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高新區科研與產業實現“無縫對接”
來源:未知 日期:2017-10-23 點擊:次
史賽
大院大所的高端技術、人才資源,是一筆寶貴財富,更是昆山匯聚創新資源的“源頭活水”。企業的“產、用”與大院大所的“學、研”深度融合,能讓“科技之花”結出“產業之果”。
位于昆山高新區的浙江大學智能裝備產業園別具特色:一層駐著科技企業,二層集聚科研院所,就像沒有圍墻的創新園。
“資源聚集是手段,創新聚變才是目的。”僅5年時間,浙江大學昆山創新中心建成1個智能裝備產業園、2個創新基地、10個產業研究中心,科研與產業實現“無縫對接”。
牽引創新資源走出“圍墻”
今年7月,浙江大學昆山工業自動化研究中心、激光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應用實驗室、光電檢測實驗室、生物檢測實驗室揭牌。至此,浙江大學昆山創新中心衍生出1個智能裝備產業園、2個創新基地、10個產業研究中心及一批專業實驗室,連成創新驅動的“浙大陣營”。
“昆山創新中心最大的不尋常,就是牽引創新資源走出"圍墻"。”浙江大學昆山創新中心主任姚軍說,浙江大學昆山創新中心突破一隅之地,旨在形成更廣泛的產業集群,讓創新要素跨區域融合聚變。比如,浙江大學昆山工業自動化研究中心聘請浙江大學工業控制研究所副所長宋執環教授,同時兼任昆山嘉斯特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創新顧問。
與身兼兩職的領軍人才一樣,浙江大學昆山創新中心針對產業鏈配置創新鏈,催化各類創新要素在市場上實現從聚集到聚變。其中,圍繞昆山高新區重點發展的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組建了200多人的研發隊伍。
“向創新要效益,要有創新的思維。”浙江大學昆山創新中心的擴張,如同“破墻開店”,把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作為著力點和突破口,清除各種有形無形的柵欄,打破各種院內院外的圍墻,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
企業樂為科技成果“買單”
企業掌握了市場先機卻拿不出產品,科研院所則看著能變成真金白銀的技術成果“嫁不出去”干著急。面對難題,浙江大學昆山創新中心解得游刃有余。
3年前,蘇州奧特福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與浙大昆山創新中心合作開發水質檢測設備,其品質能媲美進口產品,企業產值倍增。“校地開展政產學研合作,落腳點是企業和產品,聽取他們的需求,渴望得到什么樣的技術支持。”姚軍表示,技術和人才是創新中心的優勢,只有保持這個優勢,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原來,浙江大學昆山創新中心通過“人才+技術+產品+服務”的綜合項目定制模式,吸引培養各級人才、引進創新關鍵技術、開發與企業適銷對路的產品。對于企業來說,實現與科研院所在空間、人員、利益、風險“四個緊密結合”,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率。這也就不難找出,置身于3萬平方米的浙江大學智能裝備產業園,科研人員很少待在辦公室,而樂于在企業里忙活的原因。
當然,從綜合項目定制中受益的不只是奧特福公司。浙江大學昆山創新中心已與15家昆山企業共建研發中心,簽訂技術委托開發合同78項,越來越多的企業樂為原創性的科技成果“買單”。
科研和產業實現“無縫對接”
就是這些檢測儀模組,讓一個初創型科技企業達成5000萬元產值。如今,蘇州曼德克光電有限公司定下新的更大目標。
曼德克光電脫胎于浙江大學昆山創新中心,2015年年底被北京曼德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收購,通過共建“浙大-曼德克光電環境檢測技術研發中心”,將科研成果植入產業一線。實踐證明,一切都要圍繞市場轉,變“有多少資源干多少事”為“有多大市場配多少資源”,才能真正讓科研工作和產業發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科研只有面向市場,才能發揮它的真正作用;成果只有應用,才能實現它的真正價值。”在培育孵化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浙江大學昆山創新中心還與艾博機器人等企業合作,將核心技術植入優質企業,讓科技成果轉化得更加順暢。目前,該創新中心引進和培育孵化企業27家,累計實現銷售額7.7億元,其中產值超過千萬元企業6家。
“通過精心選種、育苗、培育,創新中心不斷創造機會,為企業、產業牽線搭橋,讓創業主體在良好的氛圍中茁壯成長。”正如姚軍所說,浙江大學昆山創新中心將布好產業棋局、走好創新棋子,爭當昆山深化校地合作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