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關于開展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的通知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12-23 點擊: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和旅游廳(局)、自然資源廳(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自然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根據《“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等有關要求,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決定聯合開展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以下簡稱“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原則上以區縣為單位,采取自愿申報、統籌確定方式,建設工作有關要求見《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指南》(附件1)。
 
  二、各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牽頭做好本行政區融合發展示范區申報、審核、推薦工作。有關推薦名額、申報流程、驗收要求及相關事項見《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申報指南》(附件2)。
 
  三、文化和旅游部會同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加強對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的指導支持和動態管理。對已命名的融合發展示范區、列入建設名單且處在建設期內的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鼓勵用好用足現有政策,先行先試,并給予以下政策扶持。
 
  (一)統籌相關資金和政府投資工具,支持融合發展示范區及建設單位的文化和旅游基礎設施及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支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市政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引導作用。
 
  (二)支持融合發展示范區及建設單位結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對納入地市級以上重大建設項目庫并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項目合理用地予以傾斜支持。鼓勵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發展文化產業、旅游產業。
 
  (三)鼓勵融合發展示范區及建設單位合理利用老舊廠房(包含老舊工業廠房、倉儲用房及相關工業設施)等,在不改變主體結構、保障建筑安全和消防安全的前提下,依法依規發展國家支持的文化產業、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費空間。推動落實在一定年期內不改變用地主體和規劃條件的過渡期政策。
 
  (四)會同合作金融機構,協助融合發展示范區及建設單位優化投融資服務,做好項目策劃、投融資模式研究、投融資方案設計、風險防控等工作。將符合條件的文化和旅游項目納入全國文化和旅游投融資項目庫,引導鼓勵各類金融機構按市場化原則對項目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優化金融服務。
 
  四、各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及相關部門,要樹牢安全發展意識,確保融合發展示范區及建設單位區域內文化和旅游企業、項目及設施在內容安全、生產安全、生態環境、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管理、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等方面沒有違法違規情況。
 
  五、各地可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支持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政策措施,開展省級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
 
  聯系人及聯系方式:
 
  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高雅010-59882186
 
  電子郵箱:cysrhc 126.com
 
  地址郵編: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北大街10號100020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楊晨雪010-66558163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付彬010-58933769
 
  特此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資源部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22年12月8日
 
  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指南
 
  一、工作目標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堅持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期間,建設30個左右文化稟賦和旅游資源豐富、產業鏈深度融合和協同互補、發展機制健全的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以下簡稱“融合發展示范區”),更好發揮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優勢,促進新型文化和旅游業態蓬勃發展,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和高質量發展,進一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和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
 
  二、基本原則
 
  堅持導向,守正創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始終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旅游為民、發揮旅游帶動作用,釋放“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進文化、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業態,創新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和旅游需求。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地方要素稟賦、資源優勢和文化底蘊,實施特色化、多樣化、差異化發展,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入旅游產業鏈各環節,鼓勵開發文化主題旅游線路和產品,提高旅游場所設施的創意設計水平,提升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文化內涵。充分發揮旅游的載體和渠道作用,更好傳播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統籌謀劃,示范引領。將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及產業融合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緊密圍繞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根據產業發展特點規律和資源要素條件,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統籌推進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強化政策集成和制度創新,加大對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支持力度,引導資源要素集聚,補齊發展短板,著力打通上下游產業鏈,進一步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增強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輻射我國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繁榮發展。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更好發揮政府在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中的引導作用,持續深化改革,完善制度規劃,創新政策措施,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提升服務和管理質量水平,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進一步激發文化企業和旅游企業創新創業活力,提高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提高市場化水平。
 
  穩中求進,科學發展。尊重產業發展規律,加強規劃引領,堅持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強化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研究論證和風控管理,加強對項目規劃、立項、建設、驗收等環節管理,提高項目經營管理水平,著力打造以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為核心的優勢產業。統籌發展和安全,合理開發利用當地文化稟賦和旅游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產業效益,防止盲目投資、跟風建設,注重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牢牢守住意識形態安全、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三、基本要求
 
  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依托縣級行政區(直轄市市轄區、縣,副省級市市轄區、縣,以及正縣級以上經開區高新區,參照縣級行政區有關要求執行,下同)開展。具體要求如下:
 
  (一)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范圍原則上應為同一地級行政區轄區內1個縣級行政區,申報主體和建設主體均為縣級行政區人民政府。確有需要且有一定基礎的,可以同一地級行政區轄區內2-3個縣級行政區或跨地級行政區、跨省(區、市)聯合申報建設。
 
  (二)申報主體及其上級人民政府重視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政策體系健全,產業發展和營商環境良好。
 
  (三)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產業、生活、公共服務等配套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項目質量效益高,具備較為健全的公共服務體系。
 
  (四)符合所在地國土空間規劃,功能分區布局合理,土地利用集約。工作機制健全,管理有序,運轉良好;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集聚度高,產業特色鮮明。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將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基礎好且較為集聚、有明確空間邊界的區域,做為核心區域重點支持建設。
 
  (五)近3年申報主體轄區內文化和旅游企業、項目及設施在內容安全、生產安全、生態環境、國土空間規劃執行等方面沒有出現較大違法違規情況。
 
  四、工作任務
 
  (一)建立健全協同發展機制。建立省(區、市)相關部門、地級行政區人民政府、縣級行政區人民政府各負其責、各盡其職、協調配合的工作協調機制和區域協同發展機制,統籌各方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動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建立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助力產城融合一體化發展,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增強鄉村產業發展聚合力。
 
  (二)推動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引導和鼓勵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生產要素向融合發展示范區合理集聚,提高要素質量和配置效率。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間要素互補、互為市場,推動文化和旅游消費業態及公共服務功能融入各類商業設施、產業園區、街區、社區、農村,打造宜業宜商宜居的高品質產業功能區,構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消費新空間。順應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發展趨勢,促進高新技術在文化和旅游領域的應用,推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上云用數賦智”,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提高產業創新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包容審慎監管,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培育壯大各類市場主體,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加強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兼具文化素養、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發揮文化產業人才蓄水池作用,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鼓勵進行城鄉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具有保護價值、符合條件標準的地段、建筑,及時公布為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建筑。
 
  (三)促進業態融合創新發展。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產業鏈深度融合,產業鏈與創新鏈雙向融合。推動旅游演藝、主題公園、紅色旅游、文化節慶會展旅游等現有融合業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著力培育融合發展的新型文化和旅游業態。推動文化、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創意設計、數字文化、工藝美術、演出、娛樂、動漫、游戲等文化產業門類與制造、建筑、設計、信息、農業、體育、健康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工業旅游、鄉村旅游、康養旅游、體育旅游、水利旅游、生態旅游、郵輪游艇旅游、自駕車旅居車旅游等業態。發揮文化在城市更新、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把美術元素、藝術元素廣泛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打造富有文化內涵和人文氣息的藝術空間、生活空間、產業空間,拓展文化空間和旅游載體,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
 
  (四)完善發展政策環境。結合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實際需要,加大政策創新和落實力度,進一步推動完善經濟政策體系,加強對政策落實情況的評估督導。用好各級各類資金、基金,加大對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支持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在國家土地政策許可范圍內,優先保證重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設施、項目用地。鼓勵各地結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利用老舊廠房、廢棄廠礦開設文化創意場所、文化和旅游消費場所,落實產業用地支持政策,完善用水用電用氣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持續推動落實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支持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發展、支持對外文化貿易發展、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等稅收優惠政策。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動文化和旅游資源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適應文化和旅游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發展文化和旅游金融專營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和旅游企業直接融資,進一步擴大上市融資、并購重組和債券融資規模。規范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在文化和旅游領域穩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等,激發社會投資活力,擴大有效投資。用好各類政府投資工具支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將符合條件的文化和旅游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
 
  五、工作機制
 
  建立國務院有關部委、省(區、市)相關部門、地級行政區人民政府、縣級行政區人民政府聯動的融合發展示范區工作機制,統籌、指導和推進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
 
  (一)文化和旅游部會同有關部門統籌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主要職責包括:
 
  1.制定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指南,確定申報條件和工作程序,組織開展申報、評審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商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名單;
 
  2.指導融合發展示范區開展建設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協調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予以資金、用地、金融等方面扶持政策支持,推動融合發展示范區之間開展交流合作,研究總結、宣傳推廣經驗做法;
 
  3.組織開展驗收工作,對通過驗收的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同步將邊界范圍及內部分區等空間矢量數據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
 
  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具體事宜,由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牽頭承擔。
 
  (二)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會同有關部門統籌本省(區、市)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主要職責包括:
 
  1.按照有關程序和要求,組織開展本省(區、市)融合發展示范區申報、審核、推薦工作;
 
  2.對本省(區、市)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情況開展日常指導,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會同本省(區、市)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落實資金、用地、金融等方面扶持政策,推動融合發展示范區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指導制定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有關規劃、政策等,督促融合發展示范區按照《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確保各項建設舉措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3.組織對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提出的驗收申請進行初審,對認為達到驗收要求的,提請文化和旅游部驗收;
 
  4.及時向文化和旅游部反饋建設工作進展情況和重大事項。
 
  (三)地級行政區人民政府統籌推進轄區內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并提供政策、資金保障支持。主要職責包括:
 
  1.審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并報所在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
 
  2.加強對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的領導,對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給予政策、資金支持,加強指導、督促和考核,協調解決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發展中遇到的相關重大問題。
 
  (四)縣級行政區人民政府是融合發展示范區的申報主體和建設主體,具體推進示范區建設并落實政策、資金等保障措施。主要職責包括:
 
  1.制定《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
 
  2.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組織領導和統籌推進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加強對區域運行機制的領導,按照《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做好各項建設舉措的貫徹落實,用好用足資金、用地、金融等各類扶持政策,及時總結建設工作經驗;
 
  3.按照有關要求,提出驗收申請并準備有關材料;
 
  4.對區域內文化和旅游企業發展予以指導和支持,加大對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政策、資金支持力度。
 
  5.按年度報送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情況報告。
 
  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申報指南
 
  一、推薦名額
 
  各省(區、市)(包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同)推薦名額不超過3個,跨地級行政區聯合申報占用名額。各省(區、市)推薦跨省(區、市)聯合申報的名額不超過1個(不占所在省級行政區推薦名額)。堅持高標準、高水平建設,無條件成熟的建設對象,可不推薦。
 
  二、申報流程
 
  (一)縣級行政區(直轄市市轄區、縣,副省級市市轄區、縣,以及正縣級以上經開區、高新區,參照縣級行政區有關要求執行,下同)人民政府做為申報主體和建設主體,按要求填報《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申報表》(以下簡稱《申報表》),制定《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連同相關材料,經上級人民政府同意,報所在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
 
  《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主要包括:
 
  一是當地產業基礎情況。申報主體轄區及其所在地級行政區近3年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城鄉歷史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稟賦、產業融合等情況。
 
  二是區域規劃建設發展情況。包括當地國土空間規劃、產業基礎和發展優勢、在建重大文化和旅游項目、對整體發展的意義、對其他地區的示范性,核心區域設立和發展沿革、四至范圍、空間和功能布局、運行機制等。
 
  三是當地政府支持情況。申報主體及其上級人民政府支持區域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在機制建立、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用地保障等方面開展的主要工作。
 
  四是建設思路及目標。思路要清晰、科學、具有可持續性,目標要具體、量化、可細化、可落地,能夠體現區域發展水平的持續提升。
 
  五是重點任務和具體舉措。立足區域發展實際,對照本方案和當地發展規劃定位,提出未來3-5年的重點任務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措施。
 
  附件為圖片視頻資料。包括區域及核心區域規劃圖、產業功能布局圖、宣傳圖片、實景照片等。如有展示視頻的,一并提供。區域及核心區域規劃圖、產業功能布局圖需同步將空間矢量數據逐級匯交至國家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
 
  (二)各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按照《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評價指標體系》,會同本級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意見組織審核,擇優向文化和旅游部推薦。審核方式由各省(區、市)根據工作實際自行確定,并在推薦文件中說明。未組織審核或未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審核的,視為無效申報。
 
  (三)文化和旅游部通過組織合規性審查、專家評審、答辯等方式進行審核,并根據審核結果,會同有關部門,綜合考慮區域、結構、代表性等因素,確定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名單。
 
  三、驗收要求
 
  (一)建設期限
 
  建設期限為1-3年,自列入建設單位名單之日起計算。列入名單1年及以上的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建設主體可根據建設發展實際,在建設期限內提出驗收申請。列入名單滿3年未提出驗收申請的,移出建設單位名單。
 
  (二)驗收流程
 
  1.建設期限內,建設主體根據有關安排,結合建設發展實際,向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提出驗收申請并提交建設情況報告。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初審認為達到驗收要求的,提請文化和旅游部驗收。
 
  2.文化和旅游部會同有關部門,對通過初審的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對照《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驗收標準》和《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指南》要求,采取專家評審、實地考察等方式,重點對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各自發展及融合發展情況、《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完成情況、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進行審核。驗收合格的,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未通過驗收的,可在建設期限內申請一次復驗,復驗仍不通過的,移出建設名單。
 
  (三)有關安排
 
  驗收工作原則上每年開展一次,具體安排和要求另行通知。
 
  四、相關事項
 
  (一)跨地級行政區或跨省(區、市)聯合申報建設融合發展示范區的,原則上應依托國家級或省級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具備良好的產業協同基礎和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經過充分的可行性研究論證,并報省級人民政府同意,由所在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報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商有關部門組織專門評審、專門驗收。
 
  (二)直轄市市轄區、縣人民政府做為申報主體和建設主體時,相關材料直接報所在市文化和旅游局。
 
  (三)請各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按照本指南要求,牽頭做好融合發展示范區申報、審核、推薦工作,于2023年3月20日前將《申報表》《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等紙質材料寄送至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電子版材料請用光盤或U盤存儲,隨紙質材料一并寄送。按照有關規定,材料寄送請使用郵政特快專遞方式。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關于開展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的通知

2022-12-23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和旅游廳(局)、自然資源廳(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自然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根據《“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等有關要求,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決定聯合開展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以下簡稱“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原則上以區縣為單位,采取自愿申報、統籌確定方式,建設工作有關要求見《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指南》(附件1)。
 
  二、各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牽頭做好本行政區融合發展示范區申報、審核、推薦工作。有關推薦名額、申報流程、驗收要求及相關事項見《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申報指南》(附件2)。
 
  三、文化和旅游部會同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加強對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的指導支持和動態管理。對已命名的融合發展示范區、列入建設名單且處在建設期內的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鼓勵用好用足現有政策,先行先試,并給予以下政策扶持。
 
  (一)統籌相關資金和政府投資工具,支持融合發展示范區及建設單位的文化和旅游基礎設施及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支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市政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引導作用。
 
  (二)支持融合發展示范區及建設單位結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對納入地市級以上重大建設項目庫并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項目合理用地予以傾斜支持。鼓勵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發展文化產業、旅游產業。
 
  (三)鼓勵融合發展示范區及建設單位合理利用老舊廠房(包含老舊工業廠房、倉儲用房及相關工業設施)等,在不改變主體結構、保障建筑安全和消防安全的前提下,依法依規發展國家支持的文化產業、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費空間。推動落實在一定年期內不改變用地主體和規劃條件的過渡期政策。
 
  (四)會同合作金融機構,協助融合發展示范區及建設單位優化投融資服務,做好項目策劃、投融資模式研究、投融資方案設計、風險防控等工作。將符合條件的文化和旅游項目納入全國文化和旅游投融資項目庫,引導鼓勵各類金融機構按市場化原則對項目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優化金融服務。
 
  四、各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及相關部門,要樹牢安全發展意識,確保融合發展示范區及建設單位區域內文化和旅游企業、項目及設施在內容安全、生產安全、生態環境、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管理、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等方面沒有違法違規情況。
 
  五、各地可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支持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政策措施,開展省級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
 
  聯系人及聯系方式:
 
  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高雅010-59882186
 
  電子郵箱:cysrhc 126.com
 
  地址郵編: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北大街10號100020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楊晨雪010-66558163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付彬010-58933769
 
  特此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資源部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22年12月8日
 
  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指南
 
  一、工作目標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堅持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期間,建設30個左右文化稟賦和旅游資源豐富、產業鏈深度融合和協同互補、發展機制健全的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以下簡稱“融合發展示范區”),更好發揮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優勢,促進新型文化和旅游業態蓬勃發展,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和高質量發展,進一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和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
 
  二、基本原則
 
  堅持導向,守正創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始終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旅游為民、發揮旅游帶動作用,釋放“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進文化、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業態,創新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和旅游需求。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地方要素稟賦、資源優勢和文化底蘊,實施特色化、多樣化、差異化發展,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入旅游產業鏈各環節,鼓勵開發文化主題旅游線路和產品,提高旅游場所設施的創意設計水平,提升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文化內涵。充分發揮旅游的載體和渠道作用,更好傳播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統籌謀劃,示范引領。將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及產業融合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緊密圍繞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根據產業發展特點規律和資源要素條件,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統籌推進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強化政策集成和制度創新,加大對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支持力度,引導資源要素集聚,補齊發展短板,著力打通上下游產業鏈,進一步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增強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輻射我國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繁榮發展。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更好發揮政府在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中的引導作用,持續深化改革,完善制度規劃,創新政策措施,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提升服務和管理質量水平,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進一步激發文化企業和旅游企業創新創業活力,提高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提高市場化水平。
 
  穩中求進,科學發展。尊重產業發展規律,加強規劃引領,堅持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強化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研究論證和風控管理,加強對項目規劃、立項、建設、驗收等環節管理,提高項目經營管理水平,著力打造以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為核心的優勢產業。統籌發展和安全,合理開發利用當地文化稟賦和旅游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產業效益,防止盲目投資、跟風建設,注重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牢牢守住意識形態安全、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三、基本要求
 
  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依托縣級行政區(直轄市市轄區、縣,副省級市市轄區、縣,以及正縣級以上經開區高新區,參照縣級行政區有關要求執行,下同)開展。具體要求如下:
 
  (一)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范圍原則上應為同一地級行政區轄區內1個縣級行政區,申報主體和建設主體均為縣級行政區人民政府。確有需要且有一定基礎的,可以同一地級行政區轄區內2-3個縣級行政區或跨地級行政區、跨省(區、市)聯合申報建設。
 
  (二)申報主體及其上級人民政府重視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政策體系健全,產業發展和營商環境良好。
 
  (三)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產業、生活、公共服務等配套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項目質量效益高,具備較為健全的公共服務體系。
 
  (四)符合所在地國土空間規劃,功能分區布局合理,土地利用集約。工作機制健全,管理有序,運轉良好;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集聚度高,產業特色鮮明。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將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基礎好且較為集聚、有明確空間邊界的區域,做為核心區域重點支持建設。
 
  (五)近3年申報主體轄區內文化和旅游企業、項目及設施在內容安全、生產安全、生態環境、國土空間規劃執行等方面沒有出現較大違法違規情況。
 
  四、工作任務
 
  (一)建立健全協同發展機制。建立省(區、市)相關部門、地級行政區人民政府、縣級行政區人民政府各負其責、各盡其職、協調配合的工作協調機制和區域協同發展機制,統籌各方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動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建立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助力產城融合一體化發展,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增強鄉村產業發展聚合力。
 
  (二)推動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引導和鼓勵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生產要素向融合發展示范區合理集聚,提高要素質量和配置效率。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間要素互補、互為市場,推動文化和旅游消費業態及公共服務功能融入各類商業設施、產業園區、街區、社區、農村,打造宜業宜商宜居的高品質產業功能區,構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消費新空間。順應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發展趨勢,促進高新技術在文化和旅游領域的應用,推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上云用數賦智”,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提高產業創新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包容審慎監管,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培育壯大各類市場主體,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加強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兼具文化素養、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發揮文化產業人才蓄水池作用,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鼓勵進行城鄉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具有保護價值、符合條件標準的地段、建筑,及時公布為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建筑。
 
  (三)促進業態融合創新發展。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產業鏈深度融合,產業鏈與創新鏈雙向融合。推動旅游演藝、主題公園、紅色旅游、文化節慶會展旅游等現有融合業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著力培育融合發展的新型文化和旅游業態。推動文化、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創意設計、數字文化、工藝美術、演出、娛樂、動漫、游戲等文化產業門類與制造、建筑、設計、信息、農業、體育、健康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工業旅游、鄉村旅游、康養旅游、體育旅游、水利旅游、生態旅游、郵輪游艇旅游、自駕車旅居車旅游等業態。發揮文化在城市更新、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把美術元素、藝術元素廣泛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打造富有文化內涵和人文氣息的藝術空間、生活空間、產業空間,拓展文化空間和旅游載體,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
 
  (四)完善發展政策環境。結合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實際需要,加大政策創新和落實力度,進一步推動完善經濟政策體系,加強對政策落實情況的評估督導。用好各級各類資金、基金,加大對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支持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在國家土地政策許可范圍內,優先保證重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設施、項目用地。鼓勵各地結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利用老舊廠房、廢棄廠礦開設文化創意場所、文化和旅游消費場所,落實產業用地支持政策,完善用水用電用氣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持續推動落實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支持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發展、支持對外文化貿易發展、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等稅收優惠政策。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動文化和旅游資源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適應文化和旅游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發展文化和旅游金融專營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和旅游企業直接融資,進一步擴大上市融資、并購重組和債券融資規模。規范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在文化和旅游領域穩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等,激發社會投資活力,擴大有效投資。用好各類政府投資工具支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將符合條件的文化和旅游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
 
  五、工作機制
 
  建立國務院有關部委、省(區、市)相關部門、地級行政區人民政府、縣級行政區人民政府聯動的融合發展示范區工作機制,統籌、指導和推進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
 
  (一)文化和旅游部會同有關部門統籌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主要職責包括:
 
  1.制定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指南,確定申報條件和工作程序,組織開展申報、評審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商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名單;
 
  2.指導融合發展示范區開展建設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協調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予以資金、用地、金融等方面扶持政策支持,推動融合發展示范區之間開展交流合作,研究總結、宣傳推廣經驗做法;
 
  3.組織開展驗收工作,對通過驗收的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同步將邊界范圍及內部分區等空間矢量數據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
 
  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具體事宜,由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牽頭承擔。
 
  (二)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會同有關部門統籌本省(區、市)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主要職責包括:
 
  1.按照有關程序和要求,組織開展本省(區、市)融合發展示范區申報、審核、推薦工作;
 
  2.對本省(區、市)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情況開展日常指導,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會同本省(區、市)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落實資金、用地、金融等方面扶持政策,推動融合發展示范區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指導制定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有關規劃、政策等,督促融合發展示范區按照《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確保各項建設舉措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3.組織對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提出的驗收申請進行初審,對認為達到驗收要求的,提請文化和旅游部驗收;
 
  4.及時向文化和旅游部反饋建設工作進展情況和重大事項。
 
  (三)地級行政區人民政府統籌推進轄區內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并提供政策、資金保障支持。主要職責包括:
 
  1.審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并報所在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
 
  2.加強對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的領導,對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給予政策、資金支持,加強指導、督促和考核,協調解決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發展中遇到的相關重大問題。
 
  (四)縣級行政區人民政府是融合發展示范區的申報主體和建設主體,具體推進示范區建設并落實政策、資金等保障措施。主要職責包括:
 
  1.制定《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
 
  2.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組織領導和統籌推進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加強對區域運行機制的領導,按照《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做好各項建設舉措的貫徹落實,用好用足資金、用地、金融等各類扶持政策,及時總結建設工作經驗;
 
  3.按照有關要求,提出驗收申請并準備有關材料;
 
  4.對區域內文化和旅游企業發展予以指導和支持,加大對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政策、資金支持力度。
 
  5.按年度報送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情況報告。
 
  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申報指南
 
  一、推薦名額
 
  各省(區、市)(包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同)推薦名額不超過3個,跨地級行政區聯合申報占用名額。各省(區、市)推薦跨省(區、市)聯合申報的名額不超過1個(不占所在省級行政區推薦名額)。堅持高標準、高水平建設,無條件成熟的建設對象,可不推薦。
 
  二、申報流程
 
  (一)縣級行政區(直轄市市轄區、縣,副省級市市轄區、縣,以及正縣級以上經開區、高新區,參照縣級行政區有關要求執行,下同)人民政府做為申報主體和建設主體,按要求填報《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申報表》(以下簡稱《申報表》),制定《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連同相關材料,經上級人民政府同意,報所在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
 
  《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主要包括:
 
  一是當地產業基礎情況。申報主體轄區及其所在地級行政區近3年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城鄉歷史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稟賦、產業融合等情況。
 
  二是區域規劃建設發展情況。包括當地國土空間規劃、產業基礎和發展優勢、在建重大文化和旅游項目、對整體發展的意義、對其他地區的示范性,核心區域設立和發展沿革、四至范圍、空間和功能布局、運行機制等。
 
  三是當地政府支持情況。申報主體及其上級人民政府支持區域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在機制建立、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用地保障等方面開展的主要工作。
 
  四是建設思路及目標。思路要清晰、科學、具有可持續性,目標要具體、量化、可細化、可落地,能夠體現區域發展水平的持續提升。
 
  五是重點任務和具體舉措。立足區域發展實際,對照本方案和當地發展規劃定位,提出未來3-5年的重點任務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措施。
 
  附件為圖片視頻資料。包括區域及核心區域規劃圖、產業功能布局圖、宣傳圖片、實景照片等。如有展示視頻的,一并提供。區域及核心區域規劃圖、產業功能布局圖需同步將空間矢量數據逐級匯交至國家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
 
  (二)各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按照《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評價指標體系》,會同本級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意見組織審核,擇優向文化和旅游部推薦。審核方式由各省(區、市)根據工作實際自行確定,并在推薦文件中說明。未組織審核或未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審核的,視為無效申報。
 
  (三)文化和旅游部通過組織合規性審查、專家評審、答辯等方式進行審核,并根據審核結果,會同有關部門,綜合考慮區域、結構、代表性等因素,確定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名單。
 
  三、驗收要求
 
  (一)建設期限
 
  建設期限為1-3年,自列入建設單位名單之日起計算。列入名單1年及以上的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建設主體可根據建設發展實際,在建設期限內提出驗收申請。列入名單滿3年未提出驗收申請的,移出建設單位名單。
 
  (二)驗收流程
 
  1.建設期限內,建設主體根據有關安排,結合建設發展實際,向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提出驗收申請并提交建設情況報告。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初審認為達到驗收要求的,提請文化和旅游部驗收。
 
  2.文化和旅游部會同有關部門,對通過初審的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對照《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驗收標準》和《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指南》要求,采取專家評審、實地考察等方式,重點對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各自發展及融合發展情況、《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完成情況、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進行審核。驗收合格的,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未通過驗收的,可在建設期限內申請一次復驗,復驗仍不通過的,移出建設名單。
 
  (三)有關安排
 
  驗收工作原則上每年開展一次,具體安排和要求另行通知。
 
  四、相關事項
 
  (一)跨地級行政區或跨省(區、市)聯合申報建設融合發展示范區的,原則上應依托國家級或省級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具備良好的產業協同基礎和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經過充分的可行性研究論證,并報省級人民政府同意,由所在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報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商有關部門組織專門評審、專門驗收。
 
  (二)直轄市市轄區、縣人民政府做為申報主體和建設主體時,相關材料直接報所在市文化和旅游局。
 
  (三)請各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按照本指南要求,牽頭做好融合發展示范區申報、審核、推薦工作,于2023年3月20日前將《申報表》《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等紙質材料寄送至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電子版材料請用光盤或U盤存儲,隨紙質材料一并寄送。按照有關規定,材料寄送請使用郵政特快專遞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 亚洲 无码 av 专区| 护士脱了内裤让我爽了一夜视频| 亚洲成av人在线视|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视频| 全球av集中精品导航福利|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qc| 夫前人妻被灌醉侵犯在线| 日木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 偷看农村妇女牲交| 久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手机精彩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下面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精品国产aⅴ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综合二区三区| 国产二级一片内射视频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图片|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伊人天堂av无码av日韩av|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成人网站传媒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韩av| eeuss鲁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另类精品xxxx人妖|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麻辣|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 老熟妇乱子伦牲交视频| 亚洲性无码av在线欣赏网| 国产mv在线天堂mv免费观看| 成人在线免费电影|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思思99re99在线观看| 男人激烈吮乳吃奶视频免费| h无码动漫在线观看| 欧美gv在线观看| 日本xxx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亚洲av无码不卡| 免费夜色污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免| 印度妓女野外xxww| 青青草国产成人久久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