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建國家高新區引領粵東創新驅動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2-16 點擊:次
新常態下,我國對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出了新要求,并要求經濟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汕頭作為粵東區域中心城市和創新引領高地,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專利等數量在粵東西北12市中排名第一,并擁有高等院校——汕頭大學,以及合作興辦具有國際水平的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2014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在汕頭設立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對汕頭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賦予新的定位。

當前,汕頭高新區正全力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此舉將有利于將特區、港口優勢與潮汕僑胞的人脈商脈、雄厚資本和市場網絡結合起來,強化資金、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交匯集散的特色門戶功能,拓展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東盟等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規模,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擔當重要使命。
“政區合一”夯實發展基礎
2015年,汕頭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733.63億元,占全市比例為24.4%,工業增加值180.27億元,占全市比例為25.6%;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7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19.63億元,占高新區工業總產值比例為57.2%……這些數字背后,折射出汕頭高新區快速發展的進程。
近年來,汕頭高新區整合金平區資源優勢,以高端裝備制造業、高端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現代服務業四大主導產業體系為依托,以產城結合為基礎,提出了“政區合一”概念。
筆者了解到,“政區合一”發展模式即以高新區為核心,與金平區融合發展,探索出高新區負責經濟事務,金平區負責社會事務的互動發展模式,實現了“發展輕裝上陣、資源高效整合、職能錯位分工”。“政區合一”發展模式使高新區核心區和金平區充分發揮“汕頭高新區”統一品牌優勢,集聚區域優質發展資源,夯實了高新區發展的基礎。
汕頭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高新區近期將重點建設現有的“一區兩園”(國家審核公告的3平方公里的規劃區范圍),并通過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城鎮化的穩步推進,繼續優化“政區合一”管理模式。
緊抓四大發展目標精準發力
汕頭高新區與全省其他高新區存在的差距主要是規劃面積小、發展空間有限、經濟總量不大,要改變汕頭高新區建設和發展相對滯后的局面,必須借鑒國內外著名高新區建設和發展的基本經驗,創新發展思路。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汕頭高新區調整過去的發展方式,明確了一種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即以政府推動為先導,以密集的智力資源為支撐,以建設開放型區域創新集群為目標,發揮政府、企業、大學科研力量、孵化器、投融資機構的共同作用,推動內生高新技術產業向高端環節發展,培育具強競爭力和高附加值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強化公共服務、孵化功能與新型金融組織建設,構筑以創新驅動和創業文化為引領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
其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加強引領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是汕頭高新區重點發展的四大目標。汕頭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緊抓四大目標,才能使高端創新資源和要素進一步向企業集聚,企業原始創新的意識與能力、產業競爭力增強,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經濟一同發展。
戰略定位提高區域輻射能力
2014年,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獲國務院特批建設,汕頭高新區也緊抓機遇,貫徹國務院關于將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建成國家“一帶一路”重大平臺的戰略部署,提出將高新區建成為“華僑試驗區創新創業策源地”的戰略定位之一。
汕頭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高新區將發揮特區先行先試的體制和政策優勢,圍繞國際化、法制化商業規則的創設實踐進行大膽探索,創新機制體制;整合區域高端經濟資源和創新要素,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產業技術、創業孵化、商業模式、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等重點領域的創新突破。
同時,作為著名僑鄉,高新區將依托汕頭臨海優勢和交通優勢,著力打造潮商總部經濟集聚區、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橋頭堡和粵閩臺海洋經濟合作圈核心區,增強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交匯集散的特色門戶功能,使高新區成為東南沿海地區重要開放先導區。
此外,高新區將建設成為粵東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對接國內外潮商網絡,吸納高端要素資源,提高參與國際和區域產業分工的層次,延伸面向粵東地區的產業和服務鏈;加強與以色列等發達國家的國際技術交流合作,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努力在裝備制造、高端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重點行業開發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培育富有活力的都市產業體系,增強對粵東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
汕頭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未來高新區將是一個產城融合的科技新城,將產業發展、園區建設與城市空間布局相結合,以業擴城、以城興業,實現高新區城市功能集聚與產業支撐的良性互動格局。
產城融合呈現良性發展格局
汕頭高新區將通過產業發展支撐城市建設,壯大城市實力。借助完善城市功能促進產業集聚,擴大產業規模,探索以產促城、以城帶產的產城融合發展模式,全面提升城市對人口和產業集聚的承載和服務能力。
據悉,汕頭高新區規劃面積300公頃,分東西兩個片區。其中,東片區位于汕頭市區中心,占地約85公頃;西片區地處汕頭大學的南側,占地約215公頃。擁有汕頭汽車總站、西交貨運站等汕頭市客運、貨運中心以及廣場輪渡站、西堤碼頭等水運碼頭,是汕頭市水陸交通樞紐的重要門戶。汕揭高速公路穿越本區域,轄內大學路接206國道西通揭陽市,潮汕路北接潮州市,通向潮汕機場,礐石大橋南連濠江區,金鳳路和金砂路西達廣梅汕鐵路汕頭站及汕頭深水港碼頭。
區內蘇寧廣場、長平新一城、廣廈綜合體投入運營,百腦匯生活廣場、華潤萬象城、華銀商業綜合體加快建設。高新區現代化的城市氣息逐步顯現,同時毗鄰汕頭大學以及籌建中的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高端智慧資源豐富。
汕頭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高新區樹立適度超前的理念,創新城市凈化、美化、亮化和綠化的精細化管理機制,統籌推進路網、電網、水網、氣網、通訊、污水、垃圾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同步建設。
同時重點加快西部生態智慧新城土地一級開發和金鳳西路、西港河橋、金砂西路及大學路立交等路網基礎設施建設。在鮀江、月浦片區規劃建設金平現代特色產業園,建設輕工裝備城、生物醫藥城、印刷包裝城和食品工業城及現代物流園、綜合商務區,促進產城融合,打造汕頭北部新的城市組團;推進粵東物流總部新城、廈深高鐵汕頭聯絡線等一批項目開發建設。
國際科技合作有助技術落地
當前,汕頭正在加快建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籌)落戶汕頭,為汕頭貫徹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再添力量,并獲得廣東省政府和汕頭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兩級政府已同意撥款9億元人民幣及623.45畝土地,支持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校園建設與學校的初期營運。
學院校區建設用地分兩期;一期建設用地(北校區)102.85畝,作為辦學初期的啟動區,于2015年年底建成;二期建設用地(南校區)520.6畝,作為學院的主校區,于2018年全面完成。此外,汕頭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告訴筆者,高新區還將依托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在學院周邊,首期規劃建設8000畝的中以(汕頭)科技創新合作區,與學院良性互動,形成合力。
據悉,該項目將借鑒國內其他城市中外合作產業園區建設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完善園區建設方案,創新投資、運營模式,研究制定促進技術轉化、產業對接、企業培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動汕頭工業與以色列的創新科技直接對接。重點促進中以雙方創新成果的孵化落地以及創新型企業孵化發展;推動與以方在污水處理、生物醫藥、新材料、信息和農業技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加強與國際國內科研機構、科研院校的技術合作,建設技術轉化示范園。
汕頭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稱,汕頭高新區將以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籌)與中以(汕頭)科技創新合作區為契機,集聚汕頭華僑資源優勢,積極創建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國際創新園、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和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一批國際科技合作平臺。以“科技服務”為依托,集聚一批技術轉移機構、服務外包機構、科技服務中介等機構,發展“項目—人才—基地”相結合的國際科技合作模式,使高新區成為汕頭乃至粵東地區國際科技合作的中堅力量。
粵東西北首家國家級
科技企業孵化器落戶汕頭高新區
日前,汕頭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據悉,這是我省粵東西北12個地級市中,首家通過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孵化器,實現了粵東西北地區國家級孵化器“零”的突破,目前已公示完畢。
汕頭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粵東地區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的一面旗幟。截至目前,汕頭高新區孵化器擁有面積超過1.6萬平方米,入住企業超過60家,累計畢業20多家企業,培養出一批本地優秀企業和眾多知名企業家。
產學研合作形成集聚效應
汕頭高新區管委會為加快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企業孵化器作為著力點,加大孵化器的投入和支撐力度,近年來已累計投入1200余萬元用于孵化器建設,并投放近400萬元扶持孵化器相關項目和企業發展。
筆者了解到,汕頭高新區在全市率先建立政府部門與高等院校的戰略性產學研聯盟,與高校實施共建科技合作平臺,實施科技合作項目來提高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目前高新區企業已分別與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汕頭大學、江南大學等近十所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并先后成立了廣東省開關電源工程技術研究開關中心、廣東省建筑智能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東省衛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等科研平臺,通過與高校共同進行科技攻關,提升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形成了較強的聚集示范效應,為孵化器內的初創企業提供了豐厚的技術資源。
引僑資僑智打造特色孵化器
同時,汕頭高新區抓住僑鄉優勢“打僑牌”,緊密結合潮汕華僑文化中“眾幫、眾扶、眾智、眾創”“抱團合作”精神,辦出了具有濃郁本土鄉情特色的孵化器。每年,高新區孵化器都會邀請海外僑人入園開展活動,推薦入孵項目,鼓勵華僑資金投資入孵企業,做科技企業的股東,將華僑與孵化器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
此外,高新區孵化器鼓勵入孵企業積極走出去,到泰國、香港等地參展,將項目推薦到海外華僑的家門口。孵化器通過和各地潮籍博士聯系,成立了“潮籍博士粵東社會實踐基地”,通過孵化器這個平臺,凝聚海內外潮籍高層次人才,為本地企業服務。
廣東高博爾新材料有限公司便是高新區引入僑智的例子,該企業是一家專注于各類高分子功能改性材料,集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新型現代化民營企業,于2013年在高新區登記注冊,屬于新材料行業的初創企業。
廣東高博爾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國曾留學澳大利亞,得知家鄉也有類似國外的創業基地,于是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經驗,返鄉創業。陳國說,在企業創辦初期,高新區孵化器不僅為企業提供了免費的辦公場地,還在經營管理、人員招聘等方面提供了許多指導意見,同時,高新區非常注重及鼓勵企業自有知識產權的開發及應用,也十分關注新材料行業的發展和前景,使高博爾新材料有限公司能夠順利開展各項工作。
建立綜合服務體系服務初創企業
初創企業在市場大潮的博弈中缺乏相應的技能和優勢,為了提高初創企業的成功率,高新區孵化器按照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標準,建立了綜合的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基地的各種功能配套,致力于高科技項目的入駐研發、孵化和后續轉化服務,切實提高企業孵化成功率。
同時,高新區孵化器專門制定了相關優惠政策,對入駐孵化基地企業提供全面服務。高新區對院士、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生等高等人才領辦、創辦的科技型企業,在孵化期內給予研發場所租金的減免;凡入駐孵化器的科技企業和科技項目,可以優先申請國家、省和市的科技資金支持;對于科技含量高,預期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的入孵項目,給予一定額度的種子資金扶持;對入孵企業在土地、水、電等方面給予優惠配套。
此外,孵化器為每個企業建立檔案,對經驗教訓進行分析,導入先進的管理人才和創業導師,“一對一”地對企業進行輔導,進場開展創業沙龍、導師講座,并率企業到北京“新三板”、高校等進行交流,建立政產學研用系列的支持體系。目前,孵化器企業登陸“華僑板”3家,眾多企業積極籌劃“新三板”、主板等上市工作。
汕頭高新區聚集四大產業
汕頭高新區東片區加快現代科技服務業資源引進,重點發展總部經濟、研發設計、電子商務、金融商貿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成為集總部辦公、行政管理、創業孵化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汕頭高新區西片區重點發展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商務金融、科技孵化等科技服務業。目前,汕頭高新區已基本形成四大產業:
1.做強以輕工機械裝備為特色的高端裝備制造業
2.發展以智能終端為特色的高端電子信息產業
3.發展以精細化工、高分子材料為特色的新材料產業
4.發展以電子商務、研究開發、創業孵化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