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高新區生物產業園建園5周年觀察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9-02 點擊:次
從宜昌市區出發,沿剛剛開通的峽州大道驅車20分鐘,便可到達位于伍家區與夷陵區交界處的宜昌高新區生物產業園。
走進園區建設工地,繁忙的場景隨處可見。5年間日新月異的轉變,一座產業壯大、人城共進、綠色發展的現代化新城正在崛起。
做強優勢產業 壯大產業園區
換上工作服、戴上工作帽、套上鞋套,走在通透的走廊上,隔著明亮密閉的落地玻璃窗,可以清楚看見:锃亮的防塵地板上,一臺臺先進儀器整齊豎立,一個個身穿白色連體工作服的工人正在一絲不茍、有條不紊地緊張忙碌……這是宜昌人福藥業斥資25億打造的出口藥品生產基地生產車間現場。
要想打進歐美市場,企業的生產設施及終端產品,就必須通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也就是FDA的相關認證。為此,宜昌人福藥業歷時四年,建設了全省第一家嚴格按照FDA標準建立的口服固體制劑生產基地,基地達產后,可形成年產50億片的產能。
過硬的產品質量和研發技術,吸引了美國第二大醫藥商業公司在中國企業的第一筆制劑產品訂單。今年3月16日,裝載首批制劑產品的運輸車在宜昌人福藥業出口藥品生產基地緩緩起運,漂洋過海走進美國千家萬戶。
說起DNA圖譜基因庫,人們怎么也不可能把它和茶葉聯系在一起。但就是這樣看似不搭界的組合,現在就出現在宜昌高新區生物產業園的湖北長盛川青磚茶研究所里。
長盛川青磚茶研究所隸屬于湖北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來,就一直在做一件事:收集整個宜昌市各個區域的茶葉以及相對應的土壤、水源和環境氣候資料,為它們編上號,建立起一個茶葉DNA庫。
有了DNA庫,各個茶園的產茶情況一目了然,企業對其擇優收購,產品質量有了保障。曾經活躍在茶馬古道上的長盛川青磚茶再次搭上“一帶一路”的快車,在去年6月舉行的米蘭世博會上,一舉拿下2000噸、上億元的訂單。
5年來,在經濟下行的情勢下,園區簽約工業項目超過100個,總投資近250億元。安琪酵母、人福藥業等30多個重點項目建成投產,全年可實現工業產值60億元,吸納3000多人就業。
產業帶動全局 一座新城崛起
宜昌高新區生物產業園區充分利用社會資本、村集體積累,大力興建科技孵化器,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已基本建成共同科技創業園、共升都市工業園2個孵化器,電力孵化器已建成約3萬平米,目前三個孵化器已投入使用面積超過30萬平米,入駐企業60多家。在建孵化器欣揚城東U谷,建筑面積8萬平米,2016年將全部投入使用,目前已經簽約入駐項目18個。
園區已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院士工作站1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省級技術中心3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已獲得專利授權123件。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1人、省百人計劃入選者2人。
與產業發展同步進行的,還有在“同一張圖”規劃中的城市建設。高新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張興表示,園區在啟動初期即按照“開發一個園區,崛起一座新城”的思路來進行規劃建設,對工業、商業、居住、文教公共用地等進行了功能分區,路網、水電氣管網、通訊網絡同步覆蓋,山體、水系充分利用。
據悉,5年來園區累計投入100多億元,用于道路、供水、供電、排污、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了投資環境。東站路、桔鄉路、等主干路網先后建成通車,共同路、白鶴路、等支路陸續與主干路網連接,途經園區7.2公里的峽州大道更是實現與園區路網聯通,城市骨架快速拉開,車水馬龍的景象已經呈現。
為了構建“顯山露水、起起伏伏、彎彎曲曲、連綿不斷、若隱若現”的城市景觀,園區在建設中,保留了部分山體作為永久綠地,并規劃利用自然水系打造濕地公園。
農民變身市民 與園區共發展
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城市建設,如果最終不能為人服務,那么都將成為一紙空文。胡運軍,原來是以耕地為生的農民,隨著園區建設的加速,原有的土地被征用,他也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安置房。“安置房跟商品房一樣,環境很好。水、電、氣、綠化、健身的地方都有,設施都比較齊全,我現在從農民變成市民了。”
5年來,園區已建成安置房770套、12萬平米。車站村E地塊安置房、梅花村安置房、土門村二期均已開工建設,總建筑面積達100萬平米,全部建成后將滿足未來3年搬遷安置所需。
“我是宜昌人,家就在園區附近,相信畢業以后,就業也可以在這一片區域解決。”就讀職教園內三峽技師學院的黃思怡告訴記者,在這個40多平方公里的園區內,自己就能完成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感到特別幸福。
據悉,職教園一期投資13億元,三峽旅游職業技術學院、三峽高級技師學院、三峽中專和技能人才實訓中心已于2014年秋季建成開學,為園區企業培養輸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
今年9月,土門初中、車站小學將投入使用。省級示范高中夷陵中學新校區也正在緊鑼密鼓的加緊施工,該校區可承擔72個班的辦學規模,容納在校學生3600人。
目前107路、83路等公交線路過境園區,乘坐快速公交半小時可達市中心。園區還增設了11座移動通訊基站,實現了4G網絡全覆蓋。
5年,一座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新興科技之城、產業之城、生態之城,正呈現日新月異的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