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行為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影響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4-25 點擊:次
1 區域經濟與政府行為的相關概述
區域經濟,是某一地區經濟發展中所存在的內部環境與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屬于生產綜合體。它是以一定的地理范圍為條件、緊密結合經濟要素及其分布特點的區域發展實體。區域經濟表現出了地域差異影響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的內在關系,這是一種具有特有結構的經濟系統。
政府部門是我國的行政機關,政府行為是一種行政行為。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存在著一個極其特殊的職能部門— — —地方政府,對國家來說,它既有 “政府”的行政角色,而對企業來說,它又有 “投資者”的經濟角色,所以,地方政府表現出來的雙重身份的特性,使得地方政府行為也頗具特色,必然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也寄于經濟發展帶來效益。經濟發展政策完全由政府制定,合理合規的政策制度有助于規范地方政府實施支持行為,推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最終實現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國建立了市場經濟制度,我國的經濟體系也開始從計劃經濟逐步轉變為市場經濟,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調節作用,在市場經濟作用下,我國的國民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對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在我國經濟 30 多年來的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卻也伴隨著社會矛盾的出現。我國城市和農村之間、東部和西部之間,出現了區域貧富差距的問題,并且都有著逐漸擴大的趨勢。市場的自主調節性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也出現了失衡的狀況。總之,區域經濟發展與政府的行為是離不開的,那么政府行為與區域經濟到底有怎樣的內在關系,政府行為又是如何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呢,這將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內容。
2 政府行為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政策影響政府行為主要通過優化或改變某一特定區域的市場環境來影響其經濟發展,其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主要是發展戰略和政策兩方面。
2. 1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經濟發展戰略,小到一個企業,大到一個國家,對它們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該戰略對這個組織的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是非常顯著并持久的。因此,每一個組織都有自己的經濟發展戰略,對政府制定制度和政策具有一定的宏觀導向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城市工業優先發展戰略。自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快速擺脫貧困、盡快使國民經濟發展起來,我國就推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戰略,之后,我國便進入了工業化體系的經濟社會,國民經濟逐漸發展起來,在不到 30 年的時間里就建立了較完整的工業化的經濟體系。可見,政府的城市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使中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迅速走向強大的工業體系,這為后面的經濟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經濟發展戰略的影響不僅如此,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工業化優先發展同時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區域經濟貧富差距。
我國出現了價格剪刀差的現象,這種現象體現在人們的吃穿住行方方面面,使得落后地區的勞動力和資本要素更加流向于經濟發達地區,導致技術落后、人才流失、缺乏投資等問題,造成了如今的非均衡發展局面。
第二,出口導向發展戰略。我國地域廣闊,地域特點帶來的經濟差距頗大。由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與海外接觸密切,地理優勢明顯,人口和資本的不斷流入使得這些區域擁有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經濟資源。在改革開放初期,在“部分先富”的口號中,政府向沿海地區推行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這部分地區在其地區優勢的基礎上,積極響應政府政策,大力發展外貿經濟,集中引進一切外部資源和資本,維持了我國經濟 30 多年的快速增長。而這次以出口導向型為主的區域經濟戰略中最重要的收獲是引進了海外發達國家先進的技術方法和科學的管理理念,這帶動了沿海地區的的長期經濟發展。但相應地,也正是此次出口導向發展戰略的影響,后續出現了中西部資源匱乏而東南部資源占有頗豐富的非均衡現象,大量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都從中西部涌向東部,這些加劇了我國區域經濟的非均衡發展狀況。
正是由于政府推行了以上兩種發展戰略才導致后來出現了經濟差距、資源占用差距的非均衡經濟現象。近些年,我國社會出現了很多非均衡區域發展引起的一系列問題,而在這種非均衡現象引發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之后,我國政府就不得不重視非均衡發展的問題,經濟戰略轉變為從非均衡向均衡發展。所以,我國政府必須制定出科學、可持續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最終通過一系列政府行為來實現區域經濟的均衡協調的發展。
2. 2 區域經濟發展政策
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是屬于我國經濟發展計劃的宏觀經濟政策體系,是服從全國經濟整體發展的需要而制定的,也是政府為了促進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所制定的一系列具體的政策。從經濟發展政策方面分析,政府行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人力資本政策。經濟學認為,人力資本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指出,人力資本的邊際報酬遞增,也就是說,對人力資本投入要素越多,勞動生產率提高得越快,就能增加更多的經濟效益。因此,政府就可以利用人力資本要素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制定支持人力資源發展的相關政策來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例如加強教育投資、推行促進就業的政策、加強區域的社會保障等,都可以提高勞動效率,進而改善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體系的影響程度,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
第二,公共基礎政策。政府的基本職能就是加強對公共領域的投資范圍和強度,提供一個更加完善的市場環境和政治環境,使市場經濟真正發揮其自主調節功能。公共基礎政策就是通過為市場提供相應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盡可能降低交易成本,達到改善市場環境的作用。例如加強地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所謂 “要致富先修路” ,交通體系的完善與否間接代表了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低,而過去的經濟發展實踐情況也表明,交通樞紐地區往往經濟發展迅猛。
經濟落后的偏遠地區正是因為政府不重視對其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這才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因此,政府能夠完善公共基礎政策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是無可厚非的。
第三,產業相關政策。產業政策包括產業的組織政策、結構政策和布局政策三個方面。產業組織政策是根據政府制定的產業相關政策改良產業組織形式,充分利用地區資源,形成合理合規化的產業組織,最終創造一個公平有效的市場競爭環境; 產業結構政策,是在確定某地區主導發展產業的基礎上,調整該地區的產業結構,進而調整市場供需結構,以避免該地區市場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產業布局政策,是對某地區的產業空間布局進行合理引導以及調整產業資源配置的政策,利用 “集聚效益”實現經濟增長,并盡可能縮小各區域間由于產業結構和活動密度不同而引起的經濟差距。
3 規范地方政府行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行為積極正確地發揮其職能作用,區域經濟發展受地方政府行為的職能作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有效彌補市場失靈,制定科學合理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引領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地方政府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政府在規劃產業布局、加大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區域市場開放和協調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依據中央政府制定的經濟發展總體戰略,明了本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的未來規劃。其次,在了解和分析本地區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基礎上,擬定本地區未來的經濟發展政策導向。再次,為了確保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要適當地引進人力資源、科學技術、財務資金等方面的關鍵對象和目標。最后,制定優良的地方教育政策、人力資本開發政策,改善本地區的人力環境,實現人力資源與經濟共同發展、相輔相成。
第二,政府職能轉型,政府管理創新。首先,將公共管理作為以政府核心的公共部門,并作為政府管理的基本職能,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凸顯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功能。
其次,強化地方政府在社會中適當調節各方利益關系的能力,有效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最后,尊重經濟市場發展規律,發揮政府獨特職能,淡化行政區劃,強化經濟區劃,破除行政壁壘,優化區域經濟布局。
第三,發揮區域資源優勢,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區域重點產業。產業結構是特定區域內產業空間的一種組合狀態。能夠合理利用區域的優勢資源,大力發展區域的重點產業,尋求更大的區域經濟效益,是當地政府的總目標。
在產業布局方面來看,由于條塊分割的長期影響,區域經濟發展中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產業結構同化現象。根據區域產業集聚經濟理論,由于區域的重點產業集聚,促進了勞動力組織的專業化,與產品的生產或經銷有著密切的聯系,導致在產業布局上有相同的指向性,這些產業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布在區域的某個資源優越的地區內,形成一個高效率的集群生產系統,相應地提高生產的外部環境,從而使得區域的整個生產系統的總體功能大于各個企業功能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