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5年開始,我國各省、市掀起一股興建化工園區的熱潮,2000年后,這股熱潮進一步升溫。長江經濟帶的七省二市就分布有20多個正在建設或規劃將要建設的化工園區。各地的規劃目標都十分宏大,但由于缺乏宏觀引導、規范管理和信息服務,一些園區定位模糊,布點盲目,重復建設。讓人仿佛又看到了1990年代初期,全國各地“大上快上”經濟開發區,從省市到地縣、甚至鄉鎮,“經開區”遍地開花的現象。化工園區會重蹈“經開區”覆轍嗎?
遍地開花的化工園區 |
|
記者在浙江上虞市杭州灣精細化工園區看到,臨近海邊的10平方公里土地,被分隔成了許多幾畝到幾十畝不等的地塊。有的已是廠房密布,有的正在大興土木,還有的則剛剛打上圍欄。寬闊的園區公路四通八達,公路上各種車輛來來往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劉涌江告訴記者,園區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現已建成10平方公里,有來自包括港臺在內的國內外60多家企業入住………… |
|
集聚化是園區建設的誘因 |
|
據2001年-2002年《中國化學工業年鑒》資料,2000年全國化學工業總產值為5812.48億元,企業數量12499家,平均每家企業產值只有4650萬元,并散布在全國所有的省(市、自治區)。與化工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相對應的,是我國化工產品結構不合理,中低檔產品較多,附加值低,沒有形成產業鏈發展格局,市場競爭力差,不適應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與國外化工產業的差距在10-20年之間………… |
|
盲目建設成為園區發展的隱痛 |
|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長江經濟帶上正在興建的化工園區中,除上?;^、杭州灣精細化工園等少數園區建設起點較高,園區定位明確,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外,其它化工園區的建設、發展均不盡人意,相當一部分園區陷入“找政府圈地、找企業圈錢、找市場無門”的尷尬境地………… |
|
規范引導是園區建設當務之急 |
|
記者在各個化工園區采訪中,都能聽到規范化工園區建設的呼聲,許多園區的規劃者也在頻繁地考察學習,希望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上海、浙江一些化工園區已探索出自己的成功建設模式,諸如統一提供水、電、氣、能、路、通訊,甚至商務網絡、寬帶等基礎設施,企業終端污染由園區規劃建設大型設施來集中統一治理等等。但大多數化工園區尚未找到有效的建設模式,仍在為自己將走向何方而苦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