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加快打造國內一流特色化創新型特色園區
來源:未知 日期:2019-01-18 點擊:次
高新區(新市區)搶抓烏昌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重大機遇,正以自創區建設帶動引領發展,加快打造國內一流特色化創新型特色園區。
1月12日,高新區(新市區)召開雙創載體工作會議,對2019年的雙創載體工作進行安排。
會議提出,高新區(新市區)將繼續從搭建平臺、政策支持、科技引領等多方面給予創新創業大力支持,進一步構建多層次、成體系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激發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
搭建雙創載體
孵化載體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支撐平臺。
近年來,高新區(新市區)整合建設不同類型的創新載體,提高孵化載體運營機構的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拓展創新主體發展空間,園區雙創載體建設呈現新局面。
絲路精創眾創空間為創業者提供集活動聚合、培訓輔導、媒體驅動、投資驅動、地產思維、產業鏈服務、綜合創業生態體系等七種模式為一體的支撐體系。搭建了創新創業技術服務平臺、新疆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業務服務平臺等平臺,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一站式、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服務。
作為新疆首批眾創空間,絲路精創運營三年多來,累計239家企業和團隊入孵,大部分都是科技驅動型。
絲路精創眾創空間只是高新區(新市區)雙創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高新區(新市區)加強引進優質創業項目,探索依靠投資孵化好項目的形式,增加投資收入,增強服務載體自身造血功能;將眾創空間發展成為培育科技型“小巨人”企業的主要陣地,將孵化器發展成為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的主要陣地,將加速器發展成為培育獨角獸企業發展前景好的初創型企業的主要陣地,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
高新區(新市區)現有國家級眾創空間5家(全疆占比21.7%),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全疆占比33.3%);自治區級眾創空間10家(全疆占比20%),自治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6家(全疆占比26%)。
強化政策扶持
從剛開始科技型企業的逐個引入,到孵化平臺的建設和園區定位的明確,再到五項科技新政的出臺和《關于大力扶持科技型企業發展促進創新創業的若干意見(試行)》等層層利好政策的陸續推出,高新區(新市區)不遺余力地打造專業化、精準化的特色雙創載體。
2017年6月,高新區(新市區)被國務院批復為全國第二批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
高新區(新市區)還加大對人才引進培育的支持力度,為雙創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組織參加各類人才交流活動,廣泛對接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到區內創新創業,形成吸引人才集聚的強大磁場。
創新創業是軀體,資金是“血液”。
高新區(新市區)建立從種子期到成長期的全周期科技金融鏈,將金融血液更多、更快注入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同時搭建“政銀保擔企”平臺,將政府、金融機構、融資擔保公司與民營企業的合作落到實處,切實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難題。
新疆紫晶川梭高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農業領域科學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公司總經理張世澤說,“政銀保擔企”平臺是一個很好的資源整合平臺,目前該企業正通過這個平臺爭取融資。希望通過該平臺,能夠解決企業今年預計的1800萬元的融資,來滿足企業在生物科技深加工能力上的擴張和市場推廣這兩方面的需求。
加強科技引領
為了加快區內眾創空間的建設,高新區(新市區)根據產業特點和自身優勢,依托生物醫藥、電子商務、信息科技等產業建立多個孵化器,設立了層次多、功能全、適應廣的創新創業平臺。
高新區(新市區)搭建了全疆首個雙創信息平臺——“絲路科創”云平臺。該平臺整合集成各類服務資源和創新要素,為創新主體搭建低成本、便利化、一站式、交互式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眾創空間也利用自建、合作共建等形式,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打通創業服務中間環節,實現“互聯網+創業服務”。
高新區(新市區)科技局局長劉東偉說,該區將繼續培育優秀的創客和團隊,轉化好的創新成果,通過雙創平臺打造一批優秀的科技型企業、王牌企業;并完善服務機制,解決初創型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今年的烏魯木齊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加快推進烏昌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
高新區(新市區)區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區長劉俊說,作為獲批的全國第20個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新市區)也將站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深入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在強化服務、優化雙創生態、厚植雙創沃土等方面精準發力,打造富有生命力和充滿活力的“雙創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