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成都高新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成效
來源:未知 日期:2019-01-16 點擊:次
2018年1-11月,324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3155.4億元,增長19.1%;全年兌現政策扶持資金42億元,降低企業稅收負擔120億元以上,實現“僅跑一次”事項687項……這些數據,顯示出成都高新區2018年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效。作為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四川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自貿試驗區核心區,成都高新區抓住成都市“深化改革開放,聚力創新發展”和成都天府空港新城規劃建設等重大機遇,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破除無效供給、培育發展新動能、降低成本補齊短板,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全年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升。
政策“組合拳” 降低企業成本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做好“減法”,降低企業成本負擔。2018年,成都高新區打出政策“組合拳”,先后制定出臺《<關于支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實施細則》《關于構建生物產業生態圈(產業功能區)促進生物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圍繞主導產業和發展要素保障,降低實體經濟經營、時間、稅收、人才等成本,扶持企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全年兌現政策扶持資金42億元以上,累計降低企業稅收負擔120億元以上。
同時,成都高新區出臺《成都高新區政務服務“僅跑一次”改革方案》《餐飲業“首證通”行政審批改革推廣實施方案》,積極推行行政審批改革,降低行政審批時間成本,實現了“僅跑一次”事項687項。其中,在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中,將“多評合一”審批時限壓縮至11個工作日,在全市率先推進“區域評估”改革,將工程建設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涉及的行政許可、市政公用服務等總用時控制在100個工作日以內;在餐飲業真正實現“一證通關”, 最快1天就能辦好,大幅節約經營者審批時間。
此外,成都高新區全面清理涉企收費,降低企業稅費成本。2018年共清理規范涉企收費文件8個。其中,涉及企業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有12項,每年可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3.66億元;涉及企業政府性基金共計6項,每年可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2.58億元。
創新驅動 加速新舊動能轉化
2018年,成都高新區深化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以創新驅動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為經濟增長培育新動能,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加速。
2018年,成都高新區先后出臺《成都高新區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工作方案(2017-2020)》《成都高新區加快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積極推進航空電子及機載設備、航空零部件、無人機、信息安全等領域研發制造型企業及研發基地項目建設,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加快。
同時,成都高新區推動金融服務創新,開拓企業融資新路徑。打造以“盈創動力”為代表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投融資服務;完善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為方向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成功開發股改貸、期權貸等創新型政策性貸款產品;形成涵蓋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產業投資基金等在內的股權投資服務體系。創新雙創扶持政策,基本建成涵蓋“實體店+海外店+網絡店”的高新技術服務超市體系。截至目前,已聚集科技中介服務機構290余家,高新技術服務超市交易1900余次。
在新經濟領域,成都高新區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六大新經濟形態,構建具有高新特色的新經濟產業體系,為成都高新區供給側結構改革提供升級版“芯片”。2018年1-11月,成都高新區新經濟屬性企業共有267家,實現總產值3033億元,增長19.4%,實現增加值增長10.9%。
統籌規劃 公共供給能力顯著提升
2018年以來,成都高新區加強公共服務統籌規劃,完善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創新發展、資源環境等支撐能力,社會事業、城市建設、生態環境等三大領域的公共供給能力顯著提升。
成都高新區全年開工建設52所中小學、11所幼兒園,投入1.3億元改善教學條件,為困難學生發放資助金2400萬元;加快推進健康城市建設,中國醫學科學院附屬整形外科醫院西南分中心落戶高新,四川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高新醫院項目取得實質進展;著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高品質高效率完成府城大道延伸段、桂溪生態公園等海綿城市項目建設。
在交通環境方面,2018年成都高新區構建低碳交通體系,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模式,新開公交線路38條,優化調整公交線路23條,投入使用新能源公交車518輛,全年預計完成充電樁建設480個。此外,還推廣了“智慧停車”平臺,建成智慧停車場試點點位3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