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11-20 點擊:次
吉林省教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方案
(2025—2027年)
為全面落實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精神,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化發展,推動吉林高質量發展明顯進位、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標
到2027年,基本建成“機制順暢、政策完善、要素互通、體系健全”的教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化發展格局。全省在學研究生數達到12萬人,本科及以上理工農醫類在校生占比達到55%,高層次人才數量超過2.7萬人,全省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左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年均增長10%以上,轉化科技成果數量年均增長15%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有R&D活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重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
二、重點任務
(一)教育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能力提升工程
1.高等教育內涵建設行動。實施高等教育“百億工程”,分類推進高校改革。深入推進“雙一流”“雙特色”建設,支持吉林大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支持東北師范大學、延邊大學“雙一流”建設。支持吉林大學考古學、化學和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史等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支持長春理工大學光學工程、吉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東北電力大學電氣工程等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2.學科產業精準對接行動。實施急需緊缺學科專業引導發展計劃,建立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清單。調整優化高校學科專業,超常布局戰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急需的學科專業,調整本科高校25%以上學科專業布點,理工農醫類學科專業數量占比達到50%以上。引導企業深度參與高等教育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實習實訓。新增急需緊缺專業100個左右,學科專業與我省現代化創新產業體系匹配度達到60%以上。優化全省研究生教育布局結構,加強專業學位點建設,面向行業產業發展需要培養高層次實踐創新型人才,專業碩士學位點占全省碩士學位點總量達50%以上,專業博士學位點達到30個以上。
3.產學研一體化育人行動。建立就業與招生、人才培養聯動機制,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開展校企聯合人才培養。加快布局建設一批現代產業學院、專業特色學院,建強吉林大學國家級示范性軟件學院、長春理工大學人工智能現代產業學院等示范性特色學院。推廣“紅旗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一批緊缺人才培養定制班。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行動,打造10個市域產教聯合體、10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實施“現場工程師培養計劃”“‘百千萬’農業人才培養計劃”“‘未來工匠’培養計劃”,著力培養造就一批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4.高等教育服務提升行動。推進高等院校與行業龍頭企業、科技企業等合作,共建校企研發中心、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組織實施一批先導性大科學研究計劃。建立校企共引共用高層次人才、重點企業特設崗位引才等機制。推進大學科技園建設,建立高等教育與區域創新深度融合的科研組織和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市場主導、政府主推、院校主研、企業主用的運行方式,建設吉林高等研究院。聚焦化學、物理、材料等領域交叉融合,持續辦好“南湖論壇”。
(二)科技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能力提升工程
5.基礎研究能力提升行動。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面向產業需求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圍繞光電信息、新材料、人參等重點產業和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部署研究任務。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央國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拓寬投入渠道,擴大省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支持范圍至35家單位,探索實施基礎研究長期穩定支持制度,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吉林力量。
6.高水平科技供給強化行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聚力攻堅機制,聚焦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碳纖維、人參、現代種業、風光電氫儲、生物醫藥等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啟動實施專項30項,逐項攻堅突破。推動科研經費改革,強化省級財政科研經費統籌,鼓勵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攻堅,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
7.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行動。爭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我省布局,加快完成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建設“三室”“三院”新型研發機構,每年省市共投入6億元支持長白山、三江、吉光3個省實驗室建設運行,探索實施“任務+平臺+人才”組織模式,全鏈條適配一批概念驗證中心、中試中心、成果轉化中心和投資基金、科研團隊、優質企業,產出一批對新質生產力發展有顯著促進作用的成果。推動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省科技創新研究院、省氫能產業綜合研究院建設提檔升級。統籌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動全國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面向企業和社會開放共享。
8.高質量科技企業培育行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設立科技領軍企業儲備名錄,省市聯動、“一企一策”支持一汽集團、中車長客、長光衛星、吉林化纖等成長為科技領軍企業。加快“專精特新”企業和企業技術中心培育,力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占全省“四上”民營法人單位數量的18%,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的15%。建立“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梯度培育體系,鼓勵國有企業采購中小企業創新產品,實施“破繭成蝶”項目,支持初創、在孵企業成長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注冊數量達2.1萬戶。完善科技企業孵化器動態管理機制,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孵化基地達350家,孵化企業1萬戶以上,全面提升科技企業創新能力。
9.高效率科技成果轉化行動。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擴大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推行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橫向課題結余經費出資成果轉化等新模式。探索“先使用后付費”“差異化賦權”等科技成果轉化許可方式。健全技術轉移服務體系,打造科技成果轉化“一站式”服務平臺,探索“創新券”機制,穩步擴大促進產業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投資聯盟基金規模。培養技術經理人2000人、創業導師1800人、科技企業孵化器從業人員1500人,累計服務企業1萬戶(次),累計新增科技成果本地轉化1.3萬項,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1000億元。構建中試研發服務體系,征集發布創新成果轉化供給清單,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全要素支撐。
10.高效能科技金融賦能行動。整合優化省級政府投資基金,引導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開展“企業創新積分”評價工作,將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省級政府投資基金投資企業納入首批試點,建立基于創新積分的企業信用新模式,設置更加靈活多樣的金融產品。鼓勵天使基金、創業基金、產業基金等對科技企業給予投資支持,靈活運用創業擔保貸款、科技保險產品、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開展投貸聯動、投保聯動、投擔聯動等。強化對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企業的金融支持,實施“先投后股”等新型資金投入方式,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人才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能力提升工程
11.高層次人才吸引培育行動。實施“長白英才計劃”,遴選支持一批高層次引進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優秀青年人才和杰出團隊。完善青年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助力更多青年人挑大梁、當主角。深入實施卓越工程師產學研協同培養項目,培養1000名左右具備工程技術創新創造能力、善于解決工程技術難題的工程碩士和博士,為重點產業發展儲備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
12.高水平人才集聚平臺建設行動。建設“長春人才創新港”,推動大校大院大所大企優質科創資源向港內集聚,打造具有影響力品牌力的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和人才創新發展示范區。支持產業園區實施特色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和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建設研究開發、檢驗檢測、創業孵化等科技服務機構,集聚產業高端人才,構建人才創新雁陣格局。
13.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行動。深化引才機制改革,建立完善“事編助企”引才用才、校企共用高層次人才、企業引才獎勵等制度。常態化開展“組團引才”,引進一批我省急需緊缺的高層次人才和優秀高校畢業生。進一步深化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改革,落實科研人員保障機制,持續推進崗位管理、編制使用、職稱評聘、薪酬激勵、放權松綁。健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叉掛職、兼職創新、定向服務機制,促進更多人才智力資源向產業生產一線流動匯集。
(四)教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推進工程
14.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行動。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作用,支持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等中科院科研院所和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部屬院校建立協同聯動機制,引育優秀科技人才團隊,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吉轉化,促進我省優勢傳統產業迭代升級,加快前沿技術產業培育布局,營造教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化發展的良好創新生態。
15.企業主導產學研深度融合行動。改革科研項目凝練方式,突出企業“出題”,支持企業牽頭實施科技攻關任務,累計實施企業關鍵技術重點研發項目300項以上。鼓勵企業聯合高校院所開展技術研發,將符合條件的橫向攻關項目認定為省級科技項目,加快科研成果直接在企業轉化應用。推動產業與科技教育“雙向奔‘富’”,主動為科技企業適配一批科研人員,為科研團隊適配一批關聯企業,探索建立選派教授專家企業掛職、建立橫向科研合作、共建專業性研究院的漸進式合作機制,累計選派“科創專員”“產業教授”1700人以上。
16.園區建設助力產業集群行動。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提質增效,發揮長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作用,瞄準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制造、光電信息、人參產業、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做強做優做大主導產業,加快建設一流科技園區。積極引入高校院所創新資源設立研發分支機構,以企業為主體新建重點實驗室5個、科技創新中心10個、院士工作站5個、新型研發機構40個、科學家工作室20個。統籌推進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打通區域內上下游配套產業鏈,重點培育10大產業集群,打造吉林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
17.應用場景牽引技術創新行動。推動在氫能、碳纖維、大功率半導體、生物制藥、人參產業等領域開發開放應用場景,引導科技成果在真實的場景應用中快速突破與迭代。支持“吉林一號”挖掘農業、水利、環保、交通、自然資源、城市建設等領域應用場景,依托長春光谷、北湖未來科學城等科技園區打造“場景創新促進中心”。設立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中心30家,依托吉林大學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落實制造業“智改數轉”政策,開展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和未來工廠創建,打造智能制造標桿示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文化產業數字化布局,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
三、組織保障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揮省委科技委統籌作用,建立教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化推進工作機制,強化共商共研、協同聯動機制,增強政策一致性。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統籌配置教育、科技、人才、產業財政投入。鼓勵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更加靈活的管理制度。將高校院所成果轉化作為獲得財政資金、平臺建設、項目支持、科技獎勵的重要依據,確保一體化發展政策舉措落地見效。
出品 |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來源 | 吉林省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