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稀土高新區瞄準“量 質 鏈” 推動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9-13 點擊:次
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稀土產業也注定需要謀變而動才能不斷前行。
作為國內稀土產業發展的領航區,引領產業從初級稀土原材料的開發利用向中高端新材料方向沖刺,對稀土高新區而言既是使命,更是挑戰。
近年來,稀土高新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指出要轉變“挖土賣土”依靠資源發展傳統模式的殷切囑托,專注謀劃稀土這一“特色”文章,以做大、做強、做長稀土產業為抓手,瞄準“量、質、鏈”,不斷擦亮“稀土產業”這塊金字招牌,全力打造磁材、鑭鈰綜合應用及稀土合金、稀土及其產品交易“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實現稀土產業逐步邁向中高端的蝶變重生,發力推動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
■ 瞄準“量、質、鏈” 助推產業沖刺中高端
秋高氣爽,正值碩果累累的黃金時節。包頭稀土研究院中試基地的PVC發泡板材專用熱穩定劑將走出中試線實現量產,該產品主要用于家裝材料、廣告板材、新能源汽車內飾板等領域。這款PVC熱穩定劑通過稀土鑭鈰元素解決了過去PVC產品的含鉛問題,力學性能提高近20%,耐老化性能達到10000小時,遠超于國標要求的4000-6000小時。“PVC稀土穩定劑項目組正通過不斷研發,逐步減少稀土用量,提高附加值,提升稀土就地轉化率。”包頭稀土研究院中試基地副主任曹鴻璋介紹說。
使命擔肩上,奮進正當時。近年來,高新區圍繞建成國家稀土新材料產業基地和中國“磁谷”,大力發展稀土應用終端產業,實現稀土“量”上擴張、“質”上提升、“鏈”上延伸,不斷提高稀土資源就地轉化率提升,稀土產品質量、附加值、科技含量,成為打造“世界稀土產業之都”的重要支撐。
全國的稀土產值70%以上來自于磁材,抓住磁材,就是抓住了產業的主干。高新區以磁科技帶動磁應用,以磁應用帶動磁材料,積極推動韻升強磁、金山磁材二期、中鑫安泰等27個磁材項目投產達效,力爭磁材產量突破3.5萬噸;積極推動鑭鈰綜合應用,引進山東淄博國利新電源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000臺套新能源純電動公交車的稀土鎳氫動力電池項目將于今年竣工投產,可以推動今后我市乃至自治區新能源汽車配套實現完全本地化,大大提高鑭鈰金屬的就地轉化率;加快稀土拋光粉產業發展,拋光粉產量力爭達到1.5萬噸;推動希捷環保及北方稀土催化產業園建設,做大稀土催化材料產業;發展稀土著色劑產業,推動宏博特、中科世紀著色劑項目投產增效,力爭年生產顏料1000噸以上,實現量上的擴張。
抓稀土產品“質”的提升,將磁性材料轉化為中高端產品,就是抓住轉變“挖土賣土”粗放式生產方式的根本。高新區大力發展稀土終端應用產品,將《中國制造2025》確定的中高端需求,作為稀土功能材料技術研發和產品產業化的主攻方向,圍繞需求鏈部署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部署資金鏈,全力發展以永磁材料為核心的“三主三輔”產業。
在“鏈”的延伸方面,永磁產業做長氧化鐠釹-稀土金屬-釹鐵硼-永磁電機、核磁共振儀等永磁材料產業鏈;催化助劑產業做長稀土氧化物、化合物-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助劑-石油催化裂化、汽車尾氣凈化、脫硫脫硝產品、改性塑料、高分子材料、光譜轉化材料催化助劑材料產業鏈;合金(金屬)產業做長稀土化合物、鑭鈰混合金屬-稀土合金-導線、型材、稀土發熱材料、稀土蓄熱材料、磁制冷材料等稀土合金材料產業鏈;儲氫產業做長氧化鑭、混合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屬-儲氫材料-動力電池-電動汽車儲氫材料產業鏈;拋光產業做長稀土化合物-稀土拋光粉、拋光液-藍寶石切片、電子及半導體應用拋光材料產業鏈;發光及應用產業做長稀土發光-應用-創新產業鏈。
2017年,高新區稀土永磁、拋光、儲氫三大材料產能分別達到4萬噸、7000噸、1.7萬噸,產量分別達到2.5萬噸、2700噸、1.28萬噸,儲氫和拋光產量均位居國內第一。永磁材料企業從2002年3家增長到39家,毛坯產量比2002年增長了10倍、比2012年增長了5倍,稀土新材料工業總產值由2013年的23%提升到2017年的46%。按照2017年高新區在全國稀土指令性計劃所占的份額測算,三大材料帶動包頭本地原材料轉化率達到70%以上。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稀土行業協會會長干勇所言:“稀土高新區在推動我國稀土科技與產業發展,加快稀土產業轉型升級,延長稀土產業鏈條,優化稀土產業結構等方面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 著力“創新與研發”加速推動稀土“點土成金”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在稀土產業發展最為活躍的稀土高新區,科技創新無處不在。
拓又達,一家在新能源和智能制造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企業,該企業制造的高精尖科技產品在南極科考站、紫金山天文臺、世界園藝博覽會、中石化等重點項目中大放異彩。在高新區“雙創”大潮的涌動下,拓又達與中科院共同研發的伺服電機已經實現規模化生產,并專門針對稀土冶煉行業研制了稀土冶煉機器人。該企業負責人趙欣說:“我們要在伺服電機和工業機器人領域及國外企業一爭長短,做國內智能制造的領軍企業。”
拓又達只是高新區諸多“創新驅動”先行者中的一個縮影。
高新區企業包頭稀寶博為公司已推出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軍民兩用磁共振醫療車,其中車載集成型磁共振和“扁鵲飛救遠程急救系統”采用了多項世界首創的先進技術,具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可運用于基層診療、卒中急救、精準扶貧、應急保障、搶險救災等領域,還實現了遠程醫療指導。“用科技創新拉動稀土產業增值,這也是目前稀土產業發展的方向。”公司副總經理邢志強說。
為強化科技創新,把握稀土產業大發展的契機,高新區整合國內外稀土研發的最優力量,不斷補鏈延鏈擴鏈強鏈,形成產業上中下游無縫銜接,依托包頭稀土研究院、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的科研力量,通過與本地稀土企業的技術合作,共建研發中心聯合攻關解決核心技術難題,一批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新項目正在開發,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年產5萬噸稀土硫化鈰著色劑生產線等項目相繼投產。
高新區通過新建院士工作站、磁性材料應用研究院、“一帶一路”中歐重點實驗室等新的科研機構,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并以稀土新材料前沿技術、共性關鍵技術和大規模產業化技術的研發供給、轉移擴散為重點,充分利用現有創新資源和載體,使稀土資源料成材、材成器、器高端,逐步掌握稀土市場話語權、技術控制權、創新引領權,實現高質量發展。
高新區還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利用科研力量將“重組、技改、淘劣”結合起來,對冶煉分離、綜合利用傳統企業進行優化整合,智能化改造、綠色化制造、功能化提升,實現資源、資產、管理的優化升級,控量提質優化升級、新舊動能轉換。2015年-2017年,高新區3年累計新增專利 191項,2015年至今,稀土企業和聯盟共研制標準78項,其中,國際標準1項,國家標準17項,行業標準化24項等。近年來,高新區企業、單位參與起草稀土方面的國家和行業基礎標準、產品標準、分析檢測方法標準累計127項。
高新區稀土產業的快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大力扶持,2015年-2017年累計出臺20余項政策激勵稀土產業轉型升級,僅2017年,高新區從原料保障、新材料銷售獎勵、電力多邊交易電價、本地配套采購獎勵等多角度出臺專項政策,為企業發展鋪路架橋,累計獲批國家稀土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共計4.95億元,獲得包頭市稀土產業轉型升級投資基金11.11億元,市區兩級財政為稀土企業兌現稀土新材料獎勵政策資金2.5億元,并積極為稀土企業落實到戶電價0.26元/千瓦時的用電優惠政策。
人才是第一資源,抓人才隊伍建設,就抓住了提升稀土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的根本。
“泰山不讓土壤,河海不擇細流。”高新區集中力量把人才和項目、團隊有機結合,鼓勵人才組團研發,支持重大項目、技術、資本與人才智力緊密結合,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近年來,高新區積極落實27項重磅人才新政,自2006年起,累計對高新區科研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130家企業,近120人授予了“科研貢獻獎”,發放獎金240萬元。同時,高新區還大力營造“用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環境留人”的重才氛圍,從住房、啟動資金、稅收優惠和服務等多方面給予支持。
為優化服務環境,提振企業發展信心,高新區積極構建“親”、“清”營商環境,實施更加寬松便捷的稀土企業市場準入制度,實行稀土項目審批全程代辦服務制,幫助企業辦理手續和解決困難問題。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營商環境的“痛點”、“堵點”和“難點”問題,拿出“硬招數”、打出“組合拳”,積極營造重商、親商、安商、富商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轉型發展中的高新區稀土產業正以全新的理念和大好的格局昂首向前,推進稀土產業“點土成金”,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