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國家高新區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點擊:次
漳州高新區發揮高新區作為漳州四大經濟增長極之一的帶動作用,致力打造漳州市創新創業驅動發展示范區。

1、及時出臺創新創業措施。漳州高新區及時出臺了《漳州高新區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措施》。措施包括創建各具特色平臺、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培育科技后備力量、拓展資金投入力度、推動項目成果轉化進程、扶持各類服務機構等6個方面、19條措施。
2、全方位培育和服務企業。高新區打造全鏈條服務工作,以“一區五園”范圍內的企業為主體,主動介入和積極參與企業專利申報、項目立項規范化、研發費用歸集等全方位服務指導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今年來,我區共指導和培育了漳州市東方智能儀表有限公司、福建明鑫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福建融誠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福建億安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申報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全部獲得通過認定;積極幫助焙之道食品(福建)有限公司、漳州金鑰匙機械有限公司、福建融誠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福建明鑫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億安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福建省中孚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開展專利及軟件著作權申報,取得專利證書32件,軟件著作權6件;指導(輔導)漳州金鑰匙機械有限公司、福建愛潔麗日化有限公司開展技術創新中心申報工作;指導福建明鑫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成達興智能科技、漳州佳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菲達閥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開展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補助資金申請服務,3家獲得補助,指導漳州金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漳州華康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申報科技項目,部分企業已通過驗收,還有部分企業已送省科技廳審核;組織和輔導轄區內的企業參加全國創新創業大賽,通過市、省、國家的多關比賽,我區的博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榮獲第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電子信息行業總決賽優秀企業,這也是該比賽福建省唯一一家獲獎的企業,我局也將該企業成功引入眾創園,作為重點培育的一家科技企業。
3、主動對接成果轉化。①創建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范點。針對我區傳統企業多,企業創新能力普遍較弱,我區與市科協開展協作,著力打造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范點工作,促進我區傳統產業升級。自開展合作以來,先后組織多批企業與中科院、中國工程院的院士進行面對面的對接活動,并達成了一些初步的意向。②積極對接高校成果。通過與大學、科研院所、專家團隊的對接,為我市企業及成果牽線搭橋幫扶。幫扶漳州市名鳥電子機械有限公司與南京理工大學自動控制系朱建良教授就開展“BLDC電機變頻調速控制器”項目合作進行牽線搭橋,目前雙方已就項目具體參數進行商談;積極與閩南師范大學熊傳兵副教授(博士)的團隊就“GaN基深紫外及GaN電子器件”的成果落地轉化進行協商,并成功引入高新區眾創園;主動聯系中山大學科學研究院,積極推介高新區的產業規劃,爭取高校新的科研成果和實驗室等能落戶高新區。
4、扎實推進創新創業。為積極響應國務院提出的《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文件精神,特別是“實行市場運作、政府(管委會)支持、需求拉動、多元投資、突出特色、協調發展的鼓勵創新原則”。我區積極引入一家眾創運營企業,利用我區九湖鎮蔡坑工業園東塊的三舊空間(一期1.3萬平方米),創辦設立漳州圓山創業服務有限公司,以“民辦官助”的模式建設漳州國家高新區眾創園。目前,通過雙方的合作和共同推進,園區的環境綠化、辦公裝修已基本完成,已有華康信息科技、金米農業科技、荔枝海生物工程、乾晉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昌達光電、中娛傳媒、藍理文化傳媒、天寶德悅投資等多家企業入駐辦公或生產,部分企業將于春節前入駐辦公或生產,同時,眾創園還與閩南師大物電學院、金馬蘭創業實訓(漳州)培訓中心等合作,為創業者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務。
5、前瞻性地做好規劃和宣傳。①請裕廊集團編制《漳州高新區總體規劃》和《漳州高新區產業發展研究》。堅持高起點、國際化的規劃,我們邀請國際知名規劃企業裕廊集團編制了的《漳州高新區總體規劃》和《漳州高新區產業發展研究》,創新開發區發展模式,促進產城融合、功能復合,抓規劃引領,讓“發展定位”一以貫之。②請廈門大學編制漳州高新區產業發展戰略策劃(2015-2020)相關工作。管委會委托廈門大學開展整個開發區產業規劃,積極配合廈門大學的課題組做好實地調研、園區、鎮、村、代表企業摸底調研等工作,圓滿完成各階段工作并出稿。③請中國國際咨詢有限公司開展靖城產業園區的重點產業研究論證工作。為進一步做好靖城園區的重點產業研究論證工作,積極對接與中咨公司,配合做好重點產業論證的相關前期考察、專家調研等前期工作,為下階段靖城園區重點產業發展論證奠定基礎。④高新區管委會編制《漳州高新區十三五規劃》。根據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結合高新區的工作實際,編制《漳州高新區十三五規劃》,現初稿已完成。⑤加強工作信息及文章的撰寫和報送工作。今年來,為加強高新區的宣傳,各單位積極撰寫有關工作信息和文章,全年共撰寫文章及信息一百多篇(條),其中《漳政要訊》和《漳州信息》及國家、省級刊物等采用三十多篇(條)、《高新動態》編印五十多期。
二、2016年工作安排
1、堅持以城興區,切實提高發展動力
以產城融合、山水城市、有機縫合等理念打造漳州城市新空間。(1)產城融合力求宜居宜業。注重規劃引領,重點推進高新區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編制工作;聘請中咨公司、深圳艾肯公司等國內外一流設計團隊分別對靖城園區產業發展、圓山新城啟動區進行規劃和設計。注重功能配套,凸顯發展和共享理念,重點加快實施 “五館一歌”、市醫院高新區分院、市中醫院高新區分院等功能配套項目。注重現代服務業集聚,重點規劃建設融金商貿街,做強商業配套;利用“三館”公共場館優勢及南山、蜈蚣山、城市滯洪區水面優勢,策劃生成商業、文化、辦公、信息、金融服務等功能融合的現代服務業聚集區。(2)串聯山水力求山環水潤。精心布局,打造山水之城,重點做好南江濱路沿線城市設計,抓好規劃控制,讓足退讓距離,精心設計沿江天際線,打造開放共享的視覺空間;啟動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抓緊高新區水系規劃梳理,重點推進小梅溪、田址支流、長邊支流等河道清淤整治工程;在全市率先開展圓山新城綜合管廊專項設計和建設,提升城市品位。(3)交通先行力求有機縫合。實施交通基礎項目19個,年度計劃投資30億元,重點加快南江濱路、圓山大道、南環城路東延伸段、緯十一路等4條城市主干道建設步伐,全力提高客運南站等重要交通樞紐建設速度,穩步推進圓山新城東部組團、中部組團、西部組團等安居房10條配套道路建設,加快靖城園區金城路北段、金山路二期、高新中路西段、高新東路等4條道路建設,力促形成一環兩橫五縱的城市路網格局,推動與主城區實現交通縫合。
2、堅持產業帶動,切實提高發展實力
圍繞“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智能制造、信息產業等高新產業”要求,筑巢引鳳,不斷提升產業水平。(1)優存量,求轉型。利用食品工業傳統優勢,規劃建設食品產業園,重點加快總投資4.6億元的綠寶生物科技園區和總投資10億元的福馬集團愛尚(漳州)食品產業園項目建設,以大項目帶動食品產業向園區集聚,力爭打造成產值超百億元的食品產業集群。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引導三實電器、博慧電子等一批企業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更新、工藝優化和新產品開發,實現轉型升級,加快“退城入園”步伐。(2)引增量,求突破。全力引進智能制造產業項目,重點加快總投資14.2億元的新永創自動化流水線、焙之道、新福達汽車等3個項目前期推進,力促早日開工建設;跟蹤推進廈門凌拓互聯網產業項目,力促早日投產。積極培育信息產業,擬引進芯片研究院、大數據中心等項目,推進高新區產業高端化。(3)大配套,求優勢。加快推進總投資6億元的傳化物流項目,提升產業發展環境;擬投資約4.5億元,在靖城園區建設10萬平方米的工業鄰里和產業運營中心,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配套。做好電網規劃布局,推進琥珀變、顏厝變、坂后變的建設。加快南區、馬洲等污水處理廠項目建設,力爭早日建成投用。
3、堅持環境優先,切實提高發展魅力
圍繞造環境,科學謀劃布局項目,重點建設“一園一城兩廊”(一園:城市中央公園,一城:閩南文化博覽城,兩廊:閩南文化生態產業走廊、創新科技走廊),向生態要活力、向文化要魅力、向科技要實力。(1)擦亮生態高新名片。結合漳州南部景觀區域建設,計劃投資2億元,將1500畝的荔枝海公園全部征收,防止荔枝海被蠶食,積極壯大鐵皮石斛、靈芝種植等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盡顯生態與產業融合之美;開展水仙花公園、荔枝海公園雞母石觀景平臺建設,打通西環城路南延伸段等周邊配套道路,串連已建成的西環城市片林和九湖公園,努力將該片區打造成漳州未來的萬畝城市中央公園,建成漳州的“城市客廳”。積極策劃一批生態產業項目,重點打造全國首個以碳匯環保理念為主題的兒童森林公園,加緊策劃童真歡樂谷項目和南江濱溫泉、體育、汽車等生態休閑項目,不斷集聚人氣。
(2)做足文化高新文章。加快閩南文化生態產業走廊及閩南文化博覽城項目策劃生成。重點推進星云書院建設步伐,規劃建設七首巖文化公園,打造集文化傳播、國學交流、養生禪修為一體的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平臺;發揮閩南文化生態產業走廊優勢,規劃建設占地約1000畝的百花文化市場項目,不斷延伸產業鏈,推進文化產業化;根據展現“閩南風?漳州味”的要求,充實6個新建驛站文化內涵,沿閩南文化生態產業走廊策劃工藝美術市場,推進文化生活化。抓緊謀劃“四漳”(漳繡、漳紗、漳絨、漳緞)創意館項目,發揚漳州傳統文化;規劃建設2萬平方米的國酒文化館,推進文化體驗化。
(3)打響科技高新品牌。規劃建設串連整個高新區的“創新科技走廊”,重點建設科技城、眾創園、電商園、大數據中心等科技項目,并在沿線輔以居住、游憩、創意、商務、生產等功能,打造高新區創新創業生態圈。特別著力加快科技城的啟動項目——高新區國家級科技孵化器建設,主要建設公共服務、科技創業服務、后勤服務、展示等中心和科技企業孵化用樓。同時,依托區域花卉產業優勢,積極創建花卉電商平臺,以“互聯網+花卉”模式打開產業升級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