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園區規劃 >

全面!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6-02 點擊:

  一、基本情況
 
  中國工業園區建設始于改革開放,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全國已建立了數量龐大的工業園區,其中國家級和省級園區有2543家,形成了豐富多樣且較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園區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工業產出,對支撐制造強國戰略,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引導產業集聚,發展開放型經濟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長江經濟帶已發展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作為我國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的五大重大國家戰略之一,區域協同性、高質量發展能力不斷增強,資源配置效率全面提高。長江經濟帶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引領長江上、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
 
  在沿江發展工業是全球較為普遍的戰略布局與選擇。長江經濟帶沿江地區水運便捷,水資源豐富,相對內陸環境容量較大,享有工業發展得天獨厚的條件。長江經濟帶工業系統貢獻了我國諸多產業的“半壁江山”,沿江已形成多個有全球影響的制造業產業集群。工業園區是長江經濟帶承載制造業集聚的重要產業空間,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主陣地。長江經濟帶多年高速發展,導致長江長期無序發展和過度開發,沿江工業集聚、園區密布,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量大,累積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壓力和風險持續加大,已超出其自身承載能力。工業園區密集且布局不合理、產業結構偏重、園區管理粗放等問題較為嚴重。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保護和改善水環境,重點是嚴格治理工業污染。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產生了水、土、氣等多種生態環境問題。工業園區生產活動集聚,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大。隨著長江沿線企業逐步撤出和大量企業進入園區,園區發展面臨的資源、能源及環境等諸多挑戰進一步加大。因此,準確揭示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的發展特點,把握好綠色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對全面推進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決策支撐意義。本研究立足工業園區發展的共性特點,通過分析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工業園區的經濟發展、空間布局、產業特點、能源基礎設施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以及園區用水排水情況等現狀,定量揭示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的發展特點,識別園區綠色發展存在的主要挑戰,提出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戰略,為決策參考提供支撐。
 
  二、技術路線與方法數據
 
  圖1是本研究的技術路線示意圖。以長江經濟帶9省2市(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安徽、江西、江蘇、浙江、重慶、上海)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為對象,通過構建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的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數據庫,從園區空間分布、主導行業、基礎設施、用水排水、環境績效等多方面摸清園區家底,并識別綠色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重點關注空間布局、產業結構、溫室氣體排放及水量、水質、水安全等重點領域,進而從上下游一體強化頂層設計、全生命周期建設綠色園區、科學精準治污破解化工圍江等角度,運用多準則決策方法,探究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路徑,形成決策參考。
 
  分析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主導產業分布情況、園區能源基礎設施機組容量結構、工業廢水及污染物排放量、取水水源結構、各省(市)綠色低碳循環示范試點園區數量、能源產出率和水資源產出率、綠色發展指數等,對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水平形成整體判斷,進而支撐主要挑戰和對策措施研究。
 
  三、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的發展現狀
 
  (一)園區空間分布和主導產業特征
 
  根據2018年《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長江經濟帶9省2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及省級開發區等各類園區共有1045家,占全國國家級和省級園區總數的44%(見表1)。
 
  1.上游到下游,工業園區分布數量整體增多
 
  長江經濟帶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的數量分布,從上游(四川、重慶、云南、貴州,311家)到中游(湖北、湖南、江西,322家)再到下游(安徽、江蘇、浙江、上海,412家)呈現明顯增加。省級開發區的分布呈現出明顯的空間聚集特征,其中四川省東部、湖南省和上海市開發區密度更高。
 
  園區對沿江各省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巨大,工業貢獻大多超過所在省/市的一半,園區不但是經濟增長的主力軍,也是經濟穩定發展的壓艙石。如貴州省的工業園區,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和工業產值在全省的貢獻均超過70%;江蘇省工業園區貢獻了50%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實現了60%以上的固定資產投資、80%以上的進出口總額。
 
  2.工業園區主導產業呈趨同態勢
 
  對長江經濟帶1045家工業園區的主導產業按頻次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排名前三的產業依次為電子設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新能源產業(見圖2a),其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排名前三的產業依次為裝備制造業、電子設備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見圖2b),國家高新區排名前三的產業依次為裝備制造業、電子設備制造業和新材料新能源產業(見圖2c),省級工業園區排名前三的產業依次為電子設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和食品飲料制造業(見圖2d)。綜合分析得出,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主導產業呈現兩個特點:裝備制造業和電子設備制造業是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發展的兩大主導產業,呈現明顯的趨同態勢;省級工業園區的各類產業分布則比較分散。
 
  (二)工業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現狀及績效
 
  基礎設施共享是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特征,同時基礎設施服役周期長,其資源環境影響具有長期鎖定特點,因此基礎設施是推進園區綠色發展重要的著力點之一。本研究分別對長江經濟帶國家級和省級園區的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運行進行定量分析。
 
  1.工業園區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長江經濟帶1045家園區中,共有386家園區在其物理邊界內建設有熱電廠、發電廠、供熱廠等集中式能源基礎設施,共包括1820個在役機組,總裝機容量209GW,占9省2市同年發電裝機總容量的37%。從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的一次能源結構看,燃煤機組和天然氣機組占絕對主導,裝機容量分別占84.2%和11.3%。從圖3可見,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的在役能源基礎設施機組的容量結構呈“大容量機組少,小容量機組多”的特點(即“大少小多”),將園區的小容量機組進行規模升級可帶來顯著的節能減排效應。
 
  2.工業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綠色低碳轉型的能源環境績效
 
  通過進一步量化分析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在役能源基礎設施的能源效率和環境績效,將設施績效和全國平均水平及先進水平分別進行對標比較,以識別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和提升潛力。總體來看,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能源基礎設施在區域環境影響中具有較顯著的影響,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總體的能源效率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環境績效則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能源效率來看,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清潔生產與工業生態研究中心的研究結果顯示,全國1820個園區在役能源基礎設施機組的平均供電效率為39.0%,與同年全國供電效率平均水平(38.5%)基本持平。從環境影響來看,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能源基礎設施2014年度溫室氣體排放、二氧化硫排放、氮氧化物排放分別為8.6億t、80萬t和113萬t,分別占長江經濟帶9省2市總排放量的26%、12%和17%。從環境績效來看,長江經濟帶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總容量的99.5%為火力發電,其環境績效整體優于全國火電的平均水平。
 
  (三)工業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及取用水情況
 
  1.工業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水十條”要求,2017年年底前,工業集聚區應按規定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并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平均完成率為96.8%,在線監控裝置建設平均完成率為96%。目前園區工業廢水處理方式分為園區自建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和依托園區外的城鎮污水廠處理兩種方式,分別占總數的40%和60%。長江經濟帶108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物理邊界內共建有209座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絕大多數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同時處理園區內的工業廢水和園區外的生活污水,每年實際處理污水29.7億t,工業廢水占比僅為29%。
 
  長江經濟帶不同區域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廢水排放去向差異較大(見圖4)。上游和中游地區工業廢水排放量分別為1.1億t/a和1.0億t/a,下游地區為9.8億t/a。通常,水污染物排放量與廢水排放量成正相關關系。園區的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基本滿足這種相關關系,而氨氮的排放量則不完全與廢水排放量成正比。下游地區的園區對氨氮的去除率較高,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下游部分地區較為嚴重的水環境污染倒逼園區及企業加強生產廢水的處理,以及水污染去除技術的升級所致。
 
  2.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取用水特征
 
  長江經濟帶108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總取水量為57.5億m3,占當年全國總供水量(6040億m3)的0.95%。相比于全國平均水平,園區的單位水資源的經濟產出率較高。園區取水水源類型豐富,但結構不均(見圖5)。園區取水結構中,地表淡水仍為最主要的用水來源,占取水總量的67.5%;區外自來水供應為園區第二大水源。
 
  (四)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評價
 
  1.園區開展綠色發展示范試點創建情況
 
  政府大力推進工業園區的綠色、低碳、循環、生態化發展。生態環境部、科學技術部、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資源部等部委相繼發布多項政策,推動園區綠色發展。長江經濟帶的工業園區中,較多園區積極開展了綠色發展相關創建工作,并列入國家相關部委的示范名錄。圖6是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示范試點園區的數量分布示意圖。可見,下游四省(市)獲得各部委認證的綠色發展類示范園區,在總體數量上明顯占據優勢。
 
  2.基于典型指標的園區綠色發展績效評價
 
  運用能源產出率、水資源產出率、單位經濟產出污染物排放量等典型指標,以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對長江經濟帶主要園區的綠色發展績效進行分析。長江經濟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能源產出率范圍在0.40萬~82萬元/tce之間(見圖7a),能源產出率在5萬元/tce及以上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占47%;能源產出率在15萬元/tce及以上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占16%,其中上游4家、中游7家、下游6家。水資源產出率指標分布見圖7b,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水資源產出率范圍在0.01萬~3.75萬元/m3,各經濟技術開發區之間差異較大。
 
  圖片圖片
 
  圖7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及各省(市)園區能源產出率和水資源產出率
 
  長江經濟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范圍在0.01~2.98kg/萬元,低于0.1kg/萬元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占比51%;高于0.2kg/萬元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占比25%。中下游園區污染排放集中,與2015年相比,近年來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增加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占12%,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區;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60%以上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占53%。多數園區在近五年污染物排放強度呈下降趨勢,但減排挑戰依然艱巨,且園區間差異較大。
 
  3.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指數評價結果
 
  運用前期建立的方法,對長江經濟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綠色發展指數進行分析,并與其他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評價結果進行比較(見圖8)。長江經濟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發展指數在6~86分,其中平均分(50)以上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游占13%,中游占22%,下游占65%,下游園區綠色發展指數優于中上游。從綠色發展水平分析,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整體略高于全國園區的平均水平,但上、中、下游園區差異大,上中游省份的園區在國家推行的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示范創建工作中明顯落后于下游園區。以發展水平高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上游園區有87%、中游園區有78%、下游園區有35%尚未達到綠色發展平均水平,實現長江經濟帶園區綠色發展整體性跨越,仍面臨較大挑戰
 
  四、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壓力和風險持續加大,已超出其自身承載能力。基于對工業園區在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發展的經濟貢獻、區位分布、產業布局、能源基礎設施、環境基礎設施及取排水情況等現狀的分析,發現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面臨的突出挑戰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亟待提升園區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意識,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引領動力
 
  長江經濟帶9省2市在資源環境、經濟基礎、交通環境等方面發展條件差異較大,造成長江經濟帶園區發展和管理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地區間發展差距明顯。“十八大”以來,國家尤其重視園區綠色轉型和創新發展。大量國家層面重要文件中,均提出了許多與園區生態化、綠色發展相關的內容。但上游地區與中下游地區之間、國家級園區與省級園區之間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意識層面存在較大差異,多數園區對生態環境建設的理念仍停留在“合規”層面,未能在主觀層面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生態化發展理念。
 
  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在工業園區綠色發展中的地位尚不突出,園區轉型動力機制仍不足。在產業發展方面,“大數據+”、智能制造、“互聯網+”已成為大多數園區轉型發展的目標與方向,但多停留在初級階段,圍繞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和創新生態,增強園區技術底蘊和創新資源,實現現有制造業和研發相結合,逐漸增加制造業的科技含量水平,實現創新成果快速轉移轉化并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仍是發展的重點和難點。
 
  (二)亟待優化沿江園區布局及產業結構,加快園區綠色發展整體性跨越
 
  當前,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已形成臨江布局的格局,但園區產業結構失衡,形成化工產業、裝備制造等產業高度集聚,上、中、下游園區主導產業差異不明顯,分工協作尚待強化,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其中,“化工圍江”尤為突出,成為長江經濟帶產業布局失衡的典型代表。上游地區以化工作為主導產業的園區偏多。長江沿線29個中心城市分布不同規模和門類的工業園區共490個,其中以化工為主導的園區有103個,沿江省份化工產量占到全國的46%,臨江1000m范圍內企業數從2000年的149家增加到2017年的715家。近年來,石油和化工產業項目出現自下游向長江中上游轉移的態勢。沿江工業園區推動了長江經濟帶的工業發展,但空間布局的敏感性、脆弱性,讓長江長期背負著過重的包袱,也給長江帶來了重大的生態環境安全隱患。
 
  從綠色發展水平分析,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整體略高于全國園區的平均水平,但上、中、下游園區差異大,上、中游省份的園區在國家推行的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示范創建工作中明顯落后于下游園區。以發展水平高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分析結果看,實現長江經濟帶園區綠色發展整體性跨越,仍面臨較大挑戰。
 
  (三)亟待破解園區能源基礎設施“大少小多”碳排放鎖定,削減溫室氣體排放
 
  基礎設施共享是工業園區的重要特征,也是園區綠色發展的關鍵支撐,其中能源基礎設施是園區最重要的一類基礎設施。研究顯示,2014年全國1600余家工業園區的溫室氣體排放約占當年全國總排放量的18%,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溫室氣體排放量則占全國園區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7%,園區應勇擔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排頭兵。
 
  在園區能源基礎設施方面,長江經濟帶國家級和省級園區中共有1820個在役熱電聯產、熱力、發電機組,總裝機達209GW,占9省2市發電裝機總容量的37%左右。從燃料結構分析,這些在役機組84%左右為燃煤機組,容量結構呈現出“大容量機組少,小容量機組多”的特點,即300MW及以上的大容量機組占園區在役總裝機容量的79%和總數量的19%,而30MW及以下的小容量機組則分別占7%和65%。總體而言,大容量機組的綜合能源效率高于小容量機組,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的直接碳排放占園區能源消費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比例平均在75%左右,在區域大尺度優化能源結構的同時,推動基礎設施低碳化對園區溫室氣體減排意義重大。園區大量的小容量機組的升級及非化石能源的開發應用,將會帶來顯著的節能、節水、減碳等協同效應,需要流域開展一體化統籌。
 
  (四)亟待控制園區用水總量及有毒有害污染物,解決好水量、水質、水安全問題
 
  在環境基礎設施方面,長江經濟帶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基本補齊了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和在線監控裝置建設的短板,但這僅是園區水污染防治的“規定動作”和基本要求。在現行標準及實際管理中,園區工業廢水偏重COD、氨氮等常規指標,對有毒有害、持久性有機物等特征污染物和新興污染物,以及生態安全等指標缺少通盤考慮,普遍存在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混合處理的現象,由此可能引發潛在的環境風險和隱患。未來還將面臨著排放提標、再生水回用等諸多壓力。
 
  靠水吃水,沿江園區和企業普遍認為區域水量豐沛,尚未控制從江河取水總量,水資源費用低,用水成本在生產成本中占比小,未起到經濟杠桿調節作用。對全過程水管理的認識還不到位,缺少從生命周期的角度認識園區及企業用水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尚未建立從取水到排水的全流程管理體系。
 
  五、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路徑與建議
 
  工業園區對沿江各省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巨大,工業貢獻大多超過所在省(市)的一半,園區不但是經濟增長的主力軍,也是經濟穩定的壓艙石,必須堅持制造強國戰略不動搖,堅持工業園區主陣地不動搖。為此,要著力工業園區綠色轉型,打造長江生態文明建設新高地,提出園區綠色發展戰略建議如下。
 
  (一)加強頂層設計,發揮好下游地區工業園區綠色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
 
  全面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思想、新發展理念和長江大保護精神,全面深化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建議由生態環境部牽頭,會同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科學技術部等部門,整合已出臺的各類園區優惠政策,梳理優化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示范項目體系,劃分主導產業類型,分區域、分等級對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提出差異化標準要求,出臺綠色發展指導意見,建立工業園區綠色發展報告制度,定期發布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報告。
 
  特別是上海、浙江、江蘇等長江經濟帶下游地區要率先垂范,積極打造長江經濟帶工業生態文明建設新高地,重點在以下方面形成突破:①全流域協同發展,構建以園區為載體的現代產業體系;②科技引領,全面推進園區及企業產業數字化和生態化;③深化能源水資源雙控,開展碳生產率倍增行動,顯著提升資源能源產出率;④強化園區可持續水管理,構建流域–園區–企業–裝置多級水風險防控體系;⑤實施能源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化、低碳化改造,構建基礎設施間能源–水產業共生體系,提高余熱利用率和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
 
  (二)實施一體化綠色低碳轉型,建設全生命周期綠色園區
 
  實現園區工業系統、能源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全覆蓋,全生命周期建設綠色園區。工作重點:①從全生命周期角度推進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能源管理,“一園一策”與區域流域統籌相結合,實時動態地摸清園區“物質能量代謝及其生態環境影響家底”,從系統工程和全生命周期視角,強化園區系統優化;②以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突破帶動全產業鏈綠色發展,以大企業、大園區為核心,構建產品間、企業間、區域間協作的動–靜脈耦合產業鏈接和共生網絡,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③綜合運用節約、提效、開源等措施,深化園區能源消耗、水資源消耗、土地資源開發總量和資源消耗強度雙控,推動園區持續提高碳生產率,部分園區碳排放先達峰,起到引領作用;④實施更嚴格更透明更及時的安全環境監管,在常規污染物控制達到較高水平的同時,持續完善排放標準,強化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特別是加強新興污染物引起的生態、環境和健康風險防控;⑤推進園區和區域能–水統籌,建設清潔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綠色能源體系及能源–環境基礎設施共生體系。
 
  (三)精準科學治污,促進長江經濟由“化工圍江”邁向人水和諧共生
 
  (1)大力開展沿江化工園區和企業污染專項整治。大幅壓減沿長江干支流兩側1km范圍內、環境敏感區域、城鎮人口密集區、化工園區外、規模以下等化工生產企業;鼓勵探索和嘗試具有地方特色的解決方案,創新資源環境要素約束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及準入控制;針對壓減的化工園區和企業,采取關停、搬遷、轉移、承接等措施,綜合施策,破解“化工圍江”之困。抓住企業入園契機,實施入園化工企業和合規接納園區共同改造提升,提前規避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等問題,實現上、中、下游地區化工園區差異化、聯動發展,促進化工園區布局與長江生態環境資源相協調。
 
  (2)鼓勵建設智慧化工業園區,強化環境風險防控與應急能力建設。在上、中、下游開展重點化工園區環境風險預警和防控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努力打造綠色化、智慧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持續提升園區管理運行的精細化和智慧化;構建全過程環境和安全管理體系,提高化工園區本質安全。
 
  (3)推動園區開展用水三級計量和水平衡測試,強化工業園區可持續水管理。深入開展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提升專項行動,嚴控排污口設置,一個園區只設一個排污口,加強排污口在線監測。構建多級水風險防范體系,確保極端事故狀態下事故污水不流入、不滲入長江。在排污口下游、干支流入湖地區因地制宜地積極建設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實現尾水自然凈化,提標提優,減少或避免尾水直接排入長江。
 
  (4)完善園區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災難應急預案,制定園區環境風險防控實施方案,完成沿江沿岸化工園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加強日常演練。

 

主頁 > 新聞中心 > 園區規劃 >

全面!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

2022-06-02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一、基本情況
 
  中國工業園區建設始于改革開放,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全國已建立了數量龐大的工業園區,其中國家級和省級園區有2543家,形成了豐富多樣且較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園區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工業產出,對支撐制造強國戰略,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引導產業集聚,發展開放型經濟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長江經濟帶已發展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作為我國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的五大重大國家戰略之一,區域協同性、高質量發展能力不斷增強,資源配置效率全面提高。長江經濟帶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引領長江上、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
 
  在沿江發展工業是全球較為普遍的戰略布局與選擇。長江經濟帶沿江地區水運便捷,水資源豐富,相對內陸環境容量較大,享有工業發展得天獨厚的條件。長江經濟帶工業系統貢獻了我國諸多產業的“半壁江山”,沿江已形成多個有全球影響的制造業產業集群。工業園區是長江經濟帶承載制造業集聚的重要產業空間,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主陣地。長江經濟帶多年高速發展,導致長江長期無序發展和過度開發,沿江工業集聚、園區密布,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量大,累積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壓力和風險持續加大,已超出其自身承載能力。工業園區密集且布局不合理、產業結構偏重、園區管理粗放等問題較為嚴重。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保護和改善水環境,重點是嚴格治理工業污染。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產生了水、土、氣等多種生態環境問題。工業園區生產活動集聚,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大。隨著長江沿線企業逐步撤出和大量企業進入園區,園區發展面臨的資源、能源及環境等諸多挑戰進一步加大。因此,準確揭示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的發展特點,把握好綠色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對全面推進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決策支撐意義。本研究立足工業園區發展的共性特點,通過分析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工業園區的經濟發展、空間布局、產業特點、能源基礎設施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以及園區用水排水情況等現狀,定量揭示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的發展特點,識別園區綠色發展存在的主要挑戰,提出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戰略,為決策參考提供支撐。
 
  二、技術路線與方法數據
 
  圖1是本研究的技術路線示意圖。以長江經濟帶9省2市(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安徽、江西、江蘇、浙江、重慶、上海)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為對象,通過構建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的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數據庫,從園區空間分布、主導行業、基礎設施、用水排水、環境績效等多方面摸清園區家底,并識別綠色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重點關注空間布局、產業結構、溫室氣體排放及水量、水質、水安全等重點領域,進而從上下游一體強化頂層設計、全生命周期建設綠色園區、科學精準治污破解化工圍江等角度,運用多準則決策方法,探究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路徑,形成決策參考。
 
  分析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主導產業分布情況、園區能源基礎設施機組容量結構、工業廢水及污染物排放量、取水水源結構、各省(市)綠色低碳循環示范試點園區數量、能源產出率和水資源產出率、綠色發展指數等,對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水平形成整體判斷,進而支撐主要挑戰和對策措施研究。
 
  三、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的發展現狀
 
  (一)園區空間分布和主導產業特征
 
  根據2018年《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長江經濟帶9省2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及省級開發區等各類園區共有1045家,占全國國家級和省級園區總數的44%(見表1)。
 
  1.上游到下游,工業園區分布數量整體增多
 
  長江經濟帶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的數量分布,從上游(四川、重慶、云南、貴州,311家)到中游(湖北、湖南、江西,322家)再到下游(安徽、江蘇、浙江、上海,412家)呈現明顯增加。省級開發區的分布呈現出明顯的空間聚集特征,其中四川省東部、湖南省和上海市開發區密度更高。
 
  園區對沿江各省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巨大,工業貢獻大多超過所在省/市的一半,園區不但是經濟增長的主力軍,也是經濟穩定發展的壓艙石。如貴州省的工業園區,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和工業產值在全省的貢獻均超過70%;江蘇省工業園區貢獻了50%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實現了60%以上的固定資產投資、80%以上的進出口總額。
 
  2.工業園區主導產業呈趨同態勢
 
  對長江經濟帶1045家工業園區的主導產業按頻次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排名前三的產業依次為電子設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新能源產業(見圖2a),其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排名前三的產業依次為裝備制造業、電子設備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見圖2b),國家高新區排名前三的產業依次為裝備制造業、電子設備制造業和新材料新能源產業(見圖2c),省級工業園區排名前三的產業依次為電子設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和食品飲料制造業(見圖2d)。綜合分析得出,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主導產業呈現兩個特點:裝備制造業和電子設備制造業是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發展的兩大主導產業,呈現明顯的趨同態勢;省級工業園區的各類產業分布則比較分散。
 
  (二)工業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現狀及績效
 
  基礎設施共享是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特征,同時基礎設施服役周期長,其資源環境影響具有長期鎖定特點,因此基礎設施是推進園區綠色發展重要的著力點之一。本研究分別對長江經濟帶國家級和省級園區的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運行進行定量分析。
 
  1.工業園區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長江經濟帶1045家園區中,共有386家園區在其物理邊界內建設有熱電廠、發電廠、供熱廠等集中式能源基礎設施,共包括1820個在役機組,總裝機容量209GW,占9省2市同年發電裝機總容量的37%。從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的一次能源結構看,燃煤機組和天然氣機組占絕對主導,裝機容量分別占84.2%和11.3%。從圖3可見,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的在役能源基礎設施機組的容量結構呈“大容量機組少,小容量機組多”的特點(即“大少小多”),將園區的小容量機組進行規模升級可帶來顯著的節能減排效應。
 
  2.工業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綠色低碳轉型的能源環境績效
 
  通過進一步量化分析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在役能源基礎設施的能源效率和環境績效,將設施績效和全國平均水平及先進水平分別進行對標比較,以識別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和提升潛力。總體來看,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能源基礎設施在區域環境影響中具有較顯著的影響,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總體的能源效率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環境績效則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能源效率來看,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清潔生產與工業生態研究中心的研究結果顯示,全國1820個園區在役能源基礎設施機組的平均供電效率為39.0%,與同年全國供電效率平均水平(38.5%)基本持平。從環境影響來看,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能源基礎設施2014年度溫室氣體排放、二氧化硫排放、氮氧化物排放分別為8.6億t、80萬t和113萬t,分別占長江經濟帶9省2市總排放量的26%、12%和17%。從環境績效來看,長江經濟帶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總容量的99.5%為火力發電,其環境績效整體優于全國火電的平均水平。
 
  (三)工業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及取用水情況
 
  1.工業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水十條”要求,2017年年底前,工業集聚區應按規定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并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平均完成率為96.8%,在線監控裝置建設平均完成率為96%。目前園區工業廢水處理方式分為園區自建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和依托園區外的城鎮污水廠處理兩種方式,分別占總數的40%和60%。長江經濟帶108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物理邊界內共建有209座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絕大多數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同時處理園區內的工業廢水和園區外的生活污水,每年實際處理污水29.7億t,工業廢水占比僅為29%。
 
  長江經濟帶不同區域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廢水排放去向差異較大(見圖4)。上游和中游地區工業廢水排放量分別為1.1億t/a和1.0億t/a,下游地區為9.8億t/a。通常,水污染物排放量與廢水排放量成正相關關系。園區的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基本滿足這種相關關系,而氨氮的排放量則不完全與廢水排放量成正比。下游地區的園區對氨氮的去除率較高,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下游部分地區較為嚴重的水環境污染倒逼園區及企業加強生產廢水的處理,以及水污染去除技術的升級所致。
 
  2.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取用水特征
 
  長江經濟帶108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總取水量為57.5億m3,占當年全國總供水量(6040億m3)的0.95%。相比于全國平均水平,園區的單位水資源的經濟產出率較高。園區取水水源類型豐富,但結構不均(見圖5)。園區取水結構中,地表淡水仍為最主要的用水來源,占取水總量的67.5%;區外自來水供應為園區第二大水源。
 
  (四)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評價
 
  1.園區開展綠色發展示范試點創建情況
 
  政府大力推進工業園區的綠色、低碳、循環、生態化發展。生態環境部、科學技術部、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資源部等部委相繼發布多項政策,推動園區綠色發展。長江經濟帶的工業園區中,較多園區積極開展了綠色發展相關創建工作,并列入國家相關部委的示范名錄。圖6是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示范試點園區的數量分布示意圖。可見,下游四省(市)獲得各部委認證的綠色發展類示范園區,在總體數量上明顯占據優勢。
 
  2.基于典型指標的園區綠色發展績效評價
 
  運用能源產出率、水資源產出率、單位經濟產出污染物排放量等典型指標,以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對長江經濟帶主要園區的綠色發展績效進行分析。長江經濟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能源產出率范圍在0.40萬~82萬元/tce之間(見圖7a),能源產出率在5萬元/tce及以上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占47%;能源產出率在15萬元/tce及以上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占16%,其中上游4家、中游7家、下游6家。水資源產出率指標分布見圖7b,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水資源產出率范圍在0.01萬~3.75萬元/m3,各經濟技術開發區之間差異較大。
 
  圖片圖片
 
  圖7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及各省(市)園區能源產出率和水資源產出率
 
  長江經濟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范圍在0.01~2.98kg/萬元,低于0.1kg/萬元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占比51%;高于0.2kg/萬元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占比25%。中下游園區污染排放集中,與2015年相比,近年來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增加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占12%,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區;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60%以上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占53%。多數園區在近五年污染物排放強度呈下降趨勢,但減排挑戰依然艱巨,且園區間差異較大。
 
  3.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指數評價結果
 
  運用前期建立的方法,對長江經濟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綠色發展指數進行分析,并與其他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評價結果進行比較(見圖8)。長江經濟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發展指數在6~86分,其中平均分(50)以上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游占13%,中游占22%,下游占65%,下游園區綠色發展指數優于中上游。從綠色發展水平分析,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整體略高于全國園區的平均水平,但上、中、下游園區差異大,上中游省份的園區在國家推行的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示范創建工作中明顯落后于下游園區。以發展水平高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上游園區有87%、中游園區有78%、下游園區有35%尚未達到綠色發展平均水平,實現長江經濟帶園區綠色發展整體性跨越,仍面臨較大挑戰
 
  四、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壓力和風險持續加大,已超出其自身承載能力。基于對工業園區在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發展的經濟貢獻、區位分布、產業布局、能源基礎設施、環境基礎設施及取排水情況等現狀的分析,發現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面臨的突出挑戰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亟待提升園區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意識,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引領動力
 
  長江經濟帶9省2市在資源環境、經濟基礎、交通環境等方面發展條件差異較大,造成長江經濟帶園區發展和管理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地區間發展差距明顯。“十八大”以來,國家尤其重視園區綠色轉型和創新發展。大量國家層面重要文件中,均提出了許多與園區生態化、綠色發展相關的內容。但上游地區與中下游地區之間、國家級園區與省級園區之間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意識層面存在較大差異,多數園區對生態環境建設的理念仍停留在“合規”層面,未能在主觀層面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生態化發展理念。
 
  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在工業園區綠色發展中的地位尚不突出,園區轉型動力機制仍不足。在產業發展方面,“大數據+”、智能制造、“互聯網+”已成為大多數園區轉型發展的目標與方向,但多停留在初級階段,圍繞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和創新生態,增強園區技術底蘊和創新資源,實現現有制造業和研發相結合,逐漸增加制造業的科技含量水平,實現創新成果快速轉移轉化并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仍是發展的重點和難點。
 
  (二)亟待優化沿江園區布局及產業結構,加快園區綠色發展整體性跨越
 
  當前,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已形成臨江布局的格局,但園區產業結構失衡,形成化工產業、裝備制造等產業高度集聚,上、中、下游園區主導產業差異不明顯,分工協作尚待強化,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其中,“化工圍江”尤為突出,成為長江經濟帶產業布局失衡的典型代表。上游地區以化工作為主導產業的園區偏多。長江沿線29個中心城市分布不同規模和門類的工業園區共490個,其中以化工為主導的園區有103個,沿江省份化工產量占到全國的46%,臨江1000m范圍內企業數從2000年的149家增加到2017年的715家。近年來,石油和化工產業項目出現自下游向長江中上游轉移的態勢。沿江工業園區推動了長江經濟帶的工業發展,但空間布局的敏感性、脆弱性,讓長江長期背負著過重的包袱,也給長江帶來了重大的生態環境安全隱患。
 
  從綠色發展水平分析,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整體略高于全國園區的平均水平,但上、中、下游園區差異大,上、中游省份的園區在國家推行的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示范創建工作中明顯落后于下游園區。以發展水平高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分析結果看,實現長江經濟帶園區綠色發展整體性跨越,仍面臨較大挑戰。
 
  (三)亟待破解園區能源基礎設施“大少小多”碳排放鎖定,削減溫室氣體排放
 
  基礎設施共享是工業園區的重要特征,也是園區綠色發展的關鍵支撐,其中能源基礎設施是園區最重要的一類基礎設施。研究顯示,2014年全國1600余家工業園區的溫室氣體排放約占當年全國總排放量的18%,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溫室氣體排放量則占全國園區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7%,園區應勇擔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排頭兵。
 
  在園區能源基礎設施方面,長江經濟帶國家級和省級園區中共有1820個在役熱電聯產、熱力、發電機組,總裝機達209GW,占9省2市發電裝機總容量的37%左右。從燃料結構分析,這些在役機組84%左右為燃煤機組,容量結構呈現出“大容量機組少,小容量機組多”的特點,即300MW及以上的大容量機組占園區在役總裝機容量的79%和總數量的19%,而30MW及以下的小容量機組則分別占7%和65%。總體而言,大容量機組的綜合能源效率高于小容量機組,園區能源基礎設施的直接碳排放占園區能源消費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比例平均在75%左右,在區域大尺度優化能源結構的同時,推動基礎設施低碳化對園區溫室氣體減排意義重大。園區大量的小容量機組的升級及非化石能源的開發應用,將會帶來顯著的節能、節水、減碳等協同效應,需要流域開展一體化統籌。
 
  (四)亟待控制園區用水總量及有毒有害污染物,解決好水量、水質、水安全問題
 
  在環境基礎設施方面,長江經濟帶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基本補齊了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和在線監控裝置建設的短板,但這僅是園區水污染防治的“規定動作”和基本要求。在現行標準及實際管理中,園區工業廢水偏重COD、氨氮等常規指標,對有毒有害、持久性有機物等特征污染物和新興污染物,以及生態安全等指標缺少通盤考慮,普遍存在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混合處理的現象,由此可能引發潛在的環境風險和隱患。未來還將面臨著排放提標、再生水回用等諸多壓力。
 
  靠水吃水,沿江園區和企業普遍認為區域水量豐沛,尚未控制從江河取水總量,水資源費用低,用水成本在生產成本中占比小,未起到經濟杠桿調節作用。對全過程水管理的認識還不到位,缺少從生命周期的角度認識園區及企業用水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尚未建立從取水到排水的全流程管理體系。
 
  五、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路徑與建議
 
  工業園區對沿江各省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巨大,工業貢獻大多超過所在省(市)的一半,園區不但是經濟增長的主力軍,也是經濟穩定的壓艙石,必須堅持制造強國戰略不動搖,堅持工業園區主陣地不動搖。為此,要著力工業園區綠色轉型,打造長江生態文明建設新高地,提出園區綠色發展戰略建議如下。
 
  (一)加強頂層設計,發揮好下游地區工業園區綠色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
 
  全面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思想、新發展理念和長江大保護精神,全面深化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建議由生態環境部牽頭,會同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科學技術部等部門,整合已出臺的各類園區優惠政策,梳理優化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示范項目體系,劃分主導產業類型,分區域、分等級對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提出差異化標準要求,出臺綠色發展指導意見,建立工業園區綠色發展報告制度,定期發布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報告。
 
  特別是上海、浙江、江蘇等長江經濟帶下游地區要率先垂范,積極打造長江經濟帶工業生態文明建設新高地,重點在以下方面形成突破:①全流域協同發展,構建以園區為載體的現代產業體系;②科技引領,全面推進園區及企業產業數字化和生態化;③深化能源水資源雙控,開展碳生產率倍增行動,顯著提升資源能源產出率;④強化園區可持續水管理,構建流域–園區–企業–裝置多級水風險防控體系;⑤實施能源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化、低碳化改造,構建基礎設施間能源–水產業共生體系,提高余熱利用率和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
 
  (二)實施一體化綠色低碳轉型,建設全生命周期綠色園區
 
  實現園區工業系統、能源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全覆蓋,全生命周期建設綠色園區。工作重點:①從全生命周期角度推進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能源管理,“一園一策”與區域流域統籌相結合,實時動態地摸清園區“物質能量代謝及其生態環境影響家底”,從系統工程和全生命周期視角,強化園區系統優化;②以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突破帶動全產業鏈綠色發展,以大企業、大園區為核心,構建產品間、企業間、區域間協作的動–靜脈耦合產業鏈接和共生網絡,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③綜合運用節約、提效、開源等措施,深化園區能源消耗、水資源消耗、土地資源開發總量和資源消耗強度雙控,推動園區持續提高碳生產率,部分園區碳排放先達峰,起到引領作用;④實施更嚴格更透明更及時的安全環境監管,在常規污染物控制達到較高水平的同時,持續完善排放標準,強化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特別是加強新興污染物引起的生態、環境和健康風險防控;⑤推進園區和區域能–水統籌,建設清潔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綠色能源體系及能源–環境基礎設施共生體系。
 
  (三)精準科學治污,促進長江經濟由“化工圍江”邁向人水和諧共生
 
  (1)大力開展沿江化工園區和企業污染專項整治。大幅壓減沿長江干支流兩側1km范圍內、環境敏感區域、城鎮人口密集區、化工園區外、規模以下等化工生產企業;鼓勵探索和嘗試具有地方特色的解決方案,創新資源環境要素約束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及準入控制;針對壓減的化工園區和企業,采取關停、搬遷、轉移、承接等措施,綜合施策,破解“化工圍江”之困。抓住企業入園契機,實施入園化工企業和合規接納園區共同改造提升,提前規避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等問題,實現上、中、下游地區化工園區差異化、聯動發展,促進化工園區布局與長江生態環境資源相協調。
 
  (2)鼓勵建設智慧化工業園區,強化環境風險防控與應急能力建設。在上、中、下游開展重點化工園區環境風險預警和防控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努力打造綠色化、智慧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持續提升園區管理運行的精細化和智慧化;構建全過程環境和安全管理體系,提高化工園區本質安全。
 
  (3)推動園區開展用水三級計量和水平衡測試,強化工業園區可持續水管理。深入開展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提升專項行動,嚴控排污口設置,一個園區只設一個排污口,加強排污口在線監測。構建多級水風險防范體系,確保極端事故狀態下事故污水不流入、不滲入長江。在排污口下游、干支流入湖地區因地制宜地積極建設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實現尾水自然凈化,提標提優,減少或避免尾水直接排入長江。
 
  (4)完善園區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災難應急預案,制定園區環境風險防控實施方案,完成沿江沿岸化工園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加強日常演練。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不卡| 国色天香成人网| 女人张开腿让男桶喷水高潮 |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免费尤物| 免费无码精品黄av电影|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 亚洲av网址在线|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99| 公交车大龟廷进我身体里视频| 国产乱子夫妻xx黑人xyx真爽| 免费无遮挡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 |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无码福利在线看网站|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流畅| 精品一二三区久久aaa片| 久久香综合精品久久伊人| 久久久无码精品午夜|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真实的国产乱xxxx在线|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在线 一区| 色多多性虎精品无码av|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女人让男人桶30分钟| 深夜放纵内射少妇| 国产女人精品视频国产灰线|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霸乳| 少妇一边呻吟一边说使劲| 久久99精品久久水蜜桃|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日本人牲交bbbxxxx|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老熟妇仑乱一区二区视頻| 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 看成年全黄大色黄大片|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系列中文字幕| 被伴郎的内捧猛烈进出h视频| 真人与拘做受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