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區以南寧綜合保稅區為基礎助推園區經濟新發展
來源:未知 日期:2017-08-07 點擊:次
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公布的2016年全國147個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中,南寧高新區排名較上年再進兩位,位列第37名,連續5年實現爭先進位。近期,國務院確定了全國第二批雙創示范基地,南寧高新區也成為廣西首個國家雙創示范基地。
堅持創新驅動,提升高新區開放型經濟水平。今年上半年,南寧高新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483.94億元、增長17.5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35.46億元、增長14.90%;工業投資完成107.84億元、增長12.32%。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圓滿完成了全市下達的“雙過半”目標任務。
南寧綜保區實現封關運營
綜合保稅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要求,綜合保稅區在運營前,需要建設好通關服務中心、卡口、驗貨場地、監管倉庫、信息化系統等基礎設施,并在獲批一年內通過國家聯合驗收組的驗收。而南寧綜合保稅區于2015年9月30日獲國務院批準設立后,僅完成了場地平整工程。
為此,市委、市政府堅持高標準、高質量、高要求,以南寧高新區作為建設、管理主體推進建設工作,同時在市級層面、高新區層面分別成立建設領導小組,抓緊統籌各項工作。這使“南寧速度”再次提速:2016年初,南寧綜合保稅區基礎設施工程開工建設;2016年10月18日,南寧綜保區通過正式驗收;2017年4月13日,南寧綜保區正式封關運營……從獲批到運營不到2年時間,南寧綜保區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市民眼前。
目前,南寧綜保區(一期)基礎設施建設已完成,總投資約27.5億元。綜保區內實現了“七通一平”,已建成6棟標準廠房,總建筑面積34.44萬平方米。
創新舉措打造平臺載體
作為南寧市首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南寧綜保區重點發展保稅加工、保稅物流、跨境電商等業務類型。目前,南寧綜保區已有南洋國際加工貿易生產基地、中國郵政東盟跨境電商監管中心等項目入駐。
中國郵政東盟跨境電商監管中心項目的成功引進,實現了跨境電商、國際快件和國際郵件互換三項業務合一,這對全國范圍內綜保區建設來說是一個創新舉措。“綜保區完善線下通道后,物流成本會降低,市民進行跨境電商采購時,價格更有優勢。這就是它的意義所在。”邕州海關關長龍濤介紹,南寧綜保區封關運營后,將對全市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對外經濟水平,深化中國與東盟經貿及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推動“南寧渠道”升級,實現自治區“四維支撐、四沿聯動”的開放合作布局貢獻力量。南寧綜保區的封關運營,使得整個廣西的保稅物流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由此,南寧外向型經濟發展將有一個更新的平臺,對外貿易的形式更加豐富,企業的選擇面也將更大。
“5月6日,廣西第一票跨境電商直購進口商品在南寧綜合保稅區順利通關放行。試運營期間,我們跨境電商直購進口業務達到3237票,商品主要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包括食品、鞋子、服裝等生活用品。”南寧綜合保稅區入駐企業——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廣西壯族自治區電子商務局副總經理刁文聲告訴記者,南寧綜合保稅區封關運營后,跨境電商進口業務發展非常快。“從4月13日運營至今,我們的國際郵件量達到了100.6萬件,貨值約2700萬元。跨境電商業務預計年內可以實現日均處理量1萬件。”刁文聲還透露,現在“海淘”商品通過中國郵政東盟跨境電商監管中心進入南寧,已實現進口商品的海外采購、本地清關和郵政銷售,廣西居民“海淘”商品更實惠、更安全、更便捷。
平臺效應驅動園區發展
加工貿易企業也在南寧綜合保稅區內投入生產。近日,南寧綜保區首家正式運營的加工貿易企業——廣西格思克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一批價值122萬美元的芯片加工生產線順利通關入區,完成安裝調試。目前,這家加工貿易企業已經開始生產,產品將直接從綜合保稅區出口。
未來,南寧綜合保稅區及其配套區將逐步引進一批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先進制造項目、高端增值物流和檢測維修等服務項目,以網內帶動網外,引導產業集聚。
目前,南寧綜保區積極參與渝桂新國際大通道建設,加快推進物流產業園項目落地,進一步為全市工業發展做好配套服務。隨著南寧綜合保稅區的平臺效應顯現,高新區外向型園區企業將直接受益,同時將輻射全市相關企業發展。
下半年,高新區將堅持創新驅動,繼續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全面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一是加快建設北湖工業園重點設施項目,繼續做好綜保區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力度,打造跨境電商產業集聚區。二是全力推進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建設,深化與北京中關村的合作,推動共建南寧·中關村科技園,重點承接中關村優勢產業,引導一批符合南寧創新產業定位的企業落戶南寧基地。三是全力穩定工業增長,鼓勵扶持鴻盛達科技等電子信息企業繼續壯大,帶動園區信息技術企業向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加快建設生命健康產業園。四是保持項目建設“加速度”,抓好重大工業項目,確保項目按期竣工投產。抓好增長點培育,重點跟蹤服務億元以上企業項目,緊盯10家2016年產值4億—5億元、9家稅收500萬—1000萬元階梯企業的新增長點,為工業發展提供增量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