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區就要扛起"高新"大旗
來源:未知 日期:2017-05-04 點擊:次
常州高新區以“高新”為名,就必須勇擔“高新”使命、扛起“高新”大旗。近年來,高新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全力以赴“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多項科技、人才指標位居省市開發區前列。面對風起云涌的科技創新大潮,面對“創新四問”的時代考題,常州高新區需要矢志不渝、再接再厲,以更加昂揚向上的姿態、更加務實進取的作為,答好“創新四問”時代答卷,勇攀自主創新區域高峰。
緊盯引領性作用發揮,全力以赴彰顯高新作為。引領,就是開風氣之先、走未走之路。常州高新區將在科技創新、人才引育、平臺提升等領域,先行先試、勇探新路。一是堅持政策引領,系統梳理和制定一攬子的創新激勵、人才引育、基金引導政策,種好政策“梧桐樹”、打造創新“強磁場”。二是堅持人才引領,打造八方來才、才盡其用的人才高地,繼續保持在常州“千人計劃”“雙創人才”“雙創團隊”等關鍵指標上的領先優勢。三是堅持平臺引領。立足本地優勢產業,瞄準前沿技術、關鍵環節和未來方向,全力構建與地方產業、本土企業唇齒相依、同生共榮的多元化平臺體系,全方位提升服務能級,引領產業壯大、企業轉型。四是堅持資本引領。優選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爆發力強的創新企業,通過化解融資難題、催生創富效應,努力打造區域內資本密集、交易活躍、產出豐碩的風創投聚集地。
緊盯原創性成果培育,全力以赴聚焦自主創新。多出原創性成果,是高新區從“制造”向“智造”跨越的必由之路。下一步,將在原創性成果的培育上集中資源、集中精力、集中攻堅,做到三個聚焦。一是聚焦本土企業。充分動員全區民營企業創新積極性,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產學研合作,深化逆向創新、集成創新,推進原創成果擴面提質,加快形成一批附加值高、含金量足、市場前景好的核心發明專利和PCT專利;二是聚焦創新聯盟。加快區內創新資源整合和均衡布局,年內力爭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在區內布局,打造整體協同的完備創新鏈;三是聚焦成果發現及應用。探索建立原創性成果發現、培育、認定、引進、扶持和監測工作體系,形成內源式創新和開放式引進兼收并蓄的原創性成果培育轉化機制。
緊盯標志性品牌打造,全力以赴壯大特色產業。標志性的品牌源自地標型的企業、特色化的產業。下一步,常州高新區將重點從三個方面,不斷提升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的標志性及識別度。一是打造一批企業名片。以恐龍園、天合光能等為重點,鎖定10家左右初步具備行業影響力和地域識別度的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從股改上市、馳名商標、國家標準等各個服務領域提供一體式綜合服務,不斷提升企業軟實力,全方位打造城市企業名片。二是打造一批產業名片。在轉型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精選瞄準碳材料、傳感器、大健康三大特色產業,集中配置創新資源、拉長產業鏈條、集聚高端人才、引進精尖項目,全面提升三大新興特色產業的區域輻射力和行業影響力。三是打造一批科技名片。把脈信息科技、再生醫學、人工智能、基因編輯、智能交通等國際頂尖技術發展趨勢,著手謀劃和鎖定1-2個重點領域,全力突破,打造全新科技名片。
緊盯開放性包容性提升,全力以赴優化創新生態。開放包容,是創新創業的陽光雨露。下一步,常州高新區將重點圍繞三個方面,全面構建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一是抓改革。以全省開發區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為契機,進一步暢通環節、提升效能、夯實一枚公章管審批,打造更加便企惠民、鼓勵創新創業的服務體系。二是抓合作。全面拓展國際科技合作對象和領域,全力拓展中瑞、中德產業園等國際合作新空間。三是抓環境。堅持軟硬環境一起抓。以“263”專項執法行動為抓手,工程化、項目化推進生態治理工作,加速補足高新區在生態保護方面存在的短板。以產城融合試點為抓手,全面打造集聚高端醫療、教育、科技、文創資源的現代化新城區。以法治新區、文化老區建設為紐帶,不斷弘揚與國際接軌的法治理念、豐富與歷史交融的人文內涵,全面打造人才來了不想走、客人走了還想來的魅力高新區。
(作者為常州市委常委、常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