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高新區新聞 >

國家高新區30年:三次創業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未知 日期:2019-03-26 點擊:

  30年來,有的國家高新區走過“一次創業”和“二次創業”階段,目前正闊步邁向“三次創業”;有的國家高新區還處于“一次創業”向“二次創業”轉型的發展階段。總的看,全國“168+1”國家高新區正處于一次創業、二次創業和三次創業同步并存發展的新階段。
  
  國家高新區的由來
  
  中國高新區的成立要追溯到1985年。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強調應當按照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對科學技術體制進行堅決的有步驟的改革。并提出在全國選擇若干智力資源密集的地區,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興產業開發區。
  
  此后,原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聯合全國多個學術部門和地方政府組織開展了關于在中國建設高新區的研究,篩選出我國有智力密集優勢的省市并提出在這些有智力密集優勢的省市建設國家高新區的建議。
  
  1988年5月,國務院批準設立第一家國家高新區——北京中關村高新區;同年8月,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開始實施。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明確列入火炬計劃的重要內容。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88年成為了中國國家高新區建設和發展的元年。
  
  此后1991年和1992年國務院分兩次集中批復了全國共51家國家高新區建設,形成了早期國家高新區的群體建設規模;2007年之后,國務院在全國范圍內分不同階段和不同批次又陸續批復了新的國家高新區建設;尤其是2012年后,國務院批復國家高新區建設的速度進一步加快,這使得30年來國家高新區的隊伍和規模不斷發展壯大。時至今日,經國務院批復建設的國家高新區數量已達169家。
  
  高新區的三次創業
  
  回顧這30年的歷史,國家高新區建設過程大致可劃分為3個階段。
  
  1、一次創業階段(1988—2000年)
  
  第一階段是2000年之前,也稱為一次創業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正值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幕開啟,國家工業基礎薄弱和高技術產業基本空白是當時的現實國情。因此,各地的國家高新區基本上走的都是“先工業”的發展道路。
  
  這階段高新區建設的主要著眼點是聚集生產要素,建設路徑主要是打造園區開展生產的硬條件(如“七通一平”)和招商引資,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快速形成產業基礎和經濟規模。
  
  總體而言,這階段高新區建設實際表現為“工業園”或工業聚集區的建設,其內涵和形態都主要呈現出工業園的特征。
  
  在“一次創業”時期,以無錫高新區、廈門火炬高新區等為代表,主要通過大力招商引資實現了快速壯大。無錫高新區積極引入新加坡資源等海外資源,培育發展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等先進產業。
  
  廈門火炬高新區組建了高效的招商服務中心,20世紀90年代先后引進了ABB、戴爾等跨國公司,為產業起飛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力量,2003年成為全國第一個每平方公里創工業產值百億元的高新區。
  
  2、二次創業階段(2001—2010年)
  
  第二階段是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即國家高新區的二次創業階段。在此階段,伴隨中國加入WTO,首批建設的國家高新區普遍具備了一定經濟基礎和產業實力。但同時,國家經濟的崛起對高新區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一次創業階段對招商引資和工業企業聚集的過度重視,使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高新區的內生發展和內涵發展等建設初衷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這也使得一次創業階段高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大多處于加工制造的價值鏈低端,有“軀體”無“頭腦”的園區形態是當時高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此,國家科技部于2001年在武漢召開工作會議,適時提出了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的口號,并提出二次創業的高新區建設要重點推進“五個轉變”。二次創業階段高新區核心強調的是要注入科技要素,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創新應是高新區發展不能偏離的根本。
  
  由此,經歷過一次創業的高新區在二次創業階段普遍加強了對高新區科技內涵的強調,包括引進研發機構和科教資源、營造園區的知識氛圍和搭建創新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建設孵化器等,這就使得高新區開始真正走向了“科技工業園”的發展內涵和目標定位。
  
  就整體而言,國家高新區產業二次創業的主要目標更多轉向于促進產業的價值鏈升級和以技術創新為本的內涵發展。正是由于強化內生增長,2008年,54個國家高新區營業總收入突破6.6萬億元,較2007年增長20.0%,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了經濟穩定器的作用。
  
  在“二次創業”時期,蘇州工業園區、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等是營造創新環境,實現轉型升級的有力踐行者。
  
  蘇州工業園區在緊抓全球制造業轉移機遇,吸引電子信息制造和機械裝備制造領域跨國公司入駐,形成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之后,又積極推進園區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打造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集聚24所國內外院校和400余家研發機構;開展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引進一批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成立中小企業發展中心,有效整合政府政策服務、科技中介服務等各類資源;同時圍繞納米、生物醫藥、云計算三大新興產業構建了集“政府服務、創新創業平臺、產業資本、高端人才”于一體的產業生態圈。
  
  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圍繞本地產業轉型創新需求,持續加大創新投入,針對性地引進創新資源,搭建了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研究院等20余個高水平創新創業平臺,通過高端要素資源的集聚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3、三次創業階段(2011年至今)
  
  2010年代是國家高新區建設第三個階段,也是國家高新區的三次創業階段。在此時期,國際國內的大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首先,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臨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發展轉變。其次,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內經濟因為生態環境、市場競爭等因素,面臨愈來愈迫切的轉型要求。
  
  此外,隨著新技術革命的持續發酵,互聯網技術及理念從零售領域向工業制造、健康、教育、交通等深入滲透,新技術革命與我國大規模市場以及政治經濟領域的全面改革交匯融合,引發了眾多新業態新模式,國家高新區發展也面臨著新一輪的機遇和困惑。
  
  2013年,《國家高新區率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共同宣言》的發表,正式吹響了國家高新區第三次創業的號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本質內涵也是高新區的新階段、新創業。
  
  伴隨主流高新區普遍的產城融合發展和作為新型城市(區)的形態存在,主流高新區正越來越呈現出局域“創新經濟體”的特征和形態。
  
  從目前發展形態來看,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圳高新區、杭州高新區等成為國家高新區“三次創業”的樣本。
  
  以杭州高新區為例,通過“人才+資本+平臺”的資源組合方式、“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產業鏈”的協同創新方式、“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小鎮”的平臺建設方式,構建了集產業鏈、投資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于一體的創新創業生態。
  
  杭州高新區實施“5050計劃”集聚創新人才;持續深化與中科院、浙江大學以及國內外知名院校的合作;堅持政府引導下的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民間資本、中介機構、投資機構興辦各類孵化器;建立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充分發揮資本的紐帶力、耦合力作用,完善股權、債權、產權相結合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重視培育和發展社會網絡,促進企業家投資聯盟、眾創聯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不斷壯大;出臺“1+X”政策,對領軍企業、成長型企業、科技型初創企業分別制定扶持措施,率先完成“五證合一”商事登記改革、制訂 “黃金十二條”,不斷釋放政策紅利。
  
  杭州高新區(濱江)已形成企業不斷衍生、成長的內生增長機制,凝聚了以浙商系、高校系、海歸系和阿里系為代表的創新創業“新四軍”,打造了千億級智慧經濟產業,信息經濟規模占GDP的81.9%,以不到浙江省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培育了全省十分之一的高新技術企業,并在全國軟件企業百強榜占據8席。
  
  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勢頭強勁
  
  自1988年國務院批準設立第一家國家高新區以來,到2018年5月,全國國家高新區已形成“168+1”的大格局,“+1”是指蘇州工業園區2007年納入國家高新區管理序列,但仍屬于商務部主管的經濟技術開發區。
  
  國家高新區從無到有,由少至多,在探索中前行,在創新中崛起,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中堅力量。世界第一個U盤,中國第一臺超級計算機、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傳輸系統、第一個即時通信軟件、第一部國產手機、第一款中文搜索引擎、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個量子通信衛星……均誕生在國家高新區。
  
  截至2017年年底,國家高新區(不含2018年2月新晉級的12家國家高新區)工業總產值達20.3萬億元,匯聚5.2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國高企總數的近四成,全國一半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聚集于國家高新區,集聚的研究院所2900多家、各類大學800多所,企業技術中心11000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350多個。
  
  在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中,96家誕生于國家高新區,形成了以中關村、深圳、杭州等為代表的全球創新高地,誕生了一批以小米、華為、阿里巴巴等為代表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新技術大公司。
  
  同時,新業態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國家高新區持續涌現。中關村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杭州的網絡信息產業、武漢東湖的光電子信息、上海張江的生物醫藥和集成電路等若干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
  
  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虛擬現實、網絡安全等新業態飛躍式發展。在關鍵前沿技術開發、重大產品與裝備制造、國際技術標準創制等方面涌現出一大批高端技術和產品,帶動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目前,國家高新區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增長極。數據顯示,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從1991年的87.3億元,增長到2017年30.7萬億元;2001年國家高新區GDP總和2855.4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到2017年GDP總和達到9.52萬億元,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5%。
  
  從研發投入看,2017年高新區企業研發投入占全國企業研發投入比例達到45.1%;企業R&D投入強度(R&D經費內部支出/營業收入)達到2.01%,與我國上市公司2017年的平均研發投入強度(約2.2%)相當;企業R&D人員全時當量占全國企業的近一半;高新區內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機構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二。創新產出成果豐碩,2017年企業獲得國內發明專利授權9.3萬件,占全國企業的46.3%;創新產出效率遠超全國,萬人發明專利申請數、授權數和擁有數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倍以上。
  
  不過整體來看,各省份國家高新區群體差異明顯,整體呈現“東強西弱”的特點。報告數據顯示:北京、廣東、上海、江蘇4省市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領跑,第一梯隊的省份全部歸屬于東部地區,第四梯隊的省份全部歸屬于西部地區。不過西部地區高新區增長率攀升較快,由2016年的第四位升至2017年的第二位。
  
  另外,國家高新區在吸引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方面與硅谷地區相比依然存在差距。2017年硅谷地區風險投資額達到140億美元,同比增長69%。而2017創投機構年對國家高新區企業的風險投資總額共計3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6%。高新區風險投資總額僅相當于硅谷地區的39.3%,泛硅谷地區的22.1%。反映出國家高新區整體創新創業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
  
  同時,與過去30年相比,新時代高新區的建設面臨更新和更大的挑戰。首先是歷經30年的高速發展,高新區與新常態下的國民經濟一樣面臨傳統需求空間飽和、資源環境約束加大、新增長動力不足等問題;其次是全球經濟競爭關系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中國經濟和產業的發展將遭遇越來越大的來自競爭對手的遏制;更為重要的是全球技術經濟范式正處在新舊交替之際,新的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無從追循,而不論中國經濟的新常態發展和新的全球經濟關系重塑,都是置身在這種新的發展場景或新技術經濟范式之下。這些,都是新時代高新區建設要破解的重大命題。
  
  重慶國家高新區發展情況
  
  高新技術及其相關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為了順應這種潮流及趨勢,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各個城市都競相建立高新技術開發區,力爭搶占高新產業發展制高點。
  
  過去,重慶市僅有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個國家高新區,如今,不僅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璧山、永川、榮昌也成功升級為國家高新區,還新增璧山、潼南、豐都等9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布局建設各類創新園區已經達到41個。
  
  1、重慶高新區
  
  重慶高新區于1991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是首批27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2016年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納入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范圍。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4.1億元、增長5.6%,戰略性新興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4.3%、6.5%。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重慶高新區創新創業氛圍濃厚,設立西南首個科技要素交易中心,擁有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等7家科研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重慶新型高端研發機構等市級及以上研發平臺112個,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24家、全市第一;高新技術企業、市級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市級科技型企業分別增至260家、68家、626家,累計上市和掛牌新三板20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3件、為全市的3.6倍;新認定高新技術產品228個,新增市級及以上科技獎勵16項,高新技術企業新增量和總量均全市領先。
  
  另外,重慶高新區R&D(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了4.7%,不僅遠超全市平均水平(1.95%),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18%)。
  
  目前,重慶高新區正在探索“一區多園”管理模式,拓展發展空間布局,打造重慶高新區“升級版”,規劃建設重慶科學城;依托渝西片區產業發展優勢,重慶還在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化、產業高新化,統籌布局建設國家高新區和市級高新區。
  
  2、璧山高新區
  
  璧山高新區于2015年9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成立,是全市第二個國家級高新區。高新區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入園企業1056家,規上工業企業243家,其中10億級企業就達30多家。
  
  近年來,璧山高新區大力推動智能裝備、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產業集群發展。先后獲得“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 “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互聯網+’協同制造示范區”“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等國字號名片,成功納入重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建設區范圍,成為全國第一批智能化工業園區之一,納入國家科技部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單位。
  
  2017年,璧山高新區轄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4.8%;工業增加值增長14.8%。智能裝備、信息技術、生命健康三大主導產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提高到89.1%,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45%,研發投入占比達到4.4%。
  
  去年上半年,璧山高新區規上工業產值323.4億元,同比增長13.7%;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2.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2.9億元,同比增長11%,其中工業投資完成124.4億元,同比增長5.6%。
  
  目前,璧山高新區成立了人工智能、總部開發、智能裝備、生命健康4個商務代表小組,從“拼政策”向“產業鏈招商”“資本招商”“專業招商”和“敲門招商”轉變。2010年以來,該區已成功引進得潤電子、眾泰汽車等項目500余個,總投資接近1200億元。
  
  3、榮昌高新區
  
  榮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前身為重慶榮昌工業園區,于2002年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2006年經國家發改委審核認定為省級開發區。2016年3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高新區,2018年3月,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首個以農牧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區。
  
  榮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轄板橋、廣富、榮隆組團,構建起“一區三園”的空間格局,規劃面積17.05平方公里,已建成12.5平方公里。
  
  通過多年發展,榮昌高新區已形成智能裝備制造、食品醫藥、輕工陶瓷和農牧高新產業為主導的“3+1”產業集群。按照規劃,榮昌高新區將建設中國現代農牧科技高地、成渝城市群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榮昌創新創業主戰場,打造中國現代農牧高新產業發展示范區。
  
  按照規劃,榮昌高新區將建設中國現代農牧科技高地、成渝城市群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榮昌創新創業主戰場,打造中國現代農牧高新產業發展示范區。
  
  4、永川高新區
  
  永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面積為1.39平方公里,由鳳凰湖、港橋、三教、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等4個產業園組成。在獲批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之前,永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剛剛成功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還是中科協授予的“創新驅動示范區”。目前永川正在大力培育發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制造產業等六大百億級產業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的國家級高新區正迎來重大發展機遇。3月21日,科技部與重慶市政府在渝舉行2019年部市工作會商會議,并簽訂新一輪部市工作會商制度議定書。
  
  根據《議定書》,雙方將共推重慶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布局建設,其中包括加強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支持重慶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建設一批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
  
  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技部將重點支持重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創新政策先行先試,加強創新資源優化整合,培育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更好地發揮國家自創區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在現有的國家高新區基礎上,進一步支持重慶有條件的高新區以升促建,升級為國家高新區,打造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
  
  此外,今后兩年,科技部將重點支持重慶依托重慶醫科大學建設省部共建超聲醫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重慶交通大學建設省部共建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以重大科技創新基地為載體,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度。


 

主頁 > 新聞中心 > 高新區新聞 >

國家高新區30年:三次創業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9-03-26 來源:未知 點擊:

  30年來,有的國家高新區走過“一次創業”和“二次創業”階段,目前正闊步邁向“三次創業”;有的國家高新區還處于“一次創業”向“二次創業”轉型的發展階段。總的看,全國“168+1”國家高新區正處于一次創業、二次創業和三次創業同步并存發展的新階段。
  
  國家高新區的由來
  
  中國高新區的成立要追溯到1985年。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強調應當按照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對科學技術體制進行堅決的有步驟的改革。并提出在全國選擇若干智力資源密集的地區,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興產業開發區。
  
  此后,原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聯合全國多個學術部門和地方政府組織開展了關于在中國建設高新區的研究,篩選出我國有智力密集優勢的省市并提出在這些有智力密集優勢的省市建設國家高新區的建議。
  
  1988年5月,國務院批準設立第一家國家高新區——北京中關村高新區;同年8月,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開始實施。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明確列入火炬計劃的重要內容。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88年成為了中國國家高新區建設和發展的元年。
  
  此后1991年和1992年國務院分兩次集中批復了全國共51家國家高新區建設,形成了早期國家高新區的群體建設規模;2007年之后,國務院在全國范圍內分不同階段和不同批次又陸續批復了新的國家高新區建設;尤其是2012年后,國務院批復國家高新區建設的速度進一步加快,這使得30年來國家高新區的隊伍和規模不斷發展壯大。時至今日,經國務院批復建設的國家高新區數量已達169家。
  
  高新區的三次創業
  
  回顧這30年的歷史,國家高新區建設過程大致可劃分為3個階段。
  
  1、一次創業階段(1988—2000年)
  
  第一階段是2000年之前,也稱為一次創業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正值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幕開啟,國家工業基礎薄弱和高技術產業基本空白是當時的現實國情。因此,各地的國家高新區基本上走的都是“先工業”的發展道路。
  
  這階段高新區建設的主要著眼點是聚集生產要素,建設路徑主要是打造園區開展生產的硬條件(如“七通一平”)和招商引資,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快速形成產業基礎和經濟規模。
  
  總體而言,這階段高新區建設實際表現為“工業園”或工業聚集區的建設,其內涵和形態都主要呈現出工業園的特征。
  
  在“一次創業”時期,以無錫高新區、廈門火炬高新區等為代表,主要通過大力招商引資實現了快速壯大。無錫高新區積極引入新加坡資源等海外資源,培育發展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等先進產業。
  
  廈門火炬高新區組建了高效的招商服務中心,20世紀90年代先后引進了ABB、戴爾等跨國公司,為產業起飛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力量,2003年成為全國第一個每平方公里創工業產值百億元的高新區。
  
  2、二次創業階段(2001—2010年)
  
  第二階段是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即國家高新區的二次創業階段。在此階段,伴隨中國加入WTO,首批建設的國家高新區普遍具備了一定經濟基礎和產業實力。但同時,國家經濟的崛起對高新區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一次創業階段對招商引資和工業企業聚集的過度重視,使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高新區的內生發展和內涵發展等建設初衷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這也使得一次創業階段高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大多處于加工制造的價值鏈低端,有“軀體”無“頭腦”的園區形態是當時高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此,國家科技部于2001年在武漢召開工作會議,適時提出了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的口號,并提出二次創業的高新區建設要重點推進“五個轉變”。二次創業階段高新區核心強調的是要注入科技要素,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創新應是高新區發展不能偏離的根本。
  
  由此,經歷過一次創業的高新區在二次創業階段普遍加強了對高新區科技內涵的強調,包括引進研發機構和科教資源、營造園區的知識氛圍和搭建創新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建設孵化器等,這就使得高新區開始真正走向了“科技工業園”的發展內涵和目標定位。
  
  就整體而言,國家高新區產業二次創業的主要目標更多轉向于促進產業的價值鏈升級和以技術創新為本的內涵發展。正是由于強化內生增長,2008年,54個國家高新區營業總收入突破6.6萬億元,較2007年增長20.0%,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了經濟穩定器的作用。
  
  在“二次創業”時期,蘇州工業園區、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等是營造創新環境,實現轉型升級的有力踐行者。
  
  蘇州工業園區在緊抓全球制造業轉移機遇,吸引電子信息制造和機械裝備制造領域跨國公司入駐,形成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之后,又積極推進園區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打造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集聚24所國內外院校和400余家研發機構;開展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引進一批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成立中小企業發展中心,有效整合政府政策服務、科技中介服務等各類資源;同時圍繞納米、生物醫藥、云計算三大新興產業構建了集“政府服務、創新創業平臺、產業資本、高端人才”于一體的產業生態圈。
  
  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圍繞本地產業轉型創新需求,持續加大創新投入,針對性地引進創新資源,搭建了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研究院等20余個高水平創新創業平臺,通過高端要素資源的集聚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3、三次創業階段(2011年至今)
  
  2010年代是國家高新區建設第三個階段,也是國家高新區的三次創業階段。在此時期,國際國內的大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首先,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臨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發展轉變。其次,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內經濟因為生態環境、市場競爭等因素,面臨愈來愈迫切的轉型要求。
  
  此外,隨著新技術革命的持續發酵,互聯網技術及理念從零售領域向工業制造、健康、教育、交通等深入滲透,新技術革命與我國大規模市場以及政治經濟領域的全面改革交匯融合,引發了眾多新業態新模式,國家高新區發展也面臨著新一輪的機遇和困惑。
  
  2013年,《國家高新區率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共同宣言》的發表,正式吹響了國家高新區第三次創業的號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本質內涵也是高新區的新階段、新創業。
  
  伴隨主流高新區普遍的產城融合發展和作為新型城市(區)的形態存在,主流高新區正越來越呈現出局域“創新經濟體”的特征和形態。
  
  從目前發展形態來看,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圳高新區、杭州高新區等成為國家高新區“三次創業”的樣本。
  
  以杭州高新區為例,通過“人才+資本+平臺”的資源組合方式、“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產業鏈”的協同創新方式、“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小鎮”的平臺建設方式,構建了集產業鏈、投資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于一體的創新創業生態。
  
  杭州高新區實施“5050計劃”集聚創新人才;持續深化與中科院、浙江大學以及國內外知名院校的合作;堅持政府引導下的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民間資本、中介機構、投資機構興辦各類孵化器;建立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充分發揮資本的紐帶力、耦合力作用,完善股權、債權、產權相結合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重視培育和發展社會網絡,促進企業家投資聯盟、眾創聯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不斷壯大;出臺“1+X”政策,對領軍企業、成長型企業、科技型初創企業分別制定扶持措施,率先完成“五證合一”商事登記改革、制訂 “黃金十二條”,不斷釋放政策紅利。
  
  杭州高新區(濱江)已形成企業不斷衍生、成長的內生增長機制,凝聚了以浙商系、高校系、海歸系和阿里系為代表的創新創業“新四軍”,打造了千億級智慧經濟產業,信息經濟規模占GDP的81.9%,以不到浙江省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培育了全省十分之一的高新技術企業,并在全國軟件企業百強榜占據8席。
  
  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勢頭強勁
  
  自1988年國務院批準設立第一家國家高新區以來,到2018年5月,全國國家高新區已形成“168+1”的大格局,“+1”是指蘇州工業園區2007年納入國家高新區管理序列,但仍屬于商務部主管的經濟技術開發區。
  
  國家高新區從無到有,由少至多,在探索中前行,在創新中崛起,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中堅力量。世界第一個U盤,中國第一臺超級計算機、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傳輸系統、第一個即時通信軟件、第一部國產手機、第一款中文搜索引擎、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個量子通信衛星……均誕生在國家高新區。
  
  截至2017年年底,國家高新區(不含2018年2月新晉級的12家國家高新區)工業總產值達20.3萬億元,匯聚5.2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國高企總數的近四成,全國一半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聚集于國家高新區,集聚的研究院所2900多家、各類大學800多所,企業技術中心11000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350多個。
  
  在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中,96家誕生于國家高新區,形成了以中關村、深圳、杭州等為代表的全球創新高地,誕生了一批以小米、華為、阿里巴巴等為代表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新技術大公司。
  
  同時,新業態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國家高新區持續涌現。中關村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杭州的網絡信息產業、武漢東湖的光電子信息、上海張江的生物醫藥和集成電路等若干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
  
  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虛擬現實、網絡安全等新業態飛躍式發展。在關鍵前沿技術開發、重大產品與裝備制造、國際技術標準創制等方面涌現出一大批高端技術和產品,帶動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目前,國家高新區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增長極。數據顯示,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從1991年的87.3億元,增長到2017年30.7萬億元;2001年國家高新區GDP總和2855.4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到2017年GDP總和達到9.52萬億元,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5%。
  
  從研發投入看,2017年高新區企業研發投入占全國企業研發投入比例達到45.1%;企業R&D投入強度(R&D經費內部支出/營業收入)達到2.01%,與我國上市公司2017年的平均研發投入強度(約2.2%)相當;企業R&D人員全時當量占全國企業的近一半;高新區內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機構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二。創新產出成果豐碩,2017年企業獲得國內發明專利授權9.3萬件,占全國企業的46.3%;創新產出效率遠超全國,萬人發明專利申請數、授權數和擁有數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倍以上。
  
  不過整體來看,各省份國家高新區群體差異明顯,整體呈現“東強西弱”的特點。報告數據顯示:北京、廣東、上海、江蘇4省市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領跑,第一梯隊的省份全部歸屬于東部地區,第四梯隊的省份全部歸屬于西部地區。不過西部地區高新區增長率攀升較快,由2016年的第四位升至2017年的第二位。
  
  另外,國家高新區在吸引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方面與硅谷地區相比依然存在差距。2017年硅谷地區風險投資額達到140億美元,同比增長69%。而2017創投機構年對國家高新區企業的風險投資總額共計3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6%。高新區風險投資總額僅相當于硅谷地區的39.3%,泛硅谷地區的22.1%。反映出國家高新區整體創新創業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
  
  同時,與過去30年相比,新時代高新區的建設面臨更新和更大的挑戰。首先是歷經30年的高速發展,高新區與新常態下的國民經濟一樣面臨傳統需求空間飽和、資源環境約束加大、新增長動力不足等問題;其次是全球經濟競爭關系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中國經濟和產業的發展將遭遇越來越大的來自競爭對手的遏制;更為重要的是全球技術經濟范式正處在新舊交替之際,新的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無從追循,而不論中國經濟的新常態發展和新的全球經濟關系重塑,都是置身在這種新的發展場景或新技術經濟范式之下。這些,都是新時代高新區建設要破解的重大命題。
  
  重慶國家高新區發展情況
  
  高新技術及其相關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為了順應這種潮流及趨勢,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各個城市都競相建立高新技術開發區,力爭搶占高新產業發展制高點。
  
  過去,重慶市僅有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個國家高新區,如今,不僅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璧山、永川、榮昌也成功升級為國家高新區,還新增璧山、潼南、豐都等9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布局建設各類創新園區已經達到41個。
  
  1、重慶高新區
  
  重慶高新區于1991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是首批27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2016年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納入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范圍。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4.1億元、增長5.6%,戰略性新興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4.3%、6.5%。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重慶高新區創新創業氛圍濃厚,設立西南首個科技要素交易中心,擁有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等7家科研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重慶新型高端研發機構等市級及以上研發平臺112個,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24家、全市第一;高新技術企業、市級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市級科技型企業分別增至260家、68家、626家,累計上市和掛牌新三板20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3件、為全市的3.6倍;新認定高新技術產品228個,新增市級及以上科技獎勵16項,高新技術企業新增量和總量均全市領先。
  
  另外,重慶高新區R&D(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了4.7%,不僅遠超全市平均水平(1.95%),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18%)。
  
  目前,重慶高新區正在探索“一區多園”管理模式,拓展發展空間布局,打造重慶高新區“升級版”,規劃建設重慶科學城;依托渝西片區產業發展優勢,重慶還在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化、產業高新化,統籌布局建設國家高新區和市級高新區。
  
  2、璧山高新區
  
  璧山高新區于2015年9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成立,是全市第二個國家級高新區。高新區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入園企業1056家,規上工業企業243家,其中10億級企業就達30多家。
  
  近年來,璧山高新區大力推動智能裝備、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產業集群發展。先后獲得“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 “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互聯網+’協同制造示范區”“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等國字號名片,成功納入重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建設區范圍,成為全國第一批智能化工業園區之一,納入國家科技部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單位。
  
  2017年,璧山高新區轄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4.8%;工業增加值增長14.8%。智能裝備、信息技術、生命健康三大主導產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提高到89.1%,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45%,研發投入占比達到4.4%。
  
  去年上半年,璧山高新區規上工業產值323.4億元,同比增長13.7%;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2.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2.9億元,同比增長11%,其中工業投資完成124.4億元,同比增長5.6%。
  
  目前,璧山高新區成立了人工智能、總部開發、智能裝備、生命健康4個商務代表小組,從“拼政策”向“產業鏈招商”“資本招商”“專業招商”和“敲門招商”轉變。2010年以來,該區已成功引進得潤電子、眾泰汽車等項目500余個,總投資接近1200億元。
  
  3、榮昌高新區
  
  榮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前身為重慶榮昌工業園區,于2002年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2006年經國家發改委審核認定為省級開發區。2016年3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高新區,2018年3月,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首個以農牧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區。
  
  榮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轄板橋、廣富、榮隆組團,構建起“一區三園”的空間格局,規劃面積17.05平方公里,已建成12.5平方公里。
  
  通過多年發展,榮昌高新區已形成智能裝備制造、食品醫藥、輕工陶瓷和農牧高新產業為主導的“3+1”產業集群。按照規劃,榮昌高新區將建設中國現代農牧科技高地、成渝城市群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榮昌創新創業主戰場,打造中國現代農牧高新產業發展示范區。
  
  按照規劃,榮昌高新區將建設中國現代農牧科技高地、成渝城市群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榮昌創新創業主戰場,打造中國現代農牧高新產業發展示范區。
  
  4、永川高新區
  
  永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面積為1.39平方公里,由鳳凰湖、港橋、三教、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等4個產業園組成。在獲批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之前,永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剛剛成功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還是中科協授予的“創新驅動示范區”。目前永川正在大力培育發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制造產業等六大百億級產業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的國家級高新區正迎來重大發展機遇。3月21日,科技部與重慶市政府在渝舉行2019年部市工作會商會議,并簽訂新一輪部市工作會商制度議定書。
  
  根據《議定書》,雙方將共推重慶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布局建設,其中包括加強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支持重慶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建設一批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
  
  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技部將重點支持重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創新政策先行先試,加強創新資源優化整合,培育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更好地發揮國家自創區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在現有的國家高新區基礎上,進一步支持重慶有條件的高新區以升促建,升級為國家高新區,打造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
  
  此外,今后兩年,科技部將重點支持重慶依托重慶醫科大學建設省部共建超聲醫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重慶交通大學建設省部共建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以重大科技創新基地為載體,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 蜜桃视频插满18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无码| 国产xxxxx在线观看| 天堂在线中文网www| а天堂中文在线官网|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色欲综合视频天天天综合网站| 性色av无码中文av有码vr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精品毛片乱码1区2区3区|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av区波多野结衣|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四区麻豆文化传媒|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日本在线 | 中文| 午夜福利视频合集1000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乱国产| 日本高清www午色夜在线视频|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无码| 蜜桃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西西4444www大胆无码| 日本欧美大码a在线观看| 8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扒开她的内裤把她摸出水口述| 亚洲精品夜夜夜| 国产老肥熟xxxx|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老熟妇仑乱视频一区二区| 无码囯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av色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曰韩无码无遮挡a级毛片| 亚洲乱码无人区卡1卡2卡3|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欧美成人精品手机在线| 国产乱子伦| 亚洲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