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未來產業夯實科技基石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09-27 點擊:次
科技創新是培育未來產業的重要基礎。前不久,“千帆星座”的首批組網衛星成功升空入軌,我國向組建全球衛星互聯網邁出了重要一步。作為未來通信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衛星互聯網具有低延時、高速率、高可靠性的特點,展現出充滿想象空間的產業前景。
未來產業代表著科技與產業發展的方向,既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也是贏得國際競爭戰略主動權的關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必須做好前瞻規劃布局,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找準科技創新發力點,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也是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的支點。眼下,從技術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周期越來越短,基礎科學對未來產業的驅動力逐漸增強。比如,得益于在量子信息、先進材料等領域的長期深厚積淀,我國的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等產業發展可圈可點,總體走在全球前列。強化基礎研究,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才能夯實未來產業發展的根基。
也應看到,在生物制造、基因技術、人形機器人等新賽道上,我們還面臨一些“卡脖子”問題。筑牢未來產業發展的技術底座,必須補上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重要領域的基礎研究短板,加強基礎共性技術供給,努力實現后來居上、彎道超車。
加強多學科融合創新,有助于形成共促未來產業發展的合力。通常來說,未來產業是多種技術和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結果,有賴于本領域的重大突破,也需要相關領域的科技進展作支撐。比如,衛星互聯網產業落地,需要和工業互聯網、自動駕駛、大數據等緊密結合,拓展更豐富的應用場景;人形機器人持續“進化”,少不了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關鍵核心部件的不斷優化,也離不開人工智能、神經網絡等技術的協同創新。未來產業多學科、多領域融合發展的特點,意味著必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強協同攻關,形成推動新技術新應用產業化發展的合力。
營造激勵創新的良好環境,以包容審慎原則處理好創新與監管的關系,可以增強產業的整體活力。未來產業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同時也有一些不確定性。從科研環節看,必須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通過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等方式,鼓勵科研人員勇于創新、大膽探索。從轉化環節看,可以通過建設示范應用場景牽引等方式,讓未來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形成良性互動。
搶抓未來產業主動權、構筑競爭新優勢,戰略眼光和全局視野格外重要,體制機制支撐和資金支持也不可或缺。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發揮我國體制、市場和人才等優勢,鼓勵更多耐心資本、長期資本、戰略資本支持創新,我們定能下好未來產業先手棋,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來源 | 《人民日報》2024年09月27日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