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戰略目標。這種戰略定位是黨的十九大以后國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需要我們竭盡全力為之奮斗。因此,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第一關鍵詞就是高質量發展,這要成為全社會的高度共識。在這種共識的支持下,國民經濟運行的中心任務就是圍繞高質量發展進行既符合各地實際又具有創新意義的探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實現歷史性躍升,為建立現代經濟體系奠定基礎。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各國科技創新進入活躍期。中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領域快速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基于這樣的科技創新基礎,“十四五”時期,中國的高質量發展要以更加包容開放的理念認真學習與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與做法,調動和集中更多社會資源,加大研發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 R&D)經費占 GDP的比重要達到 2.6%以上。充分發揮國家高學歷、高層次人才數量巨大的優勢,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高度重視各類創新人才,尤其是青年創新人才的創新主力軍作用,以多種方法鼓勵各個領域 35歲以下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發揮其創新創業對經濟社會進步的代際促進作用和對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新服務的激發引導作用。在涉及國計民生的領域中形成更多的創新引領效應,在國際科技進步舞臺上擁有越來越多的發言權與標準制定權,穩步提高國家科技創新水平與科技實力。
當然,創新發展難度仍然非常大,在高端領域創新發展的難度更大。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高等教育的高速發展,使得各個領域的科技人員數量大幅增加。2018年,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 419萬人 /年,連續 6年居全球第一位,已經到了孕育人才紅利的黃金期。現在,無論是專業科研機構,還是大學或企業內部的科研部門,處在活躍創新期的 35歲以下的青年創新人才數量充足,支持創新的資金、設備、實驗室等均比較充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思路向全社會供給比較充裕的創新資源的條件已經具備,以創新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