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溪高新區:“錳鋅之都”變身綠色新材料基地
來源:未知 日期:2018-12-24 點擊:次
瀘溪,湖南省湘西州的“南大門”,其獨特的自然風光,悠悠沅水繞城而過,繪就了縣城白沙“水在城中,城中有水”的神筆;悠久的歷史文化,神奇的辛女巖敘說著辛女的傳奇。
近年來,瀘溪縣大力實施“工業強縣、產業富民、環境創優、民生改善”發展戰略,借助平臺優勢,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全力打造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平臺,高起點規劃建設了瀘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稱瀘溪高新區)。
瀘溪高新區原名瀘溪縣武溪工業園,籌建于2005年,2006年正式成立管委會,2012年晉升為省級工業高新區,2016年晉升為省級高新區。
培育新興產業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瀘溪作為湘西老工業基地,通過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突出抓好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加快傳統產業轉移升級,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錳鋅作為瀘溪的傳統產業,產值占據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2011年以來,為緩和節能減排、環保壓力,瀘溪縣通過關停與整合,2017年,全縣錳、鋅企業產值占比降為27.6%。
為了在產業轉型上做文章、下猛力,瀘溪縣對低效益的工業項目,采取廠內嫁接、自主招商等措施,通過新上項目、轉型轉產、盤活經營,使“兩高一低”的礦產加工等傳統產業成功向高性能復合材料、電子等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轉軌。目前,已上新興產業項目5個,2017年創造產值6億多元。
充分利用鋁、錳等優勢產業,通過多種招商方式,引進關聯下游產品生產企業21家,拉長產業鏈條、延伸產業外延、壯大產業集群、整體提高了企業市場的競爭力。同時為扶持企業發展、強化生產要素的集中配置、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瀘溪縣出臺了財政補貼、科技創新、廠房租讓等配套扶持政策。
目前,瀘溪新型工業化得到了長足發展,至2017年末,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達14家,高新技術企業由空白增加到11家。2017年12月被省授牌湖南省(瀘溪)高性能復合材料特色產業園。
優化營商環境 加快本地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了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形成投資洼地,瀘溪縣注重發揮政策疊加效應,出臺配套扶持政策,加快機制體制改革,實施“一戰式”服務,并成立招商促進委員會,選聘“招商顧問”,圍繞產業規劃,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對項目進行審核、把關,實現精準招商。
園區通過領導帶頭抓、全員招商方式,并根據結合產業規劃、產業轉移和資本運作的最新動態,實現產業園區化。根據高新區發展戰略和藍圖,建立健全人才引進數據庫,實行“招商與招才”“引財與引智”并舉,實現人才引領產業、產業聚集人才的良性互動,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近三年來,瀘溪高新區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共計156.61億元,稅收7.8億元。吸納就業1.14萬人,其中貧困人口3500人。
大力實施創新引領 推進承接產業轉移優質發展
為切實提振實體經濟、推進脫貧攻堅,更好地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為區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瀘溪高新區將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強化與高校合作,探索新的創新合作體制與機制,共同建立產業研究院或產業學院,推動協同創新。
同時,園區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經濟轉型升級、構建新型政務服務等為重點,大力實施創新引領,精準精細招商引資,促進本土民營經濟內源發展,實現內源和外源發展的平衡,推進產業合理有序轉移,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上實現產業升級,真正把本地經濟做大做強,把高新區早日建成承接產業轉移的‘領頭雁’。
“力爭成為中南地區規模較大的綠色新材料產業基地。”瀘溪高新區負責人田熙學表示,為搶抓承接產業轉移機遇,園區實施五年計劃,到2022年,園區企業突破100家,園區產值突破200億元,年稅收突破8億元,帶動當地勞動力轉移就業突破2.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