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特色小鎮帶動區域經濟優化升級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1-19 點擊:次
如果能改善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觀光旅游業、地區商業、物流和制造業等,盡力完善“宜創、宜業、宜居、宜游、宜享”的環境,那小城鎮就能承接更多的人口和勞動力,實現與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
城鎮化包括小城鎮化是拉動內需的主要動力之一,并能帶動城鄉公共服務的一體化,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城鎮化對新農村建設的輻射帶動作用。從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建設特色小鎮,發展小鎮經濟,也是培育新經濟增長點,促進鄉村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首次將“特色小鎮”界定為“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區別于行政區劃單元和產業園區。”實際上,特色小鎮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和發展階段,對推動農村供給側改革,促進鄉村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的積極探索與創新,并得到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鎮,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國務院在2016年2月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和“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都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小城鎮。同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還制定了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科技教育、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的目標,以此引領并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隨后,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127個特色小鎮,全國特色小鎮培育進入推進階段。國家發改委在2016年10月又發布了《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將特色小(城)鎮區分為特色小鎮、小城鎮兩種形態,指出特色小鎮主要指聚焦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特色小城鎮是指以傳統行政區劃為單元,特色產業鮮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建制鎮。就在前些天,中國特色小鎮網正式啟動。這個國家級特色小鎮建設綜合應用服務平臺,除了把握國家政策動向,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引領我國特色小鎮發展方向,還將推動學術研究,助力地方培育壯大新動能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新經濟,帶動區域經濟優化升級。
自2016年秋天以來,住建部和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建設銀行、光大集團等金融機構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為支持特色小鎮建設提供債券融資、股權投資、基金、信托、融資租賃、保險資金等綜合融資服務。在各地擇優推薦的基礎上,2017年8月住建部認定并公布了第二批全國276個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建設的顯著特點,是以產業集群為核心組織方式,通過特色產業,結合當地特色的文化和環境,形成旅游、產業一體化,打造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構建便捷完善的服務設施。特色小鎮建設的意義在于,一是以獨特的產業和優質的服務吸引創客集聚,以小載體推動大創新,集聚各方要素資源,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反過來助推小鎮馳名中外。如烏鎮互聯網小鎮、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鎮、北京房山基金小鎮就是這類成功的例子。二是有利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現代文明向農村延伸、覆蓋和輻射,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例如廣東和浙江的許多鄉鎮都已放開了對外省籍人口醫療和教育的相關限制,可以享受均等的公共醫療、教育服務,在部分鄉鎮,外來務工子女同樣享受當地的免費義務教育服務。三是帶動小城鎮的固定資產投資,完善基礎設施,優化城鄉空間布局,緩解大中城市的發展壓力,實現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大城市的發展容易出現交通擁堵、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城市病”。如果能改善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觀光旅游業、地區商業、物流和制造業等,盡力完善“宜創、宜業、宜居、宜游、宜享”的環境,那小城鎮就能承接更多的人口和勞動力,實現與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因此,當今世界不少國家都把小城鎮建設放到重要地位。例如,美國就非常注重中小型城鎮尤其衛星城和大學城的建設。相對于大城市已經顯得比較陳舊的基礎設施,美國的小城鎮人口不多,基礎設施較好,且綠樹成蔭,環境優美,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小城鎮文化。歐洲城鎮化的經驗也是追求特色,實現大中小城市網絡化發展。日本則由政府總體規劃,再通過招商引資,導入公共資金來建設特色小鎮,以應對人口減少的趨勢,振興地方經濟。
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我國特色小鎮建設正浪潮迭起,已成為投資熱點。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和實踐經驗的積累,特色小鎮建設的道路也將會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