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高新區致力科技創新加快換道趕超的探索與實踐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6-27 點擊:次
占領制高點
——衡水高新區致力科技創新加快換道趕超的探索與實踐
衡水高新區由1992年設立的縣級火炬產業園發展而來,經過多年的拼搏奮斗,2017年,全區R&D達到5.6,主營業務收入774億元,財政收入40.2億元,占GDP比重高達23.8%,成功入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和省綜合示范試點開發區。目前,已進入國家級高新區審批程序。
堅持創新理念,以“高”補晚,以“新”求快,以“高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為經濟總量小、產業層次低、發展長期落后于人的衡水高新區,深刻地感受到:如果沒有科技創新,就無法實現與先進地區的同臺競爭;不超前對接最高端的科技資源,就無法實現科技創新上的真正領先。他們堅定地堅持以“高”補晚、以“新”求快,以“高新”實現高質量發展。以高補晚,就是堅定不移走高端發展之路,對接引進高端院所、高端人才、高端項目,以頂尖科技資源涵養創新活水、提升創新能力,實現由跟跑向并跑、由并跑向領跑的轉變。以新求快,就是以創新為本、以高新技術安身立命,堅定不移走特色產業基礎上的創新發展之路,立足衡水、融入京津,對接雄安、成就自己。瞄準前沿科技、關鍵技術和未來方向,既“調舊”,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也“育新”,持續不斷輸出成果、輸出項目、輸出企業、培育產業,依靠企業競相成長、生機勃發,產業獨具特色、興旺發達,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換道趕超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堅持創新實踐,培育新動能、形成新優勢,以科技創新引領換道趕超
以頂尖資源提升創新能力。衡水高新區投資28億元,建設總面積80萬平方米的衡水科技谷。目前,科技谷一期5萬平方米專業配套區已投入使用,30萬平方米的二期工程由承建“雄安第一標”的中建三局成功中標并已進場施工。堅持搶占制高點、統籌供需側、深度公司化的思路,以中科同創公司為模板,按照“一成果一項目、一項目一公司”的市場化運作模式,與中科院、清華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以及美國加州大學、德國馬普學院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初步形成了頂尖科研院所集群發展的“氣候群”。同時,積極打造與中科院戰略合作的“升級版”,通過多學科交叉、多單位協作、多產業融合,推動科技成果集成創新。
以科技創新加快動能轉換。他們以科技創新實現存量綠色化、增量高端化。以高端資源、先進成果催生老樹新花。由中科院牽頭組成專家組,完成區內38家化工企業綠色化、高值化、安全化改造;根據企業需求,陸續應用生產的16項關鍵技術,將新增產值100億元以上;組織區內行業領軍企業,推出全省首個認證聯盟、首個行業品牌,推動工程橡膠產業轉型升級。作為全省首家“萬企轉型”行動示范區,依托中科院北京分院、衡水科技谷科技資源,1年內完成區內全部規上企業轉型升級,3年內帶動全市1000余家規上企業轉型升級。以世界前沿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興產業。圍繞國家重大任務、重大項目,以軍民融合項目為主體,超臨界CO2發電設備、釩鈦全系、中美國際生命科學苑等10余個百億級高新產業項目加快建設,新材料能源、大健康、高端裝備制造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3年內產值有望突破500億元,成為衡水高新區的支柱產業。以“共享工廠”打造規上企業“孵化器”。推動衡水科技谷科技資源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國開放共享。中科院大健康飲品項目,多條國際領先的模塊化、全自動生產線,面向社會共享專利技術、成套工藝、管理模式、生產設備,助推企業“輕資產運營”,最大程度縮短項目產業化周期,打造規上企業“加工廠”。
以科技創新實施環境治理。衡水高新區引進中航科、中廣核、中節能等高科技公司,深入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積極構建專業化、科技化、市場化治污新模式。他們投資2億元,采用遠距離輸熱技術,實現28公里蒸汽入園,取締園區內所有燃煤鍋爐。亞洲最大的生物質液化天燃氣項目已經投產。投資2700萬元建成全國首個區級智慧環保監管平臺,借助“互聯網+”技術,聚合水、大氣、土壤、噪聲、固體廢物等環境監控視頻和信息數據,極大地提升了區域生態環境監管治理、綜合決策和公共服務能力。日前,相關做法被列入國家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并在全國推廣。
堅持創新生態,做實政策、做優服務,構建創新發展“新高地”
衡水高新區著眼高標準創新要素供給,著力構建政策、金融、服務保障,凸顯合作態度、政策力度、服務溫度。
做實政策保障。他們用足《衡水市關于支持衡水高新區加快發展的十條措施》,制定出臺《衡水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支持政策》,從10個方面對科技創新、科技人才進行全方位支持。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團隊、創新項目給予重獎。2017年獎勵資金達1.89億元。
做強金融保障。他們以每年不低于1億元的增幅持續加大科技投入,聯合各金融機構和企業財團,設立了高康創業風投基金、“藍火熙業”投資基金、“銀證通”業務基金、寶云產業發展基金“康、熙、通、寶”四支基金,基金總規模近百億元,確保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礎設施建設“不差錢”。
做優服務保障。他們以“放管服”改革、“雙創雙服”活動開展為契機,努力打造審批速度最快、服務效能最高、營商環境最優的創新生態。著眼“事好辦”,大力推進“六個一”改革,制定出臺《衡水高新區項目落地工作規程》,簡化手續、交叉審批、限時辦結,簽約項目全部手續3個月內完成。著眼“減負擔”,制定出臺《衡水高新區降低企業自付費用六條措施》,賦予企業第三方服務自主權,清理涉企收費,劃定收費“硬杠杠”,切實減輕企業負擔。著眼“好生活”,引入京津資源,建設或運營寶云生態城、衡水高新區醫院、學校幼兒園,打造京津品質“生活圈”,并落實科技人員“百千萬”待遇,即百平方米住房,實現住有所居;千元醫保,納入衡水高新區公費醫療保障范圍,實現免費就醫;萬元交通補貼,實現免費出行。同時,把科技人才的子女納入衡水高新區12年公費義務教育范圍,并優先享受衡水高品質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