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廣東省鄉村產業規劃(2021-2025 年)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2-08 點擊:

  廣東省鄉村產業發展規劃
 
  (2021-2025年)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二O二一年
 
  目錄
 
  第一章發展基礎與形勢 1
 
  一、發展基礎 1
 
  二、發展機遇 3
 
  三、面臨挑戰 4
 
  第二章總體要求 5
 
  一、指導思想 5
 
  二、基本原則 5
 
  三、主要目標 6
 
  第三章建設產業集聚平臺,構建嶺南特色鄉村產業體系 8
 
  一、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8
 
  二、分類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園 9
 
  三、鞏固拓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產業強鎮)” 11
 
  第四章壯大農產品加工業,引領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12
 
  一、推動農產品加工提檔升級 12
 
  二、培育“粵字號”農產品品牌 14
 
  三、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 15
 
  一、加快發展鄉村休閑產業 18
 
  二、持續推動“12221”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18
 
  三、大力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 20
 
  四、積極推進鄉村產業數字化 21
 
  第六章推動農村創業創新,培育壯大鄉村產業發展主力軍 23
 
  一、扶持培育創業創新主體 23
 
  二、培強培優農業龍頭企業 24
 
  三、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5
 
  第七章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27
 
  一、加強統籌協調 27
 
  二、強化政策支持 27
 
  三、加大科技支撐 27
 
  四、動員社會參與 28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廣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發展基礎與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聚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鄉村特色產業漸成體系。截至2020年底(下同),建成國
 
  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77個,實現全省主要農業縣(市、區)全覆蓋。農業集群化建設深入推進,創建黃羽雞、金柚、生豬3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鎮一體、產村融合步伐加快,創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42個,創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16個,認定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1322個、專業鎮200個。初步構建“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嶺南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種養業轉型升級。實施粵強種芯工程,為農業產業鏈建設加“芯”賦能。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全省糧食總播種面積3307.50萬畝、產量1267.50萬噸。推動生豬產能恢復,全省生豬存欄量2537.36萬頭。
 
  農產品加工業勢頭強勁。建成全國首個覆蓋面廣、配置完善、
 
  服務功能突出的省級農產品加工中試公共服務平臺。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1.72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為
 
  2.45:1,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6773家。精制食用植物油、醬油、冷凍飲品、飲料產量位居全國首位。
 
  鄉村休閑產業蓬勃發展。推動互聯網+鄉村休閑旅游深度融合,開發推廣“粵休閑農業”小程序。建成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市、區)10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32個和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點)554個,推介一批精品鄉村休閑旅游線路。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人數超過1.35億人次。
 
  鄉村新型服務業創新拓展。全省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達358億元,“十三五”時期的年均增速達11.6%。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4.82萬個,累計完成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3216萬畝次。短視頻、農產品基地連線直播、網紅直播等網絡銷售蓬勃發展,農產品網絡零售額超過590億元。
 
  農業產業化深入推進。全省各級農業龍頭企業超過5000家,
 
  其中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183家;各渠道上市、掛牌融資農業企業120多家。提前完成了省政府關于培育千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百家上市融資農業企業的硬任務。
 
  農村創業創新活力不斷顯現。舉辦“眾創杯”等系列雙創賽事,推廣了一批農村雙創典型,創建了6個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20個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和7個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孵化實訓基地,14人獲評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
 
  “粵菜師傅”工程全面推進,累計培訓達12.3萬人次,農村創業就業新格局加快構建。
 
  二、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全省正處于跨越常規性、長期性關口的攻堅階段,鄉村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階段特征發生深刻變化,面臨一系列重大機遇。一是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機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把穩定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作為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舉措,引導形成了全省全社會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的良好局面。農村資源要素將加速激活,資金、科技、人才等更多現代要素優先向鄉村聚集,鄉村產業發展政策環境優勢不斷凸顯。二是新發展格局下市場驅動機遇。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將釋放巨大內需潛力。廣東是全國第一經濟大省、消費大省,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國的1/10以上。“十四五”時期,“雙區”建設、“雙城”聯動戰略將有力帶動全省城鄉區域融合發展,有力促進城鄉內需潛力持續釋放、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加快升級,為全省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機遇。三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對提升鄉村產業勞動生產率與資源利用率的影響更加直接,有利于發揮全省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首位的科技綜合優勢,加快推動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孕育推廣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全省鄉村產業發展新舊動能加快轉化。
 
  三、面臨挑戰
 
  當前,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宏觀環境中的不利因素無法回避,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弱項仍較突出,推動全省鄉村產業發展仍面臨較大困難與挑戰。一是鄉村產業鏈整體水平不高。產業鏈延伸不充分,農產品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少,三產發育不足,鄉村價值功能開發不充分。農產品品牌影響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資源特色優勢尚未完全轉化為品牌價值。二是產業集中度仍較低。鄉村產業發展布局較分散、產業集聚度低。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中具備行業號召力的領軍企業不夠多,與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夠緊密。三是現代要素活力不足。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完善,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支撐能力不足。產業投入機制還不穩定,金融供給服務滯后明顯;產業用地政策落地難問題普遍存在,建設用地保障不夠;鄉村網絡、通訊、物流等設施整體依然薄弱。
 
  第二章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立足省委“1+1+9”工作部署,以發展精細農業為主攻方向,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聚焦重點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強化創新引領,培育發展新動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構建嶺南特色鮮明、承載鄉村價值、創業創新活躍、利益聯結緊密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聯農帶農。健全聯農帶農機制,把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的二三產業盡量留在農村,把就業創業機會和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
 
  ——堅持突出特色。立足發展優勢明顯、嶺南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資源,挖掘特色產品,培育優質企業,帶動產業提升。
 
  ——堅持全鏈發展。發展全產業鏈模式,推進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加快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跨界配置、融合發展。
 
  ——堅持綠色引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加快品種培優、品質提升、標準化生產和綠色優質品牌培育,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防止耕地“非糧化”。
 
  ——堅持科技賦能。利用現代科技進步成果,改造提升鄉村產業,引導農業全產業鏈各類主體共建共享大數據平臺,實現產業數字化。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底(下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嶺南特色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建成,鄉村產業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鄉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
 
  ——嶺南特色產業全面提升。建成“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嶺南特色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產業園2.0版建設深入推進,培育一批產值超百億元、千億元的產業集群,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為全省鄉村產業發展的基本盤、穩定器和動力源。建設一批產值超十億元農業產業強鎮,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提質擴面,創響一批“粵字號”品牌。
 
  ——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壯大。農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創建一批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或聚集區,力爭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達到50%,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達到2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6:1。
 
  ——鄉村休閑產業提檔升級。培育生態優、環境美、產業強、機制好、效益高的鄉村休閑產業,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深度發掘,業態類型不斷豐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年接待人數突破1.8億人次。
 
  ——農業龍頭企業提質增效。培育一批創新能力突出、規模效益顯著、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頭部龍頭企業,力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達1400家;各種渠道上市、掛牌融資農業企業達到600家;培育超百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12家;培育一批跨國農業企業。
 
  ——農村創業創新更加活躍。建成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農村創業創新環境明顯改善,政策支持與服務更加完善,創業創新層次顯著提升。創建農業農村創業學院,創業創新隊伍不斷壯大,鄉村產業發展動能更加強勁。
 
  指標 2020年 2025年
 
  農產品加工營業收入(萬億元) 1.72 ≥2.0
 
  農產品加工與農業總產值比 2.45:1 2.6:1
 
  休閑農業年接待旅游人次(億人次) 1.35 ≥1.8
 
  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家) 1183 ≥1400
 
  各種渠道上市、掛牌融資農業企業(家) 120 ≥600
 
  營業收入超100億元農業龍頭企業(家) 8 ≥12
 
  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個) 3 6-10
 
  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個) 16 ≥26
 
  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個) 161 ≥261
 
  第三章建設產業集聚平臺,構建嶺南特色鄉村產業體系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推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產業平臺建設,加快構建“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嶺南特色產業體系,推進富民興村產業發展。
 
  一、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一)優化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布局。推進現代農業與食品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建設。聚焦全省基礎好、規模大、有特色、比較優勢顯著的優勢特色品種,按照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優先支持絲苗米、生豬、黃羽雞、荔枝、金柚、菠蘿、油茶、茶葉、南藥、花卉、羅非魚、對蝦等優勢特色產業跨區域集群發展,全省一盤棋統籌優化原料基地、加工、流通、科技、品牌等板塊建設布局,跨區域劃定主產縣共同打造,促進優勢產業空間布局由“平面分布”轉型為“集群發展”,建成一批結構合理、鏈條完整、布局集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百億級集群,促進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穩步邁進。
 
  專欄1:全省重點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布局
 
  (一) 絲苗米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近三年水稻產量穩定在10萬噸以上的糧食大縣,打造粵西、粵北和粵東三大絲苗米產業帶,支持以廣州、江門為重點的珠三角地區發展絲苗米產業。
 
  (二) 生豬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近三年生豬存欄量15萬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大縣,重點打造粵西、粵北、粵東三大養殖優勢區。
 
  (三) 黃羽雞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惠州、清遠等市。
 
  (四) 荔枝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粵西早中熟核心產區茂名、湛江、陽江等市以及中晚熟核心產區廣州、東莞、惠州、汕尾等市。
 
  (五) 金柚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梅州、韶關市。
 
  (六) 菠蘿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雷州市和徐聞縣、惠來縣、普寧市。
 
  (七) 油茶產業集群:結合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關于廣東省油茶產業布局,重點布局在河源、清遠、梅州、韶關等市。
 
  (八) 茶葉產業集群:突出綠茶、單叢、紅茶三大主導品種產業帶建設,重點布局在清遠、潮州、梅州、揭陽等市。
 
  (九) 南藥產業集群:以云浮、肇慶、茂名為核心產區,輻射涵蓋江門、陽江、潮州等地市聯合打造優勢產區,突出不同區域的道地南藥品種。
 
  (十) 花卉產業集群:珠三角地區以發展高檔盆花、園藝小盆栽為主;粵北地區以發展蘭花、珍貴珍稀開花及彩葉品種為主;粵東粵西以發展盆花、盆景等為主。
 
  (十一) 羅非魚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茂名、湛江、陽江、江門、肇慶等市。
 
  (十二) 對蝦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粵東、粵西沿海,包括湛江、茂名、肇慶、陽江、江門、汕尾、汕頭等市。
 
  (二)提升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競爭力。圍繞全省優勢特色產業帶,對標最優最先進,按照構建大區域、引進大企業、依靠大科技、做強大品牌、形成大產業的要求,發揮科技、品牌、交易等重大平臺輻射帶動作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性、安全性和自主性。以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建設為抓手,突出串珠成線、連塊成帶、集群成鏈,集中資金資源,著力解決好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制約和關鍵環節,加快推進黃羽雞、金柚、荔枝、羅非魚等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力爭建設一流的原材料生產基地、一流的農產品加工生產線、一流的倉儲物流設施、一流的物流中心。
 
  二、分類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園
 
  (一) 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園。支持建設特色糧經作物、特色園藝產品、特色畜禽產品、特色水產品、林特產品等特色農業產業園,實現農業縣(市、區)、主要特色品種產業園全覆蓋。支持建設成效好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擴容提質增效,以現代種業、絲苗米、生豬、家禽、南藥、嶺南水果、苗木花卉、水產等具有影響力的“粵字號”優勢產業為主,按照科技集成、主體集合、產業集群的要求,創建一批產值50億元以上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全省形成國家、省、地市、縣(市、區)四級產業園梯次創建、全面推進的格局。
 
  (二) 創建功能性產業園。按照“核心技術+產業融合+場景
 
  實踐+示范推廣”的要求,圍繞現代種業、設施裝備、數字農業、農業品牌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前沿領域,探索創建一批功能效益顯著、要素高度聚集、產業集群發展、設施裝備先進、輻射帶動有力的功能性產業園。著力提升功能性產業園綜合服務能力,建設統一公共服務平臺,促進人才、科技、資本、信息等要素資源向主導產業聚集,形成具有較強影響力、競爭力、服務力和帶動力的產業聯合體,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帶動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三) 打造跨縣集群產業園。圍繞全產業鏈,面向全省進行謀劃布局。選擇大型企業和優勢產業,由大型企業主導建設。做強優勢產業全產業鏈。建設優勢產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商品集散中心、田頭市場、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基地。推進加工產能集聚發展,引導大型企業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和標準化、清潔化、智能化加工廠,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帶動優勢產業全鏈條均衡發展。打造優勢主導產業“總部”。集聚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數字農業、電子商務等功能,建設產業鏈“服務區”、“加油站”。培育優勢產業大品牌。開展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加大品牌打造和產品營銷力度,打造“大而優”、有影響力的優勢產業“大品”,提高優勢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三、鞏固拓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產業強鎮)”
 
  (一) 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提質擴面。立足資源特色、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帶動、以村鎮為平臺、以產業為基礎、以要素融合為機制,深入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著重引導農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農戶聯合建設原料基地、產地貯藏和加工車間,建設產業化聯合體,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
 
  (二) 建設農業產業強鎮。支持鄉鎮(農場)發揮特色資源優勢,聚焦1-2個主導產業,吸引資本聚鎮、能人入鎮、技術進鎮,著力支持提升原料基地、倉儲保鮮、加工營銷等設施裝備水平,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創業活躍的鄉村產業體系,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創響“鄉字號”“土字號”品牌。推進農產品加工向產地下沉,向中心鎮(鄉)和物流節點聚集。
 
  專欄2:嶺南特色產業提升工程
 
  (一)現代農業產業園。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園2.0版,累計創建261個以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農業縣(市、區)、主要特色品種產業園全覆蓋,累計創建26個以上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支持創建10個功能性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輻射帶動全省鄉村產業升級的重大平臺。建設10個以上跨縣集群產業園,實現全省重點優勢產業跨縣集群產業園全覆蓋。(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結合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發展,累計建設6-10個國家級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力爭培育30個區域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三) “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一批“一村一品、一鎮一業”
 
  特色專業鎮和一批農業特色專業村,創建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四) 農業產業強鎮。累計創建70個以上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
 
  第四章壯大農產品加工業,引領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進一步延鏈、補鏈、
 
  壯鏈、優鏈,壯大現代農產品加工業,擦亮“粵字號”農產品品
 
  牌,帶動生產、加工、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全產業鏈發展升級。
 
  一、推動農產品加工提檔升級
 
  (一) 提升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鼓勵和支持基層供銷社、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減少產后損失,延長供應時間,提高質量效益。果蔬、奶類、畜禽及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重點發展預冷、保鮮、冷凍、清洗、分級、分割、包裝等倉儲設施和商品化處理,實現減損增效。糧食等耐儲農產品重點發展烘干、儲藏、脫殼、去雜、磨制等初加工,實現保值增值。食用類初級農產品重點發展發酵、壓榨、灌制、炸制、干制、腌制、熟制等初加工,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棉麻絲、木竹藤棕草等非食用類農產品重點發展整理、切割、粉碎、打磨、烘干、拉絲、編織等初加工,開發多種用途。
 
  (二) 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加快生物、
 
  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集成應用,促進農產品多次加工,實現多次增值。引導絲苗米等口糧適度加工,減少過度加工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營養流失。重點加大嶺南水果、蔬菜、谷物、茶葉、菌類、南藥、畜產品和水產品等營養功能成分提取開發力度,培育發展功能性食品與養生保健食品產業,開發營養均衡、養生保健、食藥同源等精深加工食品,積極開發廣式臘味、廣式涼果等廣東特色傳統食品。
 
  (三) 強化綜合利用加工。鼓勵大型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園區推進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采取先進提取、分離與制備技術,推動農產品副產物循環利用,促進農產品副產物綜合利用轉化成酒精、飼料、肥料、微生物菌、草毯等工業制品;推動加工副產物高值化利用,支持利用稻殼、麩皮胚芽、油料餅粕、薯渣薯液、果皮果渣等加工副產物豐富的營養成分,生產食品、飼料、肥料以及其他精深加工產品、提取營養和活性物質,提升增值空間。
 
  (四) 突出科技支撐。推動產業鏈創新鏈緊密融合,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省級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試公共服務平臺功能,推動通過“聯合研發+共享平臺+助推轉化”等模式,探索解決農產品加工業成果轉化難的問題,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融通創新和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的協同發展。加快打造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創新聯合體,高標準建設國家及省級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載體,著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關鍵環節和技術領域創新能力。發揮星創天地、農業科技園區、創新型縣市等創新轉化平臺作用,構建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孵化育成體系,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
 
  二、培育“粵字號”農產品品牌
 
  (一) 構建“粵字號”農業品牌體系。圍繞“大而優”大宗
 
  農產品和“精而美”特色農產品,開展“粵字號”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創建。培育扶持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打造“粵字號”區域公用品牌,推動區域公用品牌和經營專用品牌協同發展。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創建企業品牌。支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鄉村文化游與“精而美”特色農產品品牌創建相結合,創響一批“珍稀牌”“工藝牌”
 
  “文化牌”的鄉土品牌。
 
  (二) 完善“粵字號”品牌發展機制。建立完善“粵字號”
 
  農業品牌目錄制度,發布品牌消費索引。鼓勵和引導品牌主體建立管理辦法,規范品牌創建標準。切實加強品牌質量保證和誠信體系建設,形成崇尚品牌、尊重品牌、維護品牌的良好氛圍。建立品牌動態監測機制,實行動態管理,對進入目錄的品牌實行定期審核與退出機制。開展品牌評價,定期發布全省“粵字號”農業品牌發展報告和縣域區域公用品牌百強,促進優質品牌創建。
 
  (三) 加強品牌宣傳推介。開展“粵字號”系列品牌農產品評選推介活動,持續篩選一批叫得響、過得硬、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廣泛開展深入田頭、現場推介、品鑒體驗、線上推廣、品評結合、高峰論壇等接地氣、重體驗、推品牌、促消費的活動,高水平辦好廣東現代農業博覽會,拓展提升“粵字號”農產品市場知名度。充分利用網絡、數字平臺、融媒體、電視、廣播等多種渠道對“粵字號”農產品進行大力宣傳推介,積極宣傳品牌文化、品牌故事、品牌人物,培育一批新農人品牌形象代言人,樹立品牌創建、品質提升、市場拓展的典型。
 
  三、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
 
  (一) 打造全產業鏈。聚焦嶺南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前端延伸帶動農戶建設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總結推廣農業產業鏈“鏈長制”試點經驗,進一步創新完善揭陽市“G+5+N”的“鏈長制”機制,即構建黨政主導(Government)工作機制,實施政策扶持、“鏈園合一”、扶貧資產入鏈、財政資金保障、農村人才培養五項創新機制,打造N個農業產業服務平臺。支持“鏈主”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鏈主”企業以及一批大型企業集團作為“鏈主”,組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研機構、產業協會與融資機構等各環節主體,圍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基礎能力改造與換代升級,一體化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創建一批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和典型縣。
 
  (二) 優化供應鏈。支持鏈主企業帶動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合作建立農業供應鏈體系,發展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一體化的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業供應鏈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積極應用區塊鏈、大數據等現代供應鏈管理技術和模式,建設農業供應鏈信息平臺,共享政策、市場、科技、金融、保險等信息服務。建立重要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構建直接連接田間與餐桌、全程標準化可溯源的放心農產品直供配送網絡。穩步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強化認證管理、證后監管和宣傳推介,打造一批知名綠色優質農產品認證品牌。深入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積極推進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的要求,推動建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集成應用基地,培育一批農業企業標準“領跑者”。
 
  (三) 提升價值鏈。以提升品質、技術驅動、功能拓展為方向,積極拓展產業增值空間,促進價值鏈提升。推進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積極推進預制菜產業發展,出臺若干支持措施,創建預制菜產業園,促進以品質贏得市場、實現增值;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共性關鍵技術攻關行動,開發營養均衡、藥食同源的綠色健康食品,以農產品精深加工轉化提升附加值、實現增值;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發掘民俗風情、歷史傳說和民間戲劇等文化價值,以鄉村文化與生態植入賦值、實現增值。
 
  (四) 暢通資金鏈。構建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
 
  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集成支持全產業鏈項目協同實施。充分發揮廣東鄉村振興板作用,引導“鏈主”及農業龍頭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投融資渠道,增強企業競爭力。積極開展“興農撮合”活動,通過與相關金融機構合作共建,以平臺運用、活動舉辦、聯合培訓等方式,促進各類主體達成商品、服務、技術、資本對接合作,全面支持產業集群、產業園、產業強鎮融入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系統平臺,運用農業全產業鏈政務信息,開展專項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動“銀稅互動”工作。強化風險防范,鼓勵開發農業全產業鏈保險險種。
 
  專欄3:農業全產業鏈提升工程
 
  (一) 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構筑全省農產品加工“1+3+N”支撐平臺,進一步強化省級中試平臺的服務功能,推進3個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和一批市、縣級加工園區建設。
 
  (二) “粵字號”鄉土品牌共創共享。力爭形成10個品牌價值超百億元的國家級區域公共品牌,圍繞優勢產業培育10個以上品牌價值超百億元的“粵字號”標桿區域品牌。
 
  (三) 農業全產業鏈“鏈長”制試點。推廣農業產業鏈“鏈長制”試點經驗,支持大型企業集團作為“鏈主”企業帶動荔枝、菠蘿、金柚、油茶、絲苗米等一批優勢農業全產業鏈升級。創建1-2個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及1-2個典型縣。
 
  (四) 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培育。著力打造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極。匯聚一批新興科研結構與研發團隊,引進超強研發能力、超大生產規模、超高制造水平的現代化企業,建設深圳國際食品谷。
 
  第五章培育鄉村休閑產業,促進鄉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以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鄉村美麗經濟,推動全空間規劃、全產業融合、全要素配套、全社會推進,延伸鄉村休閑產業鏈。加快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升農村現代商貿
 
  物流能力,構建業態豐富、經營活躍的鄉村新型服務產業體系。
 
  一、加快發展鄉村休閑產業
 
  (一) 聚焦“4321”重點區域優化發展。建設“四邊”鄉村休閑區(帶),在城邊(城市周邊)、景邊(名勝景區周邊)、海邊(海邊及海島邊)、村邊(傳統農區)發展鄉村休閑產業。依托交通干道、碧(綠)道、南粵古驛道,建設“三道”鄉村休閑帶。在少數民族特色居住區,古鎮古村特色村落建設“二特”休閑農業區。以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依托,以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加工園區為平臺,建設“一園”—農產品加工業旅游園區。
 
  (二) 推動鄉村休閑全產業鏈發展。實施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支持鄉村休閑產業化發展,充分延伸休閑產業鏈條。發掘休閑產業產品供給、文化體驗、生態涵養、休閑旅游、健康養生、文創教育等豐富的功能,開發形式多樣、獨具特色、個性突出的業態和產品。鼓勵發展美食旅游、農產品加工沉浸式體驗、“夜經濟”等。推進鄉村休閑產生標準化,推廣社會化服務,培育一批鄉村休閑產生骨干主體,建立鄉村休閑專家團隊,形成一批鄉村休閑產業集聚區。
 
  二、持續推動“12221”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一) 持續深入推進全省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重點開展廣東優勢特色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支持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打造廣東優勢特色農產品大數據服務平臺;培育壯大銷區采購商和產地經紀人兩支隊伍;加快提升產地和拓展銷區兩個市場,建設高效便利、暢通有序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組織策劃采購商走進產區和農產品走進大市場兩場活動,促進產銷對接;著力實現品牌打造、銷量提升、市場引導品種改良、農民致富等一攬子目標。引導經營主體把握RCEP機遇,落實農業領域對接RCEP十大行動計劃,支持經營主體積極擴展海外市場。
 
  (二) 建設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實施農產品保鮮倉儲與冷鏈物流工程,建設覆蓋全省特色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和主銷區、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一體化農產品冷鏈物流保障體系。重點在優勢特色農產品主產縣建設一批具有預冷處理、初級加工、分揀、儲存、包裝、信息處理、交易等功能的冷庫、集配中心和“田頭小站”,完善推廣“田頭小站”建設運營模式。在粵港澳大灣區等主銷區建設提升一批冷鏈配送中心、冷藏箱、冷藏柜等終端銷售和配送設施。支持全省重要物流節點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升級,建設一批樞紐型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冷鏈物流區域配送中心。
 
  (三) 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設提升農村電子商務網絡,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郵政、快遞等各類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建立多層次電子商務平臺體系,開展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創建。推動各類農村電子商務平臺與農業產業化基地、農產品營銷大戶、大型超市、大型餐飲連鎖企業對接。擴大農村電子商務應用領域,打通“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渠道。鼓勵大型骨干農資企業創新農資產品互聯網分銷模式,引導農業企業開展農資產品電子商務批發與零售交易。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引導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龍頭企業、菜籃子基地和農民合作社等與知名互聯網企業開展合作對接。策劃舉辦“采購商直通車”“采購商會客室”“網紅直播間”等網絡對接活動,促進農產品線上產銷高效對接。探索推廣“短視頻+網紅+訂單農業”模式,促進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和消費快速無縫對接。
 
  三、大力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
 
  (一) 培育多元服務組織。加快培育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廣東現代農業服務業聯盟作用,推動農業生產、服務各類主體大融合。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用。鼓勵農民合作社向社員提供各類生產經營服務,發揮其服務成員、引領農民對接市場的紐帶作用。支持各類專業服務公司發展,發揮其服務模式成熟、服務機制靈活、服務水平較高的優勢。鼓勵引導各類服務主體圍繞同一產業或同一產品的生產,以資金、技術、服務等要素為紐帶,積極發展服務聯合體、服務聯盟等,打造一體化服務組織體系。
 
  (二) 創新服務方式。積極創新服務模式和組織形式,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因地制宜推廣集中連片托管、全程托管、訂單式托管和數字化托管等模式。推動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縣鎮村三級協辦體系,推動粵農服數字平臺應用。支持服務組織建立生產托管服務示范基地,探索服務需求整合、服務資源整合、服務需求供給對接等多種落地模式。探索推廣“服務主體+新型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等組織形式,促進各主體緊密聯結,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支持各類涉農組織向農業服務業延伸,采取“農資+服務”“科技+服務”“互聯網+服務”等方式,推進技物結合、技服結合,實現業務拓展、創新發展。
 
  四、積極推進鄉村產業數字化
 
  (一) 實施數字農業“三個創建”。創建廣東數字農業發展聯盟,培育壯大數字農業社會組織和專家隊伍,組建覆蓋省、市、縣、鎮、村五級的數字農業社會化組織。創建廣東數字農業試驗區,重點建設柯木塱數字農業產業園區、陽西省級數字農業示范縣等示范載體,打造覆蓋農業全產業鏈條的數字農業硅谷。舉辦世界數字農業大會,建設數字農業交流合作發布峰會平臺,策劃開展主題分享、產品展示、項目路演等數字農業成果展示與交流,推動農業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遙感、人工智能在農業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消費等領域的應用與創新。
 
  (二) 推動數字農業“八個培育”。建設廣東省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深入實施數字農業“八個培育”。以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重點,推進數字農業產業聚集發展,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模式。培育一批“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云上云,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農業生產銷售大數據服務體系。培育一批數字農業農村科技示范創新團隊,提升數字農業農村自主創新能力,探索公益性和市場化有機融合的農業農村數字科技服務新模式。實施一批農林牧漁生產經營數字化改造、政府管理服務數字化轉型重大項目,謀劃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等數字農業重點工程項目。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一批數字農業農村重大應用場(模式),推進重大場景應用到市縣。
 
  專欄4: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工程
 
  (一) 培育鄉村休閑全產業鏈。推進鄉村休閑產業標準化,建設一批鄉村休閑產業集聚區。累計創建30個省級和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重點縣;推介60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創建600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點);重點推介30條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
 
  (二) 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升建設。開展農業生產服務“雙百雙千”示范創建,培育支持1000家生產服務型合作社、100家生產服務型聯合社,
 
  1000個生產托管示范基地、100個現代農業服務中心,打造一批區域農業全產業鏈服務中心。
 
  (三) 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建設不少于20個“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試點縣。實施農產品“短視頻+網紅”營銷工程。開展數字農業農村試點(示范)縣創建,建立地方農業特色產業與消費結構相匹配的數字農業農村應用場景(模式)。
 
  (四) 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以生鮮農產品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緊密對接冷鏈物流骨干通道網絡和冷鏈物流基地,支持建設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田頭智慧小站”等產地物流設施2000個,鼓勵引導市場主體建設一批產地冷鏈集配中心,推動建設一批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整縣推進試點,提升農產品上行“最先一公里”冷鏈物流服務能力。
 
  第六章推動農村創業創新,培育壯大鄉村產業發展主力軍
 
  培育創業創新帶頭人,加快形成以創新帶創業、以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增收的格局。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規范提升家庭農場與農民合作社,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一、扶持培育創業創新主體
 
  (一) 培育返鄉入鄉在鄉創業帶頭人。大力培育一批扎根鄉村、服務農業、帶動農民的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發揮“頭雁效應”,構筑高質量創業創新隊伍。鼓勵高校及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創業,引導有資金積累、技術專長、市場信息和經營頭腦的返鄉人員在農村創業創新。鼓勵創業人員入鄉,引導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等入鄉創業,應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帶動提升鄉村產業的層次水平。培育在鄉創業能人,挖掘“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鄉土人才,以及鄉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藝人等能工巧匠,帶動創響“鄉字號”“土字號”鄉土特色產品。
 
  (二) 強化創業創新培訓力度。依托普通高校、職業院校、
 
  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公共職業技能培訓平臺等開展創業培訓,將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納入創業培訓重點對象,著力加強對具有發展潛力和帶頭示范作用的返鄉入鄉在鄉創業人員培訓力度。創新培訓方式,充分利用門戶網站、遠程視頻、云互動平臺、微課堂、融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供靈活便捷的在線培訓。探索創業培訓+技能培訓,創業培訓與區域產業相結合的培訓模式。組建專業化、規模化、制度化的創業創新導師隊伍和專家顧問團。
 
  (三) 加快創業創新孵化平臺建設。創建農業農村創業學院,
 
  支持廣東省農村創業創新聯盟發展壯大。支持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農業科技園區、電子商務產業園創業,建設一批鄉情濃厚、特色突出、設施齊全的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吸納一批農村創業創新企業與人才入駐。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與企業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大型農業企業、大中專院校等建設一批農村創業創新實訓基地。總結推介一批農村創業創新典型案例,舉辦農村創業創新創意賽事,遴選優秀選手、推薦優秀項目參加全國大賽,力爭創建一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示范縣、鎮,培育一批國家農村創業創新導師,推介一批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示范案例。
 
  二、培強培優農業龍頭企業
 
  (一)培育壯大骨干龍頭企業。構建全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梯隊,支持大型龍頭企業采取兼并重組、股份合作、資產轉讓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強化農業龍頭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領軍型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在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頭部龍頭企業;做優一批產業鏈條長、影響力大、引領行業發展的“鏈主”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立足廣東、布局全球的跨國農業企業集團。(二)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牽頭、
 
  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跟進、廣大小農戶緊密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構建分工協作、優勢互補、聯系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實現抱團發展。支持承擔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農業產業強鎮等重點項目的農業龍頭企業發揮組織優勢,圍繞產業發展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三)創新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各類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多元互動、功能互補、利益共享、融合發展。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重點支持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納就業、村企對接等多種形式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公司+農戶、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延長產業鏈、保障供應鏈、完善利益鏈,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林權等入股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完善農民股份合作社、涉農股份合作制企業的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收益。
 
  三、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實施家庭農場提質工程,適時修訂省級示范家庭農場認定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家庭農場名錄管理制度,實施“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加大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和家庭農場示范縣創建力度,強化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建立針對家庭農場的財政補助、信貸支持、保險等政策。提升農民合作社規范化水平,增強農民合作社服務帶動能力,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與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城鎮社區市場等通過訂單生產、直供直銷、農超對接、利潤返還等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長期穩定的產銷銜接機制和合同履約機制。加強試點示范引領,深入開展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發展壯大單體農民合作社、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提升縣域指導扶持服務水平。持續開展示范社評定,建立示范社名錄,推進國家、省、市、縣級示范社四級聯創。建立專業化、職業化的農民合作社輔導員隊伍。
 
  專欄5:鄉村產業發展主體培育工程
 
  (一) 創建農業農村創業學院。培育500名以上青年創業創新CEO,培訓一批農業創業創新人才。
 
  (二) 農業龍頭企業培優。培育一批標桿型領軍龍頭企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400家;超百億元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2家、超50億元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5家、超10億元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20家;各種渠道上市、掛牌融資農業企業達到600家;培育一批跨國農業企業。
 
  (三) 家庭農場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創建。選擇20個扶持政策完善、工作體系健全、發展成效顯著、示范帶動力強的縣(市、區)開展家庭農場示范縣創建。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達到8000家以上,省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達到1000家以上。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全覆蓋,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縣級全覆蓋,建設專業化、職業化的農民合作社輔導員隊伍。開展示范社評定,建立示范社名錄,推進國家、省、市、縣級示范社四級聯創。
 
  (四)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培育發展一批聯農帶農作用突出、綜合競爭力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第七章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統籌協調
 
  建立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社會力量
 
  積極支持、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推進機制,建立健全合作機制,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省農業農村部門指導各地統籌整合資源,探索鄉村產業區域協同、聯動發展機制。探索建立鄉村產業評價指標體系,加強數據采集、市場調查、運行分析和信息發布,對規劃實施進行跟蹤監測,科學評估發展成效。
 
  二、強化政策支持
 
  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優先保障“三農”投入,加強鄉村產業的政策扶持。盡快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的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政策支持,確保各項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見效。完善財政扶持政策,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支持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及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用好全省各類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對鄉村產業重大項目予以重點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國內外上市融資。充分發揮融資擔保體系作用,強化擔保融資增信功能,推動落實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體系,明確用地類型和供地方式,實行分類管理。
 
  三、加大科技支撐
 
  強化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機制,圍繞全省鄉村產業發展重大科技需求,構建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新興產業培育等全鏈條創新發展體系。支持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與科研教學機構共建研發平臺,開展科技創新轉化孵化行動。支持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入股鄉村企業,建立健全科研人員校企、院企共建雙聘機制。整合全省各類科研力量和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大力開展“科研院所+科技推廣部門+示范基地+經營主體+農民”等鄉村產業技術推廣模式。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等重大平臺建設為契機,指導縣(市)成立鄉村產業專家顧問團,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動員社會參與
 
  廣泛宣傳解讀全省鄉村產業發展規劃,充分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解讀產業政策,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加強組織動員,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激發鄉村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協同推進的鄉村產業振興發展機制。創新宣傳形式,定期組織開展鄉村產業發展會議、學術活動等,及時總結鄉村產業發展先進經驗、先進做法與典型模式,推廣鄉村產業發展鮮活經驗,引導全社會共同關注、協力支持,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2022年1月12日印發排版:閻倩 校對:郭文斐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廣東省鄉村產業規劃(2021-2025 年)

2022-02-08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廣東省鄉村產業發展規劃
 
  (2021-2025年)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二O二一年
 
  目錄
 
  第一章發展基礎與形勢 1
 
  一、發展基礎 1
 
  二、發展機遇 3
 
  三、面臨挑戰 4
 
  第二章總體要求 5
 
  一、指導思想 5
 
  二、基本原則 5
 
  三、主要目標 6
 
  第三章建設產業集聚平臺,構建嶺南特色鄉村產業體系 8
 
  一、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8
 
  二、分類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園 9
 
  三、鞏固拓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產業強鎮)” 11
 
  第四章壯大農產品加工業,引領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12
 
  一、推動農產品加工提檔升級 12
 
  二、培育“粵字號”農產品品牌 14
 
  三、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 15
 
  一、加快發展鄉村休閑產業 18
 
  二、持續推動“12221”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18
 
  三、大力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 20
 
  四、積極推進鄉村產業數字化 21
 
  第六章推動農村創業創新,培育壯大鄉村產業發展主力軍 23
 
  一、扶持培育創業創新主體 23
 
  二、培強培優農業龍頭企業 24
 
  三、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5
 
  第七章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27
 
  一、加強統籌協調 27
 
  二、強化政策支持 27
 
  三、加大科技支撐 27
 
  四、動員社會參與 28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廣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發展基礎與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聚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鄉村特色產業漸成體系。截至2020年底(下同),建成國
 
  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77個,實現全省主要農業縣(市、區)全覆蓋。農業集群化建設深入推進,創建黃羽雞、金柚、生豬3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鎮一體、產村融合步伐加快,創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42個,創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16個,認定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1322個、專業鎮200個。初步構建“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嶺南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種養業轉型升級。實施粵強種芯工程,為農業產業鏈建設加“芯”賦能。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全省糧食總播種面積3307.50萬畝、產量1267.50萬噸。推動生豬產能恢復,全省生豬存欄量2537.36萬頭。
 
  農產品加工業勢頭強勁。建成全國首個覆蓋面廣、配置完善、
 
  服務功能突出的省級農產品加工中試公共服務平臺。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1.72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為
 
  2.45:1,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6773家。精制食用植物油、醬油、冷凍飲品、飲料產量位居全國首位。
 
  鄉村休閑產業蓬勃發展。推動互聯網+鄉村休閑旅游深度融合,開發推廣“粵休閑農業”小程序。建成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市、區)10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32個和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點)554個,推介一批精品鄉村休閑旅游線路。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人數超過1.35億人次。
 
  鄉村新型服務業創新拓展。全省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達358億元,“十三五”時期的年均增速達11.6%。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4.82萬個,累計完成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3216萬畝次。短視頻、農產品基地連線直播、網紅直播等網絡銷售蓬勃發展,農產品網絡零售額超過590億元。
 
  農業產業化深入推進。全省各級農業龍頭企業超過5000家,
 
  其中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183家;各渠道上市、掛牌融資農業企業120多家。提前完成了省政府關于培育千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百家上市融資農業企業的硬任務。
 
  農村創業創新活力不斷顯現。舉辦“眾創杯”等系列雙創賽事,推廣了一批農村雙創典型,創建了6個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20個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和7個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孵化實訓基地,14人獲評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
 
  “粵菜師傅”工程全面推進,累計培訓達12.3萬人次,農村創業就業新格局加快構建。
 
  二、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全省正處于跨越常規性、長期性關口的攻堅階段,鄉村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階段特征發生深刻變化,面臨一系列重大機遇。一是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機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把穩定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作為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舉措,引導形成了全省全社會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的良好局面。農村資源要素將加速激活,資金、科技、人才等更多現代要素優先向鄉村聚集,鄉村產業發展政策環境優勢不斷凸顯。二是新發展格局下市場驅動機遇。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將釋放巨大內需潛力。廣東是全國第一經濟大省、消費大省,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國的1/10以上。“十四五”時期,“雙區”建設、“雙城”聯動戰略將有力帶動全省城鄉區域融合發展,有力促進城鄉內需潛力持續釋放、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加快升級,為全省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機遇。三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對提升鄉村產業勞動生產率與資源利用率的影響更加直接,有利于發揮全省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首位的科技綜合優勢,加快推動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孕育推廣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全省鄉村產業發展新舊動能加快轉化。
 
  三、面臨挑戰
 
  當前,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宏觀環境中的不利因素無法回避,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弱項仍較突出,推動全省鄉村產業發展仍面臨較大困難與挑戰。一是鄉村產業鏈整體水平不高。產業鏈延伸不充分,農產品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少,三產發育不足,鄉村價值功能開發不充分。農產品品牌影響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資源特色優勢尚未完全轉化為品牌價值。二是產業集中度仍較低。鄉村產業發展布局較分散、產業集聚度低。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中具備行業號召力的領軍企業不夠多,與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夠緊密。三是現代要素活力不足。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完善,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支撐能力不足。產業投入機制還不穩定,金融供給服務滯后明顯;產業用地政策落地難問題普遍存在,建設用地保障不夠;鄉村網絡、通訊、物流等設施整體依然薄弱。
 
  第二章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立足省委“1+1+9”工作部署,以發展精細農業為主攻方向,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聚焦重點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強化創新引領,培育發展新動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構建嶺南特色鮮明、承載鄉村價值、創業創新活躍、利益聯結緊密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聯農帶農。健全聯農帶農機制,把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的二三產業盡量留在農村,把就業創業機會和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
 
  ——堅持突出特色。立足發展優勢明顯、嶺南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資源,挖掘特色產品,培育優質企業,帶動產業提升。
 
  ——堅持全鏈發展。發展全產業鏈模式,推進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加快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跨界配置、融合發展。
 
  ——堅持綠色引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加快品種培優、品質提升、標準化生產和綠色優質品牌培育,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防止耕地“非糧化”。
 
  ——堅持科技賦能。利用現代科技進步成果,改造提升鄉村產業,引導農業全產業鏈各類主體共建共享大數據平臺,實現產業數字化。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底(下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嶺南特色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建成,鄉村產業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鄉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
 
  ——嶺南特色產業全面提升。建成“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嶺南特色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產業園2.0版建設深入推進,培育一批產值超百億元、千億元的產業集群,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為全省鄉村產業發展的基本盤、穩定器和動力源。建設一批產值超十億元農業產業強鎮,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提質擴面,創響一批“粵字號”品牌。
 
  ——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壯大。農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創建一批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或聚集區,力爭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達到50%,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達到2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6:1。
 
  ——鄉村休閑產業提檔升級。培育生態優、環境美、產業強、機制好、效益高的鄉村休閑產業,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深度發掘,業態類型不斷豐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年接待人數突破1.8億人次。
 
  ——農業龍頭企業提質增效。培育一批創新能力突出、規模效益顯著、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頭部龍頭企業,力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達1400家;各種渠道上市、掛牌融資農業企業達到600家;培育超百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12家;培育一批跨國農業企業。
 
  ——農村創業創新更加活躍。建成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農村創業創新環境明顯改善,政策支持與服務更加完善,創業創新層次顯著提升。創建農業農村創業學院,創業創新隊伍不斷壯大,鄉村產業發展動能更加強勁。
 
  指標 2020年 2025年
 
  農產品加工營業收入(萬億元) 1.72 ≥2.0
 
  農產品加工與農業總產值比 2.45:1 2.6:1
 
  休閑農業年接待旅游人次(億人次) 1.35 ≥1.8
 
  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家) 1183 ≥1400
 
  各種渠道上市、掛牌融資農業企業(家) 120 ≥600
 
  營業收入超100億元農業龍頭企業(家) 8 ≥12
 
  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個) 3 6-10
 
  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個) 16 ≥26
 
  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個) 161 ≥261
 
  第三章建設產業集聚平臺,構建嶺南特色鄉村產業體系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推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產業平臺建設,加快構建“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嶺南特色產業體系,推進富民興村產業發展。
 
  一、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一)優化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布局。推進現代農業與食品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建設。聚焦全省基礎好、規模大、有特色、比較優勢顯著的優勢特色品種,按照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優先支持絲苗米、生豬、黃羽雞、荔枝、金柚、菠蘿、油茶、茶葉、南藥、花卉、羅非魚、對蝦等優勢特色產業跨區域集群發展,全省一盤棋統籌優化原料基地、加工、流通、科技、品牌等板塊建設布局,跨區域劃定主產縣共同打造,促進優勢產業空間布局由“平面分布”轉型為“集群發展”,建成一批結構合理、鏈條完整、布局集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百億級集群,促進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穩步邁進。
 
  專欄1:全省重點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布局
 
  (一) 絲苗米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近三年水稻產量穩定在10萬噸以上的糧食大縣,打造粵西、粵北和粵東三大絲苗米產業帶,支持以廣州、江門為重點的珠三角地區發展絲苗米產業。
 
  (二) 生豬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近三年生豬存欄量15萬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大縣,重點打造粵西、粵北、粵東三大養殖優勢區。
 
  (三) 黃羽雞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惠州、清遠等市。
 
  (四) 荔枝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粵西早中熟核心產區茂名、湛江、陽江等市以及中晚熟核心產區廣州、東莞、惠州、汕尾等市。
 
  (五) 金柚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梅州、韶關市。
 
  (六) 菠蘿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雷州市和徐聞縣、惠來縣、普寧市。
 
  (七) 油茶產業集群:結合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關于廣東省油茶產業布局,重點布局在河源、清遠、梅州、韶關等市。
 
  (八) 茶葉產業集群:突出綠茶、單叢、紅茶三大主導品種產業帶建設,重點布局在清遠、潮州、梅州、揭陽等市。
 
  (九) 南藥產業集群:以云浮、肇慶、茂名為核心產區,輻射涵蓋江門、陽江、潮州等地市聯合打造優勢產區,突出不同區域的道地南藥品種。
 
  (十) 花卉產業集群:珠三角地區以發展高檔盆花、園藝小盆栽為主;粵北地區以發展蘭花、珍貴珍稀開花及彩葉品種為主;粵東粵西以發展盆花、盆景等為主。
 
  (十一) 羅非魚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茂名、湛江、陽江、江門、肇慶等市。
 
  (十二) 對蝦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粵東、粵西沿海,包括湛江、茂名、肇慶、陽江、江門、汕尾、汕頭等市。
 
  (二)提升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競爭力。圍繞全省優勢特色產業帶,對標最優最先進,按照構建大區域、引進大企業、依靠大科技、做強大品牌、形成大產業的要求,發揮科技、品牌、交易等重大平臺輻射帶動作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性、安全性和自主性。以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建設為抓手,突出串珠成線、連塊成帶、集群成鏈,集中資金資源,著力解決好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制約和關鍵環節,加快推進黃羽雞、金柚、荔枝、羅非魚等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力爭建設一流的原材料生產基地、一流的農產品加工生產線、一流的倉儲物流設施、一流的物流中心。
 
  二、分類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園
 
  (一) 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園。支持建設特色糧經作物、特色園藝產品、特色畜禽產品、特色水產品、林特產品等特色農業產業園,實現農業縣(市、區)、主要特色品種產業園全覆蓋。支持建設成效好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擴容提質增效,以現代種業、絲苗米、生豬、家禽、南藥、嶺南水果、苗木花卉、水產等具有影響力的“粵字號”優勢產業為主,按照科技集成、主體集合、產業集群的要求,創建一批產值50億元以上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全省形成國家、省、地市、縣(市、區)四級產業園梯次創建、全面推進的格局。
 
  (二) 創建功能性產業園。按照“核心技術+產業融合+場景
 
  實踐+示范推廣”的要求,圍繞現代種業、設施裝備、數字農業、農業品牌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前沿領域,探索創建一批功能效益顯著、要素高度聚集、產業集群發展、設施裝備先進、輻射帶動有力的功能性產業園。著力提升功能性產業園綜合服務能力,建設統一公共服務平臺,促進人才、科技、資本、信息等要素資源向主導產業聚集,形成具有較強影響力、競爭力、服務力和帶動力的產業聯合體,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帶動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三) 打造跨縣集群產業園。圍繞全產業鏈,面向全省進行謀劃布局。選擇大型企業和優勢產業,由大型企業主導建設。做強優勢產業全產業鏈。建設優勢產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商品集散中心、田頭市場、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基地。推進加工產能集聚發展,引導大型企業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和標準化、清潔化、智能化加工廠,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帶動優勢產業全鏈條均衡發展。打造優勢主導產業“總部”。集聚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數字農業、電子商務等功能,建設產業鏈“服務區”、“加油站”。培育優勢產業大品牌。開展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加大品牌打造和產品營銷力度,打造“大而優”、有影響力的優勢產業“大品”,提高優勢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三、鞏固拓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產業強鎮)”
 
  (一) 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提質擴面。立足資源特色、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帶動、以村鎮為平臺、以產業為基礎、以要素融合為機制,深入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著重引導農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農戶聯合建設原料基地、產地貯藏和加工車間,建設產業化聯合體,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
 
  (二) 建設農業產業強鎮。支持鄉鎮(農場)發揮特色資源優勢,聚焦1-2個主導產業,吸引資本聚鎮、能人入鎮、技術進鎮,著力支持提升原料基地、倉儲保鮮、加工營銷等設施裝備水平,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創業活躍的鄉村產業體系,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創響“鄉字號”“土字號”品牌。推進農產品加工向產地下沉,向中心鎮(鄉)和物流節點聚集。
 
  專欄2:嶺南特色產業提升工程
 
  (一)現代農業產業園。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園2.0版,累計創建261個以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農業縣(市、區)、主要特色品種產業園全覆蓋,累計創建26個以上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支持創建10個功能性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輻射帶動全省鄉村產業升級的重大平臺。建設10個以上跨縣集群產業園,實現全省重點優勢產業跨縣集群產業園全覆蓋。(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結合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發展,累計建設6-10個國家級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力爭培育30個區域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三) “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一批“一村一品、一鎮一業”
 
  特色專業鎮和一批農業特色專業村,創建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四) 農業產業強鎮。累計創建70個以上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
 
  第四章壯大農產品加工業,引領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進一步延鏈、補鏈、
 
  壯鏈、優鏈,壯大現代農產品加工業,擦亮“粵字號”農產品品
 
  牌,帶動生產、加工、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全產業鏈發展升級。
 
  一、推動農產品加工提檔升級
 
  (一) 提升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鼓勵和支持基層供銷社、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減少產后損失,延長供應時間,提高質量效益。果蔬、奶類、畜禽及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重點發展預冷、保鮮、冷凍、清洗、分級、分割、包裝等倉儲設施和商品化處理,實現減損增效。糧食等耐儲農產品重點發展烘干、儲藏、脫殼、去雜、磨制等初加工,實現保值增值。食用類初級農產品重點發展發酵、壓榨、灌制、炸制、干制、腌制、熟制等初加工,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棉麻絲、木竹藤棕草等非食用類農產品重點發展整理、切割、粉碎、打磨、烘干、拉絲、編織等初加工,開發多種用途。
 
  (二) 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加快生物、
 
  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集成應用,促進農產品多次加工,實現多次增值。引導絲苗米等口糧適度加工,減少過度加工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營養流失。重點加大嶺南水果、蔬菜、谷物、茶葉、菌類、南藥、畜產品和水產品等營養功能成分提取開發力度,培育發展功能性食品與養生保健食品產業,開發營養均衡、養生保健、食藥同源等精深加工食品,積極開發廣式臘味、廣式涼果等廣東特色傳統食品。
 
  (三) 強化綜合利用加工。鼓勵大型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園區推進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采取先進提取、分離與制備技術,推動農產品副產物循環利用,促進農產品副產物綜合利用轉化成酒精、飼料、肥料、微生物菌、草毯等工業制品;推動加工副產物高值化利用,支持利用稻殼、麩皮胚芽、油料餅粕、薯渣薯液、果皮果渣等加工副產物豐富的營養成分,生產食品、飼料、肥料以及其他精深加工產品、提取營養和活性物質,提升增值空間。
 
  (四) 突出科技支撐。推動產業鏈創新鏈緊密融合,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省級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試公共服務平臺功能,推動通過“聯合研發+共享平臺+助推轉化”等模式,探索解決農產品加工業成果轉化難的問題,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融通創新和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的協同發展。加快打造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創新聯合體,高標準建設國家及省級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載體,著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關鍵環節和技術領域創新能力。發揮星創天地、農業科技園區、創新型縣市等創新轉化平臺作用,構建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孵化育成體系,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
 
  二、培育“粵字號”農產品品牌
 
  (一) 構建“粵字號”農業品牌體系。圍繞“大而優”大宗
 
  農產品和“精而美”特色農產品,開展“粵字號”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創建。培育扶持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打造“粵字號”區域公用品牌,推動區域公用品牌和經營專用品牌協同發展。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創建企業品牌。支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鄉村文化游與“精而美”特色農產品品牌創建相結合,創響一批“珍稀牌”“工藝牌”
 
  “文化牌”的鄉土品牌。
 
  (二) 完善“粵字號”品牌發展機制。建立完善“粵字號”
 
  農業品牌目錄制度,發布品牌消費索引。鼓勵和引導品牌主體建立管理辦法,規范品牌創建標準。切實加強品牌質量保證和誠信體系建設,形成崇尚品牌、尊重品牌、維護品牌的良好氛圍。建立品牌動態監測機制,實行動態管理,對進入目錄的品牌實行定期審核與退出機制。開展品牌評價,定期發布全省“粵字號”農業品牌發展報告和縣域區域公用品牌百強,促進優質品牌創建。
 
  (三) 加強品牌宣傳推介。開展“粵字號”系列品牌農產品評選推介活動,持續篩選一批叫得響、過得硬、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廣泛開展深入田頭、現場推介、品鑒體驗、線上推廣、品評結合、高峰論壇等接地氣、重體驗、推品牌、促消費的活動,高水平辦好廣東現代農業博覽會,拓展提升“粵字號”農產品市場知名度。充分利用網絡、數字平臺、融媒體、電視、廣播等多種渠道對“粵字號”農產品進行大力宣傳推介,積極宣傳品牌文化、品牌故事、品牌人物,培育一批新農人品牌形象代言人,樹立品牌創建、品質提升、市場拓展的典型。
 
  三、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
 
  (一) 打造全產業鏈。聚焦嶺南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前端延伸帶動農戶建設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總結推廣農業產業鏈“鏈長制”試點經驗,進一步創新完善揭陽市“G+5+N”的“鏈長制”機制,即構建黨政主導(Government)工作機制,實施政策扶持、“鏈園合一”、扶貧資產入鏈、財政資金保障、農村人才培養五項創新機制,打造N個農業產業服務平臺。支持“鏈主”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鏈主”企業以及一批大型企業集團作為“鏈主”,組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研機構、產業協會與融資機構等各環節主體,圍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基礎能力改造與換代升級,一體化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創建一批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和典型縣。
 
  (二) 優化供應鏈。支持鏈主企業帶動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合作建立農業供應鏈體系,發展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一體化的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業供應鏈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積極應用區塊鏈、大數據等現代供應鏈管理技術和模式,建設農業供應鏈信息平臺,共享政策、市場、科技、金融、保險等信息服務。建立重要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構建直接連接田間與餐桌、全程標準化可溯源的放心農產品直供配送網絡。穩步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強化認證管理、證后監管和宣傳推介,打造一批知名綠色優質農產品認證品牌。深入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積極推進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的要求,推動建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集成應用基地,培育一批農業企業標準“領跑者”。
 
  (三) 提升價值鏈。以提升品質、技術驅動、功能拓展為方向,積極拓展產業增值空間,促進價值鏈提升。推進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積極推進預制菜產業發展,出臺若干支持措施,創建預制菜產業園,促進以品質贏得市場、實現增值;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共性關鍵技術攻關行動,開發營養均衡、藥食同源的綠色健康食品,以農產品精深加工轉化提升附加值、實現增值;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發掘民俗風情、歷史傳說和民間戲劇等文化價值,以鄉村文化與生態植入賦值、實現增值。
 
  (四) 暢通資金鏈。構建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
 
  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集成支持全產業鏈項目協同實施。充分發揮廣東鄉村振興板作用,引導“鏈主”及農業龍頭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投融資渠道,增強企業競爭力。積極開展“興農撮合”活動,通過與相關金融機構合作共建,以平臺運用、活動舉辦、聯合培訓等方式,促進各類主體達成商品、服務、技術、資本對接合作,全面支持產業集群、產業園、產業強鎮融入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系統平臺,運用農業全產業鏈政務信息,開展專項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動“銀稅互動”工作。強化風險防范,鼓勵開發農業全產業鏈保險險種。
 
  專欄3:農業全產業鏈提升工程
 
  (一) 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構筑全省農產品加工“1+3+N”支撐平臺,進一步強化省級中試平臺的服務功能,推進3個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和一批市、縣級加工園區建設。
 
  (二) “粵字號”鄉土品牌共創共享。力爭形成10個品牌價值超百億元的國家級區域公共品牌,圍繞優勢產業培育10個以上品牌價值超百億元的“粵字號”標桿區域品牌。
 
  (三) 農業全產業鏈“鏈長”制試點。推廣農業產業鏈“鏈長制”試點經驗,支持大型企業集團作為“鏈主”企業帶動荔枝、菠蘿、金柚、油茶、絲苗米等一批優勢農業全產業鏈升級。創建1-2個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及1-2個典型縣。
 
  (四) 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培育。著力打造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極。匯聚一批新興科研結構與研發團隊,引進超強研發能力、超大生產規模、超高制造水平的現代化企業,建設深圳國際食品谷。
 
  第五章培育鄉村休閑產業,促進鄉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以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鄉村美麗經濟,推動全空間規劃、全產業融合、全要素配套、全社會推進,延伸鄉村休閑產業鏈。加快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升農村現代商貿
 
  物流能力,構建業態豐富、經營活躍的鄉村新型服務產業體系。
 
  一、加快發展鄉村休閑產業
 
  (一) 聚焦“4321”重點區域優化發展。建設“四邊”鄉村休閑區(帶),在城邊(城市周邊)、景邊(名勝景區周邊)、海邊(海邊及海島邊)、村邊(傳統農區)發展鄉村休閑產業。依托交通干道、碧(綠)道、南粵古驛道,建設“三道”鄉村休閑帶。在少數民族特色居住區,古鎮古村特色村落建設“二特”休閑農業區。以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依托,以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加工園區為平臺,建設“一園”—農產品加工業旅游園區。
 
  (二) 推動鄉村休閑全產業鏈發展。實施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支持鄉村休閑產業化發展,充分延伸休閑產業鏈條。發掘休閑產業產品供給、文化體驗、生態涵養、休閑旅游、健康養生、文創教育等豐富的功能,開發形式多樣、獨具特色、個性突出的業態和產品。鼓勵發展美食旅游、農產品加工沉浸式體驗、“夜經濟”等。推進鄉村休閑產生標準化,推廣社會化服務,培育一批鄉村休閑產生骨干主體,建立鄉村休閑專家團隊,形成一批鄉村休閑產業集聚區。
 
  二、持續推動“12221”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一) 持續深入推進全省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重點開展廣東優勢特色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支持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打造廣東優勢特色農產品大數據服務平臺;培育壯大銷區采購商和產地經紀人兩支隊伍;加快提升產地和拓展銷區兩個市場,建設高效便利、暢通有序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組織策劃采購商走進產區和農產品走進大市場兩場活動,促進產銷對接;著力實現品牌打造、銷量提升、市場引導品種改良、農民致富等一攬子目標。引導經營主體把握RCEP機遇,落實農業領域對接RCEP十大行動計劃,支持經營主體積極擴展海外市場。
 
  (二) 建設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實施農產品保鮮倉儲與冷鏈物流工程,建設覆蓋全省特色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和主銷區、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一體化農產品冷鏈物流保障體系。重點在優勢特色農產品主產縣建設一批具有預冷處理、初級加工、分揀、儲存、包裝、信息處理、交易等功能的冷庫、集配中心和“田頭小站”,完善推廣“田頭小站”建設運營模式。在粵港澳大灣區等主銷區建設提升一批冷鏈配送中心、冷藏箱、冷藏柜等終端銷售和配送設施。支持全省重要物流節點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升級,建設一批樞紐型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冷鏈物流區域配送中心。
 
  (三) 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設提升農村電子商務網絡,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郵政、快遞等各類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建立多層次電子商務平臺體系,開展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創建。推動各類農村電子商務平臺與農業產業化基地、農產品營銷大戶、大型超市、大型餐飲連鎖企業對接。擴大農村電子商務應用領域,打通“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渠道。鼓勵大型骨干農資企業創新農資產品互聯網分銷模式,引導農業企業開展農資產品電子商務批發與零售交易。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引導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龍頭企業、菜籃子基地和農民合作社等與知名互聯網企業開展合作對接。策劃舉辦“采購商直通車”“采購商會客室”“網紅直播間”等網絡對接活動,促進農產品線上產銷高效對接。探索推廣“短視頻+網紅+訂單農業”模式,促進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和消費快速無縫對接。
 
  三、大力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
 
  (一) 培育多元服務組織。加快培育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廣東現代農業服務業聯盟作用,推動農業生產、服務各類主體大融合。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用。鼓勵農民合作社向社員提供各類生產經營服務,發揮其服務成員、引領農民對接市場的紐帶作用。支持各類專業服務公司發展,發揮其服務模式成熟、服務機制靈活、服務水平較高的優勢。鼓勵引導各類服務主體圍繞同一產業或同一產品的生產,以資金、技術、服務等要素為紐帶,積極發展服務聯合體、服務聯盟等,打造一體化服務組織體系。
 
  (二) 創新服務方式。積極創新服務模式和組織形式,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因地制宜推廣集中連片托管、全程托管、訂單式托管和數字化托管等模式。推動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縣鎮村三級協辦體系,推動粵農服數字平臺應用。支持服務組織建立生產托管服務示范基地,探索服務需求整合、服務資源整合、服務需求供給對接等多種落地模式。探索推廣“服務主體+新型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等組織形式,促進各主體緊密聯結,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支持各類涉農組織向農業服務業延伸,采取“農資+服務”“科技+服務”“互聯網+服務”等方式,推進技物結合、技服結合,實現業務拓展、創新發展。
 
  四、積極推進鄉村產業數字化
 
  (一) 實施數字農業“三個創建”。創建廣東數字農業發展聯盟,培育壯大數字農業社會組織和專家隊伍,組建覆蓋省、市、縣、鎮、村五級的數字農業社會化組織。創建廣東數字農業試驗區,重點建設柯木塱數字農業產業園區、陽西省級數字農業示范縣等示范載體,打造覆蓋農業全產業鏈條的數字農業硅谷。舉辦世界數字農業大會,建設數字農業交流合作發布峰會平臺,策劃開展主題分享、產品展示、項目路演等數字農業成果展示與交流,推動農業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遙感、人工智能在農業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消費等領域的應用與創新。
 
  (二) 推動數字農業“八個培育”。建設廣東省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深入實施數字農業“八個培育”。以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重點,推進數字農業產業聚集發展,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模式。培育一批“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云上云,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農業生產銷售大數據服務體系。培育一批數字農業農村科技示范創新團隊,提升數字農業農村自主創新能力,探索公益性和市場化有機融合的農業農村數字科技服務新模式。實施一批農林牧漁生產經營數字化改造、政府管理服務數字化轉型重大項目,謀劃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等數字農業重點工程項目。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一批數字農業農村重大應用場(模式),推進重大場景應用到市縣。
 
  專欄4: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工程
 
  (一) 培育鄉村休閑全產業鏈。推進鄉村休閑產業標準化,建設一批鄉村休閑產業集聚區。累計創建30個省級和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重點縣;推介60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創建600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點);重點推介30條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
 
  (二) 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升建設。開展農業生產服務“雙百雙千”示范創建,培育支持1000家生產服務型合作社、100家生產服務型聯合社,
 
  1000個生產托管示范基地、100個現代農業服務中心,打造一批區域農業全產業鏈服務中心。
 
  (三) 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建設不少于20個“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試點縣。實施農產品“短視頻+網紅”營銷工程。開展數字農業農村試點(示范)縣創建,建立地方農業特色產業與消費結構相匹配的數字農業農村應用場景(模式)。
 
  (四) 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以生鮮農產品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緊密對接冷鏈物流骨干通道網絡和冷鏈物流基地,支持建設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田頭智慧小站”等產地物流設施2000個,鼓勵引導市場主體建設一批產地冷鏈集配中心,推動建設一批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整縣推進試點,提升農產品上行“最先一公里”冷鏈物流服務能力。
 
  第六章推動農村創業創新,培育壯大鄉村產業發展主力軍
 
  培育創業創新帶頭人,加快形成以創新帶創業、以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增收的格局。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規范提升家庭農場與農民合作社,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一、扶持培育創業創新主體
 
  (一) 培育返鄉入鄉在鄉創業帶頭人。大力培育一批扎根鄉村、服務農業、帶動農民的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發揮“頭雁效應”,構筑高質量創業創新隊伍。鼓勵高校及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創業,引導有資金積累、技術專長、市場信息和經營頭腦的返鄉人員在農村創業創新。鼓勵創業人員入鄉,引導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等入鄉創業,應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帶動提升鄉村產業的層次水平。培育在鄉創業能人,挖掘“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鄉土人才,以及鄉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藝人等能工巧匠,帶動創響“鄉字號”“土字號”鄉土特色產品。
 
  (二) 強化創業創新培訓力度。依托普通高校、職業院校、
 
  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公共職業技能培訓平臺等開展創業培訓,將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納入創業培訓重點對象,著力加強對具有發展潛力和帶頭示范作用的返鄉入鄉在鄉創業人員培訓力度。創新培訓方式,充分利用門戶網站、遠程視頻、云互動平臺、微課堂、融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供靈活便捷的在線培訓。探索創業培訓+技能培訓,創業培訓與區域產業相結合的培訓模式。組建專業化、規模化、制度化的創業創新導師隊伍和專家顧問團。
 
  (三) 加快創業創新孵化平臺建設。創建農業農村創業學院,
 
  支持廣東省農村創業創新聯盟發展壯大。支持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農業科技園區、電子商務產業園創業,建設一批鄉情濃厚、特色突出、設施齊全的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吸納一批農村創業創新企業與人才入駐。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與企業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大型農業企業、大中專院校等建設一批農村創業創新實訓基地。總結推介一批農村創業創新典型案例,舉辦農村創業創新創意賽事,遴選優秀選手、推薦優秀項目參加全國大賽,力爭創建一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示范縣、鎮,培育一批國家農村創業創新導師,推介一批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示范案例。
 
  二、培強培優農業龍頭企業
 
  (一)培育壯大骨干龍頭企業。構建全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梯隊,支持大型龍頭企業采取兼并重組、股份合作、資產轉讓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強化農業龍頭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領軍型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在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頭部龍頭企業;做優一批產業鏈條長、影響力大、引領行業發展的“鏈主”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立足廣東、布局全球的跨國農業企業集團。(二)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牽頭、
 
  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跟進、廣大小農戶緊密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構建分工協作、優勢互補、聯系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實現抱團發展。支持承擔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農業產業強鎮等重點項目的農業龍頭企業發揮組織優勢,圍繞產業發展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三)創新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各類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多元互動、功能互補、利益共享、融合發展。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重點支持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納就業、村企對接等多種形式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公司+農戶、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延長產業鏈、保障供應鏈、完善利益鏈,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林權等入股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完善農民股份合作社、涉農股份合作制企業的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收益。
 
  三、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實施家庭農場提質工程,適時修訂省級示范家庭農場認定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家庭農場名錄管理制度,實施“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加大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和家庭農場示范縣創建力度,強化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建立針對家庭農場的財政補助、信貸支持、保險等政策。提升農民合作社規范化水平,增強農民合作社服務帶動能力,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與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城鎮社區市場等通過訂單生產、直供直銷、農超對接、利潤返還等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長期穩定的產銷銜接機制和合同履約機制。加強試點示范引領,深入開展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發展壯大單體農民合作社、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提升縣域指導扶持服務水平。持續開展示范社評定,建立示范社名錄,推進國家、省、市、縣級示范社四級聯創。建立專業化、職業化的農民合作社輔導員隊伍。
 
  專欄5:鄉村產業發展主體培育工程
 
  (一) 創建農業農村創業學院。培育500名以上青年創業創新CEO,培訓一批農業創業創新人才。
 
  (二) 農業龍頭企業培優。培育一批標桿型領軍龍頭企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400家;超百億元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2家、超50億元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5家、超10億元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20家;各種渠道上市、掛牌融資農業企業達到600家;培育一批跨國農業企業。
 
  (三) 家庭農場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創建。選擇20個扶持政策完善、工作體系健全、發展成效顯著、示范帶動力強的縣(市、區)開展家庭農場示范縣創建。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達到8000家以上,省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達到1000家以上。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全覆蓋,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縣級全覆蓋,建設專業化、職業化的農民合作社輔導員隊伍。開展示范社評定,建立示范社名錄,推進國家、省、市、縣級示范社四級聯創。
 
  (四)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培育發展一批聯農帶農作用突出、綜合競爭力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第七章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統籌協調
 
  建立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社會力量
 
  積極支持、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推進機制,建立健全合作機制,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省農業農村部門指導各地統籌整合資源,探索鄉村產業區域協同、聯動發展機制。探索建立鄉村產業評價指標體系,加強數據采集、市場調查、運行分析和信息發布,對規劃實施進行跟蹤監測,科學評估發展成效。
 
  二、強化政策支持
 
  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優先保障“三農”投入,加強鄉村產業的政策扶持。盡快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的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政策支持,確保各項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見效。完善財政扶持政策,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支持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及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用好全省各類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對鄉村產業重大項目予以重點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國內外上市融資。充分發揮融資擔保體系作用,強化擔保融資增信功能,推動落實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體系,明確用地類型和供地方式,實行分類管理。
 
  三、加大科技支撐
 
  強化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機制,圍繞全省鄉村產業發展重大科技需求,構建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新興產業培育等全鏈條創新發展體系。支持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與科研教學機構共建研發平臺,開展科技創新轉化孵化行動。支持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入股鄉村企業,建立健全科研人員校企、院企共建雙聘機制。整合全省各類科研力量和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大力開展“科研院所+科技推廣部門+示范基地+經營主體+農民”等鄉村產業技術推廣模式。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等重大平臺建設為契機,指導縣(市)成立鄉村產業專家顧問團,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動員社會參與
 
  廣泛宣傳解讀全省鄉村產業發展規劃,充分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解讀產業政策,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加強組織動員,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激發鄉村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協同推進的鄉村產業振興發展機制。創新宣傳形式,定期組織開展鄉村產業發展會議、學術活動等,及時總結鄉村產業發展先進經驗、先進做法與典型模式,推廣鄉村產業發展鮮活經驗,引導全社會共同關注、協力支持,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2022年1月12日印發排版:閻倩 校對:郭文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熟丰满熟妇xxxxx| 天天干夜夜操|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绿色| 成人无码α片在线观看不卡| 色婷婷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内射高清|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 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噜噜激激的五月天| 久久久久成人片免费观看蜜芽|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 www亚洲精品少妇裸乳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 性久久久久久久|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 永久免费av网站|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日本另类αv欧美另类aⅴ |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狠狠老| 亚洲性无码av在线| 欧美老熟妇喷水| 医院人妻闷声隔着帘子被中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人妻av综合天堂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 日韩av无码社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av性色在线观无码|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手机麻豆|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软件 | 国产网红女主播精品视频|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 人妻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无码| 与子敌伦刺激对白播放| 日本丰满少妇裸体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