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產改”丨新形勢下提升產業工人技能水平需綜合施策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11-27 點擊:次
在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應用的進程中,打造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能夠促進新一代技術的開發和創新,使經濟形成一個可持續的“創新—新技術應用—技能提升”的正向循環。
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建設一支宏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大軍,不僅有助于持續提升產業工人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還能為產業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實施以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一是產業工人隊伍規模穩定擴大。產業工人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尤其是制造業和建筑業。近年來,我國宏觀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產業工人隊伍規模穩定擴大。統計數據顯示,城鎮地區制造業就業人員占城鎮就業人員的份額從2018年的18.88%上升到2022年的20.53%。
二是產業工人隊伍素質顯著提升。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是發展實體經濟和實現制造強國的基礎。近年來,國家實施技能提升行動等措施持續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產業工人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明顯提高,涌現出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每年上千萬人次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此外國家每年安排大量財政補貼用于技能培訓,極大地提升了產業工人隊伍的技能素養。
三是產業工人隊伍的成長環境持續優化。在政府政策保障下,我國已基本形成政府、企業、工會和社會各方協同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工作格局,為產業工人發展和成才創造了良好環境。以崗位技能為主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不斷完善,打通了產業工人在企業內部和跨企業流動的職業發展通道。全社會形成了尊重技能、崇尚創造和鼓勵創新的社會氛圍,產業工人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得到了強大的制度支撐。
當前,隨著以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業化持續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正面臨新形勢新任務。特別是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推動生產方式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相應地需要產業工人完成技能置換、重組與創新,以更好適配人工智能時代的生產工作。
從理論上看,產業工人的技能要與經濟中的通行技術相適配,因為技術進步與技能積累之間呈現鮮明的動態互補關系,這是工業革命以來產業變革和產業工人隊伍結構演進的基本規律。歷史經驗表明,在新技術由企業引入生產過程的初期階段,企業采用技術的效果有限,因為產業工人尚缺乏適配新技術的技能儲備來擴大新技術的應用。隨著產業工人隊伍適配型技能儲備的提升,企業能夠更有效地利用新技術來開發新產品和優化生產流程,技術和技能之間的互補性開始不斷提升生產效率。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產業工人素質不斷提升,企業進一步投資下一代技術研發和開拓新市場的激勵越來越強。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不僅能夠配合企業更有效利用現有技術,還能參與到新一代技術的開發和創新環節中,使經濟形成一個可持續的“創新—新技術應用—技能提升”的正向循環。
基于上述分析不難推斷,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通行的產業發展新階段,產業工人的技能與智能機器協同分不開。由于不同工作場景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嵌入程度不同,那些大量重復性、規則明確和標準化程度高的工作任務將由人工智能技術替代完成,相應地原有崗位的工人要重新配置到新的崗位。而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原有人力條件無法整合的生產環節和生產流程將實現復雜場景下的任務整合,相應的,不同崗位的產業工人也需要適應新形勢下的多任務整合工作。此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大量新產品和新服務得以開發出來并催生出了新的產業和市場,新的工作任務和工作崗位需求隨之產生。總之,在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應用進程中,產業工人的就業機會和職業發展前景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
新形勢下構建起通用技能和專用技能兼備的產業工人技能體系非常關鍵。通用型技能是指在不同行業不同崗位間具有廣泛適用性的技能,例如學習、溝通、合作等方面的技能。專用技能則是與特定行業特定崗位密切相關的技能,例如計算機編程技能、智能機器人操作技能等數字化技能,通常需要通過專業性較強的培訓和實踐才能獲得。通用技能有助于產業工人更好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工作場景轉變,提高職業生涯靈活性,專用技能則有助于提升產業工人在具體崗位上的競爭力,兩者緊密結合才能確保產業工人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
增強宏觀政策與就業政策的協同聯動是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的重要前提,因為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才能真正發揮產業工人技能的社會價值。要堅持就業優先,將高質量充分就業目標納入宏觀政策目標體系。財政政策要將財政支出重點向有利于產業工人就業的領域傾斜,尤其是制造業和建筑業等吸納產業工人就業比重大的行業部門。要將產業工人的高質量充分就業目標置于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和產業政策落地執行的優先位置。應優先選擇能夠創造更多產業工人就業的產業和項目,重點支持吸納就業規模大的中小企業的發展,不斷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建立健全跨地區、跨行業和跨系統的技能學習交流機制是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的關鍵環節,因為產業工人的跨行業重新配置是人工智能時代的重要趨勢。現代技術更新速度加快,產業發展日新月異,產業鏈延伸日益復雜,客觀要求產業工人具備跨學科、跨行業和跨領域的知識技能儲備。要建立跨地區、跨行業和跨系統的學習交流機制,必須要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鼓勵和支持地區之間建立技能培訓合作機制;鼓勵跨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等組織開展廣泛性的行業技能競賽和技術交流等活動,促進跨行業的技術共享和技術協同創新;搭建一個全覆蓋的開放共享的數字化學習平臺,提供系統性在線課程和知識問答等數字化服務,增強產業工人學習的系統性。
提高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的有力保障,因為提高產業工人的勞動收入是工人積極自主開展職業學習的激勵源泉。堅持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能夠讓產業工人切實感受到有技能含量的勞動得到社會認可,從而增強產業工人的獲得感,激發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通過提高勞動收入增強產業工人的經濟能力,從而實現勞動技能提升、勞動生產率提高和勞動收入增長的良性循環,有助于更高效地提升產業工人人力資本投資和主動學習技能的意愿。(工人日報 作者:陳建偉 劉鑫燕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