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園區規劃 >

江西省“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10-24 點擊:

  近日,中共江西省委辦公廳、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江西省“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現將規劃予以公開發布。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建設更具創造力、創新力、競爭力、影響力的文化強省,根據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和《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總體要求
 
  一、發展形勢
 
  江西省“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確定的各項任務順利完成,文化強省建設邁出堅定步伐。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深走實走心,思想根基更加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為弘揚,紅色基因有力傳承,主流輿論不斷壯大,奮進力量極大凝聚。文藝創作生產持續繁榮,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群眾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文化體制改革縱深推進,文化新業態新消費模式加快培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拓展深化,江西故事、江西聲音廣為傳播,江西形象、贛鄱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再創贛鄱文化繁榮發展新輝煌。
 
  “十四五”時期是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開局起步期,也是建設更具創造力、創新力、競爭力、影響力的文化強省的戰略機遇期。隨著新發展格局的加快構建和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江西“四面逢源”的區位優勢、“紅綠古金”文化資源優勢將更加凸顯,“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江西段建設等國家政策平臺疊加的紅利加速釋放,既為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注入了強大動力,也為貫徹落實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對“提升贛鄱文化軟實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工作部署帶來了歷史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媒體新技術日新月異,數字文化經濟蓬勃興起,帶來了文化生產方式和傳播手段深刻變化,為我省打造文化產業發展高地,實現“變道超車”“換車超車”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更加強烈,促進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我們責無旁貸,必須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抓住歷史機遇,順應人民期待,振奮精神鼓干勁,凝心聚力再出發。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文化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固本培元、守正創新,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統籌兼顧、全面推進,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的目標要求,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加快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持之以恒鑄文化之魂、強文化之基、興文化之業,著力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著力提升社會文明程度,著力增強贛鄱文化軟實力,奮力開創新時代贛鄱文化繁榮發展新局面,為攜手書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的精彩華章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社會文化自信充分彰顯,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贛鄱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基本建成在全國更具創造力、創新力、競爭力、影響力的文化強省。
 
  ──先進文化引領力顯著增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進一步鞏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心聚力作用更加凸顯,主流思想輿論更加壯大,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等革命精神更好傳承與弘揚,公民道德素養顯著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大幅提高。
 
  ──文藝精品創作力顯著增強。文藝創作和評價激勵機制進一步健全,各題材作品質量不斷提升,各藝術門類創作更加活躍,部分藝術門類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文化高層次人才不斷涌現,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文藝產品和文化活動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知名品牌。
 
  ──文化服務供給力顯著增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構建,文化設施網絡更加健全,優質文化產品供給不斷豐富,數字文化服務效能和便利度明顯提升,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實、更高質量。
 
  ──文化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總量規模和質量效益雙提升,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進一步健全,文化消費較快增長,市場主體發展壯大,一批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有效實施,一批集聚功能和輻射作用明顯的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基本建成,一批有代表性的贛鄱文化產品和企業品牌成功打造。
 
  ──文化影響力顯著增強。文化資源得到充分挖掘、保護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效凸顯,紅色基因傳承示范區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江西文化標識更加鮮明,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明顯提高,一批國際文化交流合作工程成功打造,江西文化在海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大幅提升。
 
  第二章主要任務
 
  一、深化思想理論武裝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凝心聚魂,引導全省黨員干部群眾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筑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的共同思想基礎。
 
  1.全面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深入人心。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長期重大政治任務,多形式、廣覆蓋抓好學習、宣傳。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等學習制度,多渠道、分層次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培訓。深入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江西實踐研究工程”“江西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理論研究創新工程”“江西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創新基層宣傳宣講手段,常態化開展系列主題專題宣講活動。
 
  專欄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傳播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江西實踐研究工程:系統梳理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江西的生動實踐,在中央“三報一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和《求是》)發表一批有分量、有影響的理論研究成果。
 
  江西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理論研究創新工程:引導青年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江西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每年在學校、企業、農村、社會組織等各領域選拔優秀青年,通過開展理論學習、紅色教育、實踐鍛煉等,構建完備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模式。
 
  2.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持續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續開展“誦讀紅色家書、講述英烈故事”巡演、“紅色走讀”、“紅色、古色、綠色”教育、紅色經典電影進校園等活動,構建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
 
  3.推動江西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加大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力度,實施“省一流學科建設工程”,加快形成傳統學科更具活力,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不斷發展的學科體系,打造一批立足江西實際的重點學科。推進全省重點和特色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加強重點高端智庫和重點培育智庫建設,組建智庫聯盟,舉辦江西智庫峰會,推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江西風格的智庫發展格局。推進學術交流合作平臺建設,打造學術交流、精品出版、社科期刊等品牌。
 
  專欄2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
 
  理論創新工程:重點圍繞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基礎性、原創性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全局性、戰略性的應用對策研究,推出一批有分量、有深度、有說服力的理論研究成果。
 
  一流學科建設工程:持續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按高峰優勢學科、高峰特色學科和潛力發展學科三個層次,推進省一流學科建設,遴選培育一批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的優勢學科,力爭2—3個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行列。加快發展我省新興學科建設,支持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瀕危學科、交叉學科、冷門絕學建設。
 
  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行動:加強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設,力爭3—5個入選國家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鼓勵支持人文社科博士點、碩士點、博士后流動站建設,提高省屬公辦本科院校人文社科碩士點覆蓋面,建設100個省級研究生教育示范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設一批省級重點新型智庫,組建智庫聯盟,每年舉辦“江西智庫峰會”,與中國科學院開展國家級大院大所產業技術及高端人才進江西活動,提升江西智庫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力。
 
  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統籌文明實踐、文明培育、文明創建,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
 
  1.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養成。堅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貫穿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全過程。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各環節。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持續開展“永遠跟黨走”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等系列主題活動。
 
  專欄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
 
  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主題活動:廣泛開展表彰先進、理論研討、主題展覽、主題出版等群眾性宣傳教育活動,營造深厚氛圍。
 
  黨史學習教育: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統籌推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
 
  “禮敬國旗、國歌、英雄”主題活動:規范開展升國旗、奏唱國歌、入黨入團入隊等儀式,完善省級表彰制度,禮贊英雄。
 
  “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為重點,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學校、機關、企業等開展以經典誦讀、節日民俗、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活動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節日活動。
 
  法治宣傳教育:加強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闡釋與宣傳,常態化推進群眾性普法工作,組織策劃“新時代十大法治人物”學習宣傳活動,廣泛開展憲法日活動,深化民法典宣傳。
 
  2.提升公民道德建設水平。深入實施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全面深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廣泛開展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最美家庭”等推薦評議和學習宣傳,唱響“江西好人文化”品牌,推動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學習榜樣成為社會風尚。加快建設誠信社會,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懲戒聯運機制。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深化文娛領域綜合治理。持續推進愛國衛生運動、崇尚節約行動、文明出行活動。
 
  專欄4公民道德建設工程
 
  道德模范評選:評選表彰第八屆、第九屆江西省道德模范,組織推薦全國道德模范,開展道德模范和系列“最美人物”宣傳學習活動。
 
  學雷鋒活動:每年命名一批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和崗位學雷鋒標兵,樹立一批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
 
  唱響“江西好人文化”品牌:舉辦全省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暨“江西好人”發布儀式,組織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定期推薦參評“中國好人”、評議發布“江西好人”,舉辦“江西好人故事會”進基層活動。
 
  社會誠信建設:發布“誠信紅黑榜”,辦好“法媒銀·失信被執行人曝光臺”,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3.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吸引力、感染力。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機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常態化開展“新時代好少年”學習宣傳活動、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活動,拓展青少年課外實踐基地創建。深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有序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改革,加快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推出一批示范課程。選樹一批教學名師和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共青團、少先隊和學生會組織、社團作用,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融入各類社會實踐過程之中,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加強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網格化建設和職工思想政治建設,做好各類群體思想政治工作,加強老年人、殘疾人、低收入人口、留守和困境兒童、失業人員等特殊群體思想政治工作。繁榮發展企業文化,深化政工職稱制度改革。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4.推進精神文明創建。實施文明創建行動計劃,全面提升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質量,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開展“推進移風易俗,促進鄉風文明”行動,遏制陳規陋習,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文明辦網、上網、用網,開展網絡空間文明創建,促進網絡文明建設。
 
  專欄5文明創建工程
 
  文明城市創建:評選表彰第七屆、第八屆江西省文明城市,組織推薦全國文明城市,力爭到2025年一半以上設區市創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其余設區市創評為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文明村鎮創建:評選表彰第七屆、第八屆江西省文明村鎮,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工程,力爭“十四五”時期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占比達到60%。
 
  文明單位創建:評選表彰第十六屆、第十七屆江西省文明單位,強化日常動態管理,開展年度復查。注重在各行各業特別是窗口單位選樹一批創建標兵。
 
  文明家庭創建:評選表彰第三屆江西省文明家庭,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文明校園創建:評選表彰第三屆江西省文明校園,強化創建動態管理,打造立德樹人的堅強陣地。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創建:完善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工作格局,健全督促推進的工作機制,開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新局面。
 
  移風易俗活動: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發揮村規民約、村民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等作用,抵制高價彩禮、厚葬薄養、餐飲浪費等陳規陋習,倡導現代文明新風。
 
  5.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按照有場所、有隊伍、有活動、有項目、有機制的標準,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全覆蓋,按照資源整合到位、體制機制健全、服務群眾精準的要求,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不斷提質擴面、提檔升級。推動優質資源下沉,組織省級以上文明單位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結對共建。健全現代志愿服務體系,普及志愿服務管理平臺應用,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冊、嘉許回饋機制,提升應急志愿服務組織化社會化水平,培育志愿服務品牌,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縣級融媒體中心和“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線上線下融通聯動,促進學習教育、宣傳報道、志愿服務等工作協調聯動。
 
  專欄6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全域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實現縣鄉村全覆蓋,向城市社區、大學校區、工業園區和旅游風景區延伸。
 
  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完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庫,形成“點單—派單—接單—評單”相貫通的工作模式,持續打造志愿服務品牌,提升群眾參與度和社會滿意度。
 
  “新時代宣講師”計劃:匯聚領導干部、專家學者、普通群眾等資源,組建理論政策宣講志愿者隊伍,調動“十百千”宣講團、老兵宣講團、農民講師團、百姓“名嘴”宣講團、青年講師團、紅領巾巡講團等宣講隊伍力量,引導“新時代宣講師”深入基層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開展宣講活動,創立江西“新時代宣講師”大品牌。
 
  三、持續鞏固壯大主流輿論
 
  堅持黨管媒體原則不動搖,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更好地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1.全面構建主流輿論新格局。堅持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全面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堅持移動優先策略,支持江西日報社、江西廣播電視臺和有條件、有實力的市級主流媒體發展壯大,建設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傳播平臺和新媒體傳播品牌。強化與中央媒體的對接合作,提高中央主要媒體播發江西重稿要稿的力度和頻次。健全重大時政報道的信息共享、選題策劃、情況通報、稿件傳播等工作機制。持續建設“微媒體”,提升“微傳播”能力,擴大主流輿論在微信、微博等平臺領域的話語權、影響力。健全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創新新聞發布形式載體,辦好“江西發布”等新媒體平臺,加強對熱點問題的輿論引導。
 
  2.打造全媒體傳播體系。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省市縣全媒體傳播格局。完善“1+2+11+105+N”(省級融媒體中心+“贛鄱云”“贛云”+11個設區市主流媒體+105個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直單位、高校融媒體中心)融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推進省市縣三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推動全省各級融媒體中心信息內容、技術運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不斷完善全省一張網媒體融合發展格局。優化“江西融媒大講堂”培訓機制,探索建立“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完善省融媒體中心功能,提升媒體融合技術支撐能力建設,打造傳播技術高地,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媒體領域的深化運用。鼓勵媒體深度融入文化、旅游、教育、民生、商貿等事業產業,面向基層開展下沉業務服務。
 
  3.建好管好輿論傳播陣地。健全完善新聞機構和新聞記者信息平臺,加強新聞單位和新聞從業人員教育管理,強化行業自律,加強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建設,規范新聞采編秩序。依法加強新興媒體建設管理,開展公共信息平臺和政務新媒體突出問題集中整治。加強網絡暴力和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專項治理,守住網絡空間行為底線。
 
  四、推動文藝創作繁榮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大力扶持優秀文化藝術產品創作生產,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具有江西特色、江西風格的精品力作。
 
  1.推動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梳理江西精神文化圖譜,深入發掘江西特色文化符號,提煉一批具有江西特質的題材,建設并充實省級重點文藝創作題材庫。圍繞建黨100周年,安源路礦工人運動100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暨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95周年,抗戰勝利8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的重點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創作。圍繞鄉村振興,講好新時代江西故事,不斷推出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用文藝精品書寫山鄉巨變、反映新時代江西新氣象、謳歌贛鄱人民的文藝精品。重點打造在海內外有重大影響的精品演藝項目。大力振興地方戲曲,扶持小曲小戲傳承發展,深入推進戲曲進校園。借助新媒體平臺,推動優秀文藝作品多渠道、多平臺、多終端傳播。建設一批鄉村文創體驗基地,深入開展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創作實踐活動。
 
  專欄7文化文藝繁榮工程
 
  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聚焦重大主題、江西特色,積極引進影視、文學等頭部企業和名家,靠大聯強借力講好江西故事。整合資源,重點扶持一批文學、戲劇、電影、電視劇、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等文藝精品。
 
  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工程: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資源,把贛文化元素與現代節目形態、組織結構、制作流程和操作規范有機結合。支持江西廣播電視臺每年推出1—2檔主題節目,支持各地方廣播電視媒體深耕本地內容,打造原創精品節目。精心策劃、推出一批優秀廣播劇作品,重點打造一批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作品。
 
  優秀舞臺藝術繁榮工程:鼓勵省市縣文藝院團“聯盟、聯排、聯演”。鼓勵南昌交響樂團開展商業演出,積極探索職業交響樂團運營“江西模式”。
 
  影視業重點發展工程:組建江西電影集團,加強優秀影視劇劇本扶持引導,統籌規劃我省重要宣傳期和中長期影視劇創作生產,抓好重大現實、重大革命、重大歷史和江西特色文化題材創作生產,力爭到2025年完成重大“江西出品”影視作品。積極推動南昌、上饒和九江等地建設影視基地。
 
  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大力扶持江西瀕危傳統戲曲劇種,支持優秀小曲小戲小劇創作、演出。辦好贛劇、采茶戲等地方特色“戲曲班”,培養江西特色戲曲人才。
 
  2.促進網絡文藝健康發展。支持各地打造網絡文學創作和產業基地,強化對網絡文學、視聽、游戲等行業管理。支持網絡影視、網絡音樂、網絡演出等網絡文藝陣地發展壯大。鼓勵文藝精品通過新媒體載體,多平臺、分片化、個性化傳播。加強對網絡文藝人才的政治引領和團結引導。加強對文化娛樂新業態市場規范管理,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3.完善評價激勵機制。探索科學的文藝創作評價標準,建立文藝作品質量綜合評價機制。完善“江西省優秀文學藝術獎”評獎制度。建立對獲得國家級權威獎項和榮譽的作品、人才的激勵機制。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工作。加強文藝理論和評論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各級文藝評論組織、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積極作用,大力培養文藝評論人才。加大對傳統文藝評論陣地的支持力度,借助互聯網新技術,不斷拓展文藝評論陣地,進一步擴大文藝評論影響力和覆蓋面。加強版權保護。
 
  五、打造革命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高地
 
  深入挖掘和弘揚我省革命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持續擦亮江西厚重的文化底色,全面增強贛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1.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實施紅色精神代代傳工程,高標準建設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示范區。聯合人民日報社、求是雜志社、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等單位共建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加強安源路礦工人運動、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等革命歷史研究。全面開展紅色文化資源普查,統籌推進全省革命文物整體規劃、連片保護、整體展示,加強長征文物、抗戰文物和紅色標語保護展示利用,建設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傳承示范基地。加強在贛中央文物保護、研究、利用工作,建立在贛中央文物檔案數據庫。建設一批“紅色名村”“紅色驛站”,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建設,實施紅色經典出版文化工程。
 
  專欄8紅色精神代代傳工程
 
  重要節點主題活動:圍繞建黨100周年、安源路礦工人運動100周年、“三個95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暨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95周年)、抗戰勝利8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策劃組織相關主題活動。
 
  紅色基因庫建設:對示范基地的陳列品、紀念碑(塔)、出版物、音視頻等進行高精度數據采集,按照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統一標準進行結構化存儲,并以歷史事件、英烈人物、感人故事為線索,對紅色文化數據進行專業化標注、關聯,通過有線電視網絡實現全國聯網。
 
  “百紅工程”:創建一批“紅色名村”“紅色驛站”,遴選一批紅色文物、紅色故事、紅色文藝作品、優秀紅色黨課,推出一批紅色展覽、紅色主題社教活動,培養一批優秀紅色宣講員,打造全國知名的紅色文化傳承創新高地。
 
  2.推進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西段建設。加強規劃布局,推進重點展示園、集中展示帶、特色展示點建設,系統推進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教育培訓等基礎工程。落實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及江西段實施方案,完善管理機制,構建多級聯動、多部門聯合的溝通協調機制。推動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等展陳升級,推進瑞金干部學院、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改擴建等重點項目和長征步道示范段建設。開展長江文化內涵研究,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推動長江九江段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
 
  3.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健全文物資源管理和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建立文物安全檢測預警系統,加強文物資源資產管理。加強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要工業遺址、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珍貴遺產資源保護,加強省級文物保護研究基地建設,提升保護利用水平。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保護利用工程,強化館藏珍貴文物保護。加強文物科技創新,推進古籍保護修復、數字化建設和整理出版。實施“史說江西”文物傳播工程,舉辦“讓文物說話”精品展覽,講好江西文物故事。
 
  4.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開展贛鄱文化資源普查,實施江西文明探源工程,深化江西歷史文化研究闡釋,出版發行《江西文化符號叢書(第二輯)》和多語種版本,拍攝制作系列紀錄片。加強古籍整理、再生性保護和傳承利用,促進古籍數字資源便捷使用和開放共享,推進《江右文庫》編纂出版工程。高標準建設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努力打造國家陶瓷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國際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推動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推進景德鎮御窯廠遺址、萬里茶道申遺工作,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建設江西南方漢代文化研究中心。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工程和智慧化工程,推進實施世界遺產記錄傳播項目,建立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數據庫。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實行搶救性記錄。推進非遺館、非遺展示體驗中心和傳承工作室等建設,打造一批一流博物館。
 
  專欄9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保護利用工程:編制保護(發展)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做好12個歷史文化名城、75個歷史文化街區、17個歷史文化名鎮、99個歷史文化名村、547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
 
  大遺址保護及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工程:推進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景德鎮御窯廠遺址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抓好樟樹吳城遺址(含筑衛城遺址)、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新干大洋洲牛頭城遺址、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等保護利用。
 
  特色博物館群建設工程:實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省贛劇傳承保護展示中心、當代陶瓷藝術博物館及中醫藥、工業遺產、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國有特色博物館建設,推動列入國家大遺址名單的遺址博物館群建設。
 
  一流博物館建設工程:以省博物館為龍頭,打造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御窯博物館等一流博物館,使全省國家一級博物館達到13家。
 
  六、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實效性
 
  堅持補短板、強弱項,不斷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區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惠民利民。
 
  1.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優化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新型城鄉文化空間。完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閱讀空間,鼓勵公共文化機構在城市新區、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服務網點。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機構運行與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相銜接。開展公共文化機構與旅游服務中心功能融合試點,探索“文化場館+旅游服務”新模式。加強市縣兩級檔案館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完成市級平臺與省級平臺對接。加快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公共文化資源整合,鼓勵城市與有條件的學校共建共享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青少年宮等。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進旅游景區,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探索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運營權分離,鼓勵國有文化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運營。
 
  2.提高公共文化數字化水平。推廣“互聯網+公共文化”,建設江西省文化大數據云平臺,推動將相關文化資源納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發展。實施“智慧廣電”工程,推動從“融媒體”走向“智媒體”。加強數字出版、數據庫建設,推進報業、出版數字化轉型。建設智慧圖書館,打造智慧門店和智慧書城。實施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數字建設工程,提升文物數字化水平,推進數字博物館、智慧博物館、區域性文物標本庫房等建設。拓展文化服務新模式,積極開展“云閱讀”“云看展”“云賞劇”等線上文化活動。
 
  3.持續補齊公共文化服務短板。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健全群眾文化供需對接平臺,滿足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需求,培育和發展城鄉文化消費市場。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的群眾文化需求征集、供給目錄發布和服務反饋評價機制,制定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扶持民族民間文化社團組織發展。發揮文化禮堂、鄉村戲臺、文化廣場、非遺傳習場所等文化主題功能空間作用,提高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效能。提升綜合檔案館公共服務能力,實現檔案查詢利用“跨省通辦”和“省內通辦”。
 
  4.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持續推動文化惠民,積極開展特色文化服務,廣泛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打造更多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載體。鼓勵民辦文化場館、經營性文化設施等參與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把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24小時自助城市書屋、地鐵和大型服務區書吧等建設,廣泛開展“書香贛鄱”全民閱讀、“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下基層、“紅色經典進萬村”公益電影放映、“文化進萬家”、大學生暑期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等文化惠民活動。
 
  專欄10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提升工程:高標準建設省文化館、江西藝術職業學院、省贛劇院新院、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當代陶瓷藝術博物館等重大文化場館。推進戲曲、書院等特色文化中心(館)建設。
 
  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工程:實施“智慧廣電”工程,推動廣播電視從“戶戶通”向“人人通”“移動通”“終端通”升級;加快統籌基于5G、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手段和應急廣播、大喇叭等行之有效的應急手段,充分發揮“村村響”作用;推動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數字建設,推動博物館云展覽平臺建設。
 
  群眾性文化品牌建設工程:開展公共文化巡展巡講巡演服務,組織開展“江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審命名,定期開展“贛鄱群星獎”評獎。廣泛開展廣場舞展演、全省性群眾文化調演、“村晚”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開展經典誦讀、閱讀分享、公益音樂會、藝術沙龍、美育課堂、手工藝作坊、街舞、小劇場話劇、紅色經典電影放映等特色文化品牌服務。
 
  七、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做大總量與調優結構、自主培育與招商引進并重,大力實施龍頭企業引領和項目帶動戰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贛鄱文化品牌,建立健全創新驅動、技術先進、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統一開放、繁榮有序、正確導向的文化市場體系,打造文化產業發展高地。
 
  1.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推進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推動文化產業“上云用數賦智”,支持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4K/8K超高清等新技術在文化產業領域的集成應用。加強文化產業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攻關,實施一批具有示范性、帶動性、引領性省級數字文化產業重點項目,打造中部地區領先的數字文化產業創新高地。認定一批引領數字文化發展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構建數字內容創作、品牌運營、人才培訓等全產業鏈服務體系,豐富個性化、定制化、品質化的數字文化產品供給。
 
  專欄11文化科技融合創新工程
 
  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工程:積極推進江西省文化大數據平臺、江右文庫數字化工程、紀錄小康工程建設,建設一批文化體驗園、文化體驗館。
 
  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工程:到2025年,創建2-3家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0家省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豐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文化新業態。
 
  2.推進重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數字出版、數字演藝、數字影視、數字藝術、網絡視聽、動漫游戲等重點數字文化產業,搶占文化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快發展虛擬現實、超高清、可穿戴設備、智能硬件等文化智造產業。做大做強陶瓷創意文化產業,推進陶瓷文化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鞏固陶瓷創意設計之都優勢地位。改造提升傳統工藝美術產業,運用現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推動行業融合創新。大力支持印刷包裝產業向綠色印刷、數字印刷、智能印刷轉型升級。促進演藝娛樂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文化旅游演藝精品,做強做優駐場演出品牌。
 
  3.激發文化市場主體活力。做強做優省出版傳媒集團,推進江西文化演藝發展集團提質增效、江西報業傳媒集團和江西廣電傳媒集團轉型升級,支持骨干文化企業資源整合、并購重組、裂變擴張和跨界融合。促進民營文化企業加快發展,培育文化獨角獸企業,引導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推動文化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強力實施文化企業上市“映山紅行動”,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制機制,推動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有效對接。實施文化企業品牌培育提升計劃。加強文化領域行業協會治理,發揮行業協會服務作用。
 
  專欄12文化產業培大育強工程
 
  重點文化企業培育工程:打造文化產業頭部品牌,鞏固提升“出版贛軍”“演藝贛軍”行業影響力,到2025年,力爭年營業收入過100億元的文化企業達到3家,過50億元達到5家,過10億元達到15家。
 
  “專精特新”企業孵化工程:聚焦數字文化、文化智造、陶瓷創意、工藝美術、印刷包裝、演藝娛樂等重點領域,孵化一批具有高成長性的“瞪羚”企業和高創造性的“獨角獸”企業,培育一批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文化企業。
 
  領軍企業上市示范工程:建立重點擬上市后備文化企業名錄庫,加強對大江傳媒、聯創宏聲、天鍵電聲等基礎較好、積極性高的文化企業上市業務輔導,力爭5家文化企業在國內主板成功上市。
 
  文化與金融融合創新工程:推進省級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省級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創設一批特色文化支行,引導各類產業基金和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
 
  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招引工程:創新招商引資模式,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利用深圳、北京、長三角文博展會及對接粵港澳經貿活動,舉辦文化產業專題招商活動,圍繞數字文化、文化創意、陶瓷創意、工藝美術、文化智造、印刷包裝、節慶用品、文化旅游等8個重點方向,實施招商引資引智行動,努力引進實力強、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的文化企業。
 
  4.打造高能級產業發展平臺。立足文化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差異競爭、聯動發展的現代文化產業集群。強化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服務、引導功能,推動園區(基地)由企業集聚空間向要素資源匯聚和創新發展平臺轉變。依托南昌高新區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培育一批產業特色鮮明、關聯度大、創新能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科技企業。做大做優瓷博會、紅博會等專業會展品牌,支持景德鎮、上饒、鷹潭打造文化會展平臺。支持南昌舉辦全國性電子競技賽事和流量經濟論壇。打造中部電競產業高地。推進景德鎮國家陶瓷版權交易中心建設。完善“文化+”平臺機制,推動文化產業與體育、信息、教育、金融等產業雙向融合發展。構筑鄉村特色文化資源轉化利用平臺,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引導文化產業機構、企業家和創客人才深入鄉村對接幫扶和投資興業。
 
  專欄13文化產業發展平臺提升行動
 
  特色文化產業集群攻堅提升行動:提升文化產業發展集聚度,打造南昌、上饒數字文化產業集群,景德鎮陶瓷創意文化產業集群,贛州、吉安紅色文化產業、智能穿戴產業集群,新余、鷹潭文化智造產業集群,宜春、萍鄉、九江、撫州文化節慶用品、印刷包裝產業、工藝美術產業集群。
 
  文化產業園區(基地)規范提升行動:培育壯大一批品牌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和品牌運營機構,創建1—2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和10個省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
 
  特色文化街區培育提升行動:持續促進文旅商融合,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到2025年,每個縣(市、區)至少培育出1條特色文化街區,重點培育30條文化氛圍濃厚、產業特色鮮明、環境生態優美、商業模式先進、管理規范有序、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具有引領示范帶動作用的省級特色文化街區。
 
  贛鄱文創品質提升行動:依托景德鎮藝術陶瓷,南昌瓷板畫,進賢文港毛筆,新余夏布繡,余江、婺源、廣豐雕刻,黎川、上猶油畫,萬安農民畫,贛州、吉安、撫州、宜春竹制文創等地域文化品牌,打造特色文化創意產品。建立文創產品開發企業聯盟,圍繞海昏侯、滕王閣、鄱陽湖、井岡山等知名文化IP,集中打造“天工開物”特色文創平臺,推動江西特色文化資源轉化利用。
 
  八、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實施文化旅游產業鏈鏈長制,著力打造紅色旅游首選地、最美生態旅游目的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地、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進一步唱響“江西風景獨好”和“嘉游贛”品牌。
 
  1.提升旅游文化內涵。依托文化資源培育旅游產品、提升旅游品位,增強江西文化旅游體驗。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將文化內涵融入景區景點,支持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贛州江南宋城歷史文化旅游區等景區建設。開展“百城百夜文旅消費季”“百團百戲靚景區”等“雙百”系列活動,鼓勵重點景區推出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原創演藝精品。實施紅色旅游提升工程,運用好革命文物等載體,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推動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按景區服務標準改造提升并納入旅游線路。鼓勵文化機構和旅游企業對接合作,將更多贛文化元素融入產品的創意設計、營銷推廣中,強化文化對旅游的內容支撐和提升作用。探索建立景區文化評價制度。
 
  2.發揮旅游載體功能。借助國際國內重大節會和體育賽事等,用好各類景區景點、旅行社、導游、游客等媒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贛鄱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劇院等成為城市旅游的重要“打卡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創建一批全國研學旅行示范基地、國家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基地)、電影拍攝制作基地。充分挖掘名人故居歷史文化價值,建設一批高品質的文化景區。
 
  3.促進深度融合發展。推進文化旅游產品融合、業態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推動鄉村振興、城鄉融合。實施贛鄱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地建設工程,推動農耕文化、書院文化、中醫藥文化、廬陵文化、戲曲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地建設,大力發展工業旅游、鄉村旅游、康養旅游等。推進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九江廬山文化旅游示范區、南昌漢代海昏侯國文化旅游區等建設,打造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客家搖籃”、“北有兵馬俑,南有海昏侯”等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品牌。推動旅游演藝、文化遺產旅游、特色民宿、主題公園等提質升級。支持建設集文化創意、休閑娛樂、教育培訓等于一體的體驗式文化和旅游綜合體,發展文化旅游休閑街區,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專欄14文化和旅游融合工程
 
  發展紅色旅游:建設一批紅色旅游小鎮、紅色旅游街區、紅色旅游產業園等,推動南昌、井岡山、瑞金等地打造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打造長征文化線路紅色研學旅游品牌,延伸長征文化和旅游產業鏈,重點打造于都“長征集結出發地”等線路品牌,發揮中國紅色旅游推廣聯盟的牽引作用,推動全國紅色旅游發展。積極創建國家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打造全國知名紅色教育和紅色旅游品牌。
 
  發展工業旅游:建設一批江西地域風貌的工業旅游目的地,提升景德鎮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園、中航長江設計師產業園、贛坊1969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工業旅游項目。推進德興、大余、于都、瑞昌、貴溪等地的礦業旅游、研學旅游。
 
  發展康養旅游:推動南昌、宜春、上饒爭創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高標準將新余、德興、黎川、婺源等建設成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形成集中醫康養、休閑度假、大型會展、文化體驗、康養民宿于一體的國際康養典范。
 
  發展藝術旅游:打造一批具有特色魅力的藝術文化和旅游體驗地。推動廬山建設成為“中國愛情電影之都”新地標,支持南昌打造“八大山人·豫章盛宴國際城”、撫州打造“中國戲曲之都”、宜春和新余建設為中國版畫基地,圍繞上饒弋陽腔、九江青陽腔、撫州旴河腔和宜黃腔、鄱陽饒河戲、贛南東河戲、采茶戲等劇種唱腔,以及樂平古戲臺等戲曲文化資源,打造戲曲文化體驗地。
 
  發展體育旅游:進一步推動武功山、大覺山、廬山西海、大余丫山等地發展登山、射箭、漂流、帆船、摩托艇等體育旅游,持續開展南昌國際馬拉松賽(英雄馬)、環鄱陽湖自行車賽和鄱陽湖龍舟賽等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賽事。
 
  發展鄉村旅游:以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為重點,發展特色村落文化旅游,加大鄉村旅游風景道、旅游停車場、旅游廁所等設施建設力度。提升民宿住宿水平和服務質量,打造一批具有鮮明文化主題與特色的度假休閑功能的高水平民宿,促進鄉村旅游提質升級。推出一批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路線,創建一批省級鄉村旅游點、旅游風情小鎮和鄉村旅游風光帶。
 
  發展生態旅游:利用好豐富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深入挖掘自然生態的文化內涵,大力發展山岳旅游、水域旅游、鄉村旅游、崖洞溶洞旅游等,加強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地質文化村的保護和建設。推動“山水之樂”向“文化之樂”升級,打造最美生態旅游目的地。
 
  九、擴大贛鄱文化影響力
 
  加快推動江西文化“走出去”,不斷增強贛鄱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提高江西文化的知名度、美譽度,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貢獻江西力量。
 
  1.深化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實施江西“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行動,打造對外文化交流品牌。推動文藝院團、江西特色文化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赴省外、境外演出和展覽。依托世界VR產業大會、紅博會、瓷博會等重大活動,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
 
  2.擴大對外文化貿易和投資。加大對重點文化出口企業和貿易基地的扶持,做強對外文化貿易主體。推動體現江西文化特色的陶瓷、工藝美術、舞臺藝術等走向世界,鼓勵江西版權“走出去”。大力發展數字文化貿易。加大對外文化投資,鼓勵文化企業創新投資方式。培育文化外貿龍頭企業,形成擁有品牌商標和設計專利、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提高江西文化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十、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緊緊圍繞貫徹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聚焦文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構建現代化文化治理體系,提升文化治理能力。
 
  1.健全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堅持和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黨委和政府監管有機結合、宣傳部門有效主導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機制,推進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監管體制機制,持續推進省屬經營性國有文化資產集中統一監管。發揮文聯、社聯、作協、記協等群團組織作用,加強文化類社會組織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減少和下放文化領域具體審批事項,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統計制度,健全統計監測體系。
 
  2.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動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和內部運行機制創新,探索開展國有博物館資產所有權、藏品歸屬權、開放運營權分離改革試點。完善支持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配套措施。健全社會捐助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政策。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推進“一縣一團”“一團一策”,構建以演出為中心環節的運營機制,激發國有文藝院團生機活力。深入推進主流媒體改革,建立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一體化組織架構,構建新型采編流程,形成集約高效的內容生產體系和傳播鏈條。
 
  3.進一步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加強文化企業黨的建設,健全黨委領導和法人治理結構相結合的管理機制,健全完善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推動文化企業創新資產經營運營機制,鼓勵跨地區、跨行業并購重組。穩妥推進文化企業混合所有制、骨干員工持股等改革。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建立健全文化企業重大改革容錯免責機制。深化文化企業工資總額決定機制改革,完善工資與效益聯動機制。完善文化企業薪酬激勵制度,探索建立體現市場規則、效益導向、行業性質的薪酬分配制度和管理模式。完善以業績論英雄的考核制度。
 
  4.創新旅游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發展的部門協同機制,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綜合運用行政區劃調整、管理職能優化、管理機構轉制、國有資產劃轉、發展旅游“飛地經濟”等手段,創新旅游管理機制。深化國有重點景區經營管理體制改革,鼓勵景區所有權與經營權、管理權分離。持續深化廬山、武功山等重點景區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區域合作機制創新,合作共建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與閩粵交界地區、湘贛邊區域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
 
  十一、促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
 
  把握城鄉融合發展規律,推動城鄉文化建設同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等戰略有效銜接,以城帶鄉、以文化人、共建共享,實現城鄉文化協調發展。
 
  1.提升城市文化建設水平。強化各類規劃中文化建設的剛性約束,實施城市文化品質提升行動,在城市更新、社區改造中深入挖掘城市人文底蘊,保護城市歷史遺跡、文化古跡,完善城市文化功能。發展城市主題文化,結合老舊小區和廠房改造、工業遺址等,創新打造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宜居、綠色、人文城市。培育跨區域特色功能區、精品文化帶,著力打造特色文化街區,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鼓勵有實力的文旅企業參與特色文化街區的建設、運營和管理。大力發展夜間經濟,推進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建設,建設旅游消費中心城市。
 
  專欄15新時代城市文化建設
 
  城市文化品質提升行動:建設一批“小而美”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文化廣場、街區史館等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加強城市文化示范建設力度,將景德鎮建設成為全國具有重要示范意義的新型人文城市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陶瓷文化中心城市,支持鷹潭城鄉文化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
 
  2.全面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挖掘利用優勢鄉村文化資源,打造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鄉村文化品牌。加大鄉村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和特色風貌的保護力度,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的傳統格局、歷史風貌、人文環境,維護鄉村文化多樣性。開展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支持鄉村文化團體開展符合鄉村特點的文化活動。盤活鄉村農耕文化、民間文藝和特色鄉村文化資源,培育一批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項目、旅游景區(點),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鄉村旅游。
 
  3.促進城鄉文化融合協調發展。完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推動文化設施按人口密度、結構、需求均衡布局,科學規劃項目建設,逐步形成主城區和中心鎮15分鐘、一般村鎮20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建立城市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幫扶機制,鼓勵和引導政府機關、企業、學校、社區等開展形式多樣的城鄉文化結對共建幫扶活動,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發展。促進城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體育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向鄉村提供網點服務、流動服務,更好滿足農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城鄉文化信息共享網絡建設,促進城鄉信息文化交流,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十二、建設優秀文化贛軍
 
  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優秀文化贛軍。
 
  1.加強政治能力和業務能力建設。落實好新時代好干部標準,堅持選人用人育人正確導向,舉辦高層次人才井岡山研修班,加強宣傳文化干部隊伍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業務訓練,不斷提升宣傳文化干部隊伍的政治能力和業務水平。加強全省宣傳文化藝術人才培訓,依托省內外高校和省外高水平院校、院團,舉辦各類專業人才培訓班,開展全媒體理念和技能培訓,為文化單位、文化企業定向培養人才。深化院校文化藝術、旅游、媒體融合、國際傳播等專業建設,辦好文化發展急需的特色專業。
 
  2.加強領軍人物和專業人才培養。持續開展“才聚江西、智薈贛鄱”等引才活動,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落實新時代“贛鄱工匠”特別是文旅工匠培育工程,開展“雙培雙優計劃”。注重發揮文化名家的傳幫帶作用,重點培養有實力有潛力的中青年專業人才,加強文化人才梯隊建設。健全高層次人才與人才需求單位常態化對接交流機制,組織高層次人才圍繞文化強省重要課題、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開展集體攻關。
 
  3.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按規定配齊配強鄉鎮(街道)黨委宣傳委員、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中心)工作人員,發揮文化鄉賢、民間文化能人等基層各界文化人才作用。組織各類基層文化人才的專業研修、專題講座、崗位練兵、技能競賽、技能提升等活動。大力發展文化志愿者隊伍,讓更多有專業服務力量的人員參與進來。
 
  4.健全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健全完善人才評價標準和機制。探索建立項目評審、人才測評結合的人才評價指標體系,以及人才(項目)投入與產出的績效評估機制,鼓勵文創人才以品牌創新和科研成果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鼓勵國有文化旅游企業探索實施職業經理人制度。探索文化企業建立職務層級、技術職稱和技能等級并行貫通的晉升通道。
 
  第三章保障措施
 
  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加強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深入實施文化強省戰略,把文化建設擺在各級黨委、政府工作更加突出位置,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發揮好省市縣三級文化強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文化體制改革專項小組作用,加強對文化改革發展重大事項的研究和統籌調度,確保本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落地落實。
 
  二、強化政策保障
 
  統籌資金加強文化改革發展支持力度,不斷創新財政投入方式,帶動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文化建設。加強績效管理和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健全完善促進文化改革發展的財政、金融、土地、人才、消費、貿易等“1+N”文化經濟政策體系,落實中央各項支持文化建設的稅收政策。做大做強“文企貸”“文旅貸”等特色產品,建立全產業鏈的金融服務生態體系,探索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對接新機制,加大金融對文化和旅游重點項目、小微文化企業的信貸投放。探索數字文化領域的版權保護,提升文旅創新活力。
 
  三、強化法治保障
 
  推進文化領域法治體制機制建設,推進文化領域法規規章立改廢釋,依法維護人民群眾享有的文化合法權益。深入貫徹《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落實文物保護利用、加強文化市場監督管理等相關法規,建立健全與廣播電視法、文化產業促進法、文物保護法、檔案法等法律相配套的法規制度。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文化從業者和服務對象的法律意識。
 
  四、健全規劃實施機制
 
  強化規劃實施全過程、精細化管理,完善規劃執行、評估、考核等工作體系,提升規劃目標任務的約束力和權威性。對納入規劃的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和重要任務,明確責任主體,細化目標任務,確定完成時限,加強調度督導,推動工作落實。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開展規劃實施年度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確有必要對規劃進行調整時,應按程序報批。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考評,納入黨政領導班子考核,納入年度綜合考評體系,確保全面完成“十四五”文化改革發展目標任務。

 

主頁 > 新聞中心 > 園區規劃 >

江西省“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

2022-10-24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近日,中共江西省委辦公廳、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江西省“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現將規劃予以公開發布。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建設更具創造力、創新力、競爭力、影響力的文化強省,根據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和《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總體要求
 
  一、發展形勢
 
  江西省“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確定的各項任務順利完成,文化強省建設邁出堅定步伐。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深走實走心,思想根基更加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為弘揚,紅色基因有力傳承,主流輿論不斷壯大,奮進力量極大凝聚。文藝創作生產持續繁榮,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群眾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文化體制改革縱深推進,文化新業態新消費模式加快培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拓展深化,江西故事、江西聲音廣為傳播,江西形象、贛鄱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再創贛鄱文化繁榮發展新輝煌。
 
  “十四五”時期是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開局起步期,也是建設更具創造力、創新力、競爭力、影響力的文化強省的戰略機遇期。隨著新發展格局的加快構建和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江西“四面逢源”的區位優勢、“紅綠古金”文化資源優勢將更加凸顯,“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江西段建設等國家政策平臺疊加的紅利加速釋放,既為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注入了強大動力,也為貫徹落實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對“提升贛鄱文化軟實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工作部署帶來了歷史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媒體新技術日新月異,數字文化經濟蓬勃興起,帶來了文化生產方式和傳播手段深刻變化,為我省打造文化產業發展高地,實現“變道超車”“換車超車”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更加強烈,促進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我們責無旁貸,必須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抓住歷史機遇,順應人民期待,振奮精神鼓干勁,凝心聚力再出發。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文化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固本培元、守正創新,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統籌兼顧、全面推進,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的目標要求,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加快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持之以恒鑄文化之魂、強文化之基、興文化之業,著力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著力提升社會文明程度,著力增強贛鄱文化軟實力,奮力開創新時代贛鄱文化繁榮發展新局面,為攜手書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的精彩華章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社會文化自信充分彰顯,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贛鄱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基本建成在全國更具創造力、創新力、競爭力、影響力的文化強省。
 
  ──先進文化引領力顯著增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進一步鞏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心聚力作用更加凸顯,主流思想輿論更加壯大,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等革命精神更好傳承與弘揚,公民道德素養顯著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大幅提高。
 
  ──文藝精品創作力顯著增強。文藝創作和評價激勵機制進一步健全,各題材作品質量不斷提升,各藝術門類創作更加活躍,部分藝術門類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文化高層次人才不斷涌現,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文藝產品和文化活動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知名品牌。
 
  ──文化服務供給力顯著增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構建,文化設施網絡更加健全,優質文化產品供給不斷豐富,數字文化服務效能和便利度明顯提升,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實、更高質量。
 
  ──文化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總量規模和質量效益雙提升,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進一步健全,文化消費較快增長,市場主體發展壯大,一批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有效實施,一批集聚功能和輻射作用明顯的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基本建成,一批有代表性的贛鄱文化產品和企業品牌成功打造。
 
  ──文化影響力顯著增強。文化資源得到充分挖掘、保護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效凸顯,紅色基因傳承示范區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江西文化標識更加鮮明,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明顯提高,一批國際文化交流合作工程成功打造,江西文化在海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大幅提升。
 
  第二章主要任務
 
  一、深化思想理論武裝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凝心聚魂,引導全省黨員干部群眾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筑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的共同思想基礎。
 
  1.全面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深入人心。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長期重大政治任務,多形式、廣覆蓋抓好學習、宣傳。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等學習制度,多渠道、分層次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培訓。深入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江西實踐研究工程”“江西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理論研究創新工程”“江西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創新基層宣傳宣講手段,常態化開展系列主題專題宣講活動。
 
  專欄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傳播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江西實踐研究工程:系統梳理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江西的生動實踐,在中央“三報一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和《求是》)發表一批有分量、有影響的理論研究成果。
 
  江西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理論研究創新工程:引導青年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江西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每年在學校、企業、農村、社會組織等各領域選拔優秀青年,通過開展理論學習、紅色教育、實踐鍛煉等,構建完備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模式。
 
  2.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持續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續開展“誦讀紅色家書、講述英烈故事”巡演、“紅色走讀”、“紅色、古色、綠色”教育、紅色經典電影進校園等活動,構建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
 
  3.推動江西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加大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力度,實施“省一流學科建設工程”,加快形成傳統學科更具活力,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不斷發展的學科體系,打造一批立足江西實際的重點學科。推進全省重點和特色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加強重點高端智庫和重點培育智庫建設,組建智庫聯盟,舉辦江西智庫峰會,推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江西風格的智庫發展格局。推進學術交流合作平臺建設,打造學術交流、精品出版、社科期刊等品牌。
 
  專欄2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
 
  理論創新工程:重點圍繞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基礎性、原創性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全局性、戰略性的應用對策研究,推出一批有分量、有深度、有說服力的理論研究成果。
 
  一流學科建設工程:持續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按高峰優勢學科、高峰特色學科和潛力發展學科三個層次,推進省一流學科建設,遴選培育一批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的優勢學科,力爭2—3個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行列。加快發展我省新興學科建設,支持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瀕危學科、交叉學科、冷門絕學建設。
 
  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行動:加強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設,力爭3—5個入選國家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鼓勵支持人文社科博士點、碩士點、博士后流動站建設,提高省屬公辦本科院校人文社科碩士點覆蓋面,建設100個省級研究生教育示范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設一批省級重點新型智庫,組建智庫聯盟,每年舉辦“江西智庫峰會”,與中國科學院開展國家級大院大所產業技術及高端人才進江西活動,提升江西智庫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力。
 
  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統籌文明實踐、文明培育、文明創建,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
 
  1.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養成。堅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貫穿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全過程。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各環節。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持續開展“永遠跟黨走”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等系列主題活動。
 
  專欄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
 
  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主題活動:廣泛開展表彰先進、理論研討、主題展覽、主題出版等群眾性宣傳教育活動,營造深厚氛圍。
 
  黨史學習教育: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統籌推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
 
  “禮敬國旗、國歌、英雄”主題活動:規范開展升國旗、奏唱國歌、入黨入團入隊等儀式,完善省級表彰制度,禮贊英雄。
 
  “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為重點,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學校、機關、企業等開展以經典誦讀、節日民俗、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活動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節日活動。
 
  法治宣傳教育:加強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闡釋與宣傳,常態化推進群眾性普法工作,組織策劃“新時代十大法治人物”學習宣傳活動,廣泛開展憲法日活動,深化民法典宣傳。
 
  2.提升公民道德建設水平。深入實施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全面深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廣泛開展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最美家庭”等推薦評議和學習宣傳,唱響“江西好人文化”品牌,推動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學習榜樣成為社會風尚。加快建設誠信社會,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懲戒聯運機制。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深化文娛領域綜合治理。持續推進愛國衛生運動、崇尚節約行動、文明出行活動。
 
  專欄4公民道德建設工程
 
  道德模范評選:評選表彰第八屆、第九屆江西省道德模范,組織推薦全國道德模范,開展道德模范和系列“最美人物”宣傳學習活動。
 
  學雷鋒活動:每年命名一批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和崗位學雷鋒標兵,樹立一批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
 
  唱響“江西好人文化”品牌:舉辦全省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暨“江西好人”發布儀式,組織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定期推薦參評“中國好人”、評議發布“江西好人”,舉辦“江西好人故事會”進基層活動。
 
  社會誠信建設:發布“誠信紅黑榜”,辦好“法媒銀·失信被執行人曝光臺”,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3.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吸引力、感染力。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機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常態化開展“新時代好少年”學習宣傳活動、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活動,拓展青少年課外實踐基地創建。深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有序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改革,加快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推出一批示范課程。選樹一批教學名師和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共青團、少先隊和學生會組織、社團作用,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融入各類社會實踐過程之中,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加強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網格化建設和職工思想政治建設,做好各類群體思想政治工作,加強老年人、殘疾人、低收入人口、留守和困境兒童、失業人員等特殊群體思想政治工作。繁榮發展企業文化,深化政工職稱制度改革。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4.推進精神文明創建。實施文明創建行動計劃,全面提升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質量,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開展“推進移風易俗,促進鄉風文明”行動,遏制陳規陋習,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文明辦網、上網、用網,開展網絡空間文明創建,促進網絡文明建設。
 
  專欄5文明創建工程
 
  文明城市創建:評選表彰第七屆、第八屆江西省文明城市,組織推薦全國文明城市,力爭到2025年一半以上設區市創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其余設區市創評為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文明村鎮創建:評選表彰第七屆、第八屆江西省文明村鎮,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工程,力爭“十四五”時期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占比達到60%。
 
  文明單位創建:評選表彰第十六屆、第十七屆江西省文明單位,強化日常動態管理,開展年度復查。注重在各行各業特別是窗口單位選樹一批創建標兵。
 
  文明家庭創建:評選表彰第三屆江西省文明家庭,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文明校園創建:評選表彰第三屆江西省文明校園,強化創建動態管理,打造立德樹人的堅強陣地。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創建:完善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工作格局,健全督促推進的工作機制,開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新局面。
 
  移風易俗活動: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發揮村規民約、村民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等作用,抵制高價彩禮、厚葬薄養、餐飲浪費等陳規陋習,倡導現代文明新風。
 
  5.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按照有場所、有隊伍、有活動、有項目、有機制的標準,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全覆蓋,按照資源整合到位、體制機制健全、服務群眾精準的要求,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不斷提質擴面、提檔升級。推動優質資源下沉,組織省級以上文明單位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結對共建。健全現代志愿服務體系,普及志愿服務管理平臺應用,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冊、嘉許回饋機制,提升應急志愿服務組織化社會化水平,培育志愿服務品牌,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縣級融媒體中心和“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線上線下融通聯動,促進學習教育、宣傳報道、志愿服務等工作協調聯動。
 
  專欄6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全域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實現縣鄉村全覆蓋,向城市社區、大學校區、工業園區和旅游風景區延伸。
 
  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完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庫,形成“點單—派單—接單—評單”相貫通的工作模式,持續打造志愿服務品牌,提升群眾參與度和社會滿意度。
 
  “新時代宣講師”計劃:匯聚領導干部、專家學者、普通群眾等資源,組建理論政策宣講志愿者隊伍,調動“十百千”宣講團、老兵宣講團、農民講師團、百姓“名嘴”宣講團、青年講師團、紅領巾巡講團等宣講隊伍力量,引導“新時代宣講師”深入基層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開展宣講活動,創立江西“新時代宣講師”大品牌。
 
  三、持續鞏固壯大主流輿論
 
  堅持黨管媒體原則不動搖,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更好地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1.全面構建主流輿論新格局。堅持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全面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堅持移動優先策略,支持江西日報社、江西廣播電視臺和有條件、有實力的市級主流媒體發展壯大,建設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傳播平臺和新媒體傳播品牌。強化與中央媒體的對接合作,提高中央主要媒體播發江西重稿要稿的力度和頻次。健全重大時政報道的信息共享、選題策劃、情況通報、稿件傳播等工作機制。持續建設“微媒體”,提升“微傳播”能力,擴大主流輿論在微信、微博等平臺領域的話語權、影響力。健全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創新新聞發布形式載體,辦好“江西發布”等新媒體平臺,加強對熱點問題的輿論引導。
 
  2.打造全媒體傳播體系。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省市縣全媒體傳播格局。完善“1+2+11+105+N”(省級融媒體中心+“贛鄱云”“贛云”+11個設區市主流媒體+105個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直單位、高校融媒體中心)融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推進省市縣三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推動全省各級融媒體中心信息內容、技術運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不斷完善全省一張網媒體融合發展格局。優化“江西融媒大講堂”培訓機制,探索建立“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完善省融媒體中心功能,提升媒體融合技術支撐能力建設,打造傳播技術高地,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媒體領域的深化運用。鼓勵媒體深度融入文化、旅游、教育、民生、商貿等事業產業,面向基層開展下沉業務服務。
 
  3.建好管好輿論傳播陣地。健全完善新聞機構和新聞記者信息平臺,加強新聞單位和新聞從業人員教育管理,強化行業自律,加強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建設,規范新聞采編秩序。依法加強新興媒體建設管理,開展公共信息平臺和政務新媒體突出問題集中整治。加強網絡暴力和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專項治理,守住網絡空間行為底線。
 
  四、推動文藝創作繁榮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大力扶持優秀文化藝術產品創作生產,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具有江西特色、江西風格的精品力作。
 
  1.推動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梳理江西精神文化圖譜,深入發掘江西特色文化符號,提煉一批具有江西特質的題材,建設并充實省級重點文藝創作題材庫。圍繞建黨100周年,安源路礦工人運動100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暨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95周年,抗戰勝利8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的重點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創作。圍繞鄉村振興,講好新時代江西故事,不斷推出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用文藝精品書寫山鄉巨變、反映新時代江西新氣象、謳歌贛鄱人民的文藝精品。重點打造在海內外有重大影響的精品演藝項目。大力振興地方戲曲,扶持小曲小戲傳承發展,深入推進戲曲進校園。借助新媒體平臺,推動優秀文藝作品多渠道、多平臺、多終端傳播。建設一批鄉村文創體驗基地,深入開展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創作實踐活動。
 
  專欄7文化文藝繁榮工程
 
  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聚焦重大主題、江西特色,積極引進影視、文學等頭部企業和名家,靠大聯強借力講好江西故事。整合資源,重點扶持一批文學、戲劇、電影、電視劇、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等文藝精品。
 
  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工程: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資源,把贛文化元素與現代節目形態、組織結構、制作流程和操作規范有機結合。支持江西廣播電視臺每年推出1—2檔主題節目,支持各地方廣播電視媒體深耕本地內容,打造原創精品節目。精心策劃、推出一批優秀廣播劇作品,重點打造一批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作品。
 
  優秀舞臺藝術繁榮工程:鼓勵省市縣文藝院團“聯盟、聯排、聯演”。鼓勵南昌交響樂團開展商業演出,積極探索職業交響樂團運營“江西模式”。
 
  影視業重點發展工程:組建江西電影集團,加強優秀影視劇劇本扶持引導,統籌規劃我省重要宣傳期和中長期影視劇創作生產,抓好重大現實、重大革命、重大歷史和江西特色文化題材創作生產,力爭到2025年完成重大“江西出品”影視作品。積極推動南昌、上饒和九江等地建設影視基地。
 
  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大力扶持江西瀕危傳統戲曲劇種,支持優秀小曲小戲小劇創作、演出。辦好贛劇、采茶戲等地方特色“戲曲班”,培養江西特色戲曲人才。
 
  2.促進網絡文藝健康發展。支持各地打造網絡文學創作和產業基地,強化對網絡文學、視聽、游戲等行業管理。支持網絡影視、網絡音樂、網絡演出等網絡文藝陣地發展壯大。鼓勵文藝精品通過新媒體載體,多平臺、分片化、個性化傳播。加強對網絡文藝人才的政治引領和團結引導。加強對文化娛樂新業態市場規范管理,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3.完善評價激勵機制。探索科學的文藝創作評價標準,建立文藝作品質量綜合評價機制。完善“江西省優秀文學藝術獎”評獎制度。建立對獲得國家級權威獎項和榮譽的作品、人才的激勵機制。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工作。加強文藝理論和評論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各級文藝評論組織、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積極作用,大力培養文藝評論人才。加大對傳統文藝評論陣地的支持力度,借助互聯網新技術,不斷拓展文藝評論陣地,進一步擴大文藝評論影響力和覆蓋面。加強版權保護。
 
  五、打造革命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高地
 
  深入挖掘和弘揚我省革命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持續擦亮江西厚重的文化底色,全面增強贛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1.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實施紅色精神代代傳工程,高標準建設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示范區。聯合人民日報社、求是雜志社、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等單位共建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加強安源路礦工人運動、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等革命歷史研究。全面開展紅色文化資源普查,統籌推進全省革命文物整體規劃、連片保護、整體展示,加強長征文物、抗戰文物和紅色標語保護展示利用,建設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傳承示范基地。加強在贛中央文物保護、研究、利用工作,建立在贛中央文物檔案數據庫。建設一批“紅色名村”“紅色驛站”,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建設,實施紅色經典出版文化工程。
 
  專欄8紅色精神代代傳工程
 
  重要節點主題活動:圍繞建黨100周年、安源路礦工人運動100周年、“三個95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暨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95周年)、抗戰勝利8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策劃組織相關主題活動。
 
  紅色基因庫建設:對示范基地的陳列品、紀念碑(塔)、出版物、音視頻等進行高精度數據采集,按照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統一標準進行結構化存儲,并以歷史事件、英烈人物、感人故事為線索,對紅色文化數據進行專業化標注、關聯,通過有線電視網絡實現全國聯網。
 
  “百紅工程”:創建一批“紅色名村”“紅色驛站”,遴選一批紅色文物、紅色故事、紅色文藝作品、優秀紅色黨課,推出一批紅色展覽、紅色主題社教活動,培養一批優秀紅色宣講員,打造全國知名的紅色文化傳承創新高地。
 
  2.推進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西段建設。加強規劃布局,推進重點展示園、集中展示帶、特色展示點建設,系統推進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教育培訓等基礎工程。落實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及江西段實施方案,完善管理機制,構建多級聯動、多部門聯合的溝通協調機制。推動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等展陳升級,推進瑞金干部學院、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改擴建等重點項目和長征步道示范段建設。開展長江文化內涵研究,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推動長江九江段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
 
  3.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健全文物資源管理和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建立文物安全檢測預警系統,加強文物資源資產管理。加強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要工業遺址、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珍貴遺產資源保護,加強省級文物保護研究基地建設,提升保護利用水平。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保護利用工程,強化館藏珍貴文物保護。加強文物科技創新,推進古籍保護修復、數字化建設和整理出版。實施“史說江西”文物傳播工程,舉辦“讓文物說話”精品展覽,講好江西文物故事。
 
  4.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開展贛鄱文化資源普查,實施江西文明探源工程,深化江西歷史文化研究闡釋,出版發行《江西文化符號叢書(第二輯)》和多語種版本,拍攝制作系列紀錄片。加強古籍整理、再生性保護和傳承利用,促進古籍數字資源便捷使用和開放共享,推進《江右文庫》編纂出版工程。高標準建設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努力打造國家陶瓷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國際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推動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推進景德鎮御窯廠遺址、萬里茶道申遺工作,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建設江西南方漢代文化研究中心。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工程和智慧化工程,推進實施世界遺產記錄傳播項目,建立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數據庫。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實行搶救性記錄。推進非遺館、非遺展示體驗中心和傳承工作室等建設,打造一批一流博物館。
 
  專欄9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保護利用工程:編制保護(發展)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做好12個歷史文化名城、75個歷史文化街區、17個歷史文化名鎮、99個歷史文化名村、547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
 
  大遺址保護及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工程:推進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景德鎮御窯廠遺址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抓好樟樹吳城遺址(含筑衛城遺址)、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新干大洋洲牛頭城遺址、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等保護利用。
 
  特色博物館群建設工程:實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省贛劇傳承保護展示中心、當代陶瓷藝術博物館及中醫藥、工業遺產、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國有特色博物館建設,推動列入國家大遺址名單的遺址博物館群建設。
 
  一流博物館建設工程:以省博物館為龍頭,打造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御窯博物館等一流博物館,使全省國家一級博物館達到13家。
 
  六、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實效性
 
  堅持補短板、強弱項,不斷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區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惠民利民。
 
  1.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優化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新型城鄉文化空間。完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閱讀空間,鼓勵公共文化機構在城市新區、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服務網點。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機構運行與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相銜接。開展公共文化機構與旅游服務中心功能融合試點,探索“文化場館+旅游服務”新模式。加強市縣兩級檔案館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完成市級平臺與省級平臺對接。加快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公共文化資源整合,鼓勵城市與有條件的學校共建共享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青少年宮等。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進旅游景區,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探索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運營權分離,鼓勵國有文化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運營。
 
  2.提高公共文化數字化水平。推廣“互聯網+公共文化”,建設江西省文化大數據云平臺,推動將相關文化資源納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發展。實施“智慧廣電”工程,推動從“融媒體”走向“智媒體”。加強數字出版、數據庫建設,推進報業、出版數字化轉型。建設智慧圖書館,打造智慧門店和智慧書城。實施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數字建設工程,提升文物數字化水平,推進數字博物館、智慧博物館、區域性文物標本庫房等建設。拓展文化服務新模式,積極開展“云閱讀”“云看展”“云賞劇”等線上文化活動。
 
  3.持續補齊公共文化服務短板。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健全群眾文化供需對接平臺,滿足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需求,培育和發展城鄉文化消費市場。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的群眾文化需求征集、供給目錄發布和服務反饋評價機制,制定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扶持民族民間文化社團組織發展。發揮文化禮堂、鄉村戲臺、文化廣場、非遺傳習場所等文化主題功能空間作用,提高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效能。提升綜合檔案館公共服務能力,實現檔案查詢利用“跨省通辦”和“省內通辦”。
 
  4.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持續推動文化惠民,積極開展特色文化服務,廣泛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打造更多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載體。鼓勵民辦文化場館、經營性文化設施等參與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把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24小時自助城市書屋、地鐵和大型服務區書吧等建設,廣泛開展“書香贛鄱”全民閱讀、“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下基層、“紅色經典進萬村”公益電影放映、“文化進萬家”、大學生暑期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等文化惠民活動。
 
  專欄10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提升工程:高標準建設省文化館、江西藝術職業學院、省贛劇院新院、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當代陶瓷藝術博物館等重大文化場館。推進戲曲、書院等特色文化中心(館)建設。
 
  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工程:實施“智慧廣電”工程,推動廣播電視從“戶戶通”向“人人通”“移動通”“終端通”升級;加快統籌基于5G、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手段和應急廣播、大喇叭等行之有效的應急手段,充分發揮“村村響”作用;推動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數字建設,推動博物館云展覽平臺建設。
 
  群眾性文化品牌建設工程:開展公共文化巡展巡講巡演服務,組織開展“江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審命名,定期開展“贛鄱群星獎”評獎。廣泛開展廣場舞展演、全省性群眾文化調演、“村晚”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開展經典誦讀、閱讀分享、公益音樂會、藝術沙龍、美育課堂、手工藝作坊、街舞、小劇場話劇、紅色經典電影放映等特色文化品牌服務。
 
  七、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做大總量與調優結構、自主培育與招商引進并重,大力實施龍頭企業引領和項目帶動戰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贛鄱文化品牌,建立健全創新驅動、技術先進、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統一開放、繁榮有序、正確導向的文化市場體系,打造文化產業發展高地。
 
  1.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推進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推動文化產業“上云用數賦智”,支持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4K/8K超高清等新技術在文化產業領域的集成應用。加強文化產業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攻關,實施一批具有示范性、帶動性、引領性省級數字文化產業重點項目,打造中部地區領先的數字文化產業創新高地。認定一批引領數字文化發展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構建數字內容創作、品牌運營、人才培訓等全產業鏈服務體系,豐富個性化、定制化、品質化的數字文化產品供給。
 
  專欄11文化科技融合創新工程
 
  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工程:積極推進江西省文化大數據平臺、江右文庫數字化工程、紀錄小康工程建設,建設一批文化體驗園、文化體驗館。
 
  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工程:到2025年,創建2-3家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0家省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豐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文化新業態。
 
  2.推進重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數字出版、數字演藝、數字影視、數字藝術、網絡視聽、動漫游戲等重點數字文化產業,搶占文化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快發展虛擬現實、超高清、可穿戴設備、智能硬件等文化智造產業。做大做強陶瓷創意文化產業,推進陶瓷文化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鞏固陶瓷創意設計之都優勢地位。改造提升傳統工藝美術產業,運用現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推動行業融合創新。大力支持印刷包裝產業向綠色印刷、數字印刷、智能印刷轉型升級。促進演藝娛樂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文化旅游演藝精品,做強做優駐場演出品牌。
 
  3.激發文化市場主體活力。做強做優省出版傳媒集團,推進江西文化演藝發展集團提質增效、江西報業傳媒集團和江西廣電傳媒集團轉型升級,支持骨干文化企業資源整合、并購重組、裂變擴張和跨界融合。促進民營文化企業加快發展,培育文化獨角獸企業,引導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推動文化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強力實施文化企業上市“映山紅行動”,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制機制,推動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有效對接。實施文化企業品牌培育提升計劃。加強文化領域行業協會治理,發揮行業協會服務作用。
 
  專欄12文化產業培大育強工程
 
  重點文化企業培育工程:打造文化產業頭部品牌,鞏固提升“出版贛軍”“演藝贛軍”行業影響力,到2025年,力爭年營業收入過100億元的文化企業達到3家,過50億元達到5家,過10億元達到15家。
 
  “專精特新”企業孵化工程:聚焦數字文化、文化智造、陶瓷創意、工藝美術、印刷包裝、演藝娛樂等重點領域,孵化一批具有高成長性的“瞪羚”企業和高創造性的“獨角獸”企業,培育一批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文化企業。
 
  領軍企業上市示范工程:建立重點擬上市后備文化企業名錄庫,加強對大江傳媒、聯創宏聲、天鍵電聲等基礎較好、積極性高的文化企業上市業務輔導,力爭5家文化企業在國內主板成功上市。
 
  文化與金融融合創新工程:推進省級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省級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創設一批特色文化支行,引導各類產業基金和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
 
  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招引工程:創新招商引資模式,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利用深圳、北京、長三角文博展會及對接粵港澳經貿活動,舉辦文化產業專題招商活動,圍繞數字文化、文化創意、陶瓷創意、工藝美術、文化智造、印刷包裝、節慶用品、文化旅游等8個重點方向,實施招商引資引智行動,努力引進實力強、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的文化企業。
 
  4.打造高能級產業發展平臺。立足文化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差異競爭、聯動發展的現代文化產業集群。強化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服務、引導功能,推動園區(基地)由企業集聚空間向要素資源匯聚和創新發展平臺轉變。依托南昌高新區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培育一批產業特色鮮明、關聯度大、創新能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科技企業。做大做優瓷博會、紅博會等專業會展品牌,支持景德鎮、上饒、鷹潭打造文化會展平臺。支持南昌舉辦全國性電子競技賽事和流量經濟論壇。打造中部電競產業高地。推進景德鎮國家陶瓷版權交易中心建設。完善“文化+”平臺機制,推動文化產業與體育、信息、教育、金融等產業雙向融合發展。構筑鄉村特色文化資源轉化利用平臺,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引導文化產業機構、企業家和創客人才深入鄉村對接幫扶和投資興業。
 
  專欄13文化產業發展平臺提升行動
 
  特色文化產業集群攻堅提升行動:提升文化產業發展集聚度,打造南昌、上饒數字文化產業集群,景德鎮陶瓷創意文化產業集群,贛州、吉安紅色文化產業、智能穿戴產業集群,新余、鷹潭文化智造產業集群,宜春、萍鄉、九江、撫州文化節慶用品、印刷包裝產業、工藝美術產業集群。
 
  文化產業園區(基地)規范提升行動:培育壯大一批品牌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和品牌運營機構,創建1—2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和10個省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
 
  特色文化街區培育提升行動:持續促進文旅商融合,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到2025年,每個縣(市、區)至少培育出1條特色文化街區,重點培育30條文化氛圍濃厚、產業特色鮮明、環境生態優美、商業模式先進、管理規范有序、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具有引領示范帶動作用的省級特色文化街區。
 
  贛鄱文創品質提升行動:依托景德鎮藝術陶瓷,南昌瓷板畫,進賢文港毛筆,新余夏布繡,余江、婺源、廣豐雕刻,黎川、上猶油畫,萬安農民畫,贛州、吉安、撫州、宜春竹制文創等地域文化品牌,打造特色文化創意產品。建立文創產品開發企業聯盟,圍繞海昏侯、滕王閣、鄱陽湖、井岡山等知名文化IP,集中打造“天工開物”特色文創平臺,推動江西特色文化資源轉化利用。
 
  八、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實施文化旅游產業鏈鏈長制,著力打造紅色旅游首選地、最美生態旅游目的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地、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進一步唱響“江西風景獨好”和“嘉游贛”品牌。
 
  1.提升旅游文化內涵。依托文化資源培育旅游產品、提升旅游品位,增強江西文化旅游體驗。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將文化內涵融入景區景點,支持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贛州江南宋城歷史文化旅游區等景區建設。開展“百城百夜文旅消費季”“百團百戲靚景區”等“雙百”系列活動,鼓勵重點景區推出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原創演藝精品。實施紅色旅游提升工程,運用好革命文物等載體,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推動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按景區服務標準改造提升并納入旅游線路。鼓勵文化機構和旅游企業對接合作,將更多贛文化元素融入產品的創意設計、營銷推廣中,強化文化對旅游的內容支撐和提升作用。探索建立景區文化評價制度。
 
  2.發揮旅游載體功能。借助國際國內重大節會和體育賽事等,用好各類景區景點、旅行社、導游、游客等媒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贛鄱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劇院等成為城市旅游的重要“打卡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創建一批全國研學旅行示范基地、國家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基地)、電影拍攝制作基地。充分挖掘名人故居歷史文化價值,建設一批高品質的文化景區。
 
  3.促進深度融合發展。推進文化旅游產品融合、業態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推動鄉村振興、城鄉融合。實施贛鄱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地建設工程,推動農耕文化、書院文化、中醫藥文化、廬陵文化、戲曲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地建設,大力發展工業旅游、鄉村旅游、康養旅游等。推進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九江廬山文化旅游示范區、南昌漢代海昏侯國文化旅游區等建設,打造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客家搖籃”、“北有兵馬俑,南有海昏侯”等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品牌。推動旅游演藝、文化遺產旅游、特色民宿、主題公園等提質升級。支持建設集文化創意、休閑娛樂、教育培訓等于一體的體驗式文化和旅游綜合體,發展文化旅游休閑街區,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專欄14文化和旅游融合工程
 
  發展紅色旅游:建設一批紅色旅游小鎮、紅色旅游街區、紅色旅游產業園等,推動南昌、井岡山、瑞金等地打造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打造長征文化線路紅色研學旅游品牌,延伸長征文化和旅游產業鏈,重點打造于都“長征集結出發地”等線路品牌,發揮中國紅色旅游推廣聯盟的牽引作用,推動全國紅色旅游發展。積極創建國家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打造全國知名紅色教育和紅色旅游品牌。
 
  發展工業旅游:建設一批江西地域風貌的工業旅游目的地,提升景德鎮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園、中航長江設計師產業園、贛坊1969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工業旅游項目。推進德興、大余、于都、瑞昌、貴溪等地的礦業旅游、研學旅游。
 
  發展康養旅游:推動南昌、宜春、上饒爭創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高標準將新余、德興、黎川、婺源等建設成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形成集中醫康養、休閑度假、大型會展、文化體驗、康養民宿于一體的國際康養典范。
 
  發展藝術旅游:打造一批具有特色魅力的藝術文化和旅游體驗地。推動廬山建設成為“中國愛情電影之都”新地標,支持南昌打造“八大山人·豫章盛宴國際城”、撫州打造“中國戲曲之都”、宜春和新余建設為中國版畫基地,圍繞上饒弋陽腔、九江青陽腔、撫州旴河腔和宜黃腔、鄱陽饒河戲、贛南東河戲、采茶戲等劇種唱腔,以及樂平古戲臺等戲曲文化資源,打造戲曲文化體驗地。
 
  發展體育旅游:進一步推動武功山、大覺山、廬山西海、大余丫山等地發展登山、射箭、漂流、帆船、摩托艇等體育旅游,持續開展南昌國際馬拉松賽(英雄馬)、環鄱陽湖自行車賽和鄱陽湖龍舟賽等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賽事。
 
  發展鄉村旅游:以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為重點,發展特色村落文化旅游,加大鄉村旅游風景道、旅游停車場、旅游廁所等設施建設力度。提升民宿住宿水平和服務質量,打造一批具有鮮明文化主題與特色的度假休閑功能的高水平民宿,促進鄉村旅游提質升級。推出一批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路線,創建一批省級鄉村旅游點、旅游風情小鎮和鄉村旅游風光帶。
 
  發展生態旅游:利用好豐富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深入挖掘自然生態的文化內涵,大力發展山岳旅游、水域旅游、鄉村旅游、崖洞溶洞旅游等,加強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地質文化村的保護和建設。推動“山水之樂”向“文化之樂”升級,打造最美生態旅游目的地。
 
  九、擴大贛鄱文化影響力
 
  加快推動江西文化“走出去”,不斷增強贛鄱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提高江西文化的知名度、美譽度,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貢獻江西力量。
 
  1.深化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實施江西“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行動,打造對外文化交流品牌。推動文藝院團、江西特色文化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赴省外、境外演出和展覽。依托世界VR產業大會、紅博會、瓷博會等重大活動,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
 
  2.擴大對外文化貿易和投資。加大對重點文化出口企業和貿易基地的扶持,做強對外文化貿易主體。推動體現江西文化特色的陶瓷、工藝美術、舞臺藝術等走向世界,鼓勵江西版權“走出去”。大力發展數字文化貿易。加大對外文化投資,鼓勵文化企業創新投資方式。培育文化外貿龍頭企業,形成擁有品牌商標和設計專利、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提高江西文化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十、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緊緊圍繞貫徹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聚焦文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構建現代化文化治理體系,提升文化治理能力。
 
  1.健全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堅持和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黨委和政府監管有機結合、宣傳部門有效主導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機制,推進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監管體制機制,持續推進省屬經營性國有文化資產集中統一監管。發揮文聯、社聯、作協、記協等群團組織作用,加強文化類社會組織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減少和下放文化領域具體審批事項,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統計制度,健全統計監測體系。
 
  2.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動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和內部運行機制創新,探索開展國有博物館資產所有權、藏品歸屬權、開放運營權分離改革試點。完善支持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配套措施。健全社會捐助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政策。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推進“一縣一團”“一團一策”,構建以演出為中心環節的運營機制,激發國有文藝院團生機活力。深入推進主流媒體改革,建立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一體化組織架構,構建新型采編流程,形成集約高效的內容生產體系和傳播鏈條。
 
  3.進一步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加強文化企業黨的建設,健全黨委領導和法人治理結構相結合的管理機制,健全完善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推動文化企業創新資產經營運營機制,鼓勵跨地區、跨行業并購重組。穩妥推進文化企業混合所有制、骨干員工持股等改革。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建立健全文化企業重大改革容錯免責機制。深化文化企業工資總額決定機制改革,完善工資與效益聯動機制。完善文化企業薪酬激勵制度,探索建立體現市場規則、效益導向、行業性質的薪酬分配制度和管理模式。完善以業績論英雄的考核制度。
 
  4.創新旅游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發展的部門協同機制,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綜合運用行政區劃調整、管理職能優化、管理機構轉制、國有資產劃轉、發展旅游“飛地經濟”等手段,創新旅游管理機制。深化國有重點景區經營管理體制改革,鼓勵景區所有權與經營權、管理權分離。持續深化廬山、武功山等重點景區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區域合作機制創新,合作共建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與閩粵交界地區、湘贛邊區域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
 
  十一、促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
 
  把握城鄉融合發展規律,推動城鄉文化建設同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等戰略有效銜接,以城帶鄉、以文化人、共建共享,實現城鄉文化協調發展。
 
  1.提升城市文化建設水平。強化各類規劃中文化建設的剛性約束,實施城市文化品質提升行動,在城市更新、社區改造中深入挖掘城市人文底蘊,保護城市歷史遺跡、文化古跡,完善城市文化功能。發展城市主題文化,結合老舊小區和廠房改造、工業遺址等,創新打造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宜居、綠色、人文城市。培育跨區域特色功能區、精品文化帶,著力打造特色文化街區,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鼓勵有實力的文旅企業參與特色文化街區的建設、運營和管理。大力發展夜間經濟,推進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建設,建設旅游消費中心城市。
 
  專欄15新時代城市文化建設
 
  城市文化品質提升行動:建設一批“小而美”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文化廣場、街區史館等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加強城市文化示范建設力度,將景德鎮建設成為全國具有重要示范意義的新型人文城市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陶瓷文化中心城市,支持鷹潭城鄉文化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
 
  2.全面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挖掘利用優勢鄉村文化資源,打造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鄉村文化品牌。加大鄉村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和特色風貌的保護力度,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的傳統格局、歷史風貌、人文環境,維護鄉村文化多樣性。開展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支持鄉村文化團體開展符合鄉村特點的文化活動。盤活鄉村農耕文化、民間文藝和特色鄉村文化資源,培育一批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項目、旅游景區(點),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鄉村旅游。
 
  3.促進城鄉文化融合協調發展。完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推動文化設施按人口密度、結構、需求均衡布局,科學規劃項目建設,逐步形成主城區和中心鎮15分鐘、一般村鎮20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建立城市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幫扶機制,鼓勵和引導政府機關、企業、學校、社區等開展形式多樣的城鄉文化結對共建幫扶活動,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發展。促進城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體育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向鄉村提供網點服務、流動服務,更好滿足農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城鄉文化信息共享網絡建設,促進城鄉信息文化交流,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十二、建設優秀文化贛軍
 
  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優秀文化贛軍。
 
  1.加強政治能力和業務能力建設。落實好新時代好干部標準,堅持選人用人育人正確導向,舉辦高層次人才井岡山研修班,加強宣傳文化干部隊伍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業務訓練,不斷提升宣傳文化干部隊伍的政治能力和業務水平。加強全省宣傳文化藝術人才培訓,依托省內外高校和省外高水平院校、院團,舉辦各類專業人才培訓班,開展全媒體理念和技能培訓,為文化單位、文化企業定向培養人才。深化院校文化藝術、旅游、媒體融合、國際傳播等專業建設,辦好文化發展急需的特色專業。
 
  2.加強領軍人物和專業人才培養。持續開展“才聚江西、智薈贛鄱”等引才活動,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落實新時代“贛鄱工匠”特別是文旅工匠培育工程,開展“雙培雙優計劃”。注重發揮文化名家的傳幫帶作用,重點培養有實力有潛力的中青年專業人才,加強文化人才梯隊建設。健全高層次人才與人才需求單位常態化對接交流機制,組織高層次人才圍繞文化強省重要課題、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開展集體攻關。
 
  3.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按規定配齊配強鄉鎮(街道)黨委宣傳委員、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中心)工作人員,發揮文化鄉賢、民間文化能人等基層各界文化人才作用。組織各類基層文化人才的專業研修、專題講座、崗位練兵、技能競賽、技能提升等活動。大力發展文化志愿者隊伍,讓更多有專業服務力量的人員參與進來。
 
  4.健全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健全完善人才評價標準和機制。探索建立項目評審、人才測評結合的人才評價指標體系,以及人才(項目)投入與產出的績效評估機制,鼓勵文創人才以品牌創新和科研成果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鼓勵國有文化旅游企業探索實施職業經理人制度。探索文化企業建立職務層級、技術職稱和技能等級并行貫通的晉升通道。
 
  第三章保障措施
 
  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加強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深入實施文化強省戰略,把文化建設擺在各級黨委、政府工作更加突出位置,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發揮好省市縣三級文化強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文化體制改革專項小組作用,加強對文化改革發展重大事項的研究和統籌調度,確保本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落地落實。
 
  二、強化政策保障
 
  統籌資金加強文化改革發展支持力度,不斷創新財政投入方式,帶動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文化建設。加強績效管理和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健全完善促進文化改革發展的財政、金融、土地、人才、消費、貿易等“1+N”文化經濟政策體系,落實中央各項支持文化建設的稅收政策。做大做強“文企貸”“文旅貸”等特色產品,建立全產業鏈的金融服務生態體系,探索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對接新機制,加大金融對文化和旅游重點項目、小微文化企業的信貸投放。探索數字文化領域的版權保護,提升文旅創新活力。
 
  三、強化法治保障
 
  推進文化領域法治體制機制建設,推進文化領域法規規章立改廢釋,依法維護人民群眾享有的文化合法權益。深入貫徹《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落實文物保護利用、加強文化市場監督管理等相關法規,建立健全與廣播電視法、文化產業促進法、文物保護法、檔案法等法律相配套的法規制度。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文化從業者和服務對象的法律意識。
 
  四、健全規劃實施機制
 
  強化規劃實施全過程、精細化管理,完善規劃執行、評估、考核等工作體系,提升規劃目標任務的約束力和權威性。對納入規劃的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和重要任務,明確責任主體,細化目標任務,確定完成時限,加強調度督導,推動工作落實。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開展規劃實施年度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確有必要對規劃進行調整時,應按程序報批。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考評,納入黨政領導班子考核,納入年度綜合考評體系,確保全面完成“十四五”文化改革發展目標任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ā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一极内射視颍一|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嫩草院一区二区乱码| 宝贝把腿张开我要添你下边动态图|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粉色午夜视频| 巨胸喷奶水www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香蕉成人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av中文无码版| 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 - 百度| 婷婷四虎东京热无码群交双飞视频|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新网站| 国产好爽…又高潮了毛片| 啦啦啦中文在线观看日本| 丁香六月久久婷婷开心|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啦啦啦www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 国产无套内射普通话对白| 亚洲春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欧美熟妇www|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尹人久久相蕉无码| 亚洲av片一区二区三区| 暖暖视频日本在线观看| 边添小泬边狠狠躁视频|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 伊人天天久大香线蕉av色| 日韩精品无码av中文无码版|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四房播播久久 |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