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國際競爭力 國家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強勢崛起
來源:未知 日期:2018-10-17 點擊:次
“高新區要高質量發展,生物醫藥創新型產業集群同樣面臨著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近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國家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協同創新工作會上,“高質量發展”成為與會者共識。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表示,國家高新區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實現新興產業變革。要通過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夯實產業升級的基礎,提升國際競爭力。
集群輻射帶動效應凸顯 成區域經濟“強引擎”
“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是國家高新區的核心要求,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高新區占有很重的份量,生物醫藥類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在高新區生物醫藥領域里面,又是重中之重。不管是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還是R&D投入的強度,以及萬人擁有的發明專利等,都遠高于平均數。”科技部火炬中心副局級調研員段俊虎介紹說。
據了解,截至2017年年底,共有152家園區布局了生物醫藥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占比超過30%的高新區15家,超過50%的高新區4家。國家高新區內共擁有營業收入超億元的生物醫藥企業2158家,生物醫藥高新技術企業3898家。培育了信達生物、藥明明碼、藍卡健康等14家生物醫藥、大健康領域獨角獸企業。
2011年,科技部啟動《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工程實施方案(試行)》,迄今共認定了三批21個國家高新區的創新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并從2015年起每年組織召開國家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協同創新工作會,通過政策解讀、經驗分享,不斷引導國家高新區邁向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之路。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生物醫藥創新型產業集群已經擎起了創新發展的大旗,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引擎”。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楊凌示范區成立以來,肩負著國家使命,為推動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園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其中生物產業作為最重要的支柱產業獲得的巨大發展,已經成為園區經濟發展的核心。1997-2017年,園區生產總值從3.83億元增加到141.27億元,財政總收入從1407萬元增加到21.0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從0.11億元增加到9.91億元,生物產業貢獻達80%。
在中山火炬高新區,我國首個按國際認可的GMP、GLP標準建設的國家級綜合健康產業園區里,已有落戶企業300家,形成以生物醫藥、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化妝品、健康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格局,2017年實現科工貿產值377億元,帶動中山市實現806億元產值規模。
產業結構進入攻堅階段 高質量發展推動集群跨越新時代
數據顯示,近十年來,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持續保持著高于12%的增速迅猛發展,醫藥工業總產值占GDP的比重也逐年增加。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醫藥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生物醫藥產業園區也已成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化發展的主要載體。其所具備的創新優勢、競爭優勢、合作優勢、組織優勢和文化優勢,形成的協同作用以及強大的企業規模、產業鏈和增值鏈,不斷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的持續發展,正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然而,我國醫藥科技園區的發展也暴露出許多問題:重復盲目建設多,資源分散,區域惡性競爭激烈;產業鏈同化,產業結構不均衡;強調園區規模,忽視軟件配套,創新創業支撐服務體系不完善;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產業規模小,競爭力不足;資金投入不足等。
如何破解這些問題?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隨著醫改政策的深入,我國醫藥產業結構調整已經進入攻堅階段,且具備拐點意義。
談及高質量發展,張志宏表示,國家高新區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實現新興產業變革。要通過動力變革,逐步將產業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轉向技術和創新驅動;要通過效率變革,加快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通過質量變革,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夯實產業升級的基礎,提升國際競爭力。
張志宏認為,發展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應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優化創新創業生態,重視企業家精神,鼓勵創新創業;充分發揮國家高新區的核心載體作用;優化政策環境,引導民間資本;以全球視野謀劃發展。
在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翟東升看來,生物醫藥等創新型產業集群的發展關鍵是構建產業生態系統。“在創新型產業集群里面,企業需要在生態中合作、抱團,生存概率才會大,不論是處在產業發展的哪個時期。”另外,翟東升建議園區在做產業規劃時,要結合專利,做好專利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