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高質量發展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11-19 點擊: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是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于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推動實現新型工業化和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堅決打贏產業基礎高級化攻堅戰、推動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要大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夯實我國產業基礎能力,實現產業和經濟發展自主可控、安全高效。
一、充分認識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的戰略意義
產業基礎是事關產業發展壯大的基礎性、支撐性和保障性的要素和條件,主要包括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產品和技術。推動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高質量發展,是應對和化解各種風險挑戰,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抓手和重大戰略舉措。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的需要。受制于產業基礎能力薄弱,我國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多數產業仍然還處于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并且要實現產業的自主升級面臨著基礎能力不足的制約而困難重重,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進程差強人意,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的建設因此深受影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強化產業基礎領域攻關突破,攻克解決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瓶頸,可以有效提高我國的產業基礎能力和基礎條件,為我國產業鏈和價值鏈“自主”升級提供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從而加快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進而加快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的建設,使我國盡快建立起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
提高我國經濟和國家安全水平的需要。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發達國家對出口我國的高技術產品實行日益嚴格的出口管制,并以“去風險化”為由,對我國實行“脫鉤斷鏈”。美西方國家的遏制打壓舉措,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我國產業和經濟安全,對我國經濟發展和新型工業化建設造成嚴重干擾。面對美西方國家的上述種種嚴重挑釁和封鎖,只有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不斷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加快突破制約我國產業發展的關鍵短板和重點瓶頸,解決大量高精尖技術產品、關鍵原材料、關鍵生產設備等嚴重依賴進口的問題,增強國內產業對國際產業的可替代性、產品的互補性,才能有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以及抗風險能力,讓我國的產業發展建立在穩固的“地基”之上,不再為“缺芯少核弱基”苦惱,從根本上保障我國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當前,我國正處于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然而,由于包括基礎技術、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在內的產業基礎的短板和瓶頸制約,我國低端供給過剩與高端供給不足的結構性供需失衡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供給質量和水平難以適應需求升級的要求,導致國內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經濟循環不暢,制約我國國內大循環的打造。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可以有效改善和提高供給側的質量和水平,打通產業供給的卡點、堵點和斷點,使供給與需求在雙升級過程中實現高水平的匹配,從而為國內大循環的打造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并以之帶動國際大循環,提升國際大循環質量和發展水平,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彼此成就的新發展格局。
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機遇的需要。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著重大突破,新一代信息技術、新一代材料技術等正在加速發展,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未來能源等孕育突破,全球產業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新路徑正在開辟,未來全球產業的競爭格局將加速重塑、重組和重構。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全面強化以工業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為核心內容的現代信息產業的基礎能力,有利于我們牢牢把握技術演進的重大機遇,加快推進產業體系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占據先機、贏得主動,為我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實現趕超跨越發展創造條件、打好基礎。
二、堅持問題導向,明確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的重點任務
高效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聚焦制約我國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卡脖子”瓶頸約束,推動重大基礎裝備、關鍵基礎零部件、高端基礎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高端工業軟件、先進基礎工藝和質量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產業基礎的突破和升級,推動整機和部件、生產和應用、軟件和硬件協同發展。
突破一批重大基礎裝備。瞄準“卡脖子”裝備的重點領域進行攻堅突破。優先選擇涉及經濟安全和國防建設、進口依賴度高、發展基礎條件較好、斷鏈斷供風險大的數控機床及智能裝備、電子專用裝備、重大成套加工裝備、精密儀器儀表、高端醫療器械、航空航天裝備及其他關鍵專用生產設備、專用生產線和專用檢測系統,協同上下游產業鏈和研發、制造、應用環節,統籌組織實施一批“高端前沿裝備創新工程”和“重大短板裝備攻堅工程”,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及工程化與產業化瓶頸,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提高產品可靠性、精確性和智能化水平,使其盡快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推動關鍵基礎零部件創新發展。圍繞裝備基礎技術與關鍵部件,加快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加快提升基礎零部件研發制造能力,重點開展“超常工況”下高速精密重載軸承、高參數齒輪及傳動裝置、高端數字液壓件、高頻響氣動元件、高可靠性密封件、高強度緊固件、高靈敏度傳感器、超精密控制器驅動器、精密高效多功能模具、高速鏈傳動系統、高應力彈簧、高強度聯軸器、高密度粉末冶金件等通用性基礎零部件的攻關突破。
加速高端基礎元器件的國產化替代。聚焦基礎元器件的性能、質量、壽命和可靠性等方面的突出短板,實施一批高端基礎元器件國家重大項目,加快推動高端基礎元器件在航空航天及防務、通信工業、數據中心、新能源、軌道交通、醫療等行業的國產化替代和市場應用,尤其要加快推動高端片式阻容感、射頻濾波器、高速連接器、光電子器件等領域產品技術的創新突破。
促進關鍵基礎材料品質化升級。面向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防軍工等領域的關鍵基礎材料需求,把 50 種有望實現規模化應用和進口替代的關鍵短板材料作為突破口,瞄準高分辨率光刻膠、高純度濺射靶材等關鍵基礎材料的短板薄弱環節,逐步提高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耐久性和一致性,加快實現批量化生產和應用,推動材料與終端產品同步設計、系統驗證、批量應用多環節協同共進、耦合發展,解決“無材可用、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問題。
突破一批高端工業應用軟件。面向軍工、電力、冶金、汽車、民用航空、工業機器人、醫療器械等重點裝備產品,加快研發重大基礎裝備支撐軟件,推動工業基礎軟件、工業控制軟件、嵌入式軟件等國產化應用突破。對標國外先進軟件,加快提升國內基礎性工業軟件性能功能、穩定性和成熟度,推進三維幾何建模引擎、求解器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突破工業互聯網關鍵核心技術、發展 5G 工業應用、邊緣計算等新技術,深化裝備企業、平臺企業、中間渠道商、物聯系統集成商、IT 技術服務商等合作,打造互補合作的自主開源生態。
提升先進基礎工藝能力。瞄準制造業強國建設的重點需求,需要進一步提升加工制造、成型制造、增材制造及制造過程檢測控制技術等通用先進基礎工藝水平。尤其要聚焦量大面廣的鋼鐵、有色、化工、紡織、輕工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升級的需求,著力突破凈成型制造工藝、輕量化材料成型制造工藝、先進熱處理及表面強化工藝、金屬增材制造工藝、精密及超精密加工工藝、高效及復合加工工藝、特種成型及加工制造工藝、超大型零件成形及加工制造工藝、集成電器及半導體器件制造工藝等先進基礎工藝的水平和能力。
構建完備的質量基礎設施。加快實施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QI)提升工程,瞄準產業發展需求,加強計量、標準和關鍵檢驗檢測技術的一體化建設,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和檢驗檢測、計量、標準機構,健全工業基礎技術數據庫、基礎制造工藝資源環境屬性數據庫和知識產權專題數據庫,提升計量測試、標準研制、檢驗試驗、成果轉化、認證認可、知識產權等公共服務能力。推動 5G+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構建自主可控標識解析體系,著力突破一批不同行業領域的高精度工程測量儀器、科學實驗儀器和檢驗檢測儀器,培育壯大一批專業化水平高、技術實力強、具有行業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龍頭服務企業和品牌,積極主導制定和推廣以我為主的國際標準。
三、加強頂層設計,系統推動產業基礎再造工程
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復雜性的戰略工程,高質高效地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使其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必須選擇科學合理的策略和方法。
培育升級市場主體,優化市場主體結構。一要充分利用我國國內市場廣闊和擴大內需政策加碼的有利時機,實施領航企業和鏈主企業培育工程,鼓勵大型龍頭企業創新發展,使其成為推動上中下游企業深度合作,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整體運行效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定海神針。二要培育壯大一批在關鍵基礎材料、基礎裝備和核心零部件、基礎工業軟件、基礎技術和工藝等基礎能力領域掌握獨門絕技的專精特新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為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提供好幫手、好伙伴。三要在現有的“一鏈一策一批”中小微企業培育計劃的基礎上,優化營商環境,降低行業準入門檻,支持和幫助中小微企業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使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為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添磚加瓦”。四要優化產業內企業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各類企業在強基攻堅克難過程中共同發展、和諧發展。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重構產業內領航鏈主企業、專精特新隱形冠軍企業、中小微企業的利益分配格局,讓各類企業在產業強基攻堅克難過程中發揮最佳協同效益并共享產業強基帶來的利益,防止產業利潤向某類企業過于傾斜,使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推進和大中小微企業共同發展、和諧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成就。
培育產業生態基礎,推進創新產品推廣應用。一要促進形成產業集群和高效協同的產 業配套能力,加強配套體系建設,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持續提高產業鏈的完整度、強度和韌性,打造產業全鏈協同的產業生態。二要瞄準基礎研究、產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前瞻技術和戰略性技術突破創新需要,進一步深化科研體制改革,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健全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機制。三要加強國家質量溯源體系建設,強化標準體系建設,完善產業基礎服務體系,提高產業服務水平和產業鏈治理水平。重點包括:支持企業、研究機構、國家標準化機構等專業組織以及各類主體加入國際標準化組織以及行業協會、標準聯盟;強化國內標準的國內市場培育,提升參與國際技術規則的話語權;規范檢驗檢測等專業化服務機構的市場準入,提高第三方服務的社會化程度,構建公正、科學、嚴格的第三方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
加快產業鏈升級,提高產業基礎高端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聚焦重點產業領域集群發展,推動產業迭代升級和產業鏈延伸,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各類產業園區為載體,以領航企業、鏈主企業為核心,積極推動集成電路、大飛機、高端數控機床、高端醫療裝備、核心軟件、高端科研儀器等短板產業強鏈補鏈,高鐵、電力裝備、稀土、家電、新型顯示、數字化平臺等優勢產業延鏈伸鏈,紡織服裝、鋼鐵、工程機械等傳統產業升鏈擴鏈,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鑄鏈成群”,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新動能、新產業、新經濟。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擴大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一方面,繼續擴大利用外資, 提升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擴大外資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和商業模式示范效應,帶動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鼓勵具備條件的國內領航企業和鏈主企業積極“走出去”開展國際化經營,進行國際產業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推動我國產業鏈與全球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深化全球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為產業基礎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加堅實的國際科技支撐。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