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經濟區高標準打造生態工業園區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2-14 點擊:次
2011年,經濟區從轉型升級大勢出發,提出了建設省級生態工業園區的目標,此后,經濟區圍繞打造“濰坊城市新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濱海新城服務區、‘三區’建設示范區”的發展新定位,按照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要求,以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循環經濟為主線,以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環境安全為根本出發點,機械制造、紡織服裝、醫藥化工、食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集群加速擴張,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集群快速成長,產品產業鏈不斷延伸、完善,產業間耦合共生關系不斷拓展,資源能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全區綜合實力穩居全省省級開發區第一方陣,于日前順利通過了省級生態工業園區驗收和國家級預驗收。

濰坊經濟開發區
抓規劃,科學指導園區建設。在創建生態工業園區的過程中,將建設規劃意見、指導思想納入園區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將生態環保、循環經濟理念全部融入到產業體系、區域功能、交通體系、綠地系統、公共服務設施等領域;在創建階段,將重點任務及項目進行分解,明確責任單位和時間進度,為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實現了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統籌規劃,科學指導,分步實施。
抓項目,強化生態發展載體。通過外引內育、綠色招商、產業鏈招商等舉措,堅持做實產業結構優化、生態產業補鏈、物質代謝工程、節能減排、污染治理、生態景觀、環境管理和保障體系等重點工程,成功培育起了產業突出、配套能力齊備的機械制造、醫藥化工、食品加工等生態產業集群,產業鏈網的不斷延伸、拓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張。
抓改造,提高產業生態化水平。通過實施“騰籠換鳥”,淘汰區內小化工、小機械、紡織印染等企業;突出專業化、精細化、定向化招商,以招商引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開展大企業總部基地建設,打造北海路總部經濟帶和白浪河總部經濟帶。同時,以推動企業上下游配套協作為重點,不斷豐富產業鏈網,打造產業集聚高地。

濰坊白浪河花景
抓科技,增強園區發展動力。通過建設重點企業自主創新體系、建立協同創新平臺等方式,形成“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目前,已建成5家省級以上創新服務平臺,擁有院士工作站2家、省級研發中心2家、市級以上研發中心14家,先后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10余所國內著名院校建立合作關系。2011年以來,新增發明專利52項,實用新型專利269項,外觀專利121項。
抓監管,提升園區管理水平。建立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區內有12家重點企業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認證比率達到30%;成立了環境監測站,完善了在線監測及監控,城西污水處理廠、友誼紙業等13家涉水企業全部安裝了在線設施,實現了從“末端監測”向全程監管的轉變。

國家級孵化器
自創建生態工業園區以來,經濟區在經濟、社會、環境等各個方面均獲得了巨大收益和變化。
產業結構日趨優化,經濟質量不斷提高。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戰略,全區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4.84億元,同比增長21.0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5.84%;工業結構向“三高兩低”(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資密度,低污染、低能耗)方向演進,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6.72%。
產業鏈網不斷完善,集群優勢日益顯現。突出集約發展,走集群化、規模化發展之路,從扶持單個企業向扶持產業集群方向轉變,實行龍頭不大引龍頭、配套不夠搞配套等措施。依托“中國農業機械之都”濰坊市,一批新項目相繼建成投運,形成了從整機生產到關鍵零部件配套、從物流服務到機械再制造的完整工程產業鏈。以萬泉食品、華裕實業、匯海食品等企業為重點,食品加工產業的集聚效應逐步顯現,形成了“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同時,區內各企業在原料使用、中水回用、固廢綜合利用等方面實現了產業鏈條的耦合,形成了循環經濟產業鏈網。在盛大鑄造、鳶飛機動車回收公司等企業的帶動下,形成了“機械制造企業—廢金屬—再生產品—機械制造企業”的廢物回收利用鏈條。

濰坊經濟開發區新農村建設
節能減排成效顯著,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始終把節能減排作為推動園區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深入實施“三八六”環保專項行動,確保“節能、降耗、減污、增效”落到實處。圍繞各項節能任務目標和減排約束性指標,建立了統計、監測、考核體系;突出超前預防,對重點企業進行全面排查,對存在問題的企業,均下達限期整改通知,全面做好企業污染防治技術保障;實施重點工程項目,全面實現污染物的達標排放。三年來,大氣環境、水環境、聲環境均滿足規定的功能區標準要求,且逐年改善。
下一步,經濟區將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使三次產業比例更加優化,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倍增效應”,全面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推動轉型升級;著力抓好空間布局優化和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加快完善城市功能,進一步推進產城融合;開展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如何在開發區的層面上以環境優化經濟發展、實現兩者高度融合,提升生態文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