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獲批 倚“綠色屏障”打造西部增長極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4-01 點擊:次
3月30日 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引領西部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會議認為,培育發展成渝城市群,走出一條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互促共進的新路子,對推進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重大戰略契合互動,釋放中西部巨大內需潛力,拓展經濟增長新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規劃中,生態共建、環境共治位列主要任務之首。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勇看來,這高度體現了中央所提的“綠色發展”理念,“長江經濟帶上游發展絕不能再走沿海地區以環境為代價的路子。”與此同時,成渝城市群發展中協調機制如何創新建立,也備受外界關心。
生態環境位列任務之首
不久前,媒體披露成渝經濟群躋身國家級城市群。在此前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獲國家批復后,位于長江上游的成渝城市群該如何定位,發展方向是什么,受到多方關注。
“從緊迫性來講,長江經濟帶上游的發展還要更強烈一些。”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盛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昨日,國務院常務會通過《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強調要以強化重慶、成都輻射帶動作用為基礎,以創新驅動、保護生態環境和夯實產業基礎為支撐,建設引領西部開發開放的城市群,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同發展格局。成渝城市群發展方向日漸清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其主要任務首位就是“實施生態共建環境共治,嚴格保護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強化水資源安全保障,建設綠色城市。”
“生態保護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且要占壓倒性的優勢。”劉勇告訴記者,中西部生態本就較為脆弱,且目前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不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階段。“在落實上,則應該做到開發生態化、產業鏈發展循環化、工廠清潔生產、零排放化。”劉勇建議。
主要任務之二,是“壯大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農林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商貿物流、旅游、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有序承接產業轉移。”
在盛毅看來,《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不光是“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實施的著力點,更能為新一階段的西部大開發提供流量支撐。
就在本月上旬,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聯合發布《長江經濟帶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方案》,提出構建長江經濟帶現代產業走廊,將著力培育五大世界級產業集群,也給成渝城市群提供了巨大機會。
協同機制還需創新
除此之外,《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主要任務還包括“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中外產業和創新合作平臺建設,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和鐵路、公路網絡,暢通對內對外開放通道。加快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同時包括“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共享協同發展機制,推動資本、技術等市場一體化,因地因城施策促進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鼓勵農民就地創業就業”;以及“統籌城鄉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脫貧攻堅和民生改善。努力打造產業優化、生活優質、環境優美的‘新成渝’”。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群作為集群化經濟體的典型代表和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其形成和發展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日前,《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也提出加快城市群建設,推動形成成渝地區城市群。
實際上,成渝兩地此前也一直在朝此方向努力。早在2014年7月,四川省就印發《成渝經濟區成都城市群發展規劃(2014~2020年)》,其中提到,到2020年,成都市全國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城市群同城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城鎮化率達到65%。
根據公開消息,成渝城市群依托2011年獲批的“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橫跨四川省和重慶市,以成都、重慶兩城市為核心,包括四川省內11城市以及重慶整個地區。
從資源和區位優勢看,成渝位于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長江通道橫軸和包昆通道縱軸的交匯處,是西部地區發展基礎最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具備打造成為有全國性影響、輻射帶動西部地區發展的城市群的基礎條件。
“成渝經濟區此前發展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順暢,從很大程度上講也是因為機制體制還需要進一步創新。”盛毅表示,從長遠看,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審批繼續簡化,市場、要素、消費更將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