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 滇中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 滇中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0-08-27 點擊:

滇中城市群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區域,是全國“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區域,也是我省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核心區,發展基礎較好、發展潛力較大,在國家開發開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制定本規劃,作為未來一個時期推進滇中城市群發展的指導性、約束性文件。

滇中城市群范圍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全境及紅河州北部7個縣、市,共49個縣、市、區,國土面積11.14萬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2127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02萬億元,分別占全省的28.3%、44.1%、61.6%。

規劃目標期為2035年,近期至2025年。

第一章 規劃背景

滇中城市群正處于轉型提升、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必須立足現有基礎,針對突出矛盾和問題,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妥善應對風險挑戰,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重要支撐。

第一節 重大意義

加快滇中城市群發展是深化我國與南亞東南亞合作的重要舉措。滇中城市群是我國與南亞東南亞經濟社會交往的重要門戶。加快滇中城市群發展,擴大對外開放,有利于強化我國與南亞東南亞合作,更好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加快滇中城市群發展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加快滇中城市群發展,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有利于帶動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高原山地地區跨越式發展,有利于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建設要求,探索區域綠色發展新模式。

加快滇中城市群發展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的重要抓手。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區域,加快滇中城市群發展,有利于引導農業轉移人口有序落戶城鎮,優化人口空間布局,有利于提升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水平,提高區域城鎮化質量。

第二節 發展基礎

區位優勢明顯。滇中位于中國西南,地處東亞大陸、南亞次大陸和中南半島的交接區域,“中國—南亞—東南亞”三大區域幾何中心。地理條件獨特,擁有參與多邊外向區域合作的區位優勢。

自然資源優越。滇中城市群是我省壩區相對集中的區域,擁有全省2/3的壩區資源。氣候優越、環境優質,礦產豐富、經濟價值較高,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是全省綜合自然地理條件與資源稟賦較優越的地區。

經濟基礎較好。滇中城市群產業門類較為齊全,經濟總量占全省60%以上。近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活力不斷增強,形成以煙草、有色金屬冶煉、裝備制造業等為主的增長點,具有較強的區域競爭力。

城鎮化快速推進。滇中城市群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5年來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54個百分點,形成1個大城市、1個中等城市、8個小城市、27個縣城組成的城鎮體系,成為全省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基礎設施建設成效突出,以昆明為中心的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初步成型,各級城鎮之間聯系日趨緊密。

第三節 突出矛盾

總體發展水平不高。滇中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19個城市群中均排名第17位,發展差距明顯。現代產業體系不夠完善,外向型產業發育不充分,出口產品層次較低、規模較小,產業發展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城鎮化質量總體不高,城鎮空間結構有待優化,中心城市人口聚集能力不足、輻射帶動作用不強。

對內對外開放度不高。對外通道服務水平較低,運輸成本較高,暢通保障不足,綜合交通運輸效率不高。與周邊區域的合作水平有待提升,呈現散、小、弱特征,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尤其是緬甸、老撾、越南等尚未形成廣泛合作。中心城市昆明在金融、貿易、物流、信息等外向型服務產業方面發展滯后。

基礎設施網絡支撐有待提升。基礎設施硬件互聯互通不夠,共建共享不足。綜合交通網絡化程度偏低,與周邊國家及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和物流體系的對接與溝通不足,面向南亞東南亞航空網絡體系不完善,通航點和航線頻度有待進一步增加。水利設施建設滯后,水資源短缺局面仍未改觀。“一部手機游云南”、“一部手機辦事通”等信息化平臺尚待進一步完善提升,信息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

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尚未健全。區域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尚未常態化運行,地方利益主導和市場分割現象依然存在,行政壁壘尚未破除,要素流動不暢,區域內統一市場和信用體系建設滯后,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成本共擔與利益共享機制尚未建立。

第四節 發展機遇

國家明確云南要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努力將云南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為滇中城市群發展指明新方向。國際和區域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建設,以及長江經濟帶建設,為滇中城市群面向國際國內開放提供新機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為滇中城市群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為滇中城市群跨越式發展提供新保障。全省跨境、跨區域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的全面提速和“兩型三化”產業導向,為滇中城市群跨越式發展提供新支撐。

第二章 總體要求

培育和發展滇中城市群,必須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遵循城市群發展規律,明確功能定位與發展目標,發揮優勢、補齊短板、強化協同,建設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門戶城市群。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重要指示批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歷史傳承、時代特征、民族特色、云南特點”,牢牢抓住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三個定位”,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建設現代化生態宜居城市群,充分發揮滇中城市群對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核心支撐作用,加快形成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新局面。

第二節 基本原則

通道支撐、開放發展。發揮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獨特區位優勢,以國內腹地為支撐,強化通達南亞東南亞國際開放通道建設,加強國際國內合作,深化改革開放,打造國家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戰略高地。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生態優先理念全面融入滇中城市群發展,嚴控滇池、陽宗海、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異龍湖(以下簡稱“六湖”)以及金沙江、南盤江、紅河(以下簡稱“三江”)流域過度開發,優化城鄉空間和產業布局,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品質與特色。

深化改革、創新發展。強化制度創新,消除行政壁壘,健全促進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市場體系,完善一體化發展和雙向開放協調機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共建技術創新鏈和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增強國際國內競爭力。

統籌布局、協調發展。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優化區域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人口空間分布、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對內對外開放,找準各級城市功能定位,推進區域協同發展,促進州市優勢互補、差異化發展。

完善配套、共享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人的全面發展,健全教育、文化、醫療、養老、托育、體育、社保等公共服務體系。統籌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布局,實現區域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提高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促進滇中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第三節 戰略定位

總體定位。發揮區位優勢,引領云南現代化建設,構筑生態文明建設新支撐,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新發展,構建改革開放新格局,開啟邊疆繁榮穩定新征程,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門戶城市群。

圍繞總體定位,加快在以下發展定位上實現突破。

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核心區。全面推進互聯互通,加強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開放平臺和開發開放功能區建設,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國際貿易、國際物流、金融服務網絡體系,增強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輻射能力,將滇中城市群建成我國西南沿邊開發開放高地。

通達南亞東南亞及印度洋的綜合樞紐。以現代化立體客貨運樞紐體系和綜合交通運輸通道建設為重點,增強能源供應、信息數據等的服務支撐能力,全面提升門戶樞紐功能,建設現代高效的銜接南亞東南亞地區和印度洋周邊經濟圈的綜合樞紐。

西部地區重要經濟增長極。堅持開放型、創新型和綠色化、信息化、高端化“兩型三化”產業發展方向,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及現代服務業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區域性開放型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西部現代服務業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

實現現代化的強大引擎。充分發揮滇中城市群資源環境與產業基礎優勢,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強化科技力量支撐、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建設云南最具競爭優勢和發展活力的經濟高地。

高原生態宜居城市群。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綠色發展,保護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生態環境,發展大健康產業集群,優化城鄉人居環境,打造全球范例性健康生活目的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補、城鄉融合、山清水秀、特色鮮明的高原生態宜居城市群。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滇中城市群功能基本完善,綠色生態格局穩步提升,現代產業體系特色鮮明,對內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城鄉空間格局大幅優化,邊疆更加繁榮穩定。人口和經濟密度進一步提高,聚集全省50%的人口和68%的地區生產總值。

——民族團結進步有新發展。民族文化特色更加鮮明,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地區尤其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成效顯著,社會保障與基礎設施配套基本完善,成為全國民族聚居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示范。

——生態文明建設形成新支撐。以主體功能區劃為基礎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基本形成,“三江”、“六湖”區域生態環境優良,集約節約開發模式成為主導,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輻射中心形成新內核。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門戶地位更加突出,開放平臺與國際大通道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國際化貿易與服務網絡基本形成,與國內腹地的聯系更加緊密,經濟外向度顯著提高,成為新興的具有明顯區域影響力的門戶城市群。

——城市群發展形成新機制。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合作共贏、高度協同的市場機制基本建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的機制基本建立,形成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機制。

遠期目標,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強大引擎,形成面向南亞東南亞與國內腹地兩個扇面,內外承接的樞紐功能與輻射影響力更加凸顯,門戶樞紐地位完全確立,與南亞東南亞的合作全面深化,建成現代產業特色鮮明、景觀生態環境優美、人民安居樂業的現代化門戶城市群。人口和經濟密度進一步提高,聚集全省55%的人口和70%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

第三章 構建適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空間格局

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劃分國土空間開發類型,優化城鄉人口空間布局,促進空間開發集約高效,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一主四副、通道對接、點軸聯動”的空間格局。

第一節 強化主體功能區的基礎性作用

依據主體功能區劃,按照國土開發強度、發展方向以及人口聚集和城鄉建設的適宜程度,將滇中國土空間劃分為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3種類型。

重點開發區域。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還具有較大潛力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昆明、曲靖、玉溪、楚雄、蒙自等地區。要增強產業聚集能力,適度擴大產業和城鎮空間,整理城鎮存量空間和農村生產生活空間,嚴格保護生態空間。

限制開發區域。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生態敏感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三江”河谷區域。要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與主體功能相適應的綠色產業,實施城鎮點狀集聚開發、村莊集中建設,有條件的地區有序實施生態移民。

禁止開發區域。指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地,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遺跡所在地和文化遺址等點狀分布的區域,呈斑塊狀或點狀鑲嵌在重點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內。要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干擾,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依法依規嚴格保護資源環境。

第二節 推動區域協調均衡發展

優化人口布局,促進人口區域平衡發展。

——推進禁止開發區域和限制開發區域人口向適建區域有序轉移。加快禁止開發區域人口轉移,重點推進自然保護區特別是核心區人口盡快轉移。引導限制開發區域超載人口有序轉移,在現有城鎮、村莊布局基礎上進一步集約開發、集中建設,引導一部分人口向城鎮化地區轉移,一部分人口向區域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較高縣城和小城鎮轉移。

——引導人口加快向重點開發區域聚集。位于重點開發區的城市要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形成合理布局分工協作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產城融合,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壯大城市綜合實力,提高人口聚集能力。

——科學控制高原湖泊生態涵養區人口過度集聚。基于“六湖”流域的生態承載能力,加快推進湖泊保護治理,統籌流域人口、城鎮和產業布局,嚴控湖泊水源地和環湖區域的國土開發強度、產業開發與人口聚集。強化流域內外城鎮聯動發展,完善配套功能,推動人口合理分布。通過產業升級和人口、功能疏解等方式,控制湖泊生態涵養區過度開發。以湖泊生態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嚴控湖泊流域人口規模。

優化城鎮布局結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增強昆明輻射帶動能力。提升高端綜合服務功能,建設綜合交通樞紐,培育現代工業體系,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積極謀劃培育昆明都市圈。

——加快區域副中心城市發展。加快曲靖、玉溪、楚雄、蒙自4個副中心城市的發展。合理優化城市市轄區規模結構,強化區域性中心地位,增強各副中心城市要素的集聚功能,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加快現代特色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副中心城市在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和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培育成為大城市。

——大力促進縣城發展。壯大縣城經濟實力,積極發展縣域特色經濟,提升縣城產業支撐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積極融入地區產業鏈和生產網絡,完善與大中城市合作分工的城鎮功能。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縣城的新型城鎮化重要支點作用,有序推動撤縣設市。

——加快培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充分發揮小城鎮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依托城市和縣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吸納農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努力打造一批產業特色鮮明、人文底蘊濃厚、服務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特色小鎮,引進世界一流企業打造一批具有世界一流生態環境、設施條件和康養服務的康養小鎮。

第三節 構建“一主四副、通道對接、點軸聯動”的空間結構

一主四副:促進昆明主城區和滇中新區融合發展,構建昆明主中心和曲靖、玉溪、楚雄、蒙自4個副中心,總體形成“中心引領、協同支撐”的空間格局。推動昆明與玉溪同城化發展,遠景空間結構演變為“一主三副”。

——昆明主中心。包括昆明主城區、滇中新區。建設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經濟貿易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和區域性交通綜合樞紐。提升世界春城花都、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健康之城3大品牌。

——曲靖副中心。包括麒麟、沾益、馬龍城區。建設區域性現代制造業中心、高原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和珠江源山水園林城市,打造對內對外開放的重要樞紐城市和國際高原體育城。

——玉溪副中心。包括紅塔、江川、澄江城區。建設文化旅游與大健康產業基地、科教創新型城市、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開放樞紐、美麗高原湖區健康宜居城市。

——楚雄副中心。包括楚雄、南華城區。建設綠色經濟發展先行區、彝族文化特色城市。

——蒙自副中心。包括蒙自、個舊、開遠城區。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現代產業基地、生態人文城市。

通道對接:協同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依托交通運輸網絡,培育形成兩條區域發展主軸。強化珠三角—滇中—南亞的“中國—南亞”通道和長三角—滇中—東南亞的“中國—東南亞”通道建設及樞紐轉換功能。

點軸聯動:依托公路、鐵路、航空三位一體交通網絡軸線,基于自然山水與生態格局,促進各級城鎮點軸聯動發展。到2025年,加快培育和壯大滇中城市群。引導人口合理分布與產業有序聚集,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產城融合,形成由1個特大城市(昆明)、2個大城市(曲靖、蒙自)、2個中等城市(玉溪、楚雄)和若干小城市組成的城市格局。到2035年,進一步優化和提升滇中城市群,強化昆明主中心引領作用,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差別化發展城市主導產業,形成由1個特大城市(昆明)、4個大城市(曲靖、玉溪、楚雄、蒙自)、2個中等城市(彌勒、宣威)和若干小城市組成的城市格局。

第四節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統籌推進山壩差異化的城鄉融合發展。

——加快壩區城鄉融合發展。促進高原壩區城鄉產業及社會事業一體化發展,壩區以城市、縣城及其周邊居民點為整體單元,扁平化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

——加快山區城鄉協調發展。根據山區自然地理條件,按照適度集中與點狀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合理布局山區公共服務設施,以服務人口和服務半徑為基本依據,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縮小與壩區設施配套差距。

——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農民主體地位,培育致富產業,推進產業強村、產村相融,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加快推進特殊類型地區的振興發展。

——加快民族地區發展。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民族政策,實施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保護民族文化,扶持民族地區鄉村經濟發展。

——推動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積極培育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城市的接續替代產業。統籌利用工業遺產、工業旅游、工業精神等工業文化資源,創新發展模式,培育發展新動能。

第四章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兩型三化”產業發展方向,構建特色創新產業格局,強化分工協作,加快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建設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完善協同發展機制,搭建發展平臺,提高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滇中城市群產業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

第一節 構建特色創新產業格局

創新產業發展思路。堅持高質量發展,發揮國家對外開發開放的重要支點作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兩型三化”為核心,以產業集群化、產城一體化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圍繞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培育新動能,建設具有云南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構建特色創新產業格局。強化內外承接外向型發展導向,將滇中城市群建成我國西南開放的重要節點。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促進經濟總量的快速提升,推動產業向綠色化、信息化、高端化方向轉型發展。以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滇中城市群發展的主導產業,嚴格落實產業項目環境準入條件,重點加快打造生物醫藥和大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建設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建設煙草及配套、冶金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積極發展高端、綠色、外向型產業,將滇中城市群建設成為全省產業發展的引領區、區域性開放型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國家現代服務業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面向南亞東南亞產業輸出的重要核心區和外向型產業基地。

構建適度協同分工體系。加強統籌協調和政策引導,共建產業協同合作平臺,構建有重點、分層次的可持續發展產業分工體系,促進各級城鎮產業適度協同發展,建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群。

——昆明市。重點布局發展生物醫藥和大健康、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數字經濟等產業的同時,加快旅游、文化、現代物流、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發展。

——曲靖市。重點布局發展先進制造業、綠色食品、現代服務業等產業。

——玉溪市。重點布局發展卷煙及配套、礦冶及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大健康及文化旅游等產業。

——楚雄州。重點布局發展煙草及配套、生物醫藥和大健康及文化旅游等產業。

——紅河州北部7縣、市。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及綠色加工產業、有色金屬與新材料及電子設備制造產業、文化旅游及通用航空產業。

第二節 推進區域產業融合發展

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優化產業布局,推動人才、技術、資本等有效集聚和供給,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成為引領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圍繞重大疾病藥物、醫療器械和個性化治療創新方向,布局產業鏈、創新鏈,打造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等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集群。實施“云上云”行動計劃,提高數據傳輸速度和能力,推進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與各行業深度跨界融合互動發展。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發,構建新材料產業體系。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創新方向,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技術、智能制造裝備。

建設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實施服務經濟“倍增”計劃。鼓勵金融協同發展,大力發展高效安全、綠色普惠、開放創新現代金融服務。發展高效現代物流,建立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多式聯運智慧物流園區,推動滇中城市群智能物流網絡建設。提升科創服務水平,加快發展科技研發和創業服務,構建科創服務體系,積極建設科創服務中心,培育市場化科創服務主體和品牌服務機構。聯合打造文化和旅游品牌,建立互為旅游目的地客源聯動機制,共同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及國內外知名旅游品牌,形成多樣化、特色化、差異化的旅游產品體系,實施旅游信息互通,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集群發展。

建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堅持綠色發展,重塑產業鏈、價值鏈、市場鏈,改造提升優勢骨干產業,激活存量、增強動力,為穩增長作出新貢獻。重點建設煙草及配套產業集群,提升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水平,加快調整產品結構,發展煙草配套產業。嚴禁冶金產業新增冶煉能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廣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提高行業技術裝備水平、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發展綠色低碳載能產業。發展石化深加工產業鏈,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優化化肥產品結構,做優做強氯化法鈦白粉產業,穩妥發展新型煤化工。加快調整建材產業行業結構、產品結構,發展新型建材及深加工產品、新型墻材、石材產業、陶瓷產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創新農業發展模式,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探索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建設一批外向型優質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積極參與農業產業跨境經濟帶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大力培育農業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

第三節 加強區域產業協作平臺建設

構建區域產業協作平臺。探索建立區域產業協作利益共享和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健全產業分工合作機制,引領全省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建立區域產業鏈上下游聯動機制,加強與周邊的成渝、北部灣、黔中城市群及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合作,推進與周邊國家國際產能合作。支持各地通過發展飛地經濟等方式,創新合作模式,通過委托管理、投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跨區域合作共建各類產業園區。支持成立園區合作聯盟,建立常態化協作聯動機制。

加快滇中新區建設。大力實施“533”產業發展戰略,做大做強新能源汽車及高端裝備、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5大高端制造業集群,培育發展高端商務和總部經濟、商貿及現代物流、旅游和健康服務3大現代服務業集群,高水平打造安寧工業園區、嵩明楊林經濟技術開發區、昆明空港經濟區3大千億級園區平臺,著力構建布局優化、分工合理、錯位發展、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園區轉型升級。圍繞“創新驅動引領區”、“產業提速增效區”兩大產業功能分區,優化園區布局,明確園區主導產業,加快形成差別競爭、有序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推進重點工業園區建設,著力建設一批產業鏈完整、創新能力強的先進制造業特色園區以及具有較強集聚帶動能力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創新園區管理模式,促進投融資渠道多元化,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及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健全務實高效的管理機制。

第五章 完善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

統籌推動綜合交通網、能源網、水網、互聯網、物流網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構建布局合理、安全高效、保障充分的現代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現代化服務水平,強力支撐滇中城市群現代化發展。

第一節 加快區域樞紐與國家開放通道建設

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交通體系,承接“一帶一路”國際通道建設,發揮以昆明為中心的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提高對南亞東南亞的輻射能力和對國家內陸經濟發展要素的吸引集聚能力。延伸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開放通道,強化滇中城市群交通基礎設施的網絡建設和共建共享。

加快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陸路交通樞紐、國際航空集散中心、國際物流中心,近期重點推進以昆明國際航空樞紐和昆明南高鐵站樞紐為主,昆明站、昆明西站(第三客站)為輔的“兩主兩輔”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強化與玉溪、曲靖、楚雄、紅河等綜合交通樞紐之間的互聯互通,構建服務優質、布局合理、運行高效、功能完善的現代綜合客運樞紐系統。遠期形成以昆明國際航空樞紐和昆明南高鐵站樞紐為主,昆明站、昆明西站(第三客站)與玉溪綜合交通樞紐為輔的“兩主三輔”國際綜合交通樞紐。

構建高效客貨運樞紐體系。按照“零距離換乘、無縫化銜接”要求,促進鐵路、公路、航空網絡聯運,強化“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立體交通運輸方式、物流站場有機銜接。強化機場、高鐵、城際列車、城市軌道、高速公路等為主的客運樞紐體系便捷聯接,實施樞紐站區地上地下立體綜合開發,打造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綜合客運樞紐。完善以多式聯運、集裝箱運輸、郵件快件轉運、國際聯運以及集疏運等為主的貨運樞紐體系“一站式”服務設施,提升樞紐集散能力和服務效率,推進傳統貨運場站向城市物流遞送中心、現代物流園區轉型發展。

構建便捷暢通的運輸通道。加快國家開放通道建設,加強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網絡與國內其他城市群及南亞東南亞國家重要城市的聯系,構建“三對外三對內”外向性主通道。昆瑞通道:泛亞西線主通道,連接昆明—大理—保山—德宏—瑞麗口岸至緬甸、印度、孟加拉國等南亞東南亞國家,重點強化既有公路運輸能力,結合高速公路、鐵路建設,提升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輻射能力。昆磨通道:泛亞中線主通道,連接昆明—玉溪—普洱—西雙版納—磨憨口岸至老撾、泰國等中南半島國家,推進鐵路建設,促進沿線城鎮快速發展和緊密聯系。昆河通道:泛亞東線主通道,連接昆明—彌勒—蒙自—河口口岸至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提升昆明至河口公路建設等級及運輸能力,加快鐵路建設。京昆通道昆昭(通)段:通過昆明—昭通—重慶聯系成渝城市群、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地區,結合高速公路和渝昆高鐵建設,加強滇中地區與成渝地區的交通聯系,帶動沿線城鎮快速發展。滬昆通道昆富(源)段:通過昆明—曲靖—貴陽聯系黔中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加快鐵路和高速公路的等級及運能提升,完善沿線城鎮交通網絡體系。廣昆通道昆富(寧)段:通過昆明—文山—南寧聯系北部灣經濟區、珠三角城市群,重點提升云桂鐵路和既有高速公路運能,強化滇中地區面向云南出??趨^域的交通聯系。在建設主要對外交通通道基礎上,加強昆明—玉溪—臨滄—清水河,昆明—攀枝花—成都,昆明—師宗—興義,昆明—宣威—六盤水—重慶等通道建設。

第二節 優化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建立以鐵路為骨干、高速公路和國省干道為基礎的綜合交通網絡,構建國內國際通道聯通、區域城鄉覆蓋廣泛、樞紐節點功能完善、運輸服務一體高效的“安全、便捷、綠色、高效、經濟”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構建綜合交通網絡體系。構建“三圈層網絡化”的區域性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體系。核心交通圈層聯結昆明主中心,推進高速公路、機場建設,構筑覆蓋周邊晉寧、安寧、富民、嵩明、宜良、澄江、祿豐等地的交通網絡,實現昆明主中心1小時交通圈。緊密交通圈層聯結昆明、曲靖、玉溪、彌勒等主要城市,加快構筑中心城市與周邊重要城鎮之間以鐵路為骨干、公路為基礎的綜合交通網,實現昆明主中心與曲靖、玉溪、楚雄、蒙自1.5小時交通圈。輻射交通圈層對內覆蓋整個滇中、滇東南等區域,對外聯結成都、重慶、貴陽等交通腹地,進一步完善鐵路及公路網建設,實現區域3小時交通圈。

加快覆蓋全域的公路網絡建設。推進高速公路及干線公路網絡化建設,形成以高速公路網為主、干線公路為補充的“兩環十二通道”網絡化公路體系。重點加快昆明繞城高速環線及滇中城市群高速公路環線建設,形成高速公路網絡覆蓋核心交通圈層和緊密交通圈層,拓展高速公路輻射圈層建設。加強國省干線公路及地形復雜、高風險地段安全防護設施建設。

構建快速通達的鐵路交通網絡。堅持省際貫通、省內成網、沿邊通暢、周邊互通,完善滇中城市群鐵路交通體系。重點推進昆磨、昆瑞、昆河通道鐵路建設及提升改造,強化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加快渝昆高鐵、彌蒙鐵路等項目實施。根據運輸需要,實施低標準既有鐵路擴能改造,提升既有鐵路城際客運功能和運輸能力,加強路地合作,加快米軌鐵路保護性開發利用。加快實施既有成昆鐵路永廣段等鐵路擴能改造,積極推進西南沿邊鐵路蒙自—文山段鐵路前期工作。利用既有鐵路富余能力開行城際列車,提高滇中城市群城市間通達性。

構建國際化廣覆蓋的航空網絡。形成以輻射南亞東南亞地區為重點,以西亞東北亞航空市場為拓展,通達全球主要城市的航線網絡。積極鼓勵和支持在滇中選址建設全省具有通用航空樞紐性質的通用機場,拓展優化國內航線、豐富完善省內航線、合理布局國際航線,提高航線覆蓋廣度,重點開辟南亞東南亞通航點和國際航線,拓展西亞東亞航線,加快開辟洲際航線,加密港澳臺地區航線。加快推進昆明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成為全球航空網絡的重要樞紐節點,實施昆明長水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設施,全面構建輻射南亞東南亞、連接歐亞的航空網絡和空地聯運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服務體系。建立樞紐運營和保障體系,增強航班保障和銜接能力。

推進暢通高效的航運設施建設。構建金沙江—長江黃金水道、中越紅河水運通道,加強東川港、烏東德港區等港口建設。推進金沙江下游烏東德、白鶴灘等翻壩轉運系統,金沙江下游烏東德、白鶴灘庫區航道整治等航運基礎設施,滇池航運系統等項目建設。加強港口基礎設施、港口集疏運體系、公用錨地、航電樞紐、支持保障系統、航運旅游等建設。

加強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建設以城市運行保障為基礎,以高端化物流總部和國際物流為特色,以集約化、專業化物流為支撐的現代化、國際化物流體系,建成服務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國際物流樞紐。構筑物流設施、信息、政策3大平臺,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優勢產品的供應鏈體系,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

優化完善城市路網體系。提高城市道路網密度,優化城市道路網級配結構,提高道路網承載能力,增強城市道路網連通性。公平、科學、合理分配道路時空通行權,加強城市道路網、交通設施之間的協調、匹配和銜接,全面提升交通一體化、精細化水平。

提升交通運輸服務水平。積極推進交通大數據建設,鼓勵發展基于移動平臺的出行與物流信息服務。提高城市交通服務管理水平,提升智能化水平,共建城市群智慧交通服務平臺。優化運輸組織,創新服務方式,推進城市配送服務多樣化、集約化發展,推進城際客運服務公交化運營,鼓勵同城化服務。培育多式聯運經營主體,大力推動多式聯運發展。推進跨境運輸車輛牌證互認,推進建立統一的全程運輸協調機制,促進國際通關、換裝、多式聯運有機銜接,提高跨境運輸的服務保障水平。

第三節 強化信息能源水資源支撐體系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共建共享、提升效率的原則,推進區域重大信息、能源和水資源支撐體系建設,形成網絡完善、運行高效、功能互補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升對區域發展的支撐能力。

加快建設高速共享互聯網。統籌滇中城市群發展的物質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積極落實“寬帶云南”和大數據戰略,加快推進“一部手機游云南”、“一部手機辦事通”迭代升級,推動5G、IPv6、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以各中心城市為核心,有序推進滇中智慧城市建設。積極推動“萬物互聯”和“智能連接”,促進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強化信息資源社會化開發利用,推廣智慧化信息應用和新興信息服務。建設南亞東南亞信息港、區域政府門戶、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信息門戶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提升網絡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構建網絡安全綜合防御體系,保障和促進滇中城市群信息網絡數據健康有序發展。

優化能源供應格局。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區域性國際化能源保障網,打造國家重要的跨區域能源互聯互通樞紐。重點推進電網、成品油輸送體系、天然氣基礎管網及以昆明、玉溪、曲靖、蒙自為主的滇中電力負荷中心等項目建設。以滇中城市群為核心向全省輻射,在構建堅強骨干電網、優化城市電網、補齊配農網短板的基礎上,加快電網智能化轉型升級,突出“數字化”與“綠色”,構建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智能電網,為滇中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加快以中緬天然氣管道干線為主干的干支線網架互聯互通建設,形成以昆明為中心,覆蓋滇中城市群的放射狀天然氣管網。充分利用豐富的煤炭資源,以曲靖為重點,提高煤層氣(煤礦瓦斯)利用率,進一步推動煤層氣開采項目和瓦斯發電項目。有序發展新能源,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強化水資源安全保障。推進供水安全保障網、城鎮供水工程網、農田灌溉渠系工程、智能化系統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滇中引水及其配套工程建設。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實施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城市節水和中水回用工程。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加強重點地區、重點城市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加快水資源實時監控系統建設,完善跨界水資源監測體系。嚴格執行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要求,建立健全流域上下游地區飲用水環境風險綜合防控和協同處置制度,共同防范和妥善應對飲用水突發環境事件。構建區域一體化水務協作平臺,完善區域流域協調機制,形成共同保護和開發利用水資源的管理機制。

第四節 健全防災減災體系

實施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對各種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按韌性城市目標建設滇中城市群,確保社會和諧和城鄉可持續發展。

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統籌區域內各類自然災害,以地震、地質災害、洪澇、干旱和生物災害防治為重點,開展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加強監測預警、物資儲備、應急隊伍建設,完善綜合減災與風險管理信息共享平臺,健全災害監測、預警、評估和應急救助指揮體系。加強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陸上油氣長輸管道區域廊道規劃,科學布局,有效降低城鎮人口密集區安全風險。加強城鄉公共消防等綜合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和裝備配備、物資儲備,加快發展完善消防等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提高應對各類災害事故的能力。

健全抗震防災體系。城鄉生產生活空間應開展城市活動斷層探測,有效避讓小江、曲江、石屏—建水等活動斷裂帶,建設工程應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增強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公共工程的抗震設防能力。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對重大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開展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合理設置城鎮應急物資儲備、救援通道和應急避難場所,提升村莊建設抗震設防能力。

健全消防安全體系。根據城鎮發展規模和發展需求,建立城鄉統籌發展的消防安全保障體系,科學規劃城鄉消防安全布局,同步建設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車通道、消防裝備、消防救援訓練基地等城鄉公共消防設施,積極推進政府專職消防隊、志愿消防隊等多種形式消防力量建設,整合資源建立區域滅火救援聯動機制,重點加強人員密集場所和高層建筑、地下空間、易燃易爆生產經營場所及城中村(棚戶區)的消防安全保障能力建設。

健全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制定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測、預防、治理、救助等方面的措施,有效防治滑坡、崩塌及危巖、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做好人口集中地區和重要交通干線、超高建筑、大型橋隧等潛在危害嚴重、影響面大的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建立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體系。

健全防洪減災體系。根據不同地區資源要素和發展特點,按照防洪標準、完善防洪設施布局,建立健全洪水防御、山洪災害防治等防洪工程和非工程體系。完善雨情、水情、汛情、旱情監測預報預警和信息發布,提高防洪減災能力。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開展山洪災害防治,在山洪災害重點區域建立監測預警等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山洪災害綜合防御體系。

健全救災儲備體系。按照布局合理、強化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要求,加強應急救災物資保障體系建設,持續做好多災易災城市和縣城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項目,加大投入和有關政策支持,形成符合省情的省、州市、縣、鄉四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為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提供保障。

第六章 共建生態美麗宜居環境

滇中城市群是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的重要支撐區域。優質的生態環境是滇中城市群核心競爭力,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推進開展“三線一單”,構筑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堅持生態共建、環境共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綠色美麗宜居城市群,引領云南生態文明綠色發展。

第一節 構筑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依據滇中城市群生態環境特點,在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基本格局基礎上,形成以“三江”、“六湖”、“三大水系分水嶺”為骨架,以重點生態功能區、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和其他點狀分布的重要生態空間為核心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共筑生態屏障。堅持滇中城市群內外生態建設聯動,加快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積極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大哀牢山、大圍山、轎子山、會澤黑頸鶴、元江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力度,推動金沙江中游河谷水土保持區、紅河河谷水土保持區、珠江源水源涵養區、金沙江—紅河分水嶺水源涵養區、牛欄江—南盤江分水嶺水源涵養區的保護與修復,維護區域生態安全。

共建景觀生態廊道。構建以“三江”為主體的城市群生態廊道,保護流域水生態空間。保護治理“六湖”流域及牛欄江流域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控制“六湖”周邊城鎮建設與產業布局,有序引導城鎮與產業向流域外拓展。加強流域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嚴禁圍墾河湖水域,開展湖濱帶、重點湖庫及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謴秃恿魃舷掠慰v向和河道、濱岸橫向的自然水文節律動態,拓展河湖橫向灘地寬度。有序遷出珠江源等重要水源涵養區內現有工業。提升農田、農村集水區河段濱岸植被面源污染截留功能,提高城市河段濱水植被的固岸護坡和城市景觀功能。

共保重要生態空間。貫徹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制度,加強生態空間管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生態建設和修復,維護生物多樣性。劃定并嚴守“六湖”生態保護紅線,嚴格禁止占用和開發湖濱帶,恢復湖濱濕地系統。嚴格保護江河湖泊、山區水庫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清水通道,保障水資源安全。全面加強森林公園、濕地、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提升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全面實施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制度,減少地貌植被破壞,防治人為水土流失。加強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各類自然公園管控。實施水土流失重災區生態移民,加強東川泥石流地質災害多發區、金沙江元謀干熱河谷、紅河元江干熱河谷、南盤江巖溶山原石漠化地區生態監管,以自然恢復為主、工程措施為輔的理念開展綜合整治,恢復重建退化植物群落。

實施生態建設與修復工程。提高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水平,在生態脆弱區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推動陡坡地生態治理。以三大水系、“六湖”、水庫面山等為重點,推進防護林體系建設,開展石漠化區域、干熱河谷、高寒山區、五采區(探礦、露天采礦、挖砂、采石、取土)等立地造林。實施濕地全面保護,科學修復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加強河湖保護管理,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持續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確保河湖環境干凈整潔,面貌明顯改善。加強農田和水域生態保護,加強石漠化綜合治理。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以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和離體保護為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嚴防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和物質資源喪失。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加快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第二節 推動環境聯防聯治

深化跨區域水污染聯防聯治。實施流域分區管治策略。選擇對水環境質量有突出影響的總氮、總磷等污染物,研究納入流域、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約束性指標體系。在江河源頭、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其上游,嚴禁發展高風險、高污染產業,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行業低水平擴張和重復建設,加大化工等行業關停整治力度。建立跨境斷面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和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重點加強金沙江、南盤江、紅河、牛欄江、黃泥河等省際跨界河流及普渡河、瀘江、甸溪河、曲江、綠汁江等跨州市河流的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強沿線城鄉污水管網建設,因地制宜推進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和資源化利用,做好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統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農藥和化肥減量化,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持續推進城鎮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補給區、化工企業、加油站、垃圾填埋場和危險廢物處置場區域周邊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開展防滲情況排查和檢測,針對滲漏嚴重的提出防滲整治措施,制定全面推進重點污染源防滲工作的措施。穩妥推進重點區域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和重點行業地下水污染修復。

統籌“六湖”污染治理。堅持“一湖一策”治理思路,實施精準治理、系統整治。落實湖長職責,提高“六湖”保護立法質量,推動重點污染物減排工程落地實施,完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體系,重點構建湖泊流域生態安全格局、推進“四退三還”(退人、退田、退房、退塘,還湖、還水、還濕地)、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恢復流域生態功能。水質優良的撫仙湖堅持保護第一、治理為要、科學規劃、綠色發展。水質較好的陽宗海繼續強化污染監控和風險防范,全面提升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消除陽宗海砷污染風險,綜合防治周邊污染,加強開發區和農村生活“兩污”治理。對污染較重的滇池、杞麓湖、星云湖、異龍湖堅持綜合治理,提高湖泊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質量,加強流域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提高截污治污效果。滇池實施最嚴格的管控制度,嚴格控制沿湖岸帶旅游設施和房地產項目。完善滇池精準治污體系,強化全流域精細化管理,提升污水處理系統與還湖截污系統效能。

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實施云南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全面開展細顆粒物(PM2.5)及臭氧監測,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推進鋼鐵、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重點行業污染深度治理,有序推進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加強以柴油貨車為重點的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船舶等移動源污染防治。

改善聲環境質量。合理布局城市建設項目,避免噪聲擾民。開展聲環境功能區劃分及調整工作,在城市建設中落實聲環境功能區要求,開展城市聲環境質量達標管理。完善城市環境噪聲監測體系,加強重點噪聲污染源管理。

改善土壤環境質量。加強農用地保護與安全利用,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強化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及修復,建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依法加強建設用地準入管理。督促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依法落實土壤污染防治義務。

推進固廢危廢重金屬污染聯防聯治。加強工業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從生產源頭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推進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和循環經濟發展,提升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置能力和水平。加強大宗固體廢物堆存的污染防治,全面摸底調查和整治工業固體廢物堆存場所。加強對危險廢物產生單位和經營單位的監管,從源頭杜絕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合理配置危險廢物安全處置能力。加強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控,強化對涉重金屬行業企業的環境監管,推動涉重金屬企業實現全面達標排放。在礦產資源開發活動集中地區嚴格執行重點重金屬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嚴防礦產資源開發污染土壤。

第三節 建設美麗宜居環境

推動城鎮綠色發展。嚴格規劃管理,合理布局生態用地,適度擴大城鎮生態空間。開展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推進城市更新改造,加強城市設計工作,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統籌地下地上空間開發,穩妥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建立健全城市綜合防災體系。推動城鎮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發展綠色能源,推廣綠色建筑,構建綠色交通體系。形成水系清潔、空氣清新、土壤潔凈、健康衛生的宜居環境。

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實施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七大行動”,強化農田保護、生態涵養、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結合實際研判村莊特征,因村施策,強化村鎮規劃建設管理,堅持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城鄉。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形成合理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形態,構建城鄉一體的發展格局。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統籌城鎮布局,完善市政基礎設施,促進公共資源的城鄉均衡配置,推動美麗縣城、美麗鄉村建設,為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提供重要支撐。保護和弘揚滇中地區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傳承民族文化。

構筑綠色經濟體系。建立健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調整區域流域產業布局,推進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園區循環化改造。發展適應山區、巖溶地區環境特點的生態經濟。落實好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和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政策,建立符合本地特色的生態產業群。

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培育生態文化,引導綠色消費,鼓勵低碳出行,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進“個人低碳計劃”,開展“低碳家庭”行動,推進低碳社區建設。

第四節 加強環境影響評價

實施規劃體檢、評估制度,密切跟蹤規劃實施對區域生態系統、人民群眾健康產生的影響,重點對資源占用、生態影響、污染排放等方面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進行監測評估。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建立重點生態功能區監管制度。加快開展“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工作,嚴格土地、環保準入,作為重大項目選址依據,優化產業發展布局。建立統一、高效的環境監測體系以及跨行政區域環境污染聯合防治協調機制、環境聯合執法監督機制、規劃環評會商機制,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規劃實施中適時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工作,作為規劃評估的重要內容,并將評估結果作為調整、修訂規劃的重要依據。

第七章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發揮云南區位優勢,推進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國際大通道建設和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從國際國內兩個扇面推進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的緊密對接,加強互動交流合作,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加快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核心區。

第一節 深化與南亞東南亞區域合作

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支撐云南在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充分發揮云南作為我國與南亞東南亞雙向開放重要門戶的作用,全面提升滇中城市群對外開放與合作的層次和水平,提升服務中國內陸輻射南亞東南亞的能力。

提升區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圍繞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依托中國—南亞合作論壇,進一步加強與南亞國家的交流合作。圍繞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深入推進瀾湄合作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積極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等機制,進一步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合作。加強與周邊國家經貿往來、民間交流,密切與周邊國家華僑華人聯系,厚植社會和民意基礎,深化利益融合,推動在互聯互通、投資貿易、產業發展、能源資源、人文交流與合作等領域取得新突破。拓展與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經濟技術合作,引進資金、品牌、技術、人才和先進管理模式。擴大與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非等新興市場國家的交流合作,加強友好往來、宣傳推介、市場推廣和咨詢服務,擴大貿易往來,推進國際產能與裝備制造合作,推動形成對外貿易新增長點。

加強與南亞東南亞重點地區及城市的交流合作。以經貿、金融、科技創新、人文交流、文化旅游、綠色經濟、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等為重點,加強與加爾各答、新德里、內比都、曼德勒、曼谷、清邁、萬象、河內、吉隆坡、新加坡、雅加達等重點城市的交流合作。

第二節 加強國內區域合作

聯動國內腹地,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共同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和協調發展帶。

深入與長三角城市群的合作。依托滬昆通道和長江水運通道的建設和完善,提升滇滬、滇浙、滇蘇等合作水平,完善滬滇對口幫扶合作機制,深化產業轉移與承接、園區共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合作。

強化與珠三角城市群的聯動發展。加強同珠三角城市群的協同發展,著力暢通通道、搭建平臺、優化環境、提升服務,依托粵桂黔滇高鐵經濟帶優化區域空間布局,優勢互補,培育先進的生物醫藥、健康養生、旅游等產業集群,不斷提高與珠三角城市群的產能合作水平,協力打造我國對外開放新高地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拓寬與成渝城市群的合作。加強同成渝城市群的聯動發展,強化渝昆、成昆通道建設,積極發揮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位優勢,加大與成渝城市群在外向型經濟上的合作力度,共同開拓南亞東南亞市場,提升我國西南地區的國際競爭力。

推動與北部灣城市群的合作。積極開展與北部灣城市群的協作,加強廣昆通道建設,依托沿右江出海通道建設,利用北部灣城市群的發展基礎,加強同珠三角地區的聯系,尋求新的合作發展路徑,共同開拓南亞東南亞市場,提升區域競爭力。

提升與黔中城市群的合作。積極推動與黔中城市群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等領域的協調互動,探索建立與黔中城市群的合作機制,充分發揮外向通道和航空優勢,加快對外通關體系便捷化建設,提升與南亞東南亞的交流合作水平。

加強省內相鄰地區重點城市間的協同發展。充分發揮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帶動作用,加強與昭通、大理、普洱、文山、麗江等省內相鄰地區重點城市間的協同發展。依托現代化綜合交通優勢和各城市不同的資源條件,加強協作,促進協同發展。

第三節 共建區域開放平臺

高標準建設開放通道,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區域合作平臺,推進開放發展,加快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平臺的建設。

優化對外開放平臺。以中緬、中老、中越國際運輸通道為依托,以滇中新區、昆明綜合保稅區、紅河綜合保稅區等為載體,聯動各級各類開發區,對接磨憨、瑞麗、河口等口岸和邊境經濟合作區,構建對外開放平臺體系。落實CEPA框架下的開放措施,推動云南與港澳經貿交流合作。積極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促進國際產能合作。推動新興產業合作,促進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在新興產業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建立創業投資合作機制。優化產業鏈分工布局,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鼓勵建立跨國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擴大服務業相互開放,推動區域服務業加快發展。探索投資合作新模式,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積極承接產業轉移落地,加快建設外向型產業基地和進出口商品生產加工基地。支持企業參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以多種形式積極參與投資、建設和管理重要園區、港口,在境外建立生產基地、研發平臺和營銷網絡,建立綜合服務保障體系,推動設備、技術和服務“走出去”,打造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新樣板。

完善市場功能體系。加快投資貿易便利化進程,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構建區域內和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加快推進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建設進程,積極參與國家同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自貿區建設。創新貿易方式,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的商業業態。建立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鞏固和擴大傳統貿易,大力發展現代服務貿易。投資和貿易有機結合,以投資帶動貿易發展。建設區域經濟要素高度聚合、市場環境開放寬松、服務業高度發達的區域性國際經濟貿易中心。

形成創新資源聚集交匯的樞紐。加強科技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促進科技人員交流,合作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共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形成國內外創新資源聚集交匯的樞紐,發揮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示范效應,完善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平臺,形成區域性創新體系,建成創新人才、科技要素和科技企業高度聚集,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技術轉移、轉化、擴散服務體系完善的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

提升金融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水平。深化金融合作,推進亞洲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結算范圍和規模。加強監管部門的協調配合。推動征信市場、信用評級市場發展,加強征信管理部門、征信機構和評級機構之間的跨境交流合作。提升金融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水平,探索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增強金融服務功能,完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完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和組織,進一步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及配套設施建設。

擴大人文領域交流合作。擴大旅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智庫、公共外交和民間交流等人文領域交流,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共同推進人文交流,建成具有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和較強文化傳播能力的區域性人文交流中心。

第八章 健全一體化發展機制

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健全城市群利益協調機制,推進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探索城市間協同管理模式,推動滇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第一節 建立要素市場一體化管理機制

消除經濟和非經濟壁壘,建立合作共贏、高度協同的市場管理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區域規模經濟效益、細化產業分工與布局,促進經濟要素不斷優化聚集。

推進資本市場一體化。加快推進金融信息、票據流通、信用體系一體化。依法適當擴大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發行規模。統一市場監管規則,消除地方保護,推動商品市場一體化。推進物流發展的市場化進程,加快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

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全面落實戶籍制度改革要求,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就業服務平臺,加強滇中城市群內人才制度銜接,健全人才柔性流動機制,聯合共建人力資源開發基地。

推動技術市場一體化。建設滇中科技資源共享與服務平臺,實現科技資源整合、信息開發共享互動、科技成果交易及科技金融服務無縫對接。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立以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重點的緊密型產學研戰略聯盟,支持與其他區域合作共建研發機構,鼓勵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聯合大型企業集團,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發展跨地區的知識產權交易中介服務,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清理和消除城市間因技術標準不統一形成的各種內部障礙。

探索推進土地制度一體化改革。加快滇中城市群一體化土地市場建設。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管理。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制度。建立完善低效用地盤活利用機制,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推進重大項目用地計劃和占補平衡區域跨縣統籌。

推動資源市場一體化。統籌規劃、聯合共建一批重要資源儲備基地,完善安全風險防范機制。健全跨區域資源基礎設施網絡共享機制,鼓勵第三方公平使用,提高網絡資源配置效率。推進數據信息交易,促進數據信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立安全可信、公正透明的隱私保護與定價交易規則,推動數據信息交易有序開展。

第二節 建立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機制

統籌公共資源布局與公共服務供給,重點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實現公共資源的區域共享和優勢互補。

加快公共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統籌公共資源布局,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服務水平,分層次、有重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提高在義務教育、公共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住房保障、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的一體化水平。

促進教育事業發展。建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一體化保障機制,統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為主、民辦補充的辦學體制,全力提升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逐步提升義務教育、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水平,推動高等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等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強化公平均等的社會保障體系一體化建設。有序推進社會保障城鄉統籌一體化。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慈善事業銜接互補。在享受基本社會服務和保障方面打破戶籍限制,逐步實現跨地區參保人員信息資源互聯共享、機構互認和跨區域實時監管,并建立相應的財政支出統籌分擔機制。共建共享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探索建立區域內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和勞務協作會商機制,鼓勵跨區域購買就業培訓。

推動醫療衛生健康事業一體化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大公益性事業投入,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統籌區域醫療和養老服務機構布局,鼓勵聯建或跨州市共建醫療和養老服務設施,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交流合作。全面推進健康生活目的地和康養小鎮建設,建設國際先進的醫學中心、診療中心、康復中心和醫療旅游目的地、醫療產業集聚地,引領云南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跨越發展。

促進公共文化體育事業繁榮與交流。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全面覆蓋、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網絡體系。加大政府投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體育服務、豐富文化體育生活。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街區保護利用,積極開展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完善滇中地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推動公共事務協同治理。推動社會治理由單個城市向滇中城市群協同治理轉變,構建公共事務協同治理機制。加強應急管理合作,共建食品安全、災害防治、消防安全和安全生產等保障體系。建立重大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及災害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合作聯動機制。建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聯動機制,強化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加強智慧城市和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有效防范和打擊各類跨區域違法犯罪活動。建立跨行政區域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執法、統一評估的要求,統籌生態環境質量管理體系。

第三節 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

系統構建協調管理機制,設立專項發展基金,推進跨區域合作,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實現對市場和經濟發展要素的高度統籌,加快滇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進程。

制定產業協同發展政策。實施差別化產業政策,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推進產業優化升級,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市場化風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制定和實施適合滇中城市群的稅收分成和經濟指標統計辦法,根據產業結構合理調整和分配節能減排目標。

探索建立一體化發展基金。鼓勵根據實際探索設立“滇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基金”,推動和保障城市合作事項的落實。鼓勵共同出資成立聯合發展投資公司等投融資企業,設立“滇中城市群產業投資基金”。

推行投融資及招商引資協調機制。改善投資環境,按照國家有關要求進一步下放有關項目的審批權限,建立透明、規范的投融資機制,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滇中城市群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中心。建立招商引資利益分配等協調機制,滇中城市群聯合出臺招商引資政策,共建對外招商引資平臺,協調招商引資工作。

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快推進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進程,探索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區域生態建設投入激勵機制。建立健全“三江”等重要流域和“六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強監測評價,提高補償資金使用效益。統一執法標準,建立健全跨行政區域的環境治理跟蹤機制、協商機制和仲裁機制。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

建立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探索建立跨區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成本分擔機制。推動滇中城市群內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實現統一標準的移動支付產品在滇中城市群內公交、醫療、繳稅、公共事業繳費等便民領域重點場景的應用。建設統一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臺,建立科技創新協同機制,推動科技創新政策一體化。探索合作建設項目利稅分配辦法,在企業注冊地和投資地之間合理分配地方稅。

第九章 規劃實施

精心制定實施方案,細化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協同工作機制,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如期完成。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滇中城市群協調發展領導機構,強化議事決策功能,協調和推動滇中跨州市的各項建設活動,健全滇中各州市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滇中區域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的組織協調功能。研究制定支持滇中城市群發展的具體措施,在規劃編制、體制創新、政策措施、項目安排、重點領域改革試點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

第二節 推動重點工作

依據本規劃的總體部署,制定滇中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編制出臺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協同推進重點任務落實。健全重點項目儲備庫,強化重點項目全過程管理,實行重點項目建設工作責任制、考評和獎懲激勵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繼續精簡審批和許可事項,加強監管創新和優化服務,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

第三節 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加強輿論引導,突出宣傳滇中城市群建設的重要意義和重大舉措,準確解讀規劃和相關配套政策。及時公布重大項目建設進展情況,增強公眾對滇中城市群發展的認同感,暢通公眾意見反饋渠道,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滇中城市群建設,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主動參與滇中城市群建設的良好氛圍。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 滇中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

2020-08-27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滇中城市群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區域,是全國“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區域,也是我省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核心區,發展基礎較好、發展潛力較大,在國家開發開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制定本規劃,作為未來一個時期推進滇中城市群發展的指導性、約束性文件。

滇中城市群范圍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全境及紅河州北部7個縣、市,共49個縣、市、區,國土面積11.14萬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2127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02萬億元,分別占全省的28.3%、44.1%、61.6%。

規劃目標期為2035年,近期至2025年。

第一章 規劃背景

滇中城市群正處于轉型提升、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必須立足現有基礎,針對突出矛盾和問題,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妥善應對風險挑戰,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重要支撐。

第一節 重大意義

加快滇中城市群發展是深化我國與南亞東南亞合作的重要舉措。滇中城市群是我國與南亞東南亞經濟社會交往的重要門戶。加快滇中城市群發展,擴大對外開放,有利于強化我國與南亞東南亞合作,更好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加快滇中城市群發展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加快滇中城市群發展,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有利于帶動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高原山地地區跨越式發展,有利于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建設要求,探索區域綠色發展新模式。

加快滇中城市群發展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的重要抓手。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區域,加快滇中城市群發展,有利于引導農業轉移人口有序落戶城鎮,優化人口空間布局,有利于提升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水平,提高區域城鎮化質量。

第二節 發展基礎

區位優勢明顯。滇中位于中國西南,地處東亞大陸、南亞次大陸和中南半島的交接區域,“中國—南亞—東南亞”三大區域幾何中心。地理條件獨特,擁有參與多邊外向區域合作的區位優勢。

自然資源優越。滇中城市群是我省壩區相對集中的區域,擁有全省2/3的壩區資源。氣候優越、環境優質,礦產豐富、經濟價值較高,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是全省綜合自然地理條件與資源稟賦較優越的地區。

經濟基礎較好。滇中城市群產業門類較為齊全,經濟總量占全省60%以上。近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活力不斷增強,形成以煙草、有色金屬冶煉、裝備制造業等為主的增長點,具有較強的區域競爭力。

城鎮化快速推進。滇中城市群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5年來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54個百分點,形成1個大城市、1個中等城市、8個小城市、27個縣城組成的城鎮體系,成為全省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A設施建設成效突出,以昆明為中心的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初步成型,各級城鎮之間聯系日趨緊密。

第三節 突出矛盾

總體發展水平不高。滇中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19個城市群中均排名第17位,發展差距明顯。現代產業體系不夠完善,外向型產業發育不充分,出口產品層次較低、規模較小,產業發展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城鎮化質量總體不高,城鎮空間結構有待優化,中心城市人口聚集能力不足、輻射帶動作用不強。

對內對外開放度不高。對外通道服務水平較低,運輸成本較高,暢通保障不足,綜合交通運輸效率不高。與周邊區域的合作水平有待提升,呈現散、小、弱特征,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尤其是緬甸、老撾、越南等尚未形成廣泛合作。中心城市昆明在金融、貿易、物流、信息等外向型服務產業方面發展滯后。

基礎設施網絡支撐有待提升?;A設施硬件互聯互通不夠,共建共享不足。綜合交通網絡化程度偏低,與周邊國家及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和物流體系的對接與溝通不足,面向南亞東南亞航空網絡體系不完善,通航點和航線頻度有待進一步增加。水利設施建設滯后,水資源短缺局面仍未改觀。“一部手機游云南”、“一部手機辦事通”等信息化平臺尚待進一步完善提升,信息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

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尚未健全。區域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尚未常態化運行,地方利益主導和市場分割現象依然存在,行政壁壘尚未破除,要素流動不暢,區域內統一市場和信用體系建設滯后,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成本共擔與利益共享機制尚未建立。

第四節 發展機遇

國家明確云南要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努力將云南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為滇中城市群發展指明新方向。國際和區域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建設,以及長江經濟帶建設,為滇中城市群面向國際國內開放提供新機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為滇中城市群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為滇中城市群跨越式發展提供新保障。全省跨境、跨區域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的全面提速和“兩型三化”產業導向,為滇中城市群跨越式發展提供新支撐。

第二章 總體要求

培育和發展滇中城市群,必須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遵循城市群發展規律,明確功能定位與發展目標,發揮優勢、補齊短板、強化協同,建設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門戶城市群。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重要指示批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歷史傳承、時代特征、民族特色、云南特點”,牢牢抓住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三個定位”,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建設現代化生態宜居城市群,充分發揮滇中城市群對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核心支撐作用,加快形成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新局面。

第二節 基本原則

通道支撐、開放發展。發揮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獨特區位優勢,以國內腹地為支撐,強化通達南亞東南亞國際開放通道建設,加強國際國內合作,深化改革開放,打造國家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戰略高地。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生態優先理念全面融入滇中城市群發展,嚴控滇池、陽宗海、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異龍湖(以下簡稱“六湖”)以及金沙江、南盤江、紅河(以下簡稱“三江”)流域過度開發,優化城鄉空間和產業布局,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品質與特色。

深化改革、創新發展。強化制度創新,消除行政壁壘,健全促進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市場體系,完善一體化發展和雙向開放協調機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共建技術創新鏈和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增強國際國內競爭力。

統籌布局、協調發展。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優化區域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人口空間分布、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對內對外開放,找準各級城市功能定位,推進區域協同發展,促進州市優勢互補、差異化發展。

完善配套、共享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人的全面發展,健全教育、文化、醫療、養老、托育、體育、社保等公共服務體系。統籌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布局,實現區域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提高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促進滇中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第三節 戰略定位

總體定位。發揮區位優勢,引領云南現代化建設,構筑生態文明建設新支撐,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新發展,構建改革開放新格局,開啟邊疆繁榮穩定新征程,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門戶城市群。

圍繞總體定位,加快在以下發展定位上實現突破。

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核心區。全面推進互聯互通,加強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開放平臺和開發開放功能區建設,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國際貿易、國際物流、金融服務網絡體系,增強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輻射能力,將滇中城市群建成我國西南沿邊開發開放高地。

通達南亞東南亞及印度洋的綜合樞紐。以現代化立體客貨運樞紐體系和綜合交通運輸通道建設為重點,增強能源供應、信息數據等的服務支撐能力,全面提升門戶樞紐功能,建設現代高效的銜接南亞東南亞地區和印度洋周邊經濟圈的綜合樞紐。

西部地區重要經濟增長極。堅持開放型、創新型和綠色化、信息化、高端化“兩型三化”產業發展方向,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及現代服務業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區域性開放型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西部現代服務業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

實現現代化的強大引擎。充分發揮滇中城市群資源環境與產業基礎優勢,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強化科技力量支撐、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建設云南最具競爭優勢和發展活力的經濟高地。

高原生態宜居城市群。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綠色發展,保護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生態環境,發展大健康產業集群,優化城鄉人居環境,打造全球范例性健康生活目的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補、城鄉融合、山清水秀、特色鮮明的高原生態宜居城市群。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滇中城市群功能基本完善,綠色生態格局穩步提升,現代產業體系特色鮮明,對內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城鄉空間格局大幅優化,邊疆更加繁榮穩定。人口和經濟密度進一步提高,聚集全省50%的人口和68%的地區生產總值。

——民族團結進步有新發展。民族文化特色更加鮮明,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地區尤其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成效顯著,社會保障與基礎設施配套基本完善,成為全國民族聚居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示范。

——生態文明建設形成新支撐。以主體功能區劃為基礎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基本形成,“三江”、“六湖”區域生態環境優良,集約節約開發模式成為主導,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輻射中心形成新內核。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門戶地位更加突出,開放平臺與國際大通道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國際化貿易與服務網絡基本形成,與國內腹地的聯系更加緊密,經濟外向度顯著提高,成為新興的具有明顯區域影響力的門戶城市群。

——城市群發展形成新機制。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合作共贏、高度協同的市場機制基本建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的機制基本建立,形成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機制。

遠期目標,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強大引擎,形成面向南亞東南亞與國內腹地兩個扇面,內外承接的樞紐功能與輻射影響力更加凸顯,門戶樞紐地位完全確立,與南亞東南亞的合作全面深化,建成現代產業特色鮮明、景觀生態環境優美、人民安居樂業的現代化門戶城市群。人口和經濟密度進一步提高,聚集全省55%的人口和70%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

第三章 構建適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空間格局

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劃分國土空間開發類型,優化城鄉人口空間布局,促進空間開發集約高效,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一主四副、通道對接、點軸聯動”的空間格局。

第一節 強化主體功能區的基礎性作用

依據主體功能區劃,按照國土開發強度、發展方向以及人口聚集和城鄉建設的適宜程度,將滇中國土空間劃分為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3種類型。

重點開發區域。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還具有較大潛力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昆明、曲靖、玉溪、楚雄、蒙自等地區。要增強產業聚集能力,適度擴大產業和城鎮空間,整理城鎮存量空間和農村生產生活空間,嚴格保護生態空間。

限制開發區域。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生態敏感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三江”河谷區域。要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與主體功能相適應的綠色產業,實施城鎮點狀集聚開發、村莊集中建設,有條件的地區有序實施生態移民。

禁止開發區域。指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地,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遺跡所在地和文化遺址等點狀分布的區域,呈斑塊狀或點狀鑲嵌在重點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內。要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干擾,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依法依規嚴格保護資源環境。

第二節 推動區域協調均衡發展

優化人口布局,促進人口區域平衡發展。

——推進禁止開發區域和限制開發區域人口向適建區域有序轉移。加快禁止開發區域人口轉移,重點推進自然保護區特別是核心區人口盡快轉移。引導限制開發區域超載人口有序轉移,在現有城鎮、村莊布局基礎上進一步集約開發、集中建設,引導一部分人口向城鎮化地區轉移,一部分人口向區域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較高縣城和小城鎮轉移。

——引導人口加快向重點開發區域聚集。位于重點開發區的城市要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形成合理布局分工協作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產城融合,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壯大城市綜合實力,提高人口聚集能力。

——科學控制高原湖泊生態涵養區人口過度集聚?;?ldquo;六湖”流域的生態承載能力,加快推進湖泊保護治理,統籌流域人口、城鎮和產業布局,嚴控湖泊水源地和環湖區域的國土開發強度、產業開發與人口聚集。強化流域內外城鎮聯動發展,完善配套功能,推動人口合理分布。通過產業升級和人口、功能疏解等方式,控制湖泊生態涵養區過度開發。以湖泊生態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嚴控湖泊流域人口規模。

優化城鎮布局結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增強昆明輻射帶動能力。提升高端綜合服務功能,建設綜合交通樞紐,培育現代工業體系,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積極謀劃培育昆明都市圈。

——加快區域副中心城市發展。加快曲靖、玉溪、楚雄、蒙自4個副中心城市的發展。合理優化城市市轄區規模結構,強化區域性中心地位,增強各副中心城市要素的集聚功能,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加快現代特色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副中心城市在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和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培育成為大城市。

——大力促進縣城發展。壯大縣城經濟實力,積極發展縣域特色經濟,提升縣城產業支撐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積極融入地區產業鏈和生產網絡,完善與大中城市合作分工的城鎮功能。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縣城的新型城鎮化重要支點作用,有序推動撤縣設市。

——加快培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充分發揮小城鎮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依托城市和縣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吸納農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努力打造一批產業特色鮮明、人文底蘊濃厚、服務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特色小鎮,引進世界一流企業打造一批具有世界一流生態環境、設施條件和康養服務的康養小鎮。

第三節 構建“一主四副、通道對接、點軸聯動”的空間結構

一主四副:促進昆明主城區和滇中新區融合發展,構建昆明主中心和曲靖、玉溪、楚雄、蒙自4個副中心,總體形成“中心引領、協同支撐”的空間格局。推動昆明與玉溪同城化發展,遠景空間結構演變為“一主三副”。

——昆明主中心。包括昆明主城區、滇中新區。建設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經濟貿易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和區域性交通綜合樞紐。提升世界春城花都、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健康之城3大品牌。

——曲靖副中心。包括麒麟、沾益、馬龍城區。建設區域性現代制造業中心、高原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和珠江源山水園林城市,打造對內對外開放的重要樞紐城市和國際高原體育城。

——玉溪副中心。包括紅塔、江川、澄江城區。建設文化旅游與大健康產業基地、科教創新型城市、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開放樞紐、美麗高原湖區健康宜居城市。

——楚雄副中心。包括楚雄、南華城區。建設綠色經濟發展先行區、彝族文化特色城市。

——蒙自副中心。包括蒙自、個舊、開遠城區。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現代產業基地、生態人文城市。

通道對接:協同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依托交通運輸網絡,培育形成兩條區域發展主軸。強化珠三角—滇中—南亞的“中國—南亞”通道和長三角—滇中—東南亞的“中國—東南亞”通道建設及樞紐轉換功能。

點軸聯動:依托公路、鐵路、航空三位一體交通網絡軸線,基于自然山水與生態格局,促進各級城鎮點軸聯動發展。到2025年,加快培育和壯大滇中城市群。引導人口合理分布與產業有序聚集,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產城融合,形成由1個特大城市(昆明)、2個大城市(曲靖、蒙自)、2個中等城市(玉溪、楚雄)和若干小城市組成的城市格局。到2035年,進一步優化和提升滇中城市群,強化昆明主中心引領作用,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差別化發展城市主導產業,形成由1個特大城市(昆明)、4個大城市(曲靖、玉溪、楚雄、蒙自)、2個中等城市(彌勒、宣威)和若干小城市組成的城市格局。

第四節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統籌推進山壩差異化的城鄉融合發展。

——加快壩區城鄉融合發展。促進高原壩區城鄉產業及社會事業一體化發展,壩區以城市、縣城及其周邊居民點為整體單元,扁平化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

——加快山區城鄉協調發展。根據山區自然地理條件,按照適度集中與點狀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合理布局山區公共服務設施,以服務人口和服務半徑為基本依據,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縮小與壩區設施配套差距。

——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農民主體地位,培育致富產業,推進產業強村、產村相融,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加快推進特殊類型地區的振興發展。

——加快民族地區發展。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民族政策,實施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保護民族文化,扶持民族地區鄉村經濟發展。

——推動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積極培育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城市的接續替代產業。統籌利用工業遺產、工業旅游、工業精神等工業文化資源,創新發展模式,培育發展新動能。

第四章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兩型三化”產業發展方向,構建特色創新產業格局,強化分工協作,加快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建設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完善協同發展機制,搭建發展平臺,提高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滇中城市群產業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

第一節 構建特色創新產業格局

創新產業發展思路。堅持高質量發展,發揮國家對外開發開放的重要支點作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兩型三化”為核心,以產業集群化、產城一體化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圍繞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培育新動能,建設具有云南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構建特色創新產業格局。強化內外承接外向型發展導向,將滇中城市群建成我國西南開放的重要節點。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促進經濟總量的快速提升,推動產業向綠色化、信息化、高端化方向轉型發展。以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滇中城市群發展的主導產業,嚴格落實產業項目環境準入條件,重點加快打造生物醫藥和大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建設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建設煙草及配套、冶金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積極發展高端、綠色、外向型產業,將滇中城市群建設成為全省產業發展的引領區、區域性開放型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國家現代服務業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面向南亞東南亞產業輸出的重要核心區和外向型產業基地。

構建適度協同分工體系。加強統籌協調和政策引導,共建產業協同合作平臺,構建有重點、分層次的可持續發展產業分工體系,促進各級城鎮產業適度協同發展,建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群。

——昆明市。重點布局發展生物醫藥和大健康、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數字經濟等產業的同時,加快旅游、文化、現代物流、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發展。

——曲靖市。重點布局發展先進制造業、綠色食品、現代服務業等產業。

——玉溪市。重點布局發展卷煙及配套、礦冶及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大健康及文化旅游等產業。

——楚雄州。重點布局發展煙草及配套、生物醫藥和大健康及文化旅游等產業。

——紅河州北部7縣、市。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及綠色加工產業、有色金屬與新材料及電子設備制造產業、文化旅游及通用航空產業。

第二節 推進區域產業融合發展

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優化產業布局,推動人才、技術、資本等有效集聚和供給,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成為引領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圍繞重大疾病藥物、醫療器械和個性化治療創新方向,布局產業鏈、創新鏈,打造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等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集群。實施“云上云”行動計劃,提高數據傳輸速度和能力,推進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與各行業深度跨界融合互動發展。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發,構建新材料產業體系。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創新方向,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技術、智能制造裝備。

建設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實施服務經濟“倍增”計劃。鼓勵金融協同發展,大力發展高效安全、綠色普惠、開放創新現代金融服務。發展高效現代物流,建立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多式聯運智慧物流園區,推動滇中城市群智能物流網絡建設。提升科創服務水平,加快發展科技研發和創業服務,構建科創服務體系,積極建設科創服務中心,培育市場化科創服務主體和品牌服務機構。聯合打造文化和旅游品牌,建立互為旅游目的地客源聯動機制,共同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及國內外知名旅游品牌,形成多樣化、特色化、差異化的旅游產品體系,實施旅游信息互通,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集群發展。

建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堅持綠色發展,重塑產業鏈、價值鏈、市場鏈,改造提升優勢骨干產業,激活存量、增強動力,為穩增長作出新貢獻。重點建設煙草及配套產業集群,提升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水平,加快調整產品結構,發展煙草配套產業。嚴禁冶金產業新增冶煉能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廣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提高行業技術裝備水平、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發展綠色低碳載能產業。發展石化深加工產業鏈,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優化化肥產品結構,做優做強氯化法鈦白粉產業,穩妥發展新型煤化工。加快調整建材產業行業結構、產品結構,發展新型建材及深加工產品、新型墻材、石材產業、陶瓷產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創新農業發展模式,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探索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建設一批外向型優質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積極參與農業產業跨境經濟帶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大力培育農業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

第三節 加強區域產業協作平臺建設

構建區域產業協作平臺。探索建立區域產業協作利益共享和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健全產業分工合作機制,引領全省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建立區域產業鏈上下游聯動機制,加強與周邊的成渝、北部灣、黔中城市群及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合作,推進與周邊國家國際產能合作。支持各地通過發展飛地經濟等方式,創新合作模式,通過委托管理、投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跨區域合作共建各類產業園區。支持成立園區合作聯盟,建立常態化協作聯動機制。

加快滇中新區建設。大力實施“533”產業發展戰略,做大做強新能源汽車及高端裝備、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5大高端制造業集群,培育發展高端商務和總部經濟、商貿及現代物流、旅游和健康服務3大現代服務業集群,高水平打造安寧工業園區、嵩明楊林經濟技術開發區、昆明空港經濟區3大千億級園區平臺,著力構建布局優化、分工合理、錯位發展、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園區轉型升級。圍繞“創新驅動引領區”、“產業提速增效區”兩大產業功能分區,優化園區布局,明確園區主導產業,加快形成差別競爭、有序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推進重點工業園區建設,著力建設一批產業鏈完整、創新能力強的先進制造業特色園區以及具有較強集聚帶動能力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創新園區管理模式,促進投融資渠道多元化,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及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健全務實高效的管理機制。

第五章 完善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

統籌推動綜合交通網、能源網、水網、互聯網、物流網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構建布局合理、安全高效、保障充分的現代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現代化服務水平,強力支撐滇中城市群現代化發展。

第一節 加快區域樞紐與國家開放通道建設

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交通體系,承接“一帶一路”國際通道建設,發揮以昆明為中心的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提高對南亞東南亞的輻射能力和對國家內陸經濟發展要素的吸引集聚能力。延伸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開放通道,強化滇中城市群交通基礎設施的網絡建設和共建共享。

加快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陸路交通樞紐、國際航空集散中心、國際物流中心,近期重點推進以昆明國際航空樞紐和昆明南高鐵站樞紐為主,昆明站、昆明西站(第三客站)為輔的“兩主兩輔”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強化與玉溪、曲靖、楚雄、紅河等綜合交通樞紐之間的互聯互通,構建服務優質、布局合理、運行高效、功能完善的現代綜合客運樞紐系統。遠期形成以昆明國際航空樞紐和昆明南高鐵站樞紐為主,昆明站、昆明西站(第三客站)與玉溪綜合交通樞紐為輔的“兩主三輔”國際綜合交通樞紐。

構建高效客貨運樞紐體系。按照“零距離換乘、無縫化銜接”要求,促進鐵路、公路、航空網絡聯運,強化“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立體交通運輸方式、物流站場有機銜接。強化機場、高鐵、城際列車、城市軌道、高速公路等為主的客運樞紐體系便捷聯接,實施樞紐站區地上地下立體綜合開發,打造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綜合客運樞紐。完善以多式聯運、集裝箱運輸、郵件快件轉運、國際聯運以及集疏運等為主的貨運樞紐體系“一站式”服務設施,提升樞紐集散能力和服務效率,推進傳統貨運場站向城市物流遞送中心、現代物流園區轉型發展。

構建便捷暢通的運輸通道。加快國家開放通道建設,加強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網絡與國內其他城市群及南亞東南亞國家重要城市的聯系,構建“三對外三對內”外向性主通道。昆瑞通道:泛亞西線主通道,連接昆明—大理—保山—德宏—瑞麗口岸至緬甸、印度、孟加拉國等南亞東南亞國家,重點強化既有公路運輸能力,結合高速公路、鐵路建設,提升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輻射能力。昆磨通道:泛亞中線主通道,連接昆明—玉溪—普洱—西雙版納—磨憨口岸至老撾、泰國等中南半島國家,推進鐵路建設,促進沿線城鎮快速發展和緊密聯系。昆河通道:泛亞東線主通道,連接昆明—彌勒—蒙自—河口口岸至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提升昆明至河口公路建設等級及運輸能力,加快鐵路建設。京昆通道昆昭(通)段:通過昆明—昭通—重慶聯系成渝城市群、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地區,結合高速公路和渝昆高鐵建設,加強滇中地區與成渝地區的交通聯系,帶動沿線城鎮快速發展。滬昆通道昆富(源)段:通過昆明—曲靖—貴陽聯系黔中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加快鐵路和高速公路的等級及運能提升,完善沿線城鎮交通網絡體系。廣昆通道昆富(寧)段:通過昆明—文山—南寧聯系北部灣經濟區、珠三角城市群,重點提升云桂鐵路和既有高速公路運能,強化滇中地區面向云南出??趨^域的交通聯系。在建設主要對外交通通道基礎上,加強昆明—玉溪—臨滄—清水河,昆明—攀枝花—成都,昆明—師宗—興義,昆明—宣威—六盤水—重慶等通道建設。

第二節 優化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建立以鐵路為骨干、高速公路和國省干道為基礎的綜合交通網絡,構建國內國際通道聯通、區域城鄉覆蓋廣泛、樞紐節點功能完善、運輸服務一體高效的“安全、便捷、綠色、高效、經濟”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構建綜合交通網絡體系。構建“三圈層網絡化”的區域性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體系。核心交通圈層聯結昆明主中心,推進高速公路、機場建設,構筑覆蓋周邊晉寧、安寧、富民、嵩明、宜良、澄江、祿豐等地的交通網絡,實現昆明主中心1小時交通圈。緊密交通圈層聯結昆明、曲靖、玉溪、彌勒等主要城市,加快構筑中心城市與周邊重要城鎮之間以鐵路為骨干、公路為基礎的綜合交通網,實現昆明主中心與曲靖、玉溪、楚雄、蒙自1.5小時交通圈。輻射交通圈層對內覆蓋整個滇中、滇東南等區域,對外聯結成都、重慶、貴陽等交通腹地,進一步完善鐵路及公路網建設,實現區域3小時交通圈。

加快覆蓋全域的公路網絡建設。推進高速公路及干線公路網絡化建設,形成以高速公路網為主、干線公路為補充的“兩環十二通道”網絡化公路體系。重點加快昆明繞城高速環線及滇中城市群高速公路環線建設,形成高速公路網絡覆蓋核心交通圈層和緊密交通圈層,拓展高速公路輻射圈層建設。加強國省干線公路及地形復雜、高風險地段安全防護設施建設。

構建快速通達的鐵路交通網絡。堅持省際貫通、省內成網、沿邊通暢、周邊互通,完善滇中城市群鐵路交通體系。重點推進昆磨、昆瑞、昆河通道鐵路建設及提升改造,強化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加快渝昆高鐵、彌蒙鐵路等項目實施。根據運輸需要,實施低標準既有鐵路擴能改造,提升既有鐵路城際客運功能和運輸能力,加強路地合作,加快米軌鐵路保護性開發利用。加快實施既有成昆鐵路永廣段等鐵路擴能改造,積極推進西南沿邊鐵路蒙自—文山段鐵路前期工作。利用既有鐵路富余能力開行城際列車,提高滇中城市群城市間通達性。

構建國際化廣覆蓋的航空網絡。形成以輻射南亞東南亞地區為重點,以西亞東北亞航空市場為拓展,通達全球主要城市的航線網絡。積極鼓勵和支持在滇中選址建設全省具有通用航空樞紐性質的通用機場,拓展優化國內航線、豐富完善省內航線、合理布局國際航線,提高航線覆蓋廣度,重點開辟南亞東南亞通航點和國際航線,拓展西亞東亞航線,加快開辟洲際航線,加密港澳臺地區航線。加快推進昆明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成為全球航空網絡的重要樞紐節點,實施昆明長水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設施,全面構建輻射南亞東南亞、連接歐亞的航空網絡和空地聯運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服務體系。建立樞紐運營和保障體系,增強航班保障和銜接能力。

推進暢通高效的航運設施建設。構建金沙江—長江黃金水道、中越紅河水運通道,加強東川港、烏東德港區等港口建設。推進金沙江下游烏東德、白鶴灘等翻壩轉運系統,金沙江下游烏東德、白鶴灘庫區航道整治等航運基礎設施,滇池航運系統等項目建設。加強港口基礎設施、港口集疏運體系、公用錨地、航電樞紐、支持保障系統、航運旅游等建設。

加強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建設以城市運行保障為基礎,以高端化物流總部和國際物流為特色,以集約化、專業化物流為支撐的現代化、國際化物流體系,建成服務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國際物流樞紐。構筑物流設施、信息、政策3大平臺,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優勢產品的供應鏈體系,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

優化完善城市路網體系。提高城市道路網密度,優化城市道路網級配結構,提高道路網承載能力,增強城市道路網連通性。公平、科學、合理分配道路時空通行權,加強城市道路網、交通設施之間的協調、匹配和銜接,全面提升交通一體化、精細化水平。

提升交通運輸服務水平。積極推進交通大數據建設,鼓勵發展基于移動平臺的出行與物流信息服務。提高城市交通服務管理水平,提升智能化水平,共建城市群智慧交通服務平臺。優化運輸組織,創新服務方式,推進城市配送服務多樣化、集約化發展,推進城際客運服務公交化運營,鼓勵同城化服務。培育多式聯運經營主體,大力推動多式聯運發展。推進跨境運輸車輛牌證互認,推進建立統一的全程運輸協調機制,促進國際通關、換裝、多式聯運有機銜接,提高跨境運輸的服務保障水平。

第三節 強化信息能源水資源支撐體系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共建共享、提升效率的原則,推進區域重大信息、能源和水資源支撐體系建設,形成網絡完善、運行高效、功能互補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升對區域發展的支撐能力。

加快建設高速共享互聯網。統籌滇中城市群發展的物質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積極落實“寬帶云南”和大數據戰略,加快推進“一部手機游云南”、“一部手機辦事通”迭代升級,推動5G、IPv6、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以各中心城市為核心,有序推進滇中智慧城市建設。積極推動“萬物互聯”和“智能連接”,促進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強化信息資源社會化開發利用,推廣智慧化信息應用和新興信息服務。建設南亞東南亞信息港、區域政府門戶、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信息門戶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提升網絡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構建網絡安全綜合防御體系,保障和促進滇中城市群信息網絡數據健康有序發展。

優化能源供應格局。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區域性國際化能源保障網,打造國家重要的跨區域能源互聯互通樞紐。重點推進電網、成品油輸送體系、天然氣基礎管網及以昆明、玉溪、曲靖、蒙自為主的滇中電力負荷中心等項目建設。以滇中城市群為核心向全省輻射,在構建堅強骨干電網、優化城市電網、補齊配農網短板的基礎上,加快電網智能化轉型升級,突出“數字化”與“綠色”,構建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智能電網,為滇中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加快以中緬天然氣管道干線為主干的干支線網架互聯互通建設,形成以昆明為中心,覆蓋滇中城市群的放射狀天然氣管網。充分利用豐富的煤炭資源,以曲靖為重點,提高煤層氣(煤礦瓦斯)利用率,進一步推動煤層氣開采項目和瓦斯發電項目。有序發展新能源,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強化水資源安全保障。推進供水安全保障網、城鎮供水工程網、農田灌溉渠系工程、智能化系統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滇中引水及其配套工程建設。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實施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城市節水和中水回用工程。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加強重點地區、重點城市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加快水資源實時監控系統建設,完善跨界水資源監測體系。嚴格執行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要求,建立健全流域上下游地區飲用水環境風險綜合防控和協同處置制度,共同防范和妥善應對飲用水突發環境事件。構建區域一體化水務協作平臺,完善區域流域協調機制,形成共同保護和開發利用水資源的管理機制。

第四節 健全防災減災體系

實施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對各種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按韌性城市目標建設滇中城市群,確保社會和諧和城鄉可持續發展。

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統籌區域內各類自然災害,以地震、地質災害、洪澇、干旱和生物災害防治為重點,開展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加強監測預警、物資儲備、應急隊伍建設,完善綜合減災與風險管理信息共享平臺,健全災害監測、預警、評估和應急救助指揮體系。加強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陸上油氣長輸管道區域廊道規劃,科學布局,有效降低城鎮人口密集區安全風險。加強城鄉公共消防等綜合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和裝備配備、物資儲備,加快發展完善消防等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提高應對各類災害事故的能力。

健全抗震防災體系。城鄉生產生活空間應開展城市活動斷層探測,有效避讓小江、曲江、石屏—建水等活動斷裂帶,建設工程應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增強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公共工程的抗震設防能力。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對重大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開展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合理設置城鎮應急物資儲備、救援通道和應急避難場所,提升村莊建設抗震設防能力。

健全消防安全體系。根據城鎮發展規模和發展需求,建立城鄉統籌發展的消防安全保障體系,科學規劃城鄉消防安全布局,同步建設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車通道、消防裝備、消防救援訓練基地等城鄉公共消防設施,積極推進政府專職消防隊、志愿消防隊等多種形式消防力量建設,整合資源建立區域滅火救援聯動機制,重點加強人員密集場所和高層建筑、地下空間、易燃易爆生產經營場所及城中村(棚戶區)的消防安全保障能力建設。

健全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制定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測、預防、治理、救助等方面的措施,有效防治滑坡、崩塌及危巖、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做好人口集中地區和重要交通干線、超高建筑、大型橋隧等潛在危害嚴重、影響面大的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建立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體系。

健全防洪減災體系。根據不同地區資源要素和發展特點,按照防洪標準、完善防洪設施布局,建立健全洪水防御、山洪災害防治等防洪工程和非工程體系。完善雨情、水情、汛情、旱情監測預報預警和信息發布,提高防洪減災能力。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開展山洪災害防治,在山洪災害重點區域建立監測預警等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山洪災害綜合防御體系。

健全救災儲備體系。按照布局合理、強化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要求,加強應急救災物資保障體系建設,持續做好多災易災城市和縣城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項目,加大投入和有關政策支持,形成符合省情的省、州市、縣、鄉四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為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提供保障。

第六章 共建生態美麗宜居環境

滇中城市群是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的重要支撐區域。優質的生態環境是滇中城市群核心競爭力,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推進開展“三線一單”,構筑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堅持生態共建、環境共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綠色美麗宜居城市群,引領云南生態文明綠色發展。

第一節 構筑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依據滇中城市群生態環境特點,在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基本格局基礎上,形成以“三江”、“六湖”、“三大水系分水嶺”為骨架,以重點生態功能區、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和其他點狀分布的重要生態空間為核心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共筑生態屏障。堅持滇中城市群內外生態建設聯動,加快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積極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大哀牢山、大圍山、轎子山、會澤黑頸鶴、元江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力度,推動金沙江中游河谷水土保持區、紅河河谷水土保持區、珠江源水源涵養區、金沙江—紅河分水嶺水源涵養區、牛欄江—南盤江分水嶺水源涵養區的保護與修復,維護區域生態安全。

共建景觀生態廊道。構建以“三江”為主體的城市群生態廊道,保護流域水生態空間。保護治理“六湖”流域及牛欄江流域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刂?ldquo;六湖”周邊城鎮建設與產業布局,有序引導城鎮與產業向流域外拓展。加強流域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嚴禁圍墾河湖水域,開展湖濱帶、重點湖庫及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謴秃恿魃舷掠慰v向和河道、濱岸橫向的自然水文節律動態,拓展河湖橫向灘地寬度。有序遷出珠江源等重要水源涵養區內現有工業。提升農田、農村集水區河段濱岸植被面源污染截留功能,提高城市河段濱水植被的固岸護坡和城市景觀功能。

共保重要生態空間。貫徹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制度,加強生態空間管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生態建設和修復,維護生物多樣性。劃定并嚴守“六湖”生態保護紅線,嚴格禁止占用和開發湖濱帶,恢復湖濱濕地系統。嚴格保護江河湖泊、山區水庫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清水通道,保障水資源安全。全面加強森林公園、濕地、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提升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全面實施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制度,減少地貌植被破壞,防治人為水土流失。加強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各類自然公園管控。實施水土流失重災區生態移民,加強東川泥石流地質災害多發區、金沙江元謀干熱河谷、紅河元江干熱河谷、南盤江巖溶山原石漠化地區生態監管,以自然恢復為主、工程措施為輔的理念開展綜合整治,恢復重建退化植物群落。

實施生態建設與修復工程。提高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水平,在生態脆弱區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推動陡坡地生態治理。以三大水系、“六湖”、水庫面山等為重點,推進防護林體系建設,開展石漠化區域、干熱河谷、高寒山區、五采區(探礦、露天采礦、挖砂、采石、取土)等立地造林。實施濕地全面保護,科學修復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加強河湖保護管理,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持續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確保河湖環境干凈整潔,面貌明顯改善。加強農田和水域生態保護,加強石漠化綜合治理。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以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和離體保護為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嚴防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和物質資源喪失。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加快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第二節 推動環境聯防聯治

深化跨區域水污染聯防聯治。實施流域分區管治策略。選擇對水環境質量有突出影響的總氮、總磷等污染物,研究納入流域、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約束性指標體系。在江河源頭、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其上游,嚴禁發展高風險、高污染產業,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行業低水平擴張和重復建設,加大化工等行業關停整治力度。建立跨境斷面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和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重點加強金沙江、南盤江、紅河、牛欄江、黃泥河等省際跨界河流及普渡河、瀘江、甸溪河、曲江、綠汁江等跨州市河流的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強沿線城鄉污水管網建設,因地制宜推進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和資源化利用,做好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統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農藥和化肥減量化,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持續推進城鎮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補給區、化工企業、加油站、垃圾填埋場和危險廢物處置場區域周邊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開展防滲情況排查和檢測,針對滲漏嚴重的提出防滲整治措施,制定全面推進重點污染源防滲工作的措施。穩妥推進重點區域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和重點行業地下水污染修復。

統籌“六湖”污染治理。堅持“一湖一策”治理思路,實施精準治理、系統整治。落實湖長職責,提高“六湖”保護立法質量,推動重點污染物減排工程落地實施,完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體系,重點構建湖泊流域生態安全格局、推進“四退三還”(退人、退田、退房、退塘,還湖、還水、還濕地)、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恢復流域生態功能。水質優良的撫仙湖堅持保護第一、治理為要、科學規劃、綠色發展。水質較好的陽宗海繼續強化污染監控和風險防范,全面提升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消除陽宗海砷污染風險,綜合防治周邊污染,加強開發區和農村生活“兩污”治理。對污染較重的滇池、杞麓湖、星云湖、異龍湖堅持綜合治理,提高湖泊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質量,加強流域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提高截污治污效果。滇池實施最嚴格的管控制度,嚴格控制沿湖岸帶旅游設施和房地產項目。完善滇池精準治污體系,強化全流域精細化管理,提升污水處理系統與還湖截污系統效能。

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實施云南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全面開展細顆粒物(PM2.5)及臭氧監測,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推進鋼鐵、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重點行業污染深度治理,有序推進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加強以柴油貨車為重點的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船舶等移動源污染防治。

改善聲環境質量。合理布局城市建設項目,避免噪聲擾民。開展聲環境功能區劃分及調整工作,在城市建設中落實聲環境功能區要求,開展城市聲環境質量達標管理。完善城市環境噪聲監測體系,加強重點噪聲污染源管理。

改善土壤環境質量。加強農用地保護與安全利用,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強化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及修復,建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依法加強建設用地準入管理。督促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依法落實土壤污染防治義務。

推進固廢危廢重金屬污染聯防聯治。加強工業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從生產源頭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推進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和循環經濟發展,提升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置能力和水平。加強大宗固體廢物堆存的污染防治,全面摸底調查和整治工業固體廢物堆存場所。加強對危險廢物產生單位和經營單位的監管,從源頭杜絕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合理配置危險廢物安全處置能力。加強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控,強化對涉重金屬行業企業的環境監管,推動涉重金屬企業實現全面達標排放。在礦產資源開發活動集中地區嚴格執行重點重金屬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嚴防礦產資源開發污染土壤。

第三節 建設美麗宜居環境

推動城鎮綠色發展。嚴格規劃管理,合理布局生態用地,適度擴大城鎮生態空間。開展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推進城市更新改造,加強城市設計工作,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統籌地下地上空間開發,穩妥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建立健全城市綜合防災體系。推動城鎮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發展綠色能源,推廣綠色建筑,構建綠色交通體系。形成水系清潔、空氣清新、土壤潔凈、健康衛生的宜居環境。

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實施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七大行動”,強化農田保護、生態涵養、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結合實際研判村莊特征,因村施策,強化村鎮規劃建設管理,堅持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城鄉。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形成合理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形態,構建城鄉一體的發展格局。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統籌城鎮布局,完善市政基礎設施,促進公共資源的城鄉均衡配置,推動美麗縣城、美麗鄉村建設,為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提供重要支撐。保護和弘揚滇中地區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傳承民族文化。

構筑綠色經濟體系。建立健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調整區域流域產業布局,推進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園區循環化改造。發展適應山區、巖溶地區環境特點的生態經濟。落實好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和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政策,建立符合本地特色的生態產業群。

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培育生態文化,引導綠色消費,鼓勵低碳出行,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進“個人低碳計劃”,開展“低碳家庭”行動,推進低碳社區建設。

第四節 加強環境影響評價

實施規劃體檢、評估制度,密切跟蹤規劃實施對區域生態系統、人民群眾健康產生的影響,重點對資源占用、生態影響、污染排放等方面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進行監測評估。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建立重點生態功能區監管制度。加快開展“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工作,嚴格土地、環保準入,作為重大項目選址依據,優化產業發展布局。建立統一、高效的環境監測體系以及跨行政區域環境污染聯合防治協調機制、環境聯合執法監督機制、規劃環評會商機制,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規劃實施中適時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工作,作為規劃評估的重要內容,并將評估結果作為調整、修訂規劃的重要依據。

第七章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發揮云南區位優勢,推進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國際大通道建設和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從國際國內兩個扇面推進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的緊密對接,加強互動交流合作,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加快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核心區。

第一節 深化與南亞東南亞區域合作

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支撐云南在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充分發揮云南作為我國與南亞東南亞雙向開放重要門戶的作用,全面提升滇中城市群對外開放與合作的層次和水平,提升服務中國內陸輻射南亞東南亞的能力。

提升區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圍繞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依托中國—南亞合作論壇,進一步加強與南亞國家的交流合作。圍繞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深入推進瀾湄合作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積極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等機制,進一步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合作。加強與周邊國家經貿往來、民間交流,密切與周邊國家華僑華人聯系,厚植社會和民意基礎,深化利益融合,推動在互聯互通、投資貿易、產業發展、能源資源、人文交流與合作等領域取得新突破。拓展與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經濟技術合作,引進資金、品牌、技術、人才和先進管理模式。擴大與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非等新興市場國家的交流合作,加強友好往來、宣傳推介、市場推廣和咨詢服務,擴大貿易往來,推進國際產能與裝備制造合作,推動形成對外貿易新增長點。

加強與南亞東南亞重點地區及城市的交流合作。以經貿、金融、科技創新、人文交流、文化旅游、綠色經濟、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等為重點,加強與加爾各答、新德里、內比都、曼德勒、曼谷、清邁、萬象、河內、吉隆坡、新加坡、雅加達等重點城市的交流合作。

第二節 加強國內區域合作

聯動國內腹地,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共同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和協調發展帶。

深入與長三角城市群的合作。依托滬昆通道和長江水運通道的建設和完善,提升滇滬、滇浙、滇蘇等合作水平,完善滬滇對口幫扶合作機制,深化產業轉移與承接、園區共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合作。

強化與珠三角城市群的聯動發展。加強同珠三角城市群的協同發展,著力暢通通道、搭建平臺、優化環境、提升服務,依托粵桂黔滇高鐵經濟帶優化區域空間布局,優勢互補,培育先進的生物醫藥、健康養生、旅游等產業集群,不斷提高與珠三角城市群的產能合作水平,協力打造我國對外開放新高地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拓寬與成渝城市群的合作。加強同成渝城市群的聯動發展,強化渝昆、成昆通道建設,積極發揮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位優勢,加大與成渝城市群在外向型經濟上的合作力度,共同開拓南亞東南亞市場,提升我國西南地區的國際競爭力。

推動與北部灣城市群的合作。積極開展與北部灣城市群的協作,加強廣昆通道建設,依托沿右江出海通道建設,利用北部灣城市群的發展基礎,加強同珠三角地區的聯系,尋求新的合作發展路徑,共同開拓南亞東南亞市場,提升區域競爭力。

提升與黔中城市群的合作。積極推動與黔中城市群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等領域的協調互動,探索建立與黔中城市群的合作機制,充分發揮外向通道和航空優勢,加快對外通關體系便捷化建設,提升與南亞東南亞的交流合作水平。

加強省內相鄰地區重點城市間的協同發展。充分發揮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帶動作用,加強與昭通、大理、普洱、文山、麗江等省內相鄰地區重點城市間的協同發展。依托現代化綜合交通優勢和各城市不同的資源條件,加強協作,促進協同發展。

第三節 共建區域開放平臺

高標準建設開放通道,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區域合作平臺,推進開放發展,加快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平臺的建設。

優化對外開放平臺。以中緬、中老、中越國際運輸通道為依托,以滇中新區、昆明綜合保稅區、紅河綜合保稅區等為載體,聯動各級各類開發區,對接磨憨、瑞麗、河口等口岸和邊境經濟合作區,構建對外開放平臺體系。落實CEPA框架下的開放措施,推動云南與港澳經貿交流合作。積極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促進國際產能合作。推動新興產業合作,促進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在新興產業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建立創業投資合作機制。優化產業鏈分工布局,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鼓勵建立跨國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擴大服務業相互開放,推動區域服務業加快發展。探索投資合作新模式,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積極承接產業轉移落地,加快建設外向型產業基地和進出口商品生產加工基地。支持企業參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以多種形式積極參與投資、建設和管理重要園區、港口,在境外建立生產基地、研發平臺和營銷網絡,建立綜合服務保障體系,推動設備、技術和服務“走出去”,打造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新樣板。

完善市場功能體系。加快投資貿易便利化進程,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構建區域內和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加快推進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建設進程,積極參與國家同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自貿區建設。創新貿易方式,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的商業業態。建立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鞏固和擴大傳統貿易,大力發展現代服務貿易。投資和貿易有機結合,以投資帶動貿易發展。建設區域經濟要素高度聚合、市場環境開放寬松、服務業高度發達的區域性國際經濟貿易中心。

形成創新資源聚集交匯的樞紐。加強科技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促進科技人員交流,合作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共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形成國內外創新資源聚集交匯的樞紐,發揮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示范效應,完善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平臺,形成區域性創新體系,建成創新人才、科技要素和科技企業高度聚集,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技術轉移、轉化、擴散服務體系完善的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

提升金融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水平。深化金融合作,推進亞洲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結算范圍和規模。加強監管部門的協調配合。推動征信市場、信用評級市場發展,加強征信管理部門、征信機構和評級機構之間的跨境交流合作。提升金融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水平,探索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增強金融服務功能,完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完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和組織,進一步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及配套設施建設。

擴大人文領域交流合作。擴大旅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智庫、公共外交和民間交流等人文領域交流,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共同推進人文交流,建成具有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和較強文化傳播能力的區域性人文交流中心。

第八章 健全一體化發展機制

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健全城市群利益協調機制,推進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探索城市間協同管理模式,推動滇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第一節 建立要素市場一體化管理機制

消除經濟和非經濟壁壘,建立合作共贏、高度協同的市場管理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區域規模經濟效益、細化產業分工與布局,促進經濟要素不斷優化聚集。

推進資本市場一體化。加快推進金融信息、票據流通、信用體系一體化。依法適當擴大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發行規模。統一市場監管規則,消除地方保護,推動商品市場一體化。推進物流發展的市場化進程,加快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

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全面落實戶籍制度改革要求,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就業服務平臺,加強滇中城市群內人才制度銜接,健全人才柔性流動機制,聯合共建人力資源開發基地。

推動技術市場一體化。建設滇中科技資源共享與服務平臺,實現科技資源整合、信息開發共享互動、科技成果交易及科技金融服務無縫對接。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立以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重點的緊密型產學研戰略聯盟,支持與其他區域合作共建研發機構,鼓勵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聯合大型企業集團,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發展跨地區的知識產權交易中介服務,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清理和消除城市間因技術標準不統一形成的各種內部障礙。

探索推進土地制度一體化改革。加快滇中城市群一體化土地市場建設。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管理。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制度。建立完善低效用地盤活利用機制,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推進重大項目用地計劃和占補平衡區域跨縣統籌。

推動資源市場一體化。統籌規劃、聯合共建一批重要資源儲備基地,完善安全風險防范機制。健全跨區域資源基礎設施網絡共享機制,鼓勵第三方公平使用,提高網絡資源配置效率。推進數據信息交易,促進數據信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立安全可信、公正透明的隱私保護與定價交易規則,推動數據信息交易有序開展。

第二節 建立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機制

統籌公共資源布局與公共服務供給,重點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實現公共資源的區域共享和優勢互補。

加快公共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統籌公共資源布局,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服務水平,分層次、有重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提高在義務教育、公共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住房保障、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的一體化水平。

促進教育事業發展。建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一體化保障機制,統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為主、民辦補充的辦學體制,全力提升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逐步提升義務教育、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水平,推動高等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等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強化公平均等的社會保障體系一體化建設。有序推進社會保障城鄉統籌一體化。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慈善事業銜接互補。在享受基本社會服務和保障方面打破戶籍限制,逐步實現跨地區參保人員信息資源互聯共享、機構互認和跨區域實時監管,并建立相應的財政支出統籌分擔機制。共建共享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探索建立區域內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和勞務協作會商機制,鼓勵跨區域購買就業培訓。

推動醫療衛生健康事業一體化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大公益性事業投入,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統籌區域醫療和養老服務機構布局,鼓勵聯建或跨州市共建醫療和養老服務設施,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交流合作。全面推進健康生活目的地和康養小鎮建設,建設國際先進的醫學中心、診療中心、康復中心和醫療旅游目的地、醫療產業集聚地,引領云南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跨越發展。

促進公共文化體育事業繁榮與交流。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全面覆蓋、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網絡體系。加大政府投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體育服務、豐富文化體育生活。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街區保護利用,積極開展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完善滇中地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推動公共事務協同治理。推動社會治理由單個城市向滇中城市群協同治理轉變,構建公共事務協同治理機制。加強應急管理合作,共建食品安全、災害防治、消防安全和安全生產等保障體系。建立重大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及災害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合作聯動機制。建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聯動機制,強化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加強智慧城市和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有效防范和打擊各類跨區域違法犯罪活動。建立跨行政區域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執法、統一評估的要求,統籌生態環境質量管理體系。

第三節 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

系統構建協調管理機制,設立專項發展基金,推進跨區域合作,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實現對市場和經濟發展要素的高度統籌,加快滇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進程。

制定產業協同發展政策。實施差別化產業政策,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推進產業優化升級,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市場化風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制定和實施適合滇中城市群的稅收分成和經濟指標統計辦法,根據產業結構合理調整和分配節能減排目標。

探索建立一體化發展基金。鼓勵根據實際探索設立“滇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基金”,推動和保障城市合作事項的落實。鼓勵共同出資成立聯合發展投資公司等投融資企業,設立“滇中城市群產業投資基金”。

推行投融資及招商引資協調機制。改善投資環境,按照國家有關要求進一步下放有關項目的審批權限,建立透明、規范的投融資機制,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滇中城市群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中心。建立招商引資利益分配等協調機制,滇中城市群聯合出臺招商引資政策,共建對外招商引資平臺,協調招商引資工作。

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快推進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進程,探索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區域生態建設投入激勵機制。建立健全“三江”等重要流域和“六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強監測評價,提高補償資金使用效益。統一執法標準,建立健全跨行政區域的環境治理跟蹤機制、協商機制和仲裁機制。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

建立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探索建立跨區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成本分擔機制。推動滇中城市群內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實現統一標準的移動支付產品在滇中城市群內公交、醫療、繳稅、公共事業繳費等便民領域重點場景的應用。建設統一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臺,建立科技創新協同機制,推動科技創新政策一體化。探索合作建設項目利稅分配辦法,在企業注冊地和投資地之間合理分配地方稅。

第九章 規劃實施

精心制定實施方案,細化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協同工作機制,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如期完成。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滇中城市群協調發展領導機構,強化議事決策功能,協調和推動滇中跨州市的各項建設活動,健全滇中各州市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滇中區域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的組織協調功能。研究制定支持滇中城市群發展的具體措施,在規劃編制、體制創新、政策措施、項目安排、重點領域改革試點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

第二節 推動重點工作

依據本規劃的總體部署,制定滇中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編制出臺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協同推進重點任務落實。健全重點項目儲備庫,強化重點項目全過程管理,實行重點項目建設工作責任制、考評和獎懲激勵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繼續精簡審批和許可事項,加強監管創新和優化服務,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

第三節 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加強輿論引導,突出宣傳滇中城市群建設的重要意義和重大舉措,準確解讀規劃和相關配套政策。及時公布重大項目建設進展情況,增強公眾對滇中城市群發展的認同感,暢通公眾意見反饋渠道,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滇中城市群建設,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主動參與滇中城市群建設的良好氛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两个男人吮她的花蒂和奶水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 亚洲尤码不卡av麻豆| 久久综合97丁香色香蕉| 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 人人妻人人添人人爽欧美一区| 欧美xxxx做受欧美|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孕交|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 | 人与嘼av免费| 浓毛老太交欧美老妇热爱乱 |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猫咪av | 浪货跪下给我好好含着羞辱调教| 无码人妻熟妇av又粗又大|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超碰成人人人做人人爽| 18一20亚洲gay无套| 草草地址线路①屁屁影院成人| 久久婷婷国产剧情内射白浆| 99麻豆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无码丰满熟妇| 波多野结衣初尝黑人巨大| 国产偷久久久精品专区|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老司机|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播放| zps无套内射视频免费播放|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bbbbxxxx| 日99久9在线 | 免费|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sm羞辱调教视频在线观看| 69精品人人人人| 久久av高潮av无码av| 少妇特黄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网站下载|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 拔萝卜视频播放在线观看免费 |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人妻| 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免费观看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