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高新區以“小積分”激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大能量”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8-22 點擊:次
科技型中小企業普遍輕資產、缺少抵押物,銀行等金融機構往往不敢貸、不多貸。為破解這一融資難題,威海高新區以獲批國家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為契機,用創新積分對企業的創新能力、成長潛力進行量化,破解企業與政府、金融機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以此引導資本、政策等要素資源向企業集聚,助力企業快速成長。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全區納入試點的企業達314家,累計爭取銀行授信貸款256筆、14.5億元,目前已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33家、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07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0%,獲批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試點園區。
構建創新積分評價體系
為科技企業精準畫像
圍繞技術創新、成長經營、人才團隊、金融征信等6個維度,建立“核心指標+特色指標”評價體系,以科技部火炬中心制定的18項指標作為核心指標,結合區域實際設置納稅、信用等38項特色指標,采取“百分制”形式對企業創新發展情況進行評價。
一是“一手”數據動態實時更新。依托威海市大數據中心,直接從科技、金融、人社等20多個部門業務系統基礎數據庫提取相關信息,不接受經過二次加工的數據報表,且與業務系統保持實時同步更新,最大限度避免人為干預,保證數據客觀真實準確,現已歸集數據信息14萬條。
二是“加分”指標凸顯產業導向。圍繞促進醫療器械、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發展,設置了3個醫療器械行業特色指標,對新獲得新藥注冊批件、藥物生產許可證、醫療器械注冊證等情況給予加分;設置了4個電子信息行業特色指標,對3C認證、信創目錄認證等情況給予加分。
三是“政銀”聯手設計評價模型。推動科技部門聯合銀行機構搭建創新積分評價模型,通過將評價結果與銀行盡調評價結果進行對比驗證,不斷優化調整指標權重和分值,最終形成銀行等金融機構普遍認可的評價模型,目前已與15家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貸款審核中直接采信創新積分評價結果。
拓展創新積分應用場景
為企業發展定向賦能
發揮創新積分橋梁紐帶作用,促進政企、銀企間互通互信,讓企業的創新“軟實力”變為融資“硬通貨”、政策“吸金石”、服務“直通車”。
一是推行“創新積分+無抵押貸款”融資服務模式。根據創新積分評價結果,將企業分為A、B、C、D四檔,并配套差異化融資服務。以A檔企業為例,只要貸款額度不超過500萬元,就可免于提供抵押資產,相關證明材料也全部被創新積分代替,只需線上提交融資需求,銀行即可審核發放貸款。比如,易霸科技(威海)公司創新積分為93.2分,符合A檔企業標準,兩天內即獲得威海市商業銀行500萬元的貸款。
二是推行“創新積分+梯次培育”企業成長模式。通過幾個關鍵指標的量化評分對企業進行精準識別、科學分類,比如,以企業研發投入和知識產權等技術創新指標為重點,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以營業收入增長率等成長經營指標為重點,建立瞪羚企業培育庫。每年按照綜合評分和關鍵指標評分,發布特色產業、瞪羚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5類企業榜單,構建企業雁陣畫像。目前,通過積分系統精準篩選高新技術企業后備庫企業81家、專精特新后備企業32家、瞪羚后備企業11家、上市后備企業13家。
三是推行“創新積分+信息共享”免證審批模式。積分平臺系統數據對業務部門實行“開放共享”,實現“免證即辦”。比如,以往企業申請“科技支行”政策貼息,需要提報上年度專項資金補助申請和貸款等紙質資料,還需要企業、銀行及區市財政、金融部門分別審核,費時又費力,現在通過積分平臺,部門可直接獲取相關電子資料,無須企業提交任何材料,讓“少跑腿”變成“零跑腿”。
建立創新積分增長機制
為做優企業注入動力
依托創新積分,對全區各類企業創新能力進行量化分析,梳理普遍存在的短板弱項,有針對性地優化政策供給、服務保障,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提供有力支持。今年以來,有17家企業創新積分檔次從B檔升到了A檔。
一是構建“撥投貸保”聯動機制,有效緩解研發投入壓力。依托創新積分平臺,打通了政府部門、投資機構、銀行、保險機構等的“信息壁壘”,通過信息共享、結果互認,形成了“撥投貸保”聯動機制。針對企業開展“卡脖子”攻關項目,以科技財政資金引導、投資機構“股權投資”跟進、銀行機構“信貸投放”、保險機構承保補償等相結合的方式給予聯動支持,每個項目最高可獲得近3000萬元的資金投入,讓企業“研發有錢投”“意外有保險”,助力企業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術、產出一批硬核產品,目前已有29個項目納入支持范疇。
二是開展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試點,促進研發成果加速轉化。建立企業知識產權數據分析庫,對企業知識產權狀況進行數據分析,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匹配“服務管家”,“一企一策”精準指導企業提高專利申請質量和授權速度,全區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高價值發明專利數量,同比增長58.7%、41.8%。組建產業知識產權聯盟,構建產業“專利池”,聯合哈工大(威海)設立高校專利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推行高校、科研機構、產業“專利池”專利向區內企業開展“非獨占、一對多、免費用”開放許可新模式,實現“產業鏈、創新鏈、專利鏈”深度融合,共梳理匹配專利信息158件,達成開放許可意向10件,轉化高校、院所專利22件。
三是拓展“產學研”合作新模式,精準導入更多創新資源。探索“高能級研發平臺+高水平行業大會”創新驅動模式,布局建設山東省高端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共同體、威海先進醫用材料與高端醫療器械山東省實驗室等10余個高能級研發平臺,成功舉辦了中國(威海)醫藥與醫療器械創新發展大會,加快打造藥械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依托工信部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研究中心,引進電子信息產品試驗檢測中心等高端創新平臺,推動與華為、聯想等共建“打印機創新孵化中心”。總結推廣“天力電源”模式,推動更多企業把研發中心建在高校院所,高層次人才分別與企業、高校院所簽訂聘用協議,人才既是高校院所的教授、研究員,也是企業的研發經理,實現科研教學、創新創業兩不誤、兩促進,目前已復制推廣到10多家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