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十四所,南京雨花經開區“智造”賦能再延伸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0-11-12 點擊:次
11月11日,一場由中國電科十四所、雨花經濟開發區聯合舉行的“2020智能制造產業對接會”給出了答案。“圍繞園區龍頭企業,打破傳統的產業鏈水平分工,構建垂直整合的產業鏈集群,引導催生園區內產業研發、生產大循環,園內園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開發區工委書記陳志康說。
身處“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大國家戰略疊加區,實施創新驅動、加速動能轉換、走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是南京確立的新賽道。以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雨花臺區,用南京市域2%的占地面積,創造了全市約4成、全省約2成的同業產值占比,高科技創新潛力由此可見一斑。“作為南京主城唯一的省級經濟開發區,雨花經開區認真貫徹落實市、區關于推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工作要求,充分發揮十四所的龍頭作用,積極挖掘上下游產業鏈需求供給,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雨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王煒介紹,園區目前已聚集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及關聯企業27家。今年前三季度,智能制造產業規模達26億元,預計年底達到34億元,高端現代、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生態環保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在園區加快布局。
產業環境有了,服務配套齊了,園區加速跑還缺什么?龍頭帶動!在距離南京不到300公里的上海,臨港特斯拉超級工廠的落戶帶去了一個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近在咫尺的軟件谷,華為、中興、潤和等龍頭企業的持續引領,誕生了南京軟件名城的城市坐標。
對于雨花經開區而言,作為我國雷達工業發源地、被譽為“三軍之眼,國之重器”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高度重視智能制造發展,從“十五”開始,就開展無紙化、數字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數字化研究所建設,目前正向“全數字、全互聯,全智能”的智慧型研究所邁進,正是園區可以依仗的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領軍龍頭。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在給全球經濟帶來沖擊同時,也重構著全球的產業鏈。圍繞園區產業集群發展不僅要求做好店小二,更要擴容朋友圈幫企業精準找朋友,實現做大存量挖潛力、做優增量強支撐、做強變量提動能。”在雨花經濟開發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婁杰看來,十四所在智能制造領域積累了顯著的人才、研發、系統、孵化等優勢,但同樣需要尋找產品上下游的運用場景,而園區不少初創或處在平臺期的智能制造企業也在為實現產品迭代、競爭力突破煞費腦筋,雙方的背靠背實現技術、產品補位不僅可以促進產業強鏈、補鏈、延鏈,更能高效整合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系統的上下游企業,營造集聚效應。目前,雨花臺已出臺雨花資本市場、獨角獸瞪羚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三大”培育計劃,成立了15個億規模的政府引導基金,設立每年超過1億元的“扶持資金池”。同時雨花經開區也有著約500畝的成熟用地和20萬平方米的載體,既有運營成熟的特色園區,也有獨具潛力的新型都市工業園,可以為意向企業量身定制設計方案,滿足企業個性化需求。
至于這場融合聚能、產業補位、各展擅長的對接會效能如何,如果說上下游26家企業紛至沓來是表象的話,一張寫滿需求合作的統計表格反映的則是企業心聲。像落戶經開區從事新型顯示屏軟硬件研發、生產的歐帝電子,但依舊希望和十四所結成戰略合作,借助智能制造領域的優勢合力打造智能工廠示范車間;從事傳感器和集成電路芯片設計的中旭電子則提出協同園區企業優化供應鏈的需求。對此,十四所也明確表示將加速推動雙方合作進程,同時依托智能車間、智慧企業、云制造服務平臺共同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助力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