈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
加快推進雙城經濟圈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0-08-13 點擊:次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黨中央著眼全局和長遠發展作出的戰略部署,是形成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優化國家區域經濟布局的戰略決策。經濟圈建設產業不可或缺,產業協同發展更是經濟圈建設的核心和關鍵。要對標和借鑒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先進經驗,提升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優勢互補效能、立足雙城經濟圈優勢產業協同培育國際超級集群、增強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服務保障、完善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政策措施,積極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
提升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優勢互補效能。深入分析雙城經濟圈產業發展態勢,加強雙城經濟圈產業門類及細分領域、產業趨勢跟蹤研判力度,理清產業發展競爭與合作關系,明確產業競爭和合作的重要領域,競爭領域尋求合作,合作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聚焦錯位協同配置資源要素,科學引導生產要素、功能要素、生活要素等高效配置,不斷提升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優勢互補效能。在汽車產業方面,應積極推進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發展,并盡可能在雙城經濟圈內組織配套;在化學工業方面,應充分利用盆地內新的天然氣發掘和新的進入油氣管道,大力發展天然氣化工和石油化工,促進精細化下游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在電子產業方面,可依托雙城經濟圈集成芯片生產基地以及通訊軟件產品開發,不斷延伸產業鏈;在商貿、物流、金融和旅游產業方面,應打通雙城經濟圈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障礙,實現互通互用互利互惠,不斷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積極做好雙城經濟圈產業發展的協調與互補,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形成雙城經濟圈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新格局。
立足雙城經濟圈優勢產業協同培育國際超級集群。雙城經濟圈優勢產業比較突出,如成都重點發展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機械產業、汽車產業、石化產業、食品飲料及煙草產業、冶金產業、建材產業、輕工行業等特色優勢產業,重慶重點發展的汽車產業、摩托車產業、電子產業、裝備產業、醫藥產業、材料產業、消費品產業、能源工業等支柱產業,這為形成強大的產業集群創造了良好條件。積極引導各類產業園區、功能區等突破地域約束和行政壁壘,打破行政邊界強化產業聯動,充分共享雙城經濟圈公共資源,聚焦雙城經濟圈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著力延鏈、強鏈、補鏈吸引上下游產業,攜手對接全球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核心,加快優勢產業帶建設,合力打造世界級的汽車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等,在雙城經濟圈培育形成具有區域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超級產業集群。
增強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服務保障。一是加快建立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投資基金。主要投向雙城經濟圈重大產業園區建設、重要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等重點領域,為推進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提供資金保障。二是加快建立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聯盟。積極推進雙城經濟圈產業差異化、互補式以及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產業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和高效集聚。三是加快雙城經濟圈產業共享平臺建設。雙城經濟圈建設產業共享平臺,要以雙城經濟圈各地政府為主導,以大型企業集團或高端智庫為運營支撐,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要素資源,搭建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開放式服務平臺。要不斷提升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水平,加快形成相互促進的產業關系,營造協同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
完善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政策措施。一是健全產業協同發展市場化機制。探索雙城經濟圈法規、政策、規劃銜接,促進雙城經濟圈產業人才、資本、信息等要素有序流動。爭取國家支持,在雙城經濟圈探索異地分公司經濟指標屬地入統試點,探索建立雙城經濟圈跨區域企業資質標準互認制度,推動雙城經濟圈優勢產業政策在區域內相互延伸覆蓋。二是強化雙城經濟圈產業準入協同。統籌雙城經濟圈產業基礎及政策配套,遵循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前景可及的規則,統一調整產業項目準入目錄、產業招商指導目錄等,努力實現雙城經濟圈產業差異化、專業化、特色化發展。建立產業準入正面清單制度和差異化準入標準,并動態推進底部標準提升。三是進一步完善雙城經濟圈重大產業項目協同招商機制。緊跟世界產業發展前沿,聚焦優勢重大產業項目,積極推進雙城經濟圈重大產業項目協同招商。四是進一步完善雙城經濟圈常態化溝通機制。定期通報協同重點任務進展情況,推動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任務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