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區劍指千億軍民融合產業集群
來源:未知 日期:2017-09-08 點擊:次
軍工與科技,是綿陽引以為豪、最具辨識度的兩大標簽。作為科技城建設“主戰場”的綿陽高新區,更是把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擺在首要位置,先后實施了一大批軍民融合重大項目,培育了一大批軍民融合重點企業,轉化了一大批軍民融合科技成果,通過軍民融合推動地方經濟和國防建設共促共進。去年,全區實現軍民融合產業產值787.9億元,總量占據全市軍民融合產業產值“半壁江山”。
得益于構建全鏈條軍民融合服務體系,實施“開放式”創新驅動戰略,一個西部軍民融合發展高地正在綿陽高新區崛起。下一步高新區將以打造1000億軍民融合產業集群為目標,以軍民融合、創新發展為主題,以“光電產業園”“中電科磁性材料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區為重點,不斷壯大發展長虹、九洲等龍頭企業,積極引入四川三陽激光增材制造技術公司等一批“后備軍”,為綿陽早日建成國家創新驅動先行市和軍民融合示范市發揮積極作用。
A·
打通關鍵路徑
構建全鏈條軍民融合服務新體系
隨著多項國家重大戰略密集疊加,軍民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進。如何構建全鏈條軍民融合服務體系,打通軍民融合路徑,把軍民融合的關鍵因素激發出來,綿陽高新區圍繞政策、技術、人才、渠道、資金、資源、項目、產品、產業等要素,充分發揮綿陽科技城的國防科研院所、軍工企業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創新軍民融合模式和體制,促進軍地、院地對接合作,加速推進軍民兩用技術轉化和產業化。同時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了涵蓋載體、平臺、資金、技術、人才、國際化等方面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
探索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充分調動軍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遵循市場規律,圍繞軍品科研生產和工業轉型升級,統籌優勢產業領域各種創新資源。
推進重點領域突破發展。借助西南應用磁學研究所等國防科研院所重大專項和軍民兩用技術,拓展軍民融合范圍,重點培育重點集聚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3D技術、磁性材料等產業。
建立促進軍民融合發展的投融資機制。支持國家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在高新區設立軍民融合支行,探索軍方采購合同質押、知識產權質押等金融創新業務,探索建立國家投資、地方投資、民間投資等多元化、多層次的軍民融合投融資機制。
今年高新區成功組建了規模達10億元的兩支基金,實現融資14.7億元,較去年增長182%,幫助四川永年等軍民融合企業渡過融資難關。目前,該企業軍工產品已進入“全軍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并與6家兵裝單位簽訂了研發生產合同。
同時,區內已建有較為完備的“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體系,總孵化面積超過20萬平米,截至目前,全區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641家。通過深化產學研合作,與中物院合作的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初步形成,與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科技大學、綿陽師范學院、綿陽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校地合作關系,區內擁有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個,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7個,區域博士后工作站1個,高新技術企業51家。
B·
拓展創新空間
推進軍民融合產業集群集聚發展
綿陽是國家國防軍工重鎮,境內聚集了一大批國防科研院所和國防軍工企業。為了實現國防軍工科研成果向民用領域有效轉移,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1992年國務院批準綿陽高新區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建區以來,高新區始終把肩負的國家使命和地方任務有機統一,大力推動軍民融合和自主創新,在實現軍民融合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道路上,高新區作為科技城集中發展區的核心啟動區和產業集聚區,砥礪前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發展成就。
集聚發展軍民融合產業。以“高端引領、軍民統籌、優化集聚、重點帶動”為原則,不斷培育壯大軍民融合產業,加快推進軍民融合產業集群集聚集約發展。目前,高新區正全力發展以四川長虹、四川九洲為代表的電子信息,以中國重汽為代表的汽車及零部件,以西磁磁電為代表的新材料等三大主導產業。強化與中物院、九所、九洲等大院、大所、大企業的對接,積極推進九洲軍民融合產業園、磁性材料產業基地等項目,促進軍民融合產業集聚集中集群發展。
目前全區軍民融合企業45家,軍民融合產業產值占全區總規模超過80%。規劃建設面積30平方公里的軍民融合產業園,成立園區建設指揮部,對產業園建設總體目標、階段目標、發展定位、基地構架等進行了明確。同時全面開展了拆遷安置、基礎設施建設和要素供給等工作。目前軍民融合產業園骨架道路和區間道路已建成10多公里,水、電、氣、通訊網路等已全線貫通。
拓展軍民融合發展空間。爭當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排頭兵,強力推進科技城軍民融合集中發展區建設。高新區重點打造的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啟動地已初具規模,區內道路及配套等基礎設施已基本建設完畢,為項目落地提供了可靠的載體。區內修建有環境一流的標準工業廠房20余萬平方米,為企業的快速入駐提供了保障,對入駐企業提供一對一保障服務,為加快推進軍民融合營造良好環境。
C·
建設四大高地
為軍民融合探索插上騰飛的翅膀
綿陽長期積累的雄厚國防軍工技術,為高新區軍民融合探索插上了起飛的翅膀,依托區域內大批骨干軍工企業,高新區初步探索出“全力推進產業項目和特色園區建設”、“逐步形成重要產業聚集高地”、“打造軍民融合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建成軍民融合的高技術園區”等四種高地建設模式,成為驅動高新區軍民融合騰飛的新動能。
如何化優勢為效益,使軍民融合產業成為高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高新區全力推進產業項目和特色園區建設,通過推進企業倍增、產業倍增,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9億元,工業總產值1092億元,完成出口創匯8億美元,經濟總量占到了科技城的40%,對綿陽科技城建設發揮了重要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是全省重點培育的3個2000億元園區之一。
以產業發展為核心,成為軍民融合重要產業聚集地。經過25年的發展,高新區形成了以長虹、九洲、艾默生等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以中國重汽、新晨動力、川汽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以及以金發科技、西磁磁電等為代表的新材料等產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1家;高新技術企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
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使高新區成為重要的創新策源地。高新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立了先進完善的自主創新體系。探索建立專利、商標、版權綜合管理體系。建有國家級研發和科技成果孵化機構25家,博士后工作站3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9個。專利申請量占科技城申請總量近一半。打造了科技城電子商務產業園和跨境電商產業園,是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全國科技服務體系試點園區、全國“十佳電子商務園區”。
以軍轉民為特色,初步建成了軍民融合的高技術園區。高新區多年來探索創新,吸引了中物院、二九基地、中電科九所、58所、中科院微電子所等一批大院大所的項目進區發展;集聚了長虹、九洲、靈通電訊等一批軍民融合企業抱團發展;建立了軍民融合產業園、九洲軍民融合產業園、長虹軍民融合產業基地等一批軍民融合產業園區。2016年軍民融合產業產值達800億元。
D·
搶抓戰略機遇
力爭建設西部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
“十三五”期間,綿陽高新區正面臨著實現發展新跨越的一系列戰略機遇:軍民融合升格為國家戰略,國家重大戰略疊加,省市全創戰略布局,綿陽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加快建設。作為綿陽科技城集中發展區的核心區,高新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推動科技城建設新突破,實現建設西部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的目標。
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新特點,高新區在全國及成德綿一體化發展的大格局中思考和謀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軍民融合國家戰略,堅持產業發展為核心、創新驅動為動力、軍民融合為特色、開放合作為引領,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力爭加快建成西部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
一是打造高端產業集聚區。優化產業布局,加快光電顯示產業園、長虹軍民融合智慧制造產業園、中電科磁性材料產業園、九洲軍民融合產業園、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等特色園區建設。推動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三大支柱產業快速發展。保持中高速經濟增長,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翻番,邁上500億元臺階;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工業增加值突破440億元,成為綿陽經濟發展排頭兵。
二是打造改革創新引領區。建設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建成10個公共技術平臺,實施100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加強科技金融結合,打造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組建產業投資、基礎設施、軍民融合等4支基金,區財政出資2億元,撬動社會資本20億元,為企業提供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到股權投資、上市等全方位綜合金融服務。不斷完善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做大做強載體和平臺,為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建設綿陽改革創新引領區,建設西部具有影響力的知識創造和技術服務示范園區。
三是打造對外開放示范區。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突出“招新引優、招大引強、招才引智”,推動本地企業與國際資本的互動,融入全球產業鏈,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深化開放合作,廣泛吸納國內外資源,成鏈條、成規模引進一批具備高端技術的世界500強、國內100強企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交流合作區。
四是打造產城融合先行區。圍繞產業發展完善城市配套服務功能,優化空間布局,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互動,努力將58平方公里的開發區新區打造成國家級光電特色小鎮,著力提升園區配套和綜合功能的國際化、現代化水平,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提升城市環境品質。成為產業體系完善、城市功能先進的示范區和綿陽城市新中心。
五是打造共享發展幸福區。堅持城鄉統籌發展,通過“和諧生態”社會事業推進計劃,大力實施保障惠民工程、文教興民工程、食衛便民工程、和諧法治工程,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和諧發展。人民群眾幸福指數進一步提高,成為“幸福美麗高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