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高新區:打造長三角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區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9-02 點擊:次
“以‘一區一城’為核心,爭創國家級高新區,大手筆推進臺州科技城建設,不斷做大做強創新平臺,打造創新高地。”8月22日的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傳遞了這樣一個信號:力爭到2017年創成國家級高新區。
為何要爭創國家級高新區?基礎在哪里?具體目標又有哪些?8月29日,記者就此嘗試進行解讀。
創建國字號高新區,是臺州發展的現實需要
臺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下簡稱“臺州高新區”)前身是1997年設立的臺州經濟開發區,1998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增掛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牌子。建區近20年來,臺州高新區植根于民營經濟沃土,經濟體量不斷壯大、產業新業態持續迸發、民營經濟創新發展,成為集省級經濟開發區、省級臺商投資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于一體的現代化科技園區。
臺州高新區的蓬勃發展,在長三角民營經濟創新發展中樹立了廣泛示范意義。
然則在我市,盡管自2007年以來相繼建成了浙江大學臺州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平臺,有力提升了公共創新服務的能力,但相對于省內其他地市來說,我市創新平臺數量偏少,實力偏弱,導致全市集聚優質創新資源的能力不強。
這也成了我市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短板。因而,臺州高新區提檔升級,勢在必行!
“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對臺州來說,具有重大意義。”臺州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認為,臺州高新區提檔升級有利于改革創新先行先試,進一步豐富“臺州模式”時代內涵,推動在全國層面的示范與實踐;有利于推動民營經濟創新發展,激活民營經濟發展潛力,培植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有利于踐行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支撐臺州市創新型城市、浙江省創新型省份建設;利于支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加快推動沿海區域開發開放,以開放合作推動跨越發展;利于推進臺州完成三大歷史任務,補齊短板,躋身全省經濟總量第二方陣。
臺州高新區基礎扎實,成為全市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
恒勃濾清器是國內最大空氣濾清器生產商,與浙江大學聯合建立國內首家NVH實驗室,擁有與主機廠同步開發能力;億利達風機成立國內首家AMCA全性能測試中心,已成為國內空調風機領域第一品牌;信質電機專注于汽車發電機定子和總成,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發電機定子鐵心供應商……
走進臺州高新區,一大批技術水平高、競爭能力強的創新型企業發展紅火。
自建區以來,臺州高新區依托優越的區位條件與良好的產業基礎,經濟實現快速增長,綜合實力明顯提升,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引領區。去年,臺州高新區營業總收入達到1560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高新技術增加值達到174.8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59.7%。
臺州高新區歷來是全市推動園區經濟發展工作的重點。省、市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高新區發展,有針對性地從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強引導。
在政策激勵下,臺州高新區基礎不斷夯實,成為全市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獲批國家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以臺州創業服務園為載體,科技服務業加速發展,電商平臺、生活社區服務電商等業態不斷豐富,文化創意活力涌現;截至去年,臺州高新區擁有5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新增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7000名……
目前,臺州高新區已形成了以主體區為核心、輻射帶動黃巖經濟開發區、路橋工業園區的發展格局。
構筑“一核三軸三區”,形成園區新格局
“到2020年,臺州高新區將建設成產業特色鮮明、高端要素集聚、創新創業活躍、管理服務高效、城市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人居和諧幸福的現代化科技產業新城。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0億元,營業總收入達到3000億元……”
翻開《臺州創建國家高新區申報方案介紹》,臺州高新區創建級國家高新區目標明晰、路徑明確。
“我們的計劃是,在2006年核準12.85平方公里的高新區基礎上,構筑‘一核三軸三區’,從而形成定位清晰、優勢互補、輻射力強的園區新格局。”市科技局局長鮑宗仁說。
“一核”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核心。以高新區核準區塊為依托,打造全區的行政中心、創新中心、金融中心、商貿中心和文化中心。
“三軸”即甬臺溫復線產業發展軸、沿江產業發展軸、院路路產業發展軸。它們不但使高新區的東部工業園區、西部工業園區和中部工業園區得以聯通,而且為各工業園區之間的要素流通、產業協作提供了便利。
“三區”即東部工業園區、中部工業園、西部工業園區。東部工業園區規劃面積281.71平方公里,將形成臺州市和高新區沿海產業發展的核心承載地。中部工業園區規劃面積9.43平方公里,將打造重點產業發展集聚區。西部工業園區規劃面積23.1平方公里,將打造成為全區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承載地。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個以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為核心、推動區域聯動發展、積極鏈接國內創新資源、加快推動國際開放合作的國家級高新區在臺州大地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