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高新區新聞 >

2021年國家高新區綜合發展與數據分析報告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1-16 點擊: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世界競爭格局加速重構。我國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反復,這些變化都深刻改變了全球政治、經濟和人們的生活。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帶來的挑戰,火炬中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工作格局。國家高新區堅定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高新區發展“高”和“新”的囑托,按照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進一步構建高質量科技創新創業孵化載體,進一步培育壯大科技創新企業,進一步推動和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進一步營造良好的金融政策環境,進一步推進開放創新與協同合作,打造形成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和開放高地。目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活躍期,科技創新范式發生深刻變革,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成為重要趨勢,應用導向、場景驅動成為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新模式。國家高新區將把握躍升發展機遇,主動迎接挑戰,強化原始創新,努力成為支撐高水平和科技自立自強的第一方陣。
 
  本報告根據2021年度全國169家國家高新區年度統計數據,對高新區的現狀和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內容供參考。本報告中因小數取舍而產生的誤差均未做配平處理。
 
  一、國家高新區整體保持高質量發展
 
  (一)克服困境,經濟持續發展
 
  2021年,全國169家高新區共有18.2萬家企業納入統計,較上年同比增長9.8%。國家高新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營業收入495096.1億元、工業總產值293432.8億元、凈利潤35862.0億元、實際上繳稅費21267.5億元、出口總額5212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7%、14.5%、17.8%、14.2%和16.5%(參見圖1)。國家高新區經濟擺脫2020年疫情影響,迎來較大恢復。
 
  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的園區生產總值占所在城市GDP比重達到50%以上的為10家,30%以上的為34家,比重達到20%以上的為61家;國家高新區內企業實際上繳稅費總額為21267.5億元,占全國稅收收入(172730.5億元)比重達12.3%。國家高新區在經濟規模總量上持續支撐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地方區域經濟動能持續優化升級。
 
  國家高新區在穩住經濟基本盤的同時,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改善。2021年,國家高新區納入統計企業共實現營業利潤40701.1億元,營業利潤增長18.7%;其中,服務業企業全年實現營業利潤12303.6億元,較上年增長4.0%。園區企業的營業利潤率、增加值率和工業增加值率分別為8.2%、20.2%和22.3%,較上年同期略有增加(參見圖2)。
 
  (二)綠色低碳,提高生產效率
 
  國家高新區堅持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式,促進生產效率不斷提升,人均享有的社會經濟資源和成果持續維持在較高水平。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人均創造價值有升有降,其中人均工業總產值、人均實際上繳稅費較上年有所回落。2021年,國家高新區人均營業收入、人均工業總產值、人均凈利潤、人均上繳稅費、人均出口總額分別為197.5萬元、117.1萬元、14.3萬元、8.5萬元、20.8萬元(參見表1)。2021年,國家高新區勞動生產率為40.9萬元/人,是全國全員勞動生產率(14.6萬元/人)的2.8倍,國家高新區依然是全國經濟效率的高地。
 
  國家高新區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走創新、協調、綠色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了從科技價值到經濟價值,再到社會價值的轉變,持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成為園區的普遍形態。根據國家高新區問卷調查顯示,國家高新區平均綠化覆蓋率達到41.3%,森林覆蓋率平均為29.1%;且超過91.1%的國家高新區出臺了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政策(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把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放在高新區建設的突出位置。169家國家高新區中超過50%的高新區獲得國際或國內認證機構評定認可的ISO14000環境體系認證。國家高新區積極推動園區企業節能降耗,2021年,國家高新區工業企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為0.403噸標準煤,平均能耗較2020年繼續降低。國家高新區堅持宜居宜業發展理念,著力提升綜合承載力,調查問卷顯示,國家高新區PM2.5低于50的天數平均為256.7天,空氣質量排前20位的國家高新區PM2.5低于50的天數均在350天以上(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
 
  (三)開放協同,主動融入全球
 
  國家高新區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深遠影響以及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挑戰,國家高新區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發展,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國家倡議,通過產品國際化、要素國際化和組織國際化并行,搭建國際技術轉移服務平臺,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發展體系,高新區國際貿易拓展能力、全球創新資源集聚能力和企業創新的國際競爭力逐漸增強。據調查問卷顯示,77.5%的國家高新區出臺了國際化發展政策,已經開啟國際化戰略布局(樣本量N=169)。
 
  國家高新區鼓勵企業積極開拓和利用國際市場,加快調整和優化企業出口貿易結構,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品和技術服務出口。從總量上看,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出口規模穩中有升,同比增長16.5%;高新區企業出口總額占營業收入的比重10.5%,占比較2020年持平;國家高新區出口總額占全國外貿出口(貨物及服務出口242783.0億元)的比重達到21.5%,較2020年下降1.0個百分點。同時,國家高新區出口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國家高新區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為32247.2億元,技術服務出口總額3394.3億元,分別較2020年同比增長19.4%、16.4%。國家高新區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占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63266.0億元)比重為51.0%,占比較上年提升0.6個百分點;國家高新區企業實現技術服務出口總額占全國服務出口(25435.0億元)比重為13.3%,較2020年占比降低了1.8個百分點;高新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技術服務出口占高新區出口總額比重分別為61.8%和6.5%(參見圖3)。國家高新區通過調整和優化出口貿易結構等形式,不斷提升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水平和層級,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技術服務出口表現出較好發展勢頭。
 
  國家高新區通過集聚、整合和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持續加強科技開放合作,國際一流研發機構和海外高層次創新人才云集國家高新區。國家高新區積極鼓勵跨國公司設立研發機構,加強外資研發機構的技術溢出,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內共有外資研發機構4568家,這些外資研發機構成為高新區有效配置國際創新資源的重要平臺。國家高新區吸納大量海外高層次人才創辦、經營企業,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企業從業人員中有留學歸國人員24.5萬人、外籍常住人員7.0萬人、引進外籍專家1.6萬人。由于疫情影響,只有留學歸國人員較上年保持較快增長,同比增長16.6%,引進外籍專家比2020年上升1%、外籍常住人員較上年下降1.7%。169家國家高新區中共有留學生創辦企業5.7萬家,較2020年同比增長5.0%。
 
  國家高新區積極整合國際資本,企業通過在境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等方式吸引大量國際資金。2021年,國家高新區實際利用外資金額7015.8億元,較2020年同比增長65.0%,占全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1493.6億元)的比重為61.0%,占比較2020年大幅度提升;企業海外上市融資股本為2813.5億元,較2020年同比上升80.4%,其中,內資控股企業海外上市融資股本為2093.0億元,占高新區全部企業海外上市融資股本的74.4%,內資控股企業海外上市融資繼續保持強勁勢頭。
 
  國家高新區引導企業開展境外投資,鼓勵企業建立海外分支機構,支持企業通過獲取境外知識產權、境外收購等方式,培育國際化品牌,幫助企業塑造全球競爭優勢。2021年,國家高新區納入統計企業共實現對外直接投資額2344.2億元,較2020年同比上升62.8%,占全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7332億元)比重達32.0%。國家高新區企業不斷加快國際化步伐,“走出去”成為高新區企業搶抓發展機遇的一條重要路徑。高新區企業通過加大科技研發與創新,將越來越多的高新區特色優質資源輸出到國外市場,打開了國際渠道。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共設立境外營銷服務機構7193家,設立境外研究開發機構2282家,設立境外生產制造基地2726家,其中當年在境外設立的分支機構1653家。
 
  國家高新區大力促進企業國際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支持企業申請境外專利、注冊商標。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企業擁有境外授權專利21.9萬件,其中授權境外發明專利18.9萬件,擁有境外注冊商標14.5萬件,共有309家企業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其中,內資控股企業擁有境外專利17.5萬件,擁有境外注冊商標11.6萬件,共有268家內資控股企業參與形成國際標準的制定,內資控股企業境外知識產權數量占全部企業的比重均超過70%(參見表2)。
 
  二、國家高新區綜合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一)健全體系,創新創業縱深發力
 
  國家高新區持續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不斷優化各類服務機構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創新創業“科技屬性”,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持續優化,有效推動新時期科技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越來越多的國家高新區或所在市政府出臺了支持鼓勵創新創業的相關政策(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國家高新區在創業孵化、促進企業創新、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和便利的硬件設施環境等方面為園區創新主體提供了較好的服務,取得顯著成效。
 
  經過幾年的建設發展,眾創空間已經成為國家高新區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緊密對接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經歷了數量爆發式增長后,國家高新區內的眾創空間開始進入提質增效發展階段。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擁有3990家眾創空間,其中科技部備案的眾創空間1185家。近五年來國家高新區眾創空間年均增長22.1%,眾創空間的持續發展為創客提供全方位、全要素的服務,逐漸形成了創業服務機構的集聚效應和大眾創新創業的規模優勢。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內納入統計的眾創空間共計2206家,提供創業工位46.1萬余個,當年服務的創業團隊和創業企業13.9萬個,吸納就業61.4萬人,其中吸納應屆畢業大學生就業8.2萬人。2206家眾創空間服務人員數量達到2.4萬人,服務收入和投資收入達36.2億元,當年有2.6萬家服務的創業團隊注冊成立為企業。高新區內眾創空間為2.9萬家企業和團隊提供了技術支持服務,常駐創業團隊和企業目前共擁有有效知識產權23.9萬項,其中發明專利3.8萬項。
 
  國家高新區具有創業孵化和內生增長的先天基因,在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面具有絕對的先天優勢。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內共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815家,占到國家級孵化器總數的57.8%;科技企業加速器972家。國家高新區內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總面積分別為8781.6萬平方米和7767.6萬平方米(參見圖4)。國家高新區持續集聚和積累創新創業要素資源,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為各類創業主體注入了鮮活動力。統計數據顯示,納入統計的684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內共有在孵企業5.5萬家,其中當年新增在孵企業1.4萬家,累計畢業企業7.1萬家。815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內在孵企業從業人員83.4萬人,較2020年增長5.8萬人;當年吸納應屆畢業生7.2萬人,占從業人員比重的8.9%。
 
  國家高新區積極落實和創新促進創業服務平臺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2021年,97.1%的國家高新區對眾創空間等新型雙創平臺開展政府購買服務、無償資助或提供業務獎勵等直接支持政策,促進雙創平臺建設發展(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為促進創業孵化的發展,國家高新區還通過財政資金支持、稅收減免優惠等政策支持雙創平臺建設,92.3%的國家高新區設立了用于扶持創業投資機構的資金,其中45.3%用于創業引導基金(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內納入統計的684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共獲得各級財政資助資金29.0億元,由于疫情原因,孵化器獲得財政資助資金出現較大漲幅,較上年增長16.5%;平均每家孵化器獲得各級財政資助資金409.0萬元,較上年有所下降。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內共計285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當年享受孵化器稅收優惠政策,當年共享受免稅金額2.7億元,較上年增長12.5%。
 
  國家高新區持續加強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建設,園區創業孵化能力提升,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內建設302家大學科技園,其中國家大學科技園115家,占全國總數的97.1%;各類生產力促進中心510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113家,占全國總數(247家)的45.7%;技術轉移機構2364家,其中國家技術轉移機構318家,占全國總數(425家)的74.8%。此外,國家高新區進一步強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整合政府和社會資源,為企業提供創業指導、人力資源、法律服務、金融服務等全方位立體化的服務,加強對企業成長的支撐。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內共有人才服務機構9485家;會計師事務所3035家;審計事務所2098家;律師事務所3500家;稅務機構1267家;知識產權服務機構14889家,其中專利服務機構5663家,商標事務所9817家。
 
  (二)人才匯聚,人才高地逐步建立
 
  作為典型的智力密集園區,國家高新區不斷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通過人才激勵、產業支持、科研支持等措施,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為園區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據調查問卷顯示,100%的國家高新區建立了靈活的引進人才政策(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包括對高層次人才創業給予辦公用房補貼、公租房配租和房租補貼,其子女在戶口、教育等方面享受綠色通道;對海外人才落戶創業給予相應的啟動資金、股權投資等;96.4%的國家高新區結合園區自身產業特點和發展方向建立了專項人才計劃;同時,國家高新區不斷健全完善園區人文環境建設和城市服務功能,為招人聚才提供保障,超過90%的國家高新區引入了優質教育資源、三甲醫院,并提供便利的商業服務設施和文化娛樂場所(數據來源:問卷調查;樣本量N=169)。優厚的待遇也是國家高新區企業留住人才的手段之一,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平均工資為17.6萬元,較2020年同比名義增長13.3%,分別為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10.7萬元)的1.6倍和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6.3萬元)的2.8倍。
 
  國家高新區以優厚政策聚攏人才、以優質服務留住人才,始終堅持以高標準招人聚才與立體化培育人才并舉,逐步建立起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成為全國的創新人才高地。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563.4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總數的22.5%,占比較2020年提高0.9個百分點;高新區企業中專業技術人員733.0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總數的29.2%。從業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數為1026.5萬人、R&D人員276.6萬人、R&D人員全時人員數為215.7萬人,分別較2020年同比增長8.9%,減少6.6%和4.4%。相較于高新區從業人員5.1%的增長速率,可以看出,高學歷人才和科技活動人員的增長速率高于從業人員的平均增速(參見圖5),國家高新區的從業人員隊伍整體的結構不斷優化。2021年,國家高新區每萬名從業人員中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為743.5人年,是全國每萬名從業人員中R&D人員(76.6人年)的9.7倍。96.4%的國家高新區都在積極培養技術創新支持人才,包括科技創業(風險)管理人才、技術評估人才、技術經紀人才、知識產權服務人才等(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
 
  國家高新區在促進就業、維護社會穩定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21年底,全國高新區內企業年末從業人員2506.8萬人,較上年同比增長5.2%;當年新增從業人員461.8萬人,其中當年吸納高校應屆畢業生80.0萬人,較上年增加7.3萬人,國家高新區企業成為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
 
  (三)配置提升,創新力度不斷增強
 
  國家高新區不斷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逐步建立起政府、企業、社會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體系,保障國家高新區科技創新投入資金持續增長。
 
  國家高新區通過不斷加大政府科技資金投入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調動社會多元化資金投入創新。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財政科技撥款總額達1437.9億元,占高新區財政支出比例達到15.3%,占全國財政科技支出比重達14.2%。國家高新區大力支持創新創業,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提供多方位的科技金融服務支持,2021年,國家高新區用于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達到702.2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9.8%,其中,用于創新券的資金達23.5億元;用于支持創業風險投資的資金1117.1億元,用于支持擔保機構的資金552.3億元;同時,國家高新區不斷優化資金使用途徑,其中用于支持創新創業服務機構發展的資金達到89.8億元,用于支持創新創業人才的資金達到131.9億元,用于吸引和支持大學及研發機構的資金達到381.4億元。
 
  國家高新區有效利用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及研發投入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和引導企業增加創新投入,激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2021年,國家高新區內企業通過各項優惠政策共享受稅收減免4991.3億元,較2020年企業享受稅收減免規模增加958.4億元;其中,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1414.4億元、享受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1455.5億元、技術轉讓所得稅減免9.6億元,此三項稅收減免較上年同比分別增長8.7%、45.5%和減少11.1%。企業使用來自政府部門的科技活動資金用于企業科技活動的金額為817.9億元,較上年同比減少2.3%。
 
  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的18.2萬家企業研發活動經費內部支出20571.4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8.8%;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10359.1億元(參見圖6),較上年同比增長12.7%,占全國企業R&D經費支出的48.1%;國家高新區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園區生產總值(GDP)比例為6.6%,是全國研發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4%)的2.7倍。可見國家高新區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處于較高水平。
 
  (四)資源共享,科技經濟融通發展
 
  國家高新區持續聚焦科技創新需求,不斷加強科技供給,積極探索傳統研發機構與市場經濟有效對接的途徑,通過搭建協同創新平臺有效集成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實現資源的深度共享和優勢互補,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國家高新區中集聚的眾多大學機構、科研院所和相關國家級研究機構,為搭建園區創新平臺提供知識載體和技術源頭。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內共有各類大學1257所;研究院所4466家,其中國家或行業歸口的研究院所110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844個,其中國家認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77個。國家高新區累計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含省部共建)386個、包括分中心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超過27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527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數量占全國的比重均超過70%。
 
  國家高新區積極推動企業技術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市場化創新服務機構的發展建設。一方面,具有較強市場優勢的企業技術中心數量迅速擴大,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擁有各類企業技術中心接近1.8萬家,其中經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包含分中心)999家,占全國企業技術中心(1744家,包含分中心)的57.3%,另一方面,具有“研發、孵化、服務和投資”四位一體功能、“實體化、資本化、國際化”特征明顯的新型研發機構呈現持續發展,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新型產業技術研發機構必將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內具有各類新型產業技術研發機構2712家,其中省級及以上新型產業技術研發機構1365家。這些新型研發機構的快速發展預示了我國科研機構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為破解我國科研與市場對接“兩張皮”問題提供了寶貴路徑,必將對我國區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乃至國家創新體系的演化產生深遠影響。
 
  國家高新區通過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技術轉移機構建設,推動企業與各類創新要素的合作與交流,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價值化。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內共有生產力促進中心510個,其中國家級113個;各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805個,其中國家級174個;累計建成技術轉移機構2364個,其中經認定的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318個。國家高新區積極開展科技項目活動委托與合作。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內企業委托外單位開展科技活動的經費支出為2730.1億元,占全年企業科技活動費用的11.3%;其中,委托境內研究機構支出372.6億元、委托境內高等學校支出66.9億元、委托境內企業支出1934.9億元、委托境外機構支出289.7億元。
 
  (五)碩果累累,創新產出高質高量
 
  在創新驅動的時代背景下,知識產權作為創新的主要成果和載體,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國家高新區歷來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利用,積極構建法治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國家高新區逐步成為全國專利產出最豐碩的區域之一。2021年,全國169家國家高新區中有87家高新區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認定為試點(或示范)園區,占全部園區總數的51.5%,另有21家高新區成為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調查問卷顯示,97.6%的高新區出臺了專門的知識產權激勵和保護政策,且有87.0%的國家高新區實施專利授權的后補貼政策(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用以鼓勵和保護園區內的創新成果產出。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當年專利申請數量為104.6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53.1萬件,申請國內發明專利數45.7萬件,占全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總量(142.8萬件)的32.0%;當年專利授權數76.1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3.7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20.0萬件,占全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58.6萬件)的34.1%;國家高新區內企業擁有有效專利370.7萬件,其中擁有發明專利為121.9萬件,擁有境內發明專利103.0萬件,占全國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227.3萬件)的45.3%。與2020年相比,各類型專利產出量增長率均約在12%以上(參見圖7)。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企業申請PCT國際專利約3.5萬件,占我國PCT國際專利申請受理數(6.8萬余件,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的50.8%,申請歐美日專利3.2萬件,歐美日專利授權數約2.5萬件。
 
  國家高新區人均專利產出量持續增長,專利成果產出效率穩步提升。2021年,國家高新區萬名從業人員當年專利申請數為417.3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211.7件;萬名從業人員當年專利授權數303.6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為94.7件;萬名從業人員擁有有效專利1478.9件,其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486.2件,通過比較可以看出,2019年以來,國家高新區企業萬名從業人員專利和發明專利的申請、授權、擁有數量均呈現增長態勢(參見表3)。同時,國家高新區的發明專利萬人產出量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萬名從業人員發明專利的申請、授權、擁有數量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0倍、10.2倍和10.1倍;高新區申請、授權發明專利、發明專利擁有量在全部專利中占比均高于全國整體水平,分別是全國相應比重的1.7倍、2.1倍、1.4倍(參見圖8)。隨著國家高新區研發投入強度的持續加強,研發投入帶來的創新產出也日益明顯。2021年,國家高新區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專利產出,除授權發明專利外,近三年各類型專利的億元研發投入產出量均有所增長。
 
  國家高新區各類型知識產權競相發展,企業品牌建設成效突出。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企業擁有軟件著作權185.8萬件,其中當年獲得軟件著作權35.8萬件;擁有集成電路布圖2.4萬件,其中當年獲得集成電路布圖5350件。與2020年相比,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的擁有量分別增長28.0%、22.4%。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擁有植物新品種2731件,其中當年獲得植物新品種341件;擁有國家一類新藥品種493件,其中當年獲得39件;擁有國家一級中藥保護品種46件,其中當年獲得11件;高新區每萬人擁有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植物新品種分別為741.1件、9.5件和1.1件。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擁有注冊商標138.1萬件,其中當年新增注冊商標數19.8萬件,較2020年增長31.1%;每萬人擁有注冊商標為551.1件,較2020年提高91.2件/萬人。
 
  國家高新區在實現創新經濟價值方面成效顯著,所構建的區域創新系統較好地推動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實現。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企業新產品產值達到97960.2億元,新產品實現銷售收入102137.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4%和15.8%,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29.9%。國家高新區企業技術合同交易非常活躍,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認定登記的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達到10283.3億元,占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37294.3億元)比重為27.6%。
 
  三、國家高新區企業創新活力持續顯現
 
  (一)多元融資,助力企業拓展渠道
 
  國家高新區積極吸納和培育各類金融機構,打造科技金融全產業鏈,為區內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渠道,催化和完善高新區資本市場,加速推進科技與資本的深度融合。
 
  國家高新區通過設立并引進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更好地為科技創新服務。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內共有銀行6035家,其中科技支行823家;擔保公司1765家;小額貸款公司1466家;科技融資租賃公司1788家;科技金融服務機構6759家。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共有創業風險投資機構9469家,平均每家高新區擁有56家,企業當年獲得創業風險投資機構的風險投資額共計3619.2億元,與2020年同比增長92.8%。
 
  2021年,國家高新區內共有上市企業主體2081家,較2020年增加397家。按上市地點對169家高新區內的上市公司主體進行劃分,在境內上市1744家,占比83.9%,在境外上市337家,占比16.1%。境內上市的1744家企業上市市場分布為:深交所主板(含B股)上市451家,創業板上市516家,上交所主板(含B股)上市483家,科創板上市252家,北交所上市42家;境外上市的337家企業主要上市市場分布為:香港235家,納斯達克57家,紐約交易所30家,新加坡3家,其他境外地區市場總計12家(參見圖9)。
 
  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企業的實收資本(股本)共計136501.7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1.2%。其中:企業上市融資股本11391.4億元,較上年同比下降2.3%;企業海外上市融資股本2813.5億元,較上年同比上升80.4%。2021年,國家高新區內的內資控股企業實收資本(股本)104127.2億元,企業上市融資股本9467.8億元,企業海外上市融資股本2093.0億元,占高新區企業總體的比重分別為76.3%、83.1%和74.4%。
 
  (二)營造氛圍,充分激發市場活力
 
  隨著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持續優化和完善,國家高新區創業活動持續活躍,創業主體日趨多元化,創新含量不斷提高,創新創業創造已經成為國家高新區的價值導向和生活方式。2021年,超過88%的國家高新區建立了創業投資引導機制,超過91%的國家高新區出臺了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的專項政策。2021年,國家高新區依然把舉辦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活動作為培育創新創業氛圍的重要抓手,進而帶動園區企業和人員深入參與創新創業發展。2021年,超過78%的國家高新區直接舉辦或承辦創新創業賽事活動,另有36家高新區積極推薦園區企業參賽;平均每家國家高新區舉辦創新創業活動229場次、開展創業教育和培訓107場次。國家高新區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活動,培育創新創業氛圍,促進園區企業或人員參與雙創發展。超過49%的國家高新區形成大學生創業、科研人員創業、留學歸國人員創業、大企業高管離職創業及連續創業、返鄉就業人員創業等五類創業并存的活躍氛圍(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
 
  2015-2021年,國家高新區當年新增注冊企業數持續提升(參見圖10)。2021年,全國169家高新區共有工商注冊企業428萬余家,其中當年新注冊企業約88.6萬家,當年新注冊企業占工商注冊企業總數的20.7%,受到疫情影響,當年新注冊企業占比較2020年下降0.1個百分點,但依然保持較高比重。高新區當年新注冊企業中有24.6萬余家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型企業,占當年新注冊企業的27.8%。169家國家高新區納入火炬統計的2021年當年注冊企業共有688家,實現營業收入547.2億元,戶均營業收入7953.5萬元;企業年末從業人員共計6.3萬人,平均每家新注冊企業創造就業崗位超過91個。
 
  小微企業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堅定基礎,也是促創業、保就業、活躍市場的生力軍,已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國家高新區持續涌現和極度活躍的創業企業群體,持續為高新區小微企業隊伍補充新的血液,形成了大中小微型企業比例相對適宜的企業規模布局。按照國家統計局關于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型標準對上報火炬統計數據的企業進行分析,小微企業仍是高新區企業的主體,占比超過總量的80.0%,據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國家高新區有大型企業6041家、中型企業22204家、小型企業102228家、微型企業51068家,占比分別為3.3%、12.2%、56.3%、28.1%,與2020年相比基本持平(參見圖11)。
 
  (三)加強引導,培育壯大創新企業
 
  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一直是國家高新區推動創新發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國家高新區已經形成了有效支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企業群體。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集聚高新技術企業11.6萬家,其中近11.5萬家上報統計數據,占全國上報統計數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32.4萬家)的35.5%,占園區入統企業總數(18.2萬家)的63.2%,較2020年增長3.1個百分點。高新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凈利潤、實際上繳稅費、出口總額分別為270428.2億元、168287.1億元、22444.4億元、10218.4億元、30267.7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占園區企業經濟體量的比重均超過48%,特別是凈利潤占比達到62.6%(參見圖12)。高新技術企業始終把創新牢牢抓住,在國家高新區的創新能力建設和創新成果產出方面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斷引領國家高新區企業的創新發展。2021年,占高新區內企業總數63.2%的高新技術企業在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占園區企業總體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的比重均超過75%,多個指標占比超過80%(參見表5)。
 
  以瞪羚企業為代表的高成長企業逐漸成為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新引擎,持續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瞪羚企業科技創新動力強勁,持續帶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國家高新區而言,爆發式成長的瞪羚企業逐步取代了傳統工業經濟的大型企業,成為各個高新區創新發展的新名片。調查顯示,2021年共有124家國家高新區實施了瞪羚企業培育計劃,占比73.4%(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為切實突顯瞪羚企業的高成長性和創新能力,2021年,國家高新區瞪羚企業篩選標準將科技活動經費占比提升至5%,2021年,國家高新區納入統計的企業中,2854家高成長企業入選國家高新區瞪羚企業。
 
  (四)優勢突出,規模企業效益顯現
 
  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企業31家,較2020年增加6家;超過百億元企業685家,較2020年增加103家;超過十億元企業6445家,占企業總數的3.5%;超過億元企業37188家,占企業總數的20.5%(參見圖13)。
 
  國家高新區億元以上規模企業的經濟體量龐大,經濟效益表現突出。2021年,國家高新區內營業收入超過億元的企業共計實現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凈利潤、上繳稅費和出口總額分別為467744.8億元、276554.8億元、35654.1億元、20059.2億元、50483.7億元,占高新區整體的比例均超過94%(參見表6),也就是說,企業數量占比五分之一的上億企業貢獻了園區94%以上的經濟規模。同時,2021年,國家高新區內上億元企業的凈利潤率和凈資產收益率為7.6%和11.7%,分別高于高新區企業平均水平0.4和1.3個百分點。
 
  國家高新區上市企業實力強大,經濟效率效益領先發展。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共有1684家上市企業主體,占高新區企業總數的1.0%,但上市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占國家高新區的比例均超過11%,上市企業經濟規模占比是數量占比的10倍以上。上市企業的人均營業收入、人均工業總產值、人均凈利潤、人均上繳稅費、人均出口總額分別為205.4萬元/人、121.5萬元/人、21.6萬元/人、9.2萬元/人、20.1萬元/人,各項人均指標均高于園區企業總體的人均指標(參見表7);上市企業的凈利潤率為10.5%,高于高新區企業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
 
  四、國家高新區產業向高端邁進
 
  (一)勢頭迅猛,高技術產業駛上快車道
 
  國家高新區自創建以來,始終堅持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使命,不斷加快推動產業發展的多樣化和高端化,已經建設為產業高地。以高技術制造業①(注:由于微信公眾號后臺無注解角標功能,此處顯示異常,下同)和高技術服務業②共同構成的高技術產業已經成為國家高新區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中屬于高技術產業的企業達101257家,占高新區企業總數的55.8%;從業人員達1150.1萬人,占高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45.9%。2021年高技術產業創造的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凈利潤、上繳稅費和出口總額分別為177031.8億元、96702.5億元、16651.3億元、6713.2億元和33211.5億元,占高新區總體經濟指標的比重均超過30%,其中高技術產業出口總額占比重達63.7%(參見表8)。
 
  注解:①高技術制造業的劃分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為基礎,指國民經濟行業中R&D投入強度(即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相對較高的制造業行業,包括: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信息化學品制造等6大類。和高技術服務業
 
  ②高技術服務業的劃分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為基礎,指采用高技術手段為社會提供服務活動的集合,包括: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服務、檢驗檢測服務、專業技術服務業中的高技術服務、研發設計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知識產權及相關法律服務、環境監測及治理服務和其他高技術服務(實際沒有第9類)等9大類。
 
  2021年,國家高新區高技術產業中屬于高技術制造業的企業為20578家,占高新區統計企業的12.4%,較2020年下降0.5個百分點;屬于高技術服務業的企業共計69551家,占高新區統計企業的42.1%,較2020年上升2.8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企業數量為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數量的三倍多。從主要經濟指標來看,高技術制造業依然在經濟總量方面占據絕對力量,特別是高技術服務業的產業特性決定了其出口總額要遠低于高技術制造業;從增長率來看,高技術服務業增長更快,除出口總額外,主要指標增速均高于高技術制造業(參見圖14)。國家高新區在調結構、轉方式等方面的效果日益凸顯,高技術服務業正在成長為支撐高新區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特色鮮明,主導產業集聚集群化
 
  國家高新區在推動產業集聚上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道路。以打造產業鏈條為最終目標,通過各地的發展特色和發展基礎,國家高新區積極布局,科學規劃,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提升,發展產業屬性相關、形態互動、發展過程互補的創新性產業集群,在維持原有企業數量的同時,不斷促進新企業產生,同時打造專業品牌,培育了一批創新型企業和特色高新技術企業,最終推動產業鏈邁向價值鏈的中高端。
 
  調查問卷顯示,全部國家高新區均制定了明確的產業規劃,且大多數高新區都建立了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產業促進機構(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符合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的產業范疇將國家高新區的企業進行產業劃分,選取高技術制造業、服務業中營業收入最大的產業作為高新區的主導產業,結果顯示,2021年,國家高新區高技術制造業/服務業的主導產業主要集中10大類別,其中,高技術制造業中以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為主導產業的高新區最多,共68家;高技術服務業中以信息服務為主導產業的國家高新區最多,共38家(參見圖15)。
 
  對各國家高新區主導產業的營業收入進行計算得出該高新區內高技術制造業或高技術服務業的聚集度③,2021年聚集度超過50%④的國家高新區為17家,較2020年增加1家;超過30%的國家高新區為48家,超過20%的高新區達到67家均較2020年有所增長;其中有23家高新區的高技術產業與園區整體營業收入比例超過50%,有103家高新區的主導產業營業收入與園區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比例超過50%。結果顯示,國家高新區產業集聚度持續上升,產業整體邁向高端,園區產業生態系統更加完善,產業引領和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得到提升。
 
  注解:③產業聚集度是反映國家高新區高技術制造業或高技術服務業的產業集聚程度;本文通過兩個維度考察:第一是該國家高新區主導產業營業收入與園區全部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的比例;第二是該國家高新區高技術產業與園區整體營業收入的比例。
 
  ④如果某高新區產業聚集度超過50%,則該高新區主導產業營業收入與園區全部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的比例、高技術產業與園區整體營業收入的比例均需超過50%。
 
  同時,國家高新區的主導產業在部分地區有趨同的趨勢,不考慮只有一家國家高新區的省份,2021年的數據顯示江蘇省、廣東省、湖北省等地多家高新區的主導產業相同(參見表9),證明國家高新區的政策引導具有頂層設計,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地理因素限制。
 
  (三)效益提升,產業價值鏈邁向中高端
 
  2021年,國家高新區通過科學的產業規劃、高效的政策引導促進園區產業健康發展,國家高新區重點發展研發投入強度較高的高技術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2021年,國家高新區內高技術產業的凈利潤率為9.4%,高于高新區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其中,屬于高技術制造業的企業平均凈利潤率為7.4%,屬于高技術服務業的企業平均凈利潤率11.3%。六類高技術制造業和八類高技術服務業分類中,共有8個類別的高技術產業利潤率高于高新區平均水平,其中,醫藥制造、信息服務、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檢驗檢測服務的利潤率超過10%,檢驗檢測服務的利潤率高達16.5%(參見圖16)。
 
  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企業技術收入為69199.7億元,較2020年同比增長17.6%;技術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4.0%,較2020年提高0.3個百分點;從結構上看,服務性技術收入占到技術收入的85%以上,其中技術轉讓收入1815.3億元,占技術收入比重為2.6%,技術承包收入9207.5億元,占技術收入比重為13.3%,技術咨詢與服務收入為44538.1億元,占技術收入比重為64.4%,接受委托研究開發收入為3894.9億元,占技術收入比重為5.6%。(參見圖17)。
 
  五、國家高新區分化發展顯露特異性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優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布局,推進國家高新區轉型升級,開展區域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打造區域創新示范引領高地。鼓勵和支持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大先行先試力度,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國家高新區圍繞做實做好“高”和“新”兩篇文章,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力度,促進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的優化配置,完善創新服務和產業培育體系。科技部注重加強對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的統籌謀劃,及時進行政策總結評估,加快成熟試點政策向全國推廣。科技部火炬中心堅持對國家高新區開展考核評價,進行分類發展指導,全面推進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新型科技園區和創新型特色園區等三類園區建設,深化不同園區分類指導,發揮好三類園區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為引導新升級高新區加快發展,火炬中心組織實施了新升級國家高新區“創新驅動、戰略提升”行動,緊抓新升級國家高新區的發展機遇,堅定創新發展思路,科學制定園區發展思路和產業發展戰略,適應新常態發展,努力在“以升促建”過程中實現趕超跨越。
 
  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10家)包括: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深圳、成都、西安、杭州、蘇州工業園區、合肥和廣州加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行列;
 
  創新型科技園區(18家)包括:天津、長春、大慶、常州、無錫、蘇州、寧波、廈門、濟南、青島、淄博、濰坊、威海、鄭州、洛陽、長沙、中山、寶雞;
 
  創新型特色園區(29家)包括:石家莊、保定、包頭、大連、南京江寧、江陰、無錫宜興環保園、武進、昆山、常熟、泰州、蚌埠、煙臺、安陽、襄陽、宜昌、荊門、株洲、湘潭、佛山、惠州、江門、南寧、桂林、柳州、瀘州、昆明、安康、烏魯木齊。
 
  (一)引領示范,自創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創新發展的一項戰略舉措,是依托于國家高新區建設基礎,進一步探索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徑。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依托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啟了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發展之路。“十三五”期間,國家自創區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先行先試力度,聚焦科技自立自強,不斷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新路徑。截至2021年,國務院共批復建設23個國家自創區,涉及全國61個城市,涵蓋66個國家高新區。各地國家自創區及所在省市政府結合地方實際,大膽探索適應本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需求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基層首創精神,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金融、人才引進和培養、包容審慎監管等方面開展政策創新和先行先試,一系列含金量高、突破力度大的創新政策陸續出臺。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積極發揮改革創新“試驗田”的作用,探索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雙輪驅動”的先行先試政策,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國家自創區及所在省市已發布創新政策近5000條。一批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成果已經推廣到全國,充分發揮了改革試驗田作用,成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為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覆蓋范圍逐步構建起由點到線再到面、從東到中再到西的全方位、立體化布局。各地區也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切入點和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在組織保障、政策支持、重大項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隨著自由貿易試驗區向縱深拓展,多個區域出現自由貿易試驗區與自主創新示范區疊加的局面,部分園區擁有自創區和自貿區兩大“金字招牌”,迎來一系列發展機遇,這些園區以自創和自貿“雙自聯動”,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實施先行先試政策,推動人才、資本、技術、知識等多要素資源聯動,加強產學研、內外資、政社企的多主體協同,促進科技、金融、貿易、產業融合,著力打造國際化循環、全球化配置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促進制度創新、開放創新、金融創新、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區域發展質量與效益。2021年,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共實現營業收入360063.5億元、工業總產值192718.1億元、凈利潤25559.8億元、上繳稅費15075.2億元、出口總額40089.1億元,分別占169家國家高新區的72.7%、65.7%、71.3%、70.9%、76.9%,是國家高新區的中堅力量。(參見圖18)。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支持創新投入、新興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處于較高水平。2021年,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高新區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17.7%,比169家國家高新區財政科技撥款比高2.4個百分點,超過2010年財政科技撥款占比(8.8%)的2.0倍。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和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等稅收優惠力度持續加大,截至2021年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共有26484家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累計享受高企所得稅減免額達1110.8億元;共有34319家企業享受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政策,累計享受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額達1082.1億元;另有310家企業享受技術轉讓所得稅減免政策,累計享受技術轉讓所得稅減免額達8.2億元。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匯聚大量高新技術企業,截至2021年底,參與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61家國家高新區內納入火炬統計的高新技術企業共計8.2萬家,占全部國家高新區入統高新技術企業(11.5萬家)的71.3%,占全國入統高企(32..4萬家)的25.3%;21家自創區內高企實現營業收入184303.9億元,占自創區全部入統企業營業收入比重56.5%。龐大的高新技術企業群體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分類指導,三類園區戰略提升各具特色
 
  經過30多年的建設發展,國家高新區數量達到一定規模,鑒于國家高新區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發展水平,科技部火炬中心加強對國家高新區的分類指導。加快“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建,積極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打造全球性創新極和新興產業策源地;推進“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加快創新資源的集聚,構建創新網絡,發展創新經濟,打造區域創新中心;開展“創新型特色園區”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引領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2021年,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納入統計的企業為7.6萬家,18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納入統計的企業為2.9萬家,28家創新型特色園區納入統計的企業為3.2萬家。從主要經濟指標的總量來看,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新型科技園區和創新型特色園區三類園區的主要經濟指標占國家高新區總體的三分之二以上(參見圖19)。
 
  從園區的總體規模來看,截至2021年底,園區企業營業收入超萬億元的高新區有6家,即中關村、上海張江、南京、武漢東湖、廣州、深圳,全部為創建世界一流園區的高新區;園區企業營業收入超千億的83家高新區中,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和18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全部躋身其中。同時,園區企業增加值“千億俱樂部”共17名成員,包含全部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在園區規模上優勢明顯。以園區平均值計算,2021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平均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凈利潤、上繳稅費、出口總額分別為22093.5億元、8855.8億元、1812.5億元、912.3億元和2353.6億元(參見表10),分別是國家高新區整體平均水平的7.5倍、5.1倍、8.5倍、7.2倍、7.6倍。
 
  從人均產出看,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依然表現突出,人均營業收入、人均凈利潤、人均上繳稅費分別為227.7萬元、18.7萬元和9.4萬元(參見表11),在國家高新區整體人均創造價值中處于高位;而創新型科技園區的人均工業總產值和人均出口總額在三類園區中是最高的,分別達到136.2萬元和25.6萬元。
 
  從效益型指標看,三類園區的經濟效益相對較好,但又各有千秋。2021年,三類園區內企業合計的利潤率、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率和凈資產利潤率分別為7.2%、20.7%、22.3%、10.4%(具體分項見圖20)。其中,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各項效率型指標數據表現整體較好,具有一定的引領帶動作用;創新型科技園區的凈資產利潤率則表現最為突出;創新型特色園區數據相對較弱,還需持續發力。
 
  2021年,三類園區在R&D人員和R&D經費方面均有較高的投入強度。通過對各類型國家高新區的R&D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和單位增加值R&D經費內部支出進行分析發現,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屬于R&D人員和R&D經費投入雙高的第一象限,創新型科技園區在R&D人員方面仍有優勢,但R&D經費投入方面已經與高新區平均值相近。其他國家高新區雖然屬于R&D人員和R&D經費投入較低的第四象限,但高新區整體平均水平依然較強(參見圖21)。不同類型國家高新區在科技活動投入方面梯度發展的趨勢愈發明顯。
 
  在科技創新產出方面,三類園區的優勢極為突出,是國家高新區獲得知識產權的主要力量。盡管三類園區在數量上僅占169家高新區的三分之一,但是,通過對2021年國家高新區各項主要知識產權的園區類型分布進行細分發現,三類園區的各項主要知識產權數量在國家高新區整體所占比重均達到約80%左右,其中,發明專利當年申請量、當年授權量和期末擁有量占比分別為84.9%、86.1%、85.7%,三類園區發明專利占比依然較為突出(參見圖22);擁有軟件著作權和集成電路布圖則主要出自三類園區,占比分別為88.2%和90.2%。
 
  (三)以升促建,新升級高新區發展基礎夯實
 
  國家高新區數量歷經多次擴容,其中的新升級國家高新區指2007年及以后獲國務院批復升級的國家高新區,包括2007年批復升級的寧波以及2009年的泰州和湘潭、2010年升級27家、2011年升級5家、2012年升級17家、2013年升級9家、2014年升級1家、2015年升級31家、2017年升級10家、2018年升級12家。
 
  穩定期高新區指最早批準設立的北京中關村和1991年、1992年批復設立的51家高新區,1997年批復設立的楊凌示范區以及蘇州工業園區共計54家國家高新區。截至2021年底,共有115家省級高新區(經開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在數量上已經遠超過進入發展穩定期的54家國家高新區。因為穩定期高新區已經走過的“一次創業”規模擴張期和“二次創業”質量提升期的發展路徑,導致新升級高新區還有一定差距。當前,國家高新區發展已經進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新升級高新區需要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借鑒穩定期高新區的成功經驗和發展模式,充分挖掘自身特點和發展潛力,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做到量增質更優。
 
  115家新升級國家高新區覆蓋了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在“以升促建”過程中實現了較快發展,已成為地方經濟增長的主陣地、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區、創新創業的引領區和新型城鎮化的帶動區。115家新升級高新區納入火炬統計的4.2萬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0300.1億元、工業總產值99300.3億元、凈利潤8834.81億元、上繳稅費5805.47億元、出口總額10704.72億元,占全部國家高新區的比例分別為24.3%、33.8%、24.6%、27.3%和20.5%(參見圖24),可見新升級高新區在經濟體量上占全部國家高新區的比重還比較小。新升級高新區要緊密圍繞國家高新區內涵特征和價值使命,以新經濟理念推進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以深化改革創新激發發展動力和活力,結合資源稟賦、產業特征和區位優勢等基礎,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
 
  新升級高新區的凈利潤率、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率和凈資產利潤率分別為7.3%、20.7%、21.7%和13.1%。其中,新升級高新區的凈資產利潤率較全國高新區平均水平高出2.7個百分點,而凈利潤率、增加值率和工業增加值率則分別高于全部高新區平均水平0.1個百分點、持平和低于平均值0.6個百分點(參見圖24)。可以看出,新升級高新區的企業在利潤回報方面高于全國高新區平均值,但效率型指標仍顯不足,新升級高新區在推動園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上任重道遠。
 
  2021年,115家新升級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9%,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7.1%,凈利潤同比增長27.9%,上繳稅費同比增長17.4%,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3.8%(參見表12)。新升級高新區雖然經濟總量還難以匹敵穩定期高新區,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相對較快,呈現出迅猛增長的態勢。當然,也因為新升級高新區產業規模較小、經濟基礎相對較弱,從而能夠實現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這也為新升級高新區實現趕超式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
 
  新升級高新區人力資源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截至2021年底,新升級高新區入統企業的從業人員期末數為686.2萬人,占高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27.4%。按學歷劃分,大專學歷145.6萬人、本科學歷145.6萬人、研究生學歷17.2萬人,分別占新升級高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27.2%、17.3%和9.4%(參見表13、圖25),新升級高新區人員結構呈現出持續優化的狀態。新升級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中R&D人員52.0萬,R&D人員占全部高新區的比重為18.8%。綜合來看,新升級高新區高層次人員結構占比明顯低于穩定期高新區,新升級高新區從業人員整體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六、國家高新區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
 
  作為改革開放的產物,國家高新區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成功探索了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積累了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寶貴經驗,在體制機制創新、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創新創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具有突出優勢。
 
  經過3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改革與創新,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的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和開放高地,為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國家高新區始終集聚創新資源,不斷提升創新動能,建設區域創新高地。園區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與園區生產總值的比重6.6%,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園區企業R&D經費支出約占全國企業的48.1%。國家高新區始終著力培育市場創新主體,高成長企業不斷涌現。高新區工商注冊企業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集聚了全國35.4%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800家瞪羚企業。高質量發展表現為就業高質量。國家高新區入統企業從業人員達到2507萬,其中本科以上學歷占比達到40.9%,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發展科技型企業,加強研發,國家高新區的勞動生產率明顯高于平均水平,成為我國高質量就業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規劃開局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國家高新區要深入學習和領會黨的十九大及歷屆全會精神,深入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高新區發展一系列指示和重要論述,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又“高”又“新”的發展方向,鼓起勇氣、擔當作為、深化改革,把高新區建設推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新要求,2020年7月,《國務院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20〕7號)正式出臺,對今后一個時期國家高新區的高質量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意見》強調,建設和發展國家高新區,要繼續堅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方向,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把國家高新區建成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一是要高度重視規劃工作,做好空間布局,積極發展科技企業與科技產業,推進產城融合,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治理能力。二是要加強戰略與政策研究,為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爭取良好的政策與制度環境。三是高新區既要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前列,也要為全國的整體減排提供科技支撐和解決方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四是發展科技金融,建設區域多層次資本市場,做好風險防控。五是繼續推動高新區體制機制改革,所在地市級人民政府要切實承擔國家高新區建設的主體責任,做好高新區安全生產工作。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臨全新發展形勢,國家高新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用新理念引領新時代,以新使命開啟新征程,按照建設“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新定位,深入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爭當新時代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主頁 > 新聞中心 > 高新區新聞 >

2021年國家高新區綜合發展與數據分析報告

2023-01-16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世界競爭格局加速重構。我國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反復,這些變化都深刻改變了全球政治、經濟和人們的生活。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帶來的挑戰,火炬中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工作格局。國家高新區堅定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高新區發展“高”和“新”的囑托,按照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進一步構建高質量科技創新創業孵化載體,進一步培育壯大科技創新企業,進一步推動和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進一步營造良好的金融政策環境,進一步推進開放創新與協同合作,打造形成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和開放高地。目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活躍期,科技創新范式發生深刻變革,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成為重要趨勢,應用導向、場景驅動成為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新模式。國家高新區將把握躍升發展機遇,主動迎接挑戰,強化原始創新,努力成為支撐高水平和科技自立自強的第一方陣。
 
  本報告根據2021年度全國169家國家高新區年度統計數據,對高新區的現狀和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內容供參考。本報告中因小數取舍而產生的誤差均未做配平處理。
 
  一、國家高新區整體保持高質量發展
 
  (一)克服困境,經濟持續發展
 
  2021年,全國169家高新區共有18.2萬家企業納入統計,較上年同比增長9.8%。國家高新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營業收入495096.1億元、工業總產值293432.8億元、凈利潤35862.0億元、實際上繳稅費21267.5億元、出口總額5212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7%、14.5%、17.8%、14.2%和16.5%(參見圖1)。國家高新區經濟擺脫2020年疫情影響,迎來較大恢復。
 
  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的園區生產總值占所在城市GDP比重達到50%以上的為10家,30%以上的為34家,比重達到20%以上的為61家;國家高新區內企業實際上繳稅費總額為21267.5億元,占全國稅收收入(172730.5億元)比重達12.3%。國家高新區在經濟規模總量上持續支撐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地方區域經濟動能持續優化升級。
 
  國家高新區在穩住經濟基本盤的同時,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改善。2021年,國家高新區納入統計企業共實現營業利潤40701.1億元,營業利潤增長18.7%;其中,服務業企業全年實現營業利潤12303.6億元,較上年增長4.0%。園區企業的營業利潤率、增加值率和工業增加值率分別為8.2%、20.2%和22.3%,較上年同期略有增加(參見圖2)。
 
  (二)綠色低碳,提高生產效率
 
  國家高新區堅持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式,促進生產效率不斷提升,人均享有的社會經濟資源和成果持續維持在較高水平。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人均創造價值有升有降,其中人均工業總產值、人均實際上繳稅費較上年有所回落。2021年,國家高新區人均營業收入、人均工業總產值、人均凈利潤、人均上繳稅費、人均出口總額分別為197.5萬元、117.1萬元、14.3萬元、8.5萬元、20.8萬元(參見表1)。2021年,國家高新區勞動生產率為40.9萬元/人,是全國全員勞動生產率(14.6萬元/人)的2.8倍,國家高新區依然是全國經濟效率的高地。
 
  國家高新區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走創新、協調、綠色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了從科技價值到經濟價值,再到社會價值的轉變,持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成為園區的普遍形態。根據國家高新區問卷調查顯示,國家高新區平均綠化覆蓋率達到41.3%,森林覆蓋率平均為29.1%;且超過91.1%的國家高新區出臺了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政策(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把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放在高新區建設的突出位置。169家國家高新區中超過50%的高新區獲得國際或國內認證機構評定認可的ISO14000環境體系認證。國家高新區積極推動園區企業節能降耗,2021年,國家高新區工業企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為0.403噸標準煤,平均能耗較2020年繼續降低。國家高新區堅持宜居宜業發展理念,著力提升綜合承載力,調查問卷顯示,國家高新區PM2.5低于50的天數平均為256.7天,空氣質量排前20位的國家高新區PM2.5低于50的天數均在350天以上(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
 
  (三)開放協同,主動融入全球
 
  國家高新區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深遠影響以及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挑戰,國家高新區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發展,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國家倡議,通過產品國際化、要素國際化和組織國際化并行,搭建國際技術轉移服務平臺,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發展體系,高新區國際貿易拓展能力、全球創新資源集聚能力和企業創新的國際競爭力逐漸增強。據調查問卷顯示,77.5%的國家高新區出臺了國際化發展政策,已經開啟國際化戰略布局(樣本量N=169)。
 
  國家高新區鼓勵企業積極開拓和利用國際市場,加快調整和優化企業出口貿易結構,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品和技術服務出口。從總量上看,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出口規模穩中有升,同比增長16.5%;高新區企業出口總額占營業收入的比重10.5%,占比較2020年持平;國家高新區出口總額占全國外貿出口(貨物及服務出口242783.0億元)的比重達到21.5%,較2020年下降1.0個百分點。同時,國家高新區出口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國家高新區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為32247.2億元,技術服務出口總額3394.3億元,分別較2020年同比增長19.4%、16.4%。國家高新區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占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63266.0億元)比重為51.0%,占比較上年提升0.6個百分點;國家高新區企業實現技術服務出口總額占全國服務出口(25435.0億元)比重為13.3%,較2020年占比降低了1.8個百分點;高新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技術服務出口占高新區出口總額比重分別為61.8%和6.5%(參見圖3)。國家高新區通過調整和優化出口貿易結構等形式,不斷提升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水平和層級,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技術服務出口表現出較好發展勢頭。
 
  國家高新區通過集聚、整合和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持續加強科技開放合作,國際一流研發機構和海外高層次創新人才云集國家高新區。國家高新區積極鼓勵跨國公司設立研發機構,加強外資研發機構的技術溢出,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內共有外資研發機構4568家,這些外資研發機構成為高新區有效配置國際創新資源的重要平臺。國家高新區吸納大量海外高層次人才創辦、經營企業,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企業從業人員中有留學歸國人員24.5萬人、外籍常住人員7.0萬人、引進外籍專家1.6萬人。由于疫情影響,只有留學歸國人員較上年保持較快增長,同比增長16.6%,引進外籍專家比2020年上升1%、外籍常住人員較上年下降1.7%。169家國家高新區中共有留學生創辦企業5.7萬家,較2020年同比增長5.0%。
 
  國家高新區積極整合國際資本,企業通過在境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等方式吸引大量國際資金。2021年,國家高新區實際利用外資金額7015.8億元,較2020年同比增長65.0%,占全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1493.6億元)的比重為61.0%,占比較2020年大幅度提升;企業海外上市融資股本為2813.5億元,較2020年同比上升80.4%,其中,內資控股企業海外上市融資股本為2093.0億元,占高新區全部企業海外上市融資股本的74.4%,內資控股企業海外上市融資繼續保持強勁勢頭。
 
  國家高新區引導企業開展境外投資,鼓勵企業建立海外分支機構,支持企業通過獲取境外知識產權、境外收購等方式,培育國際化品牌,幫助企業塑造全球競爭優勢。2021年,國家高新區納入統計企業共實現對外直接投資額2344.2億元,較2020年同比上升62.8%,占全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7332億元)比重達32.0%。國家高新區企業不斷加快國際化步伐,“走出去”成為高新區企業搶抓發展機遇的一條重要路徑。高新區企業通過加大科技研發與創新,將越來越多的高新區特色優質資源輸出到國外市場,打開了國際渠道。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共設立境外營銷服務機構7193家,設立境外研究開發機構2282家,設立境外生產制造基地2726家,其中當年在境外設立的分支機構1653家。
 
  國家高新區大力促進企業國際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支持企業申請境外專利、注冊商標。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企業擁有境外授權專利21.9萬件,其中授權境外發明專利18.9萬件,擁有境外注冊商標14.5萬件,共有309家企業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其中,內資控股企業擁有境外專利17.5萬件,擁有境外注冊商標11.6萬件,共有268家內資控股企業參與形成國際標準的制定,內資控股企業境外知識產權數量占全部企業的比重均超過70%(參見表2)。
 
  二、國家高新區綜合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一)健全體系,創新創業縱深發力
 
  國家高新區持續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不斷優化各類服務機構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創新創業“科技屬性”,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持續優化,有效推動新時期科技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越來越多的國家高新區或所在市政府出臺了支持鼓勵創新創業的相關政策(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國家高新區在創業孵化、促進企業創新、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和便利的硬件設施環境等方面為園區創新主體提供了較好的服務,取得顯著成效。
 
  經過幾年的建設發展,眾創空間已經成為國家高新區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緊密對接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經歷了數量爆發式增長后,國家高新區內的眾創空間開始進入提質增效發展階段。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擁有3990家眾創空間,其中科技部備案的眾創空間1185家。近五年來國家高新區眾創空間年均增長22.1%,眾創空間的持續發展為創客提供全方位、全要素的服務,逐漸形成了創業服務機構的集聚效應和大眾創新創業的規模優勢。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內納入統計的眾創空間共計2206家,提供創業工位46.1萬余個,當年服務的創業團隊和創業企業13.9萬個,吸納就業61.4萬人,其中吸納應屆畢業大學生就業8.2萬人。2206家眾創空間服務人員數量達到2.4萬人,服務收入和投資收入達36.2億元,當年有2.6萬家服務的創業團隊注冊成立為企業。高新區內眾創空間為2.9萬家企業和團隊提供了技術支持服務,常駐創業團隊和企業目前共擁有有效知識產權23.9萬項,其中發明專利3.8萬項。
 
  國家高新區具有創業孵化和內生增長的先天基因,在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面具有絕對的先天優勢。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內共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815家,占到國家級孵化器總數的57.8%;科技企業加速器972家。國家高新區內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總面積分別為8781.6萬平方米和7767.6萬平方米(參見圖4)。國家高新區持續集聚和積累創新創業要素資源,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為各類創業主體注入了鮮活動力。統計數據顯示,納入統計的684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內共有在孵企業5.5萬家,其中當年新增在孵企業1.4萬家,累計畢業企業7.1萬家。815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內在孵企業從業人員83.4萬人,較2020年增長5.8萬人;當年吸納應屆畢業生7.2萬人,占從業人員比重的8.9%。
 
  國家高新區積極落實和創新促進創業服務平臺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2021年,97.1%的國家高新區對眾創空間等新型雙創平臺開展政府購買服務、無償資助或提供業務獎勵等直接支持政策,促進雙創平臺建設發展(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為促進創業孵化的發展,國家高新區還通過財政資金支持、稅收減免優惠等政策支持雙創平臺建設,92.3%的國家高新區設立了用于扶持創業投資機構的資金,其中45.3%用于創業引導基金(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內納入統計的684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共獲得各級財政資助資金29.0億元,由于疫情原因,孵化器獲得財政資助資金出現較大漲幅,較上年增長16.5%;平均每家孵化器獲得各級財政資助資金409.0萬元,較上年有所下降。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內共計285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當年享受孵化器稅收優惠政策,當年共享受免稅金額2.7億元,較上年增長12.5%。
 
  國家高新區持續加強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建設,園區創業孵化能力提升,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內建設302家大學科技園,其中國家大學科技園115家,占全國總數的97.1%;各類生產力促進中心510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113家,占全國總數(247家)的45.7%;技術轉移機構2364家,其中國家技術轉移機構318家,占全國總數(425家)的74.8%。此外,國家高新區進一步強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整合政府和社會資源,為企業提供創業指導、人力資源、法律服務、金融服務等全方位立體化的服務,加強對企業成長的支撐。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內共有人才服務機構9485家;會計師事務所3035家;審計事務所2098家;律師事務所3500家;稅務機構1267家;知識產權服務機構14889家,其中專利服務機構5663家,商標事務所9817家。
 
  (二)人才匯聚,人才高地逐步建立
 
  作為典型的智力密集園區,國家高新區不斷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通過人才激勵、產業支持、科研支持等措施,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為園區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據調查問卷顯示,100%的國家高新區建立了靈活的引進人才政策(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包括對高層次人才創業給予辦公用房補貼、公租房配租和房租補貼,其子女在戶口、教育等方面享受綠色通道;對海外人才落戶創業給予相應的啟動資金、股權投資等;96.4%的國家高新區結合園區自身產業特點和發展方向建立了專項人才計劃;同時,國家高新區不斷健全完善園區人文環境建設和城市服務功能,為招人聚才提供保障,超過90%的國家高新區引入了優質教育資源、三甲醫院,并提供便利的商業服務設施和文化娛樂場所(數據來源:問卷調查;樣本量N=169)。優厚的待遇也是國家高新區企業留住人才的手段之一,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平均工資為17.6萬元,較2020年同比名義增長13.3%,分別為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10.7萬元)的1.6倍和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6.3萬元)的2.8倍。
 
  國家高新區以優厚政策聚攏人才、以優質服務留住人才,始終堅持以高標準招人聚才與立體化培育人才并舉,逐步建立起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成為全國的創新人才高地。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563.4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總數的22.5%,占比較2020年提高0.9個百分點;高新區企業中專業技術人員733.0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總數的29.2%。從業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數為1026.5萬人、R&D人員276.6萬人、R&D人員全時人員數為215.7萬人,分別較2020年同比增長8.9%,減少6.6%和4.4%。相較于高新區從業人員5.1%的增長速率,可以看出,高學歷人才和科技活動人員的增長速率高于從業人員的平均增速(參見圖5),國家高新區的從業人員隊伍整體的結構不斷優化。2021年,國家高新區每萬名從業人員中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為743.5人年,是全國每萬名從業人員中R&D人員(76.6人年)的9.7倍。96.4%的國家高新區都在積極培養技術創新支持人才,包括科技創業(風險)管理人才、技術評估人才、技術經紀人才、知識產權服務人才等(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
 
  國家高新區在促進就業、維護社會穩定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21年底,全國高新區內企業年末從業人員2506.8萬人,較上年同比增長5.2%;當年新增從業人員461.8萬人,其中當年吸納高校應屆畢業生80.0萬人,較上年增加7.3萬人,國家高新區企業成為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
 
  (三)配置提升,創新力度不斷增強
 
  國家高新區不斷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逐步建立起政府、企業、社會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體系,保障國家高新區科技創新投入資金持續增長。
 
  國家高新區通過不斷加大政府科技資金投入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調動社會多元化資金投入創新。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財政科技撥款總額達1437.9億元,占高新區財政支出比例達到15.3%,占全國財政科技支出比重達14.2%。國家高新區大力支持創新創業,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提供多方位的科技金融服務支持,2021年,國家高新區用于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達到702.2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9.8%,其中,用于創新券的資金達23.5億元;用于支持創業風險投資的資金1117.1億元,用于支持擔保機構的資金552.3億元;同時,國家高新區不斷優化資金使用途徑,其中用于支持創新創業服務機構發展的資金達到89.8億元,用于支持創新創業人才的資金達到131.9億元,用于吸引和支持大學及研發機構的資金達到381.4億元。
 
  國家高新區有效利用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及研發投入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和引導企業增加創新投入,激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2021年,國家高新區內企業通過各項優惠政策共享受稅收減免4991.3億元,較2020年企業享受稅收減免規模增加958.4億元;其中,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1414.4億元、享受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1455.5億元、技術轉讓所得稅減免9.6億元,此三項稅收減免較上年同比分別增長8.7%、45.5%和減少11.1%。企業使用來自政府部門的科技活動資金用于企業科技活動的金額為817.9億元,較上年同比減少2.3%。
 
  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的18.2萬家企業研發活動經費內部支出20571.4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8.8%;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10359.1億元(參見圖6),較上年同比增長12.7%,占全國企業R&D經費支出的48.1%;國家高新區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園區生產總值(GDP)比例為6.6%,是全國研發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4%)的2.7倍。可見國家高新區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處于較高水平。
 
  (四)資源共享,科技經濟融通發展
 
  國家高新區持續聚焦科技創新需求,不斷加強科技供給,積極探索傳統研發機構與市場經濟有效對接的途徑,通過搭建協同創新平臺有效集成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實現資源的深度共享和優勢互補,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國家高新區中集聚的眾多大學機構、科研院所和相關國家級研究機構,為搭建園區創新平臺提供知識載體和技術源頭。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內共有各類大學1257所;研究院所4466家,其中國家或行業歸口的研究院所110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844個,其中國家認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77個。國家高新區累計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含省部共建)386個、包括分中心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超過27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527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數量占全國的比重均超過70%。
 
  國家高新區積極推動企業技術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市場化創新服務機構的發展建設。一方面,具有較強市場優勢的企業技術中心數量迅速擴大,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擁有各類企業技術中心接近1.8萬家,其中經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包含分中心)999家,占全國企業技術中心(1744家,包含分中心)的57.3%,另一方面,具有“研發、孵化、服務和投資”四位一體功能、“實體化、資本化、國際化”特征明顯的新型研發機構呈現持續發展,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新型產業技術研發機構必將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內具有各類新型產業技術研發機構2712家,其中省級及以上新型產業技術研發機構1365家。這些新型研發機構的快速發展預示了我國科研機構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為破解我國科研與市場對接“兩張皮”問題提供了寶貴路徑,必將對我國區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乃至國家創新體系的演化產生深遠影響。
 
  國家高新區通過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技術轉移機構建設,推動企業與各類創新要素的合作與交流,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價值化。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內共有生產力促進中心510個,其中國家級113個;各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805個,其中國家級174個;累計建成技術轉移機構2364個,其中經認定的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318個。國家高新區積極開展科技項目活動委托與合作。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內企業委托外單位開展科技活動的經費支出為2730.1億元,占全年企業科技活動費用的11.3%;其中,委托境內研究機構支出372.6億元、委托境內高等學校支出66.9億元、委托境內企業支出1934.9億元、委托境外機構支出289.7億元。
 
  (五)碩果累累,創新產出高質高量
 
  在創新驅動的時代背景下,知識產權作為創新的主要成果和載體,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國家高新區歷來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利用,積極構建法治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國家高新區逐步成為全國專利產出最豐碩的區域之一。2021年,全國169家國家高新區中有87家高新區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認定為試點(或示范)園區,占全部園區總數的51.5%,另有21家高新區成為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調查問卷顯示,97.6%的高新區出臺了專門的知識產權激勵和保護政策,且有87.0%的國家高新區實施專利授權的后補貼政策(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用以鼓勵和保護園區內的創新成果產出。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當年專利申請數量為104.6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53.1萬件,申請國內發明專利數45.7萬件,占全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總量(142.8萬件)的32.0%;當年專利授權數76.1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3.7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20.0萬件,占全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58.6萬件)的34.1%;國家高新區內企業擁有有效專利370.7萬件,其中擁有發明專利為121.9萬件,擁有境內發明專利103.0萬件,占全國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227.3萬件)的45.3%。與2020年相比,各類型專利產出量增長率均約在12%以上(參見圖7)。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企業申請PCT國際專利約3.5萬件,占我國PCT國際專利申請受理數(6.8萬余件,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的50.8%,申請歐美日專利3.2萬件,歐美日專利授權數約2.5萬件。
 
  國家高新區人均專利產出量持續增長,專利成果產出效率穩步提升。2021年,國家高新區萬名從業人員當年專利申請數為417.3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211.7件;萬名從業人員當年專利授權數303.6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為94.7件;萬名從業人員擁有有效專利1478.9件,其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486.2件,通過比較可以看出,2019年以來,國家高新區企業萬名從業人員專利和發明專利的申請、授權、擁有數量均呈現增長態勢(參見表3)。同時,國家高新區的發明專利萬人產出量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萬名從業人員發明專利的申請、授權、擁有數量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0倍、10.2倍和10.1倍;高新區申請、授權發明專利、發明專利擁有量在全部專利中占比均高于全國整體水平,分別是全國相應比重的1.7倍、2.1倍、1.4倍(參見圖8)。隨著國家高新區研發投入強度的持續加強,研發投入帶來的創新產出也日益明顯。2021年,國家高新區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專利產出,除授權發明專利外,近三年各類型專利的億元研發投入產出量均有所增長。
 
  國家高新區各類型知識產權競相發展,企業品牌建設成效突出。截至2021年底,169家國家高新區企業擁有軟件著作權185.8萬件,其中當年獲得軟件著作權35.8萬件;擁有集成電路布圖2.4萬件,其中當年獲得集成電路布圖5350件。與2020年相比,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的擁有量分別增長28.0%、22.4%。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擁有植物新品種2731件,其中當年獲得植物新品種341件;擁有國家一類新藥品種493件,其中當年獲得39件;擁有國家一級中藥保護品種46件,其中當年獲得11件;高新區每萬人擁有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植物新品種分別為741.1件、9.5件和1.1件。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擁有注冊商標138.1萬件,其中當年新增注冊商標數19.8萬件,較2020年增長31.1%;每萬人擁有注冊商標為551.1件,較2020年提高91.2件/萬人。
 
  國家高新區在實現創新經濟價值方面成效顯著,所構建的區域創新系統較好地推動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實現。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企業新產品產值達到97960.2億元,新產品實現銷售收入102137.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4%和15.8%,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29.9%。國家高新區企業技術合同交易非常活躍,202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認定登記的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達到10283.3億元,占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37294.3億元)比重為27.6%。
 
  三、國家高新區企業創新活力持續顯現
 
  (一)多元融資,助力企業拓展渠道
 
  國家高新區積極吸納和培育各類金融機構,打造科技金融全產業鏈,為區內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渠道,催化和完善高新區資本市場,加速推進科技與資本的深度融合。
 
  國家高新區通過設立并引進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更好地為科技創新服務。截至2021年底,國家高新區內共有銀行6035家,其中科技支行823家;擔保公司1765家;小額貸款公司1466家;科技融資租賃公司1788家;科技金融服務機構6759家。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共有創業風險投資機構9469家,平均每家高新區擁有56家,企業當年獲得創業風險投資機構的風險投資額共計3619.2億元,與2020年同比增長92.8%。
 
  2021年,國家高新區內共有上市企業主體2081家,較2020年增加397家。按上市地點對169家高新區內的上市公司主體進行劃分,在境內上市1744家,占比83.9%,在境外上市337家,占比16.1%。境內上市的1744家企業上市市場分布為:深交所主板(含B股)上市451家,創業板上市516家,上交所主板(含B股)上市483家,科創板上市252家,北交所上市42家;境外上市的337家企業主要上市市場分布為:香港235家,納斯達克57家,紐約交易所30家,新加坡3家,其他境外地區市場總計12家(參見圖9)。
 
  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企業的實收資本(股本)共計136501.7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1.2%。其中:企業上市融資股本11391.4億元,較上年同比下降2.3%;企業海外上市融資股本2813.5億元,較上年同比上升80.4%。2021年,國家高新區內的內資控股企業實收資本(股本)104127.2億元,企業上市融資股本9467.8億元,企業海外上市融資股本2093.0億元,占高新區企業總體的比重分別為76.3%、83.1%和74.4%。
 
  (二)營造氛圍,充分激發市場活力
 
  隨著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持續優化和完善,國家高新區創業活動持續活躍,創業主體日趨多元化,創新含量不斷提高,創新創業創造已經成為國家高新區的價值導向和生活方式。2021年,超過88%的國家高新區建立了創業投資引導機制,超過91%的國家高新區出臺了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的專項政策。2021年,國家高新區依然把舉辦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活動作為培育創新創業氛圍的重要抓手,進而帶動園區企業和人員深入參與創新創業發展。2021年,超過78%的國家高新區直接舉辦或承辦創新創業賽事活動,另有36家高新區積極推薦園區企業參賽;平均每家國家高新區舉辦創新創業活動229場次、開展創業教育和培訓107場次。國家高新區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活動,培育創新創業氛圍,促進園區企業或人員參與雙創發展。超過49%的國家高新區形成大學生創業、科研人員創業、留學歸國人員創業、大企業高管離職創業及連續創業、返鄉就業人員創業等五類創業并存的活躍氛圍(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
 
  2015-2021年,國家高新區當年新增注冊企業數持續提升(參見圖10)。2021年,全國169家高新區共有工商注冊企業428萬余家,其中當年新注冊企業約88.6萬家,當年新注冊企業占工商注冊企業總數的20.7%,受到疫情影響,當年新注冊企業占比較2020年下降0.1個百分點,但依然保持較高比重。高新區當年新注冊企業中有24.6萬余家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型企業,占當年新注冊企業的27.8%。169家國家高新區納入火炬統計的2021年當年注冊企業共有688家,實現營業收入547.2億元,戶均營業收入7953.5萬元;企業年末從業人員共計6.3萬人,平均每家新注冊企業創造就業崗位超過91個。
 
  小微企業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堅定基礎,也是促創業、保就業、活躍市場的生力軍,已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國家高新區持續涌現和極度活躍的創業企業群體,持續為高新區小微企業隊伍補充新的血液,形成了大中小微型企業比例相對適宜的企業規模布局。按照國家統計局關于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型標準對上報火炬統計數據的企業進行分析,小微企業仍是高新區企業的主體,占比超過總量的80.0%,據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國家高新區有大型企業6041家、中型企業22204家、小型企業102228家、微型企業51068家,占比分別為3.3%、12.2%、56.3%、28.1%,與2020年相比基本持平(參見圖11)。
 
  (三)加強引導,培育壯大創新企業
 
  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一直是國家高新區推動創新發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國家高新區已經形成了有效支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企業群體。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集聚高新技術企業11.6萬家,其中近11.5萬家上報統計數據,占全國上報統計數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32.4萬家)的35.5%,占園區入統企業總數(18.2萬家)的63.2%,較2020年增長3.1個百分點。高新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凈利潤、實際上繳稅費、出口總額分別為270428.2億元、168287.1億元、22444.4億元、10218.4億元、30267.7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占園區企業經濟體量的比重均超過48%,特別是凈利潤占比達到62.6%(參見圖12)。高新技術企業始終把創新牢牢抓住,在國家高新區的創新能力建設和創新成果產出方面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斷引領國家高新區企業的創新發展。2021年,占高新區內企業總數63.2%的高新技術企業在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占園區企業總體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的比重均超過75%,多個指標占比超過80%(參見表5)。
 
  以瞪羚企業為代表的高成長企業逐漸成為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新引擎,持續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瞪羚企業科技創新動力強勁,持續帶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國家高新區而言,爆發式成長的瞪羚企業逐步取代了傳統工業經濟的大型企業,成為各個高新區創新發展的新名片。調查顯示,2021年共有124家國家高新區實施了瞪羚企業培育計劃,占比73.4%(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為切實突顯瞪羚企業的高成長性和創新能力,2021年,國家高新區瞪羚企業篩選標準將科技活動經費占比提升至5%,2021年,國家高新區納入統計的企業中,2854家高成長企業入選國家高新區瞪羚企業。
 
  (四)優勢突出,規模企業效益顯現
 
  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企業31家,較2020年增加6家;超過百億元企業685家,較2020年增加103家;超過十億元企業6445家,占企業總數的3.5%;超過億元企業37188家,占企業總數的20.5%(參見圖13)。
 
  國家高新區億元以上規模企業的經濟體量龐大,經濟效益表現突出。2021年,國家高新區內營業收入超過億元的企業共計實現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凈利潤、上繳稅費和出口總額分別為467744.8億元、276554.8億元、35654.1億元、20059.2億元、50483.7億元,占高新區整體的比例均超過94%(參見表6),也就是說,企業數量占比五分之一的上億企業貢獻了園區94%以上的經濟規模。同時,2021年,國家高新區內上億元企業的凈利潤率和凈資產收益率為7.6%和11.7%,分別高于高新區企業平均水平0.4和1.3個百分點。
 
  國家高新區上市企業實力強大,經濟效率效益領先發展。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共有1684家上市企業主體,占高新區企業總數的1.0%,但上市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占國家高新區的比例均超過11%,上市企業經濟規模占比是數量占比的10倍以上。上市企業的人均營業收入、人均工業總產值、人均凈利潤、人均上繳稅費、人均出口總額分別為205.4萬元/人、121.5萬元/人、21.6萬元/人、9.2萬元/人、20.1萬元/人,各項人均指標均高于園區企業總體的人均指標(參見表7);上市企業的凈利潤率為10.5%,高于高新區企業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
 
  四、國家高新區產業向高端邁進
 
  (一)勢頭迅猛,高技術產業駛上快車道
 
  國家高新區自創建以來,始終堅持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使命,不斷加快推動產業發展的多樣化和高端化,已經建設為產業高地。以高技術制造業①(注:由于微信公眾號后臺無注解角標功能,此處顯示異常,下同)和高技術服務業②共同構成的高技術產業已經成為國家高新區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中屬于高技術產業的企業達101257家,占高新區企業總數的55.8%;從業人員達1150.1萬人,占高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45.9%。2021年高技術產業創造的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凈利潤、上繳稅費和出口總額分別為177031.8億元、96702.5億元、16651.3億元、6713.2億元和33211.5億元,占高新區總體經濟指標的比重均超過30%,其中高技術產業出口總額占比重達63.7%(參見表8)。
 
  注解:①高技術制造業的劃分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為基礎,指國民經濟行業中R&D投入強度(即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相對較高的制造業行業,包括: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信息化學品制造等6大類。和高技術服務業
 
  ②高技術服務業的劃分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為基礎,指采用高技術手段為社會提供服務活動的集合,包括: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服務、檢驗檢測服務、專業技術服務業中的高技術服務、研發設計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知識產權及相關法律服務、環境監測及治理服務和其他高技術服務(實際沒有第9類)等9大類。
 
  2021年,國家高新區高技術產業中屬于高技術制造業的企業為20578家,占高新區統計企業的12.4%,較2020年下降0.5個百分點;屬于高技術服務業的企業共計69551家,占高新區統計企業的42.1%,較2020年上升2.8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企業數量為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數量的三倍多。從主要經濟指標來看,高技術制造業依然在經濟總量方面占據絕對力量,特別是高技術服務業的產業特性決定了其出口總額要遠低于高技術制造業;從增長率來看,高技術服務業增長更快,除出口總額外,主要指標增速均高于高技術制造業(參見圖14)。國家高新區在調結構、轉方式等方面的效果日益凸顯,高技術服務業正在成長為支撐高新區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特色鮮明,主導產業集聚集群化
 
  國家高新區在推動產業集聚上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道路。以打造產業鏈條為最終目標,通過各地的發展特色和發展基礎,國家高新區積極布局,科學規劃,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提升,發展產業屬性相關、形態互動、發展過程互補的創新性產業集群,在維持原有企業數量的同時,不斷促進新企業產生,同時打造專業品牌,培育了一批創新型企業和特色高新技術企業,最終推動產業鏈邁向價值鏈的中高端。
 
  調查問卷顯示,全部國家高新區均制定了明確的產業規劃,且大多數高新區都建立了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產業促進機構(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69)。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符合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的產業范疇將國家高新區的企業進行產業劃分,選取高技術制造業、服務業中營業收入最大的產業作為高新區的主導產業,結果顯示,2021年,國家高新區高技術制造業/服務業的主導產業主要集中10大類別,其中,高技術制造業中以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為主導產業的高新區最多,共68家;高技術服務業中以信息服務為主導產業的國家高新區最多,共38家(參見圖15)。
 
  對各國家高新區主導產業的營業收入進行計算得出該高新區內高技術制造業或高技術服務業的聚集度③,2021年聚集度超過50%④的國家高新區為17家,較2020年增加1家;超過30%的國家高新區為48家,超過20%的高新區達到67家均較2020年有所增長;其中有23家高新區的高技術產業與園區整體營業收入比例超過50%,有103家高新區的主導產業營業收入與園區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比例超過50%。結果顯示,國家高新區產業集聚度持續上升,產業整體邁向高端,園區產業生態系統更加完善,產業引領和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得到提升。
 
  注解:③產業聚集度是反映國家高新區高技術制造業或高技術服務業的產業集聚程度;本文通過兩個維度考察:第一是該國家高新區主導產業營業收入與園區全部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的比例;第二是該國家高新區高技術產業與園區整體營業收入的比例。
 
  ④如果某高新區產業聚集度超過50%,則該高新區主導產業營業收入與園區全部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的比例、高技術產業與園區整體營業收入的比例均需超過50%。
 
  同時,國家高新區的主導產業在部分地區有趨同的趨勢,不考慮只有一家國家高新區的省份,2021年的數據顯示江蘇省、廣東省、湖北省等地多家高新區的主導產業相同(參見表9),證明國家高新區的政策引導具有頂層設計,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地理因素限制。
 
  (三)效益提升,產業價值鏈邁向中高端
 
  2021年,國家高新區通過科學的產業規劃、高效的政策引導促進園區產業健康發展,國家高新區重點發展研發投入強度較高的高技術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2021年,國家高新區內高技術產業的凈利潤率為9.4%,高于高新區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其中,屬于高技術制造業的企業平均凈利潤率為7.4%,屬于高技術服務業的企業平均凈利潤率11.3%。六類高技術制造業和八類高技術服務業分類中,共有8個類別的高技術產業利潤率高于高新區平均水平,其中,醫藥制造、信息服務、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檢驗檢測服務的利潤率超過10%,檢驗檢測服務的利潤率高達16.5%(參見圖16)。
 
  2021年,169家國家高新區企業技術收入為69199.7億元,較2020年同比增長17.6%;技術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4.0%,較2020年提高0.3個百分點;從結構上看,服務性技術收入占到技術收入的85%以上,其中技術轉讓收入1815.3億元,占技術收入比重為2.6%,技術承包收入9207.5億元,占技術收入比重為13.3%,技術咨詢與服務收入為44538.1億元,占技術收入比重為64.4%,接受委托研究開發收入為3894.9億元,占技術收入比重為5.6%。(參見圖17)。
 
  五、國家高新區分化發展顯露特異性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優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布局,推進國家高新區轉型升級,開展區域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打造區域創新示范引領高地。鼓勵和支持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大先行先試力度,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國家高新區圍繞做實做好“高”和“新”兩篇文章,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力度,促進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的優化配置,完善創新服務和產業培育體系。科技部注重加強對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的統籌謀劃,及時進行政策總結評估,加快成熟試點政策向全國推廣。科技部火炬中心堅持對國家高新區開展考核評價,進行分類發展指導,全面推進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新型科技園區和創新型特色園區等三類園區建設,深化不同園區分類指導,發揮好三類園區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為引導新升級高新區加快發展,火炬中心組織實施了新升級國家高新區“創新驅動、戰略提升”行動,緊抓新升級國家高新區的發展機遇,堅定創新發展思路,科學制定園區發展思路和產業發展戰略,適應新常態發展,努力在“以升促建”過程中實現趕超跨越。
 
  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10家)包括: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深圳、成都、西安、杭州、蘇州工業園區、合肥和廣州加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行列;
 
  創新型科技園區(18家)包括:天津、長春、大慶、常州、無錫、蘇州、寧波、廈門、濟南、青島、淄博、濰坊、威海、鄭州、洛陽、長沙、中山、寶雞;
 
  創新型特色園區(29家)包括:石家莊、保定、包頭、大連、南京江寧、江陰、無錫宜興環保園、武進、昆山、常熟、泰州、蚌埠、煙臺、安陽、襄陽、宜昌、荊門、株洲、湘潭、佛山、惠州、江門、南寧、桂林、柳州、瀘州、昆明、安康、烏魯木齊。
 
  (一)引領示范,自創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創新發展的一項戰略舉措,是依托于國家高新區建設基礎,進一步探索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徑。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依托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啟了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發展之路。“十三五”期間,國家自創區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先行先試力度,聚焦科技自立自強,不斷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新路徑。截至2021年,國務院共批復建設23個國家自創區,涉及全國61個城市,涵蓋66個國家高新區。各地國家自創區及所在省市政府結合地方實際,大膽探索適應本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需求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基層首創精神,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金融、人才引進和培養、包容審慎監管等方面開展政策創新和先行先試,一系列含金量高、突破力度大的創新政策陸續出臺。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積極發揮改革創新“試驗田”的作用,探索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雙輪驅動”的先行先試政策,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國家自創區及所在省市已發布創新政策近5000條。一批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成果已經推廣到全國,充分發揮了改革試驗田作用,成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為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覆蓋范圍逐步構建起由點到線再到面、從東到中再到西的全方位、立體化布局。各地區也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切入點和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在組織保障、政策支持、重大項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隨著自由貿易試驗區向縱深拓展,多個區域出現自由貿易試驗區與自主創新示范區疊加的局面,部分園區擁有自創區和自貿區兩大“金字招牌”,迎來一系列發展機遇,這些園區以自創和自貿“雙自聯動”,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實施先行先試政策,推動人才、資本、技術、知識等多要素資源聯動,加強產學研、內外資、政社企的多主體協同,促進科技、金融、貿易、產業融合,著力打造國際化循環、全球化配置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促進制度創新、開放創新、金融創新、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區域發展質量與效益。2021年,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共實現營業收入360063.5億元、工業總產值192718.1億元、凈利潤25559.8億元、上繳稅費15075.2億元、出口總額40089.1億元,分別占169家國家高新區的72.7%、65.7%、71.3%、70.9%、76.9%,是國家高新區的中堅力量。(參見圖18)。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支持創新投入、新興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處于較高水平。2021年,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高新區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17.7%,比169家國家高新區財政科技撥款比高2.4個百分點,超過2010年財政科技撥款占比(8.8%)的2.0倍。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和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等稅收優惠力度持續加大,截至2021年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共有26484家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累計享受高企所得稅減免額達1110.8億元;共有34319家企業享受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政策,累計享受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額達1082.1億元;另有310家企業享受技術轉讓所得稅減免政策,累計享受技術轉讓所得稅減免額達8.2億元。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匯聚大量高新技術企業,截至2021年底,參與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61家國家高新區內納入火炬統計的高新技術企業共計8.2萬家,占全部國家高新區入統高新技術企業(11.5萬家)的71.3%,占全國入統高企(32..4萬家)的25.3%;21家自創區內高企實現營業收入184303.9億元,占自創區全部入統企業營業收入比重56.5%。龐大的高新技術企業群體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分類指導,三類園區戰略提升各具特色
 
  經過30多年的建設發展,國家高新區數量達到一定規模,鑒于國家高新區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發展水平,科技部火炬中心加強對國家高新區的分類指導。加快“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建,積極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打造全球性創新極和新興產業策源地;推進“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加快創新資源的集聚,構建創新網絡,發展創新經濟,打造區域創新中心;開展“創新型特色園區”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引領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2021年,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納入統計的企業為7.6萬家,18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納入統計的企業為2.9萬家,28家創新型特色園區納入統計的企業為3.2萬家。從主要經濟指標的總量來看,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新型科技園區和創新型特色園區三類園區的主要經濟指標占國家高新區總體的三分之二以上(參見圖19)。
 
  從園區的總體規模來看,截至2021年底,園區企業營業收入超萬億元的高新區有6家,即中關村、上海張江、南京、武漢東湖、廣州、深圳,全部為創建世界一流園區的高新區;園區企業營業收入超千億的83家高新區中,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和18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全部躋身其中。同時,園區企業增加值“千億俱樂部”共17名成員,包含全部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在園區規模上優勢明顯。以園區平均值計算,2021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平均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凈利潤、上繳稅費、出口總額分別為22093.5億元、8855.8億元、1812.5億元、912.3億元和2353.6億元(參見表10),分別是國家高新區整體平均水平的7.5倍、5.1倍、8.5倍、7.2倍、7.6倍。
 
  從人均產出看,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依然表現突出,人均營業收入、人均凈利潤、人均上繳稅費分別為227.7萬元、18.7萬元和9.4萬元(參見表11),在國家高新區整體人均創造價值中處于高位;而創新型科技園區的人均工業總產值和人均出口總額在三類園區中是最高的,分別達到136.2萬元和25.6萬元。
 
  從效益型指標看,三類園區的經濟效益相對較好,但又各有千秋。2021年,三類園區內企業合計的利潤率、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率和凈資產利潤率分別為7.2%、20.7%、22.3%、10.4%(具體分項見圖20)。其中,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各項效率型指標數據表現整體較好,具有一定的引領帶動作用;創新型科技園區的凈資產利潤率則表現最為突出;創新型特色園區數據相對較弱,還需持續發力。
 
  2021年,三類園區在R&D人員和R&D經費方面均有較高的投入強度。通過對各類型國家高新區的R&D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和單位增加值R&D經費內部支出進行分析發現,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屬于R&D人員和R&D經費投入雙高的第一象限,創新型科技園區在R&D人員方面仍有優勢,但R&D經費投入方面已經與高新區平均值相近。其他國家高新區雖然屬于R&D人員和R&D經費投入較低的第四象限,但高新區整體平均水平依然較強(參見圖21)。不同類型國家高新區在科技活動投入方面梯度發展的趨勢愈發明顯。
 
  在科技創新產出方面,三類園區的優勢極為突出,是國家高新區獲得知識產權的主要力量。盡管三類園區在數量上僅占169家高新區的三分之一,但是,通過對2021年國家高新區各項主要知識產權的園區類型分布進行細分發現,三類園區的各項主要知識產權數量在國家高新區整體所占比重均達到約80%左右,其中,發明專利當年申請量、當年授權量和期末擁有量占比分別為84.9%、86.1%、85.7%,三類園區發明專利占比依然較為突出(參見圖22);擁有軟件著作權和集成電路布圖則主要出自三類園區,占比分別為88.2%和90.2%。
 
  (三)以升促建,新升級高新區發展基礎夯實
 
  國家高新區數量歷經多次擴容,其中的新升級國家高新區指2007年及以后獲國務院批復升級的國家高新區,包括2007年批復升級的寧波以及2009年的泰州和湘潭、2010年升級27家、2011年升級5家、2012年升級17家、2013年升級9家、2014年升級1家、2015年升級31家、2017年升級10家、2018年升級12家。
 
  穩定期高新區指最早批準設立的北京中關村和1991年、1992年批復設立的51家高新區,1997年批復設立的楊凌示范區以及蘇州工業園區共計54家國家高新區。截至2021年底,共有115家省級高新區(經開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在數量上已經遠超過進入發展穩定期的54家國家高新區。因為穩定期高新區已經走過的“一次創業”規模擴張期和“二次創業”質量提升期的發展路徑,導致新升級高新區還有一定差距。當前,國家高新區發展已經進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新升級高新區需要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借鑒穩定期高新區的成功經驗和發展模式,充分挖掘自身特點和發展潛力,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做到量增質更優。
 
  115家新升級國家高新區覆蓋了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在“以升促建”過程中實現了較快發展,已成為地方經濟增長的主陣地、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區、創新創業的引領區和新型城鎮化的帶動區。115家新升級高新區納入火炬統計的4.2萬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0300.1億元、工業總產值99300.3億元、凈利潤8834.81億元、上繳稅費5805.47億元、出口總額10704.72億元,占全部國家高新區的比例分別為24.3%、33.8%、24.6%、27.3%和20.5%(參見圖24),可見新升級高新區在經濟體量上占全部國家高新區的比重還比較小。新升級高新區要緊密圍繞國家高新區內涵特征和價值使命,以新經濟理念推進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以深化改革創新激發發展動力和活力,結合資源稟賦、產業特征和區位優勢等基礎,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
 
  新升級高新區的凈利潤率、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率和凈資產利潤率分別為7.3%、20.7%、21.7%和13.1%。其中,新升級高新區的凈資產利潤率較全國高新區平均水平高出2.7個百分點,而凈利潤率、增加值率和工業增加值率則分別高于全部高新區平均水平0.1個百分點、持平和低于平均值0.6個百分點(參見圖24)。可以看出,新升級高新區的企業在利潤回報方面高于全國高新區平均值,但效率型指標仍顯不足,新升級高新區在推動園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上任重道遠。
 
  2021年,115家新升級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9%,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7.1%,凈利潤同比增長27.9%,上繳稅費同比增長17.4%,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3.8%(參見表12)。新升級高新區雖然經濟總量還難以匹敵穩定期高新區,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相對較快,呈現出迅猛增長的態勢。當然,也因為新升級高新區產業規模較小、經濟基礎相對較弱,從而能夠實現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這也為新升級高新區實現趕超式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
 
  新升級高新區人力資源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截至2021年底,新升級高新區入統企業的從業人員期末數為686.2萬人,占高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27.4%。按學歷劃分,大專學歷145.6萬人、本科學歷145.6萬人、研究生學歷17.2萬人,分別占新升級高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27.2%、17.3%和9.4%(參見表13、圖25),新升級高新區人員結構呈現出持續優化的狀態。新升級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中R&D人員52.0萬,R&D人員占全部高新區的比重為18.8%。綜合來看,新升級高新區高層次人員結構占比明顯低于穩定期高新區,新升級高新區從業人員整體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六、國家高新區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
 
  作為改革開放的產物,國家高新區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成功探索了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積累了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寶貴經驗,在體制機制創新、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創新創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具有突出優勢。
 
  經過3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改革與創新,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的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和開放高地,為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國家高新區始終集聚創新資源,不斷提升創新動能,建設區域創新高地。園區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與園區生產總值的比重6.6%,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園區企業R&D經費支出約占全國企業的48.1%。國家高新區始終著力培育市場創新主體,高成長企業不斷涌現。高新區工商注冊企業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集聚了全國35.4%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800家瞪羚企業。高質量發展表現為就業高質量。國家高新區入統企業從業人員達到2507萬,其中本科以上學歷占比達到40.9%,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發展科技型企業,加強研發,國家高新區的勞動生產率明顯高于平均水平,成為我國高質量就業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規劃開局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國家高新區要深入學習和領會黨的十九大及歷屆全會精神,深入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高新區發展一系列指示和重要論述,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又“高”又“新”的發展方向,鼓起勇氣、擔當作為、深化改革,把高新區建設推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新要求,2020年7月,《國務院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20〕7號)正式出臺,對今后一個時期國家高新區的高質量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意見》強調,建設和發展國家高新區,要繼續堅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方向,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把國家高新區建成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一是要高度重視規劃工作,做好空間布局,積極發展科技企業與科技產業,推進產城融合,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治理能力。二是要加強戰略與政策研究,為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爭取良好的政策與制度環境。三是高新區既要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前列,也要為全國的整體減排提供科技支撐和解決方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四是發展科技金融,建設區域多層次資本市場,做好風險防控。五是繼續推動高新區體制機制改革,所在地市級人民政府要切實承擔國家高新區建設的主體責任,做好高新區安全生產工作。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臨全新發展形勢,國家高新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用新理念引領新時代,以新使命開啟新征程,按照建設“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新定位,深入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爭當新時代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蜜桃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а√天堂资源地址在线官网下载 | 白丝兔女郎m开腿sm调教室| 特黄三级又爽又粗又大|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日日噜狠狠噜天天噜av|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电影| 国产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不卡在线| 亚洲人交乣女bbw| 色妺妺在线视频| 大陆熟妇丰满多毛xxxx| 公粗挺进了我的密道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国产av| 日本牲交大片无遮挡| 性做久久久久久| 粗长挺进新婚人妻小怡|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国产精品 无码专区| 玩弄丰满少妇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导航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老牛| 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亚洲日本天堂在线| 国产精品污www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大屁股白浆无码|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国语| 国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麻豆aⅴ无码电影|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 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高清|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网站| 欲帝精品导航|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