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好鄉村產業發展的精準底色
調好鄉村產業發展的精準底色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0-12-07 點擊:次
12月1日,安化縣舉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安化縣13.2萬貧困群眾通過發展生產實現較高質量脫貧,占脫貧總人數89.1%(詳見12月2日《益陽日報》2版《安化縣14.86萬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
產業扶貧是脫貧致富的第一動力,只有“產業興旺”才能“生活富裕”。脫貧攻堅戰收官在即,鄉村振興步履鏗鏘,新的歷史節點需要新作為。從“幫扶”到“振興”,要求更高、內容更多、內涵更深,對農村產業來說,如何創新方式方法、提高精度準度、促進深度發展,應是題中之義。
要提高產業“精”度,需要在延長產業鏈的基礎上注重調整結構重點。生產要素投入的調整決定產業鏈結構,對高質量產業鏈來說,鏈式結構的重心應保證核心競爭力。在生產要素投入上,只有實現從人力、土地、資源向人才、科技、營銷上轉變,才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同時開源節流、集約發展,以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以安化金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主營厚樸產業,在建立全產業鏈生產體系基礎上重點發展低溫亞臨界植物萃取技術,發展精細化深加工,大大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和長效競爭力。
要增加發展“準”度,需要在發展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加強政府調控。近年來,我市積極發展“一縣一特”,各地依托資源稟賦、瞄準比較優勢,特色產業成為縣域經濟最具活力的發展引擎。但同時應注意,“特色”不等于完全“精準”,盤子越大、推動力度越大、發展速度越快,不均衡低質量問題也會隨之增多,建立健全縣域特色產業問題反饋與調控機制是固本之策。市場“過熱”、大企業壟斷、偽劣產品混入、中小微市場主體虧損等問題尤其阻礙產業高質量持續發展。只有保持政府理性,適時“降溫”、嚴格監管,通過財政與金融措施維持大、中、小市場主體各有其位、各得其利,適時使用“有形的手”促進市場良性動態平衡,縣域特色產業、鄉村產業才能行穩致遠。
值得注意,精準扶貧“扶”的是群眾,鄉村振興“興”的主體也是群眾,如何使產業效益精準惠民是根本性問題。要保障群眾分享產業發展紅利的基本權益,需要“調節”再分配,做活鄉村利益聯結機制。在我市產業扶貧過程中,已探索出直接幫扶、委托幫扶、股份合作幫扶等模式,將貧困群眾的資金、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融入扶貧產業,促進其股金、租金、薪金等收入多元化。要讓群眾的生產要素更多融入、讓產業發展收益更多匯入民生改善事業,讓鄉村產業發展動力越來越足,民生福祉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