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推進循環經濟合作模式研究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4-25 點擊:次
本文分析了產業集群推進循環經濟的路徑,并從培養龍頭企業、結構合作、技術合作、信息合作等角度提出產業集群內企業間的合作模式,以及政府應該提供的保障機制。開展產業群體間的循環經濟合作和區內的循環經濟合作,能有效提高區域整體資源效率,降低整個集群的能耗。
1.引言
本文嘗試從產業集群的角度探討企業推進循環經濟合作模式,產業集群企業間的協作和區間的推進循環經濟合作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對提高區域資源整體效率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2.產業集群推進循環經濟路徑分析
目前浙江的產業集群有義烏的小商品、襯衫產業集群;溫州的男裝、制鞋業、鎖具、眼睛、剃須刀、金屬外殼打火機、柳市低壓電器、永嘉橋頭紐扣拉鏈、龍灣合成革及五金潔具、泵閥、塑編、蒲州制筆、宜山再生睛綸等產業集群;嘉興的皮革、服裝、化纖、木業、電子、絲織等產業集群;紹興的襪業、珍珠、服裝、領帶、電磁閥、藥用膠囊、輕紡、化纖等產業集群;上虞的制傘、銅管產業集群;杭州的女裝、電子業、網架等產業集群;寧波的模具、針織坯布及漂染、服裝等產業集群等。這些產業集群勞動密集度高、資源損耗大,綜合國內外研究,這些產業集群實現循環經濟有如下措施:
第一提高生產環節的資源效率(馮之浚,2004),并直接導致環境效益(錢易,2004)。
通過提高產品生產效率、產品功能升級換代、產品價值鏈提升,從而提高生產效率、縮短產品研發周期、和對市場的反應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第二,將生產環節中的排放作為資源再投入,形成生產系統中的產業共生關系,從而達到因排放再用而提高資源效率、因排放減少而增加環境效益的目的(Robert Frosch et al. 1989)。共生關系可以通過建立副產品交易體系(Korhonen,2001)、加強資源共享合作(RTI,2001),建立跨工業區的基礎設施、協作網絡的戰略聯盟(Cohen-Rosenthal,2003)等多種方式。實際上,產業集群內產業共生在某種意義上是縱向控制關系。
第三,構筑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強產業集群內的產業鏈、廢棄鏈、資源共享、循環技術合作等一系列推進循環經濟合作機制。
3.產業集群推進循環經濟合作模式
3.1培養產業集群龍頭企業
區域龍頭企業的快速成長,將帶動集群內中小企業的發展,構筑完整的產業生態鏈。如溫州市樂清的正泰、德力西集團,寧波服裝業的雅戈爾集團,海寧皮革業的卡森集團,紹興“恒柏”西服、“步森”服飾等一批服裝企業迅速發展起,溫州皮鞋業以奧康集團為首的2個“中國馳名商標”和3個“中國十大真皮鞋王”。
龍頭企業吸引大批量中小企業加入其產業鏈,構筑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把供應商、制造商、服務商、銷售商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絡結構。龍頭企業將帶動提高整條供應鏈的技術創新、產品質量檔次、市場開拓、招商引資和品牌效應的提高。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產業鏈逐步向兩頭延伸,如諸暨襪業已從單一織襪向為襪業配套的抽絲、加彈包覆發展,派生出了化纖加工業和電腦襪機、加彈機等機械制造業。紹興的特色產業是輕紡面料,現在“恒柏”西服、“步森”服飾等一批服裝龍頭企業迅速發展起來,改變了過去“有布不成衣的狀況。
3.2主體結構合作
企業集群由大量相關企業聚集而成,這些企業既有同質的競爭性企業,也有異質的共生性企業,它們構成了復雜的競爭合作關系。產業集群推進循環經濟,從構成主體來看,把大量企業按照物質循環關系聯接構成,構建互惠共生關系的產業鏈,產業鏈內既包含有產業價值鏈也包含有產業生態鏈。
3.3技術合作
提高土地和水及能源等公共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的合作研發、清潔技術和低碳技術的合作研發、產業鏈的續鏈技術的合作研發,形成產業群落之間的技術揉合。依靠科技發展循環型產業集群的科技機制,要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包括環境工程技術、廢物資源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在內的綠色技術體系;要加強研究和開發各種先進技術,突破重點領域技術瓶頸,不斷提升整體技術水平,為清潔生產、綠色消費發展道路提供技術支撐。同時,通過增強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強化產學研聯合、建立技術服務支撐體系、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扶持力度、全面推進企業信息化等措施,健全循環型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機制。定期在各產業群落開展循環經濟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培訓教育工作,形成產業集群企業之間的信息融合。構建信息共享網絡平臺,方便集群內合作共享提供信息交流平臺,如浙江產業集群建立的“中華商埠”、“My8848”、“中國紡織網”、“中國化纖網”、“中國塑料網”、“易創五金網”等。企業集群信息資源共享帶來的合作創新會增強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以及集群整體的競爭優勢的合作因素.
5.總結
產業集群內企業要實現合作應遵守如下原則:①在產業集群企業間構建主導產業鏈,以龍頭企業帶動整個集群以及區域經濟發展;②提高技術合作,實現能源和廢熱、水和廢水、原材料和副產品等的高效使用,盡可能減少污染物、廢棄物、有毒氣體的產業;③通過構建網絡平臺,實現信息共享,促進副產品交換;④政府為集群內企業合作提供保障機制。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