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經開區躍居全國第五,江西憑什么?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11-28 點擊:次
“國”字頭平臺,江西再下一城。11月27日上午,國家級貴溪經濟技術開發區揭牌儀式在“銅都”鷹潭貴溪市舉行。
一個月前的10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復函,江西貴溪經濟開發區由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至此,江西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數量達11個,位居全國第五。
從省級到國家級,不只是簡單的名號之變,更意味著管理權限、政策力度和發展空間的全面提升。而國家級開發區的多少,歷來都是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開放程度的體現。
以2000年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首個晉級國家級為起點,短短20多年時間,江西形成了由11家國家級經開區、9家國家高新區及80多家省級開發區構成的層次分明、布局合理、類型多樣的園區平臺。
這些開發區,既是江西全省對外開放的主陣地、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創新創業的主平臺,也是各大地市數一數二的經濟、工業和外貿重鎮,肩負起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使命。
開發區有多重要?給江西帶來了什么?
01國家級經開區,江西何以躋身全國前五?
隨著新一批國家級經開區獲批,全國國家級經開區數量從229家增至233家,遍布內地31個省份,江西以11家的總量位居全國第五、中西部第二,僅次于江蘇、浙江、山東、安徽。
不只是數量之多,江西的國家級經開區綜合實力均位居前列。根據商務部發布的2023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在江西參與評選的10家國家級經開區中,共有5家進入全國前100強,整體位居全國中上游、中部地區前列。
江西為何能拿下如此之多的國家級經開區?
早在本世紀初,江西就確立了以工業化為核心、大開放為主戰略的發展思路,提出“堅持依托園區辦工業,努力形成規模效益和集聚效應”的整體理念,在全省多個地市設立了一批開發區。
經過多年培育,這些開發區部分升級為國家級經開發區,部分搖身一變為國家級高新區,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帶動區、體制和科技創新的試驗區、城市發展的新區”,規模效益、集聚效應得到充分體現。
正因為布局廣泛,江西的國家級經濟開區并未集中于一城一地。梳理全國233個國家經濟開發區的區域分布,與部分城市集中于重點城市不同,江西分布于省內多個地市,每一個經開區都有符合自身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發展特色的支柱產業,不僅布局相對均衡,且形成錯位競爭、互補發展之勢,在不同地區發揮經濟增長極的引領作用。
究其原因,江西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全國唯一與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閩三角毗鄰的省份,本身就具有“四面逢源”的發展優勢。同時,外有中西部產業大轉移、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機遇,內有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探索契機,加上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中部崛起、國家腹地建設等眾多國家戰略疊加帶來的優勢,江西在中部乃至全國都有著突出的重要性,能拿下眾多國家級平臺并不令人意外。
同時,江西是我國重要的有色資源大省和工業大省,鋰電、銅、稀土等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形成了以資源型工業、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產業格局,更造就了“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區域發展格局,省會、省域副中心城市、其他地級市齊頭并進,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乃至多個獨當一面的產業,不乏全省乃至全國性的影響力。
南昌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能源汽車,贛州的電子及稀土產業,九江的石化產業,宜春的鋰電新能源、上饒的有色金屬等產業,在全國都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最近升格國家級的貴溪經開區則以銅、鋁產業為主,銅產品全球覆蓋率已超過80%,首位產業集聚度高達96.67%,銅基新材料產業集群更獲評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國家級經開區最多的地市不是省會南昌,而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贛州。贛州坐擁贛州經開區、龍南經開區、瑞金經開區及贛州高新區四大國家級開放平臺,密度之高足以與諸多省會城市相提并論。
這背后或許不乏國家對革命老區振興的政策惠及因素,但與各自的區位優勢、產業實力緊密關聯,毗鄰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緣優勢、鋰電稀土等資源富集的產業優勢、百億級產業迅速崛起的發展優勢,才是更重要的支撐所在。
高能級開放平臺的廣泛布局,既避免了開發區普遍存在的“千區一面”的老問題,又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產業結構同質化、重復建設乃至非合作博弈的弊端。
02開發區強,江西綜合實力強;開發區優,江西發展質量優。
作為推動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改革開放至今,我國探索出以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綜合保稅區、邊境/跨境經濟合作區等不同類型的開發區。
從全國來看,目前我國共有233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78家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以及超過160個綜合保稅區。其中,有著40年歷史的國家級經開區,以千分之三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十分之一的地區生產總值和財稅收入、接近四分之一的外貿總額和實際使用外資總額。
正因為這些特性的存在,不久前在天津召開的國家級經開區40周年座談會上,國家級經開區再被賦予“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試驗田,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先行者,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示范區,區域開放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推動者,經濟轉型升級、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生力軍”的重任。
全國如此,對于深居中部腹地卻又肩負起內陸雙向開放探索重任的江西更是如此。
據統計,加上剛獲批的貴溪經開區,江西全省11家國家級經開區,以不到800平方公里的面積,創造了全省九分之一左右的GDP總量、五分之一強的工業營業收入,更是創下了1/3左右的外貿進出口、1/4左右的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堪稱全省對外開放的主陣地、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創新創業的主平臺。
如果加上國家級高新區及各類省級開發區,開發區更是撐起了江西經濟的半壁江山,在全省經濟發展中有著獨一無二、難以替代的重要性。
過去幾年,開發區一直都是經濟增長的最大亮點之一。去年全年,江西開發區工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9.7%,而全省同比增速為5.3%。今年以來,江西開發區工業加速向上,上半年全省開發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高于全省1.4個百分點。
或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最具科技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最具行業競爭力的高新產業集群、最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改革試點,幾乎都云集于開發區內。
如果說過去開發區主要憑借相對特殊的財稅、土地、金融等政策,擔起吸引工業企業集聚、促進對外貿易發展、引領招商引資的重任,那么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持續深化,加上全球地緣格局、經貿形勢發生巨大變化,以及統一大市場建設持續加速,開發區則要在營商環境改革、科技產業創新、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等更深層次勇挑大梁。
正如江西省有關負責人在省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大會上所強調的,堅持制造業為主的發展方向,強化開發區首位產業和主導產業的統籌布局;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引導園區企業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科技、人才、資金等先進生產要素在開發區自由高效流動。
產業結構的變化,最能說明科技創新帶來的巨大變化。江西開發區成立初期,還以冶金、建材、化學原料、紡織、石油、煤炭、食品等傳統資源性工業為主導;但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鋰電光伏、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批量崛起,成長為新的支柱產業,產業含“新”量、含“質”量不斷提升,成為江西制造業“1269”行動計劃的主陣地。
地位有多重要,發展能級有多高,責任就有多重。以經開區、高新區為代表的各類開發區,既是江西過去經濟能保持高增長和強大發展韌性的關鍵,也是未來繼續突圍乃至全國不斷進位的關鍵。
03“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是當前我國重要的改革任務之一。
過去40多年來,開發區在改革開放、產業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方面的貢獻有目共睹,但高峰時期全國涌現出近7000個各類開發區,經過多輪清理整頓之后保持在2000多個的水平,但個別開發區仍然存在重復建設、資源浪費、投資效益不高、債務隱患等問題。
因此,推動健全開發區管理體制、強化開發區基礎管理、優化開發區區域布局、完善開發區功能定位、推動營商環境改革就成為新一輪深化改革的重點。在這方面,江西開發區走在全國前列,率先探索出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
去年9月,江西制定出臺《關于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推動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針對開發區主責主業不夠聚焦、動力活力不足、要素支撐不夠有力等突出問題,開展新一輪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強引擎。
這一輪改革的核心在于刀刃向內,優化管理機構設置、大幅壓縮管理層級、嚴控領導職數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為此,江西大刀闊斧清理整合了一批“小、散、弱”開發區管理機構,撤并整合一批開發區管理機構。目前,全省開發區管理機構由251個減少至149個,同時明確開發區內設機構以下不設二級內設機構,目前已撤銷二級內設機構200余個。
要知道,開發區的優勢就在于能“闖”敢“干”,能迅速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能快速應對各種超預期事件的沖擊,疊床架屋式的管理機制顯然不合時宜,機構精干、扁平管理、精簡高效的治理體系是題中之義。
同時,面對開發區與行政區交叉管理、機構重復設置的現狀,江西積極推動“區政合一”治理模式,探索“管委會+公司”管理模式,有效理清了開發區、行政區的功能定位。
眾所周知,開發區屬于經濟功能區,并非一級行政區劃,以經濟、工業、外貿發展為主,沒有相應的民生、社會管理功能。這在改革開放初期有利于激發開發區“拼經濟”的探索動力,但隨著城鎮化突飛猛進,產城之間開始深度融合,開發區與行政區之間的關系亟待梳理規范。
面對這一問題,江西積極推進開發區剝離社會事務管理職能改革。部分國家級經開區采取“區政合一”模式,依托所在行政區承擔社會管理事務;部分省級開發區明確不承擔社會管理事務,明確將民政、殘聯、信訪、司法、人民武裝等社會管理事務予以剝離。
與此同時,針對開發區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改革任務,江西探索“管委會+公司”的新型管理模式,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配置的開發運營管理體制。根據這一模式,管委會負責開發區發展規劃、招商政策制定、企業服務以及政策落實等工作,公司負責園區建設、運營管理和招商引資等工作。
這一管理模式之變,也為后續的營商環境優化、招商引資變革奠定基礎。隨著建設統一大市場成為重大戰略部署,加上《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正式實施,各地的招商引資,正在從比拼優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營商環境創“改革高地”轉變。
面對這一新變化,過去以官方機構為主導的招商引資模式迎來轉折點,而以平臺公司為主力的市場化招商新模式正在興起,營商環境則是未來決定各地招商引資成效的關鍵一環,開發區在這兩方面無疑都有著領跑優勢。
江西最新印發的《全面落實國家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全省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明確提出,深化開發區“管委會+公司”機制創新,強化開發區建設運營公司的招商職責,構建“政府+招商公司+第三方專業機構”聯合招商體系。
可以說,江西開發區正以體制機制改革重塑競爭優勢,以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以營商環境優化再造招商引力,向“新”而行,向“質”而進,發揮經濟發展主陣地、改革開放試驗田、創新轉型驅動器的積極作用。
來源:江西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