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6-30 點擊:次
當前,部分產業園區正積極探索“平臺+園區”實踐,通過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滲透應用,協同提高園區企業數字化轉型水平和園區管委會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為實體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注入強勁動力。
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面連接的重要載體,在賦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也在不斷拓展應用范圍。而產業園區經過多年發展,已成長為帶動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動能轉換的“領頭雁”,并積累了良好轉型基礎和海量應用場景,為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當前,部分產業園區正積極探索“平臺+園區”實踐,通過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滲透應用,協同提高園區企業數字化轉型水平和園區管委會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為實體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注入強勁動力。
一、產業園區正成為工業互聯網平臺普及應用的新一輪主戰場
(一)產業園區是培育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有效抓手
產業園區是我國產業集聚的載體,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小單元”,可有效帶動產業整體的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和模式升級。截至2021年底,我國已建成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69個,生產總值達到15.3萬億元,占全國GDP的13.4%,為各地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產業園區發展建設,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務院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為提升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明了方向。
(二)工業互聯網平臺是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載體
近年來,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從概念框架進入場景落地、垂直深耕的快速發展期。通過實現人、機、物的全面互聯,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制造資源的泛在連接、彈性供給和高效配置提供有效支撐,推動企業生產方式、組織模式和商業范式重構,驅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加快打造以軟件定義、數據驅動、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為特征的新型產業生態。
截至目前,在各級政府部門、研究院所、行業企業等主體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平臺超過150家,接入設備總量已超過7800萬臺(套),平臺賦能效應進一步顯現。
(三)“平臺+園區”是構建產業融合新生態的重要舉措
當前,雖然產業園區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也要看到,產業園區發展仍面臨產業數字化基礎薄弱、精細化管理程度不高、數字化服務資源不充分等問題。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推廣還存在場景覆蓋不全面、規模化推廣難度大等痛點。
積極推動“平臺+園區”融合發展,引導產業園區和應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一方面,可以有效拓展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場景,構建市場主導、需求牽引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融合發展模式,提升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可以加速變革產業園區治理方式、發展方式,提升精細化管理服務水平,對于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平臺+園區”融合發展疊加效應顯著
“平臺+園區”融合發展,可深度結合園區企業和園區管委會重點需求,精準提供涵蓋監測監管、綜合治理、公共服務、專業服務等解決方案的綜合服務體系,為政府治理決策提供“工具箱”,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加速器”,同時也可以為平臺企業完善產品服務提供“練兵場”,支撐打造多方聯動、互促共進的良好產業生態。
(一)從需求看,多方應用意愿日益迫切
一是園區管委會作為園區管理者,希望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提升園區安全生產、能源監管、產業分析等精準治理能力。例如,吳中經開區化工新材料科技產業園分布有大量的化工企業,潛在風險較大,故積極探索基于平臺提升園區工業生產安全的感知、監測、預警、處置和評估能力。
二是平臺企業希望以“平臺+園區”為載體,拓展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場景,推動產品在市場中的應用迭代。例如,藍卓、瑯潤達等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普遍認為產業園區具有大量的共性需求和豐富的應用場景,是檢驗工業互聯網平臺解決方案的最佳場地,可通過實際反饋動態,優化產品體系和商業模式。
三是用戶企業希望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開發場景化解決方案,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例如,金屬冶煉、電子信息等行業的用戶企業在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設備遠程運維、供應鏈管理、全流程質量管控、降低運營成本等方面,具有較為強烈的需求。
(二)從供給看,各類典型實踐不斷涌現
一是面向園區治理決策方面,圍繞安全生產、“雙碳”監測、園區產業分析決策、精準招商等方面涌現了一批優質解決方案。例如,紫光云引擎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開發了數字化智能產業園區平臺,構建“1+3+N”新型園區產業管理服務體系,為政府管理和園區運營提供綜合性智能解決方案。
二是面向企業數字化轉型方面,聚焦設備上云、數字仿真、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運維服務等形成了一批行業典型解決方案。例如,無錫小天鵝電器有限公司基于美云智數MeiCloud平臺,深度整合ERP、QMS、WMS、MES等系統,支撐工廠實現設備自動化、生產透明化、物流智能化、管理移動化和決策數據化。
(三)從成效看,場景賦能轉型效果明顯
工業互聯網平臺在產業園區中的滲透應用,為產業園區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重要技術載體。一方面,用戶企業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以低成本、短時間部署高質量解決方案,高效開展全方位數字化轉型,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園區管委會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動態匯聚園區企業各類信息,精準繪制企業畫像和產業圖譜,有效提升了園區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在政府部門、園區管委會和平臺企業的積極探索下,涌現出一批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產業治理、能耗監管等園區細分場景的優秀試點,并取得良好成效。
三、“平臺+園區”落地應用的典型模式
“平臺+園區”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園區管委會、平臺企業和用戶企業等各類主體,在落地應用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采取不同策略,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
(一)園區管委會優化產業治理,要堅持分類指導園區管委會要結合園區定位和行業特色,明確平臺進園區的典型場景和需求。一是以流程行業為主的產業園區,如化工、石化、冶金等園區,政府具有較強監管屬性,園區通常面臨高效監管實施難、應急滯后、單點防控等困境,此類園區管委會應以安全監管等需求為出發點,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進一步強化園區綜合治理水平。二是以電子行業為主的產業園區,園區管委會要圍繞園區的生活性配套、生產性配套、上下游產業配套等具體需求,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梳理相關產業鏈,提升園區招商引資效率,增強園區發展動力。三是以離散行業、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園區,園區管委會要全面梳理園區內企業的痛點問題和共性需求,挖掘高質量的解決方案,完善供需對接、集采集銷等公共服務機制,加速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園區中的落地應用。
(二)平臺企業推廣解決方案,要堅持差異化運營
平臺企業依據自身優勢和發展特點,積極探索“平臺+園區”推廣運營模式,拓展平臺應用范圍和深度。一方面,對于綜合性強、實力雄厚“雙跨”平臺,可以依據當地政策要求在產業園區成立專業子公司,將成熟的解決方案在產業園區進行市場化普及應用,賦能園區數字化轉型,同時為當地創造財政收入。另一方面,對于面向行業、區域和特定技術領域的特色專業型平臺,可以與本地運營商建立深度合作關系,由平臺企業推動產品在園區應用迭代,由運營商面向園區統籌協調政府支持政策的落地。
(三)用戶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要堅持場景驅動
用戶企業要從實際業務流程出發,切分出各類細分場景,明確不同場景的轉型需求,分步驟推進,逐步實現全面的數字化轉型。一方面,用戶企業要加速工業設備上云,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全面匯聚各類生產設備,并開展狀態監測、故障預警和預測性維護等智能運維服務,優化設備管理方式,有效提高設備的產能利用率。另一方面,用戶企業要開展模式業態創新,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覆蓋企業各部門的數據貫通體系,通過真實業務數據的實時化匯聚、網絡化集成和開放化共享,支撐平臺化設計、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普及應用。
四、推進“平臺+園區”的工作對策
(一)抓試點,打造平臺賦能園區發展高地
一是在有關試點示范遴選中增設國家級工業互聯網賦能示范園區方向,并制定相關工作方案、評價指標和管理辦法等規則制度。二是加強對入選園區的監督考察和動態調整,保障示范園區樹立高質量標桿,輻射帶動更多產業園區建平臺、用平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注重總結示范園區的優秀實踐和先進經驗,分行業、分區域提煉總結有特色、可復制、易推廣的“平臺+園區”發展路徑。
(二)抓標準,推動優質解決方案規模應用
一是推進工業設備上云指南、數據字典等方面的標準化研制工作,破除工業設備、產品和企業之間的數據傳輸障礙。二是圍繞“平臺+園區”的發展階段、效益改進等方面,研制一套科學的評估診斷體系,引導園區管委會、平臺企業和用戶企業開展自對標、自診斷、自優化。三是面向重點行業和區域,梳理“平臺+園區”解決方案需求清單,并匯聚一批有經驗、能落地的解決方案服務商,構建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資源池。
(三)抓對接,構建多方合作共贏長效機制
一是加速政府優惠政策、企業轉型需求、服務商先進產品等信息在產業園區內的快速傳播,充分調動各方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二是支持地方政府、部屬事業單位、平臺企業、用戶企業等主體,組織開展一系列供需對接會等活動,通過政策宣貫、現身說法、免費試用等形式,暢通優質解決方案的供需渠道。三是鼓勵各類主體拓展合作范圍,共同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園區中的滲透應用,驅動園區治理體系現代化和企業數字化轉型。
(四)抓推廣,加速大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一是組織研究機構、高等院校、龍頭企業等共同研制適合產業園區發展的場景數字化解決方案,結合服務券等政府補貼措施,加速解決方案在產業園區內的標準化、規模化落地應用。二是從應用范圍、價值效益等角度出發,梯次推進“平臺+園區”協同發展,樹立典型標桿,引導各類企業積極投入有限資源,深刻重塑業務流程,加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