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園區規劃 >

江西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印發《江西省“十四五”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的通知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12-30 點擊:

  江西省“十四五”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
 
  前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的關鍵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可以瞄準農業現代化主攻方向,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對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提出要求、作出部署。
 
  近年來,江西省大力推進發展和改革雙“一號工程”,把發展數字經濟擺在突出位置。作為數字經濟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農村信息化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江西的重要內容,對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關鍵性作用。為全面貫徹落實相關法律、規劃部署要求,推動江西省“十四五”時期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各領域全面融合應用,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江西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發揮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信息和知識的溢出效應、數字技術釋放的普惠效應,在大力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彌合城鄉“數字鴻溝”,發展物聯時代新農業,建設信息時代新農村,培育網絡時代新農民,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向農業農村各領域滲透融合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為“十四五”時期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信息化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近年來,江西省大力支持推動5G、千兆光網、物聯網等新基建向農村地區延伸,目前全省行政村寬帶通網率已達100%,5G加速向農村地區覆蓋,基本實現農村城市“同網同速”;NB-IoT基站建設進展迅速,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達到1496.2萬個;已建成省、市、縣農產品運營中心105家,益農信息社1.4萬家。
 
  智慧農業建設成效顯著。江西智慧農業PPP項目“一云兩中心三平臺”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已上線運行(含試運行)45個子系統,農業大數據網絡基本形成,數據獲取和數據互聯共享的大網基本形成;農業數據云基本建成,可以實現1000T存儲和萬億次計算,可為11個設區市、100個縣(市、區)、10萬家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信息化發展的云端支持;農業指揮調度中心已建成部、省、市、縣四級視頻會議網絡,共接入11個設區市110個農業農村部門會議視頻點,對接市縣農業指揮調度中心63個,實時對接253個現代農業園區生產現場信息。建設了鄱陽湖水生生物保護區監管系統,為保障湖區穩定,保證禁捕退捕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江西12316綜合服務平臺已累計受理各類咨詢用戶近33萬余人次,回復率達100%,發送惠農短信2095萬余條,制作12316廣播節目1400余期,轉接受理假劣農資、農產品質量安全、環境整治事件投訴6224例,推出了12316“一碼找專家”“小碼施肥”“農村人居環境碼上通”“專家微課堂”等系列新媒體“碼上”服務,受眾群體超1300萬人,農民滿意度達99%。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建設加速推進,在全省范圍認定100個省級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企業),并按照每個15萬元的標準進行資金補助。農機信息化進程逐漸加快,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2%,水稻機械化統防統治面積超過4000萬畝;農機接入“贛機惠農”平臺數量已達到23031臺,且已有7000余臺農機裝配有北斗衛星定位系統。
 
  農業農村大數據逐步應用。隨著智慧農業建設深入推進,各業務系統數據正在加速匯集,初步形成了“六個一”(每一畝田、每一頭畜禽、每一輛農機、每一項服務、每一筆交易、每一條關注)的大數據應用,集中展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農機耕種、畜禽養殖、農村服務、農產品電商、農業農村輿情監測等方面的數據采集、分析,并延伸拓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等大數據應用。目前,匯聚了農業物聯網數據1.54億條,動物檢疫數據約1200萬條,土地確權數據約5300萬條,12316綜合服務數據約3000萬條,三農輿情數據約100萬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數據400萬條,農機作業數據約10萬條,贛機惠農系統用戶達23995個,入網農機23026臺,測土配方施肥系統已在58個縣(市、區)推廣使用,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臺受理投訴管護問題23萬余件,OA辦公系統實現了省、市、縣農業農村部門一體化在線辦公。
 
  農產品電商快速發展。江西省內行政村電子商務站點覆蓋率為87.8%,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3.8%;江西省縣域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產品交易總額11.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7%。支持了5個國家級“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建設(信豐縣、萬載縣、遂川縣、黎川縣、橫峰縣),通過對每個試點縣支持建立市場導向的農產品生產體系、加強產地基礎設施建設與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網絡銷售體系、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等,從而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產品運營主體,建立起完善的農產品網絡銷售體系。開展了電商“平臺對接”專項行動,大力實施了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2020年江西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56.01億元,增速高于全國5.8個百分點。
 
  數字鄉村建設方興未艾。深入實施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連續出臺多份文件指導各地區開展數字鄉村建設,4個國家級試點縣(安遠縣、進賢縣、井岡山市、玉山縣)建設先行先試,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涌現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應用場景和典型案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數字鄉村治理實踐,“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向鄉村延伸,“互聯網+黨建”在農村基層全面鋪開。建設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系統平臺,實現了對集體資產的在線管理、審核、監控。江西是全國整省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首批五個試點省之一,益農信息社在廣大農村地區已覆蓋全省88%的行政村,累計為農民提供“買、賣、問、辦”公益、便民服務3000多萬次,帶動農產品交易額約29億元,推動了信息為農服務和農產品有效上行,逐步成為江西農村電商大數據獲取的主要渠道。4個全國宅改試點縣(湖口縣、余江區、大余縣、永豐縣)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3S等信息技術,建設了“智慧宅改”平臺,真正做到農戶足不出戶即可完成宅基地建房等業務的申請和辦理。
 
  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完善了“江西省網上常設技術市場”和全省12316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聚合了多類專業特色服務,不斷吸引更多農村基層的“土專家”“田秀才”積極加入到服務隊伍,以便捷高效專業的在線化服務滿足農民的生產、生活實際需求。在江西省科技計劃項目指南中,加大了對農業信息化、智慧農業、農機裝備等項目領域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快了“贛機惠農”系統應用,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農機補貼等工作中農機與信息化融合,促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現代管理聯合發展。成立了江西省高等學校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已形成農業信息化與智慧農業、物聯網及檢測技術、大數據與計算智能、人工智能與模式識別四大研究方向。成立了江西省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著重建立科學完善的江西省信息安全標準化體系,推動信息安全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制定、修訂,做好信息安全標準化的宣貫和培訓工作。
 
  (二)機遇與挑戰
 
  發展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向縱深演進,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空前活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為全省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消費結構優化升級,消費活力不斷激發,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為全省農業農村信息化提供了市場機遇。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把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部署實施;各地區、各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為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政策環境。
 
  面臨挑戰。一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全省各地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水平參差不齊,部分邊遠農村地區存在網絡信號盲區;二是有效數據應用有待加強,數據資源不足、資源分散、不夠精準等問題普遍存在,用數據支撐生產經營和管理決策的作用不夠;三是數據共享渠道有待暢通,農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不完善,缺乏統一標準和規范體系,數據分散,各物聯網設備或管理平臺之間無法實現共聯共享,信息數據完整性不足、關聯度不高,碎片化嚴重,“信息孤島”“數字壁壘”等現象普遍存在;四是創新能力有待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較為滯后,智能設施裝備適應性較差,缺乏經濟適用的智能化設施設備和技術;五是人才培育有待加強,既懂農業技術又熟悉信息化的跨界型復合型人才緊缺,農業信息化人才體系及隊伍不完善,直接影響“三農”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總書記視察江西提出的“作示范、勇爭先”的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的更高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把鄉村作為落腳點,把農業農村信息化擺在首位,著力發揮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信息和知識的溢出效應、數字技術釋放的普惠效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著力發揮信息化在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基礎支撐作用,繁榮發展鄉村網絡文化,構建鄉村數字治理新體系;著力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培育信息時代新農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二)工作原則
 
  1.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不斷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技術產品創新、融合應用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同時也要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鄉村,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2.需求導向,以人為本。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農業生產、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中的實際需求,推廣經濟適用好用的技術裝備,強化公共信息服務供給,讓廣大農民分享互聯網發展紅利。
 
  3.共建共享,互聯互通。以共建促共享、以互聯促互通,構建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業務工作協作協同的格局,避免重復建設、產生新的信息孤島,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提高資金、數據、設施、系統使用效率。
 
  4.安全可控,有序推進。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強化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守住安全底線,全面提升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堅持求好不求快,科學規劃、試點先行、穩扎穩打,因地制宜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
 
  5.政府主導,多方共建。堅持政府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資金和技術優勢,設立專項資金,謀劃實施一批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換代項目,完善政府主導、市場及社會多方參與的協同推進機制,充分發揮互聯網企業和農業信息化企業的核心作用,鼓勵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廣泛參與,進而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電商直播基地、物流快遞園區等鄉村數字經濟平臺的建設。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省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各領域各環節深度融合,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能力顯著增強。
 
  1.智慧農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以鄉村產業發展為重點,成功打造一批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化、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現代農業園區,培育一批以“贛鄱正品”為重點的農產品網絡化品牌,到2025年,全省農業農村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加快農機裝備數字化改造,開展主要作物無人農場試點,全省智能化農機裝備普及率達到30%以上。建成10個以上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認定省級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企業)300個。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定制農業等鄉村數字化新業態。建設江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推進追溯業務“指尖辦”,農產品質量安全“一網追溯”,全省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全部實現追溯管理。全面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建設,實現涉農縣全覆蓋,培育銷售額超千萬元的農產品產業化運營主體100家。
 
  2.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基本建立
 
  持續完善提升省級智慧農業“123+N”平臺功能,建成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全面實現,大數據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數據要素價值逐步顯現。基本建成農田、種質、農村集體資產、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等基礎數據庫,以及水稻、生豬、漁業、茶葉、柑橘等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建立數據共享開放機制,使涉農數據服務政府決策、服務農戶需要、服務企業開發,加快釋放數據紅利。
 
  3.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數字化成為完善鄉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各設區市和涉農縣“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臺建成率達到100%,形成鄉村數據動態化、場景可視化、應用智能化的管護新模式;“互聯網+政務服務”進一步向鄉村延伸,農村信息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農民數字化素養大幅提升。
 
  4.信息化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農業農村信息化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與產品取得新突破。強化江西省數字鄉村研究院、江西省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江西省高等學校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等技術支撐作用進一步強化,積極推進市、縣數字鄉村平臺升級改造,實現縱向平臺互聯、橫向數據互通。
 
  三、主要任務
 
  (一)發展智慧農業,提升農業生產保障能力
 
  1.發展智慧農田
 
  建設全省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平臺和全省農田建設“一張圖”,集成國土調查數據、耕地質量等級數據、高標準農田建設數據、多源遙感數據等,實現對數據驅動的農田建設項目立項實施、竣工驗收、管護利用等全程動態數字化監管。建設基于物聯網、大數據、智能控制、衛星定位的智慧農田管理測控系統,實現農田灌排水等田間智能作業,構建耕地糧食產能評價、耕地質量監測等一體化輔助決策平臺。
 
  2.發展智慧種植
 
  推進數字育種技術應用,建設數字育種服務平臺,通過數字化、可視化手段完成制種基地資源詳細布局規劃和建設展示,使制種基地資源信息采集、制種計劃管理決策與空間信息管理融為一體,對未來制種生產計劃做出科學合理的分析評價,從而提高制種生產計劃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加快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推動智能感知、分析、控制等技術和裝備在大田種植和設施園藝領域集成應用;加速提升“四情”監測能力和氣象預測預報能力。制定全省農業生產物聯網設備標準,建設智慧農場,推動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術與裝備在生產中的集成應用。引導智慧農場、科研基地、龍頭企業等根據所在區域氣象和水文、土壤、種業、投入品等情況,通過對作物生長態勢監測,對采集的數據加工分析,建立作物生產模型和標準,精準開展農業生產。規劃全省布控監測站點,在重大病蟲害發生源頭區、重發區、流行區和病蟲入侵高風險區實現監測點全區域覆蓋。通過物測與人報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全省范圍內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實現病蟲害數據一個庫、一張網、一幅圖,為防治和預警提供依據。充分利用第三次土壤普查、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有關數據,持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收集全省常用農藥的流通、銷售管理、使用地域、使用量等信息,形成全省各地區農藥使用數據庫。
 
  3.發展智慧畜牧
 
  通過數字育種技術,進一步強化畜禽育種創新能力,加快繁育體系建設,培育江西特色的自主優良品種;堅持“以育種為核心,以數字化平臺為支撐,以全產業鏈運作為手段,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努力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強化畜牧業養殖監管平臺應用,增加全省主要畜禽的直連直報平臺數據采集科目,通過企業數據直報省市縣級平臺,提升畜牧業監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快規模養殖場數字化改造,推進環境感知、精準飼喂、糞污清理、疫病防控等設備智能化升級,推動生產全過程平臺化管理。加強肉蛋奶產能監測,開展行業運行態勢分析和預警。加強動物疾病監測、診斷和防控信息化建設,完善重大動物疫情測報追溯體系,實現重大動物疫情實時監測、風險研判、早期預警和態勢預報。建立疫病專家庫,組建疾病快速診斷聯動機制,及時發現、處理動物疫病,減少養殖場的經濟損失和重大疾病的傳播和擴散風險。升級完善畜牧獸醫綜合信息平臺,推進養殖場數據直聯直報,強化飼料、獸藥監管追溯,實現畜牧業生產、流通、屠宰各環節信息互聯互通。對畜禽產能監測、養殖、屠宰、市場等數據進行精確建模,通過智能化分析,構建畜禽數字化價格監測預警能力,指導畜禽的養殖、繁育、屠宰、流通、補助。
 
  4.發展智慧漁業
 
  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建立遺傳育種信息管理系統、苗種繁育監管系統等,為水產種業選育決策、苗種繁育自動化、管理效率提升等進行賦能。引導龍頭企業、養殖產業園等,采用物聯網環境監控技術,實現對水產養殖各環節、各要素的實時監測,實現全過程的可控管理;通過自動投餌、自動增氧等設備實時監控、遠程操控,有效精準控制養殖環境和養殖過程;推廣應用陸基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生物凈水、流水養魚、精準投喂、魚病防控、集污排污、水質在線監測、物聯網智能管理等技術,實現提質增效提高生產效率,節能減排提升生態效益目標;支持建設水生生物智慧監測系統、十年禁捕信息化系統;建立漁業大數據平臺,對主要的水產品養殖和銷售數據進行收集,通過環境數據采集、市場信息采集和水域管控,動態獲取水產品生產、加工、深加工、市場等數據,向養殖戶、經營者開放市場價格、產品動態、銷量變化等信息,利用智能化分析決策系統,提供水產品價格監測預警服務,指導市場投入產出。
 
  5.發展智能農機
 
  支持大中型農機安裝導航定位、作業監測、自動駕駛等終端,推進北斗智能終端在農機化領域中的應用,提升農機裝備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農機裝備的研究、推廣和應用,加大智能農機裝備人才培育,為農機智能化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組織制定全程機械化智能農場(養殖場)設備配備規范,引導農業生產經營者建立各種形式的全程機械化智能農場(養殖場),加快以機代人步伐,推動農業生產少人化、無人化。建立全省農機化“數、管、服、產、用”管理服務平臺和推廣應用手機APP,為市、縣以及各類農機主體提供數字化服務,實現以農機數據為支撐的作業服務、用油保障、金融支持等農機化應用。
 
  加快農機作業大數據應用,完善農機化管理服務平臺,提升農機鑒定、農機監理、農機購置補貼、農機作業補助核定等管理服務工作信息化水平。推動農機裝備數字化改造,發展耕整地、播種、施肥、灌溉、植保、收獲、初加工等環節的農機精準作業,開展主要作物無人化農場作業試點。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機作業”,推廣農機作業服務供需對接、作業監測、維修診斷、遠程調度等信息化服務,加速全省農機跨市縣租用和流通,實現農機精準調度,提高農機利用率,促進農機共享共用。引導農業產業園區和龍頭企業等推進“無人農場”示范區建設,提升智能農機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占比,實現農業生產無人化或少人化。
 
  (二)推動全產業鏈數字化,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
 
  1.推進農產品加工信息化
 
  加大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與新型農產品加工裝備的結合,實現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與傳統加工業的融合,培育發展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現代加工新模式,研發一批集自動測量、精準控制、智能操作于一體的綠色儲糧、生鮮貯藏、快速預冷、節能干燥、品質調控等初加工技術裝備。推進農產品智能加工,推廣應用智能分揀、無損檢測、包裝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提高加工成套裝備信息化水平。加強農產品加工信息動態監測,探索品種專用、生產定制、產銷對路的精深加工引領生產發展的新模式。實現運行數據、質量體系、制造管理等全程監控,引領加工業逐步向智能化、無人化方向發展,推動傳統農產品加工廠智能化轉型。
 
  2.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
 
  統籌建設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數字化監管平臺、“贛鄱正品”品牌認證體系,實現省、市、縣各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信息互聯互通、資源靈活配置、服務快速協同,為廣大企業提供電子商務一站式服務。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網絡銷售區域特色農產品。持續實施“數商興農”,積極打造“贛鄱正品”品牌體系,支持地方開展特色農產品認證和市場推廣,以品牌化帶動特色產業發展。積極對標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創建規范,認定一批電子商務示范基地、農產品直播示范基地、村播示范基地。充分結合“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建設或升級縣級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打造本地農村電商生態服務體系。設置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和農產品上行直播區,對本地特色產品進行集中展示、直播銷售、跨境電商服務。建立運營服務團隊,提供農產品線上銷售服務和基礎公益性服務,具備為企業、網商、服務商和農戶開展電子商務提供政策咨詢、人員培訓、產品開發等功能。依托農村電商網絡培訓公共服務平臺,采取服務中心集中式培訓、重點村和村級分散式培訓加線上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不定期組織開展農村電商知識教育、推廣應用、電商創業、就業技能培訓、直播帶貨等農村電商專題培訓。
 
  3.推進農產品倉儲物流信息化
 
  健全省、縣(市、區)、鄉(鎮)、村四級物流網絡體系,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一批立足田間地頭、設施功能完善、經濟效益良好、緊密銜接市場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推進省、縣(市、區)、鄉(鎮)、村物流服務站點信息化建設和物流信息終端部署,并與省、設區市物流管理體系形成數據共享,提升農村物流服務時效,降低物流成本。建設縣級農村物流中心、鄉鎮農村物流服務站和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推進鄉鎮運輸服務站的信息化建設和農村物流信息終端部署。開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引導生鮮電商、郵政、快遞企業建設前置倉、分撥倉,配備冷藏和低溫配送設備。
 
  4.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
 
  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實行主體名錄信息化,實施動態管理。探索部省市縣四級風險監測在線化、數字化管理,提升風險預警、專項整治、執法監管的信息化水平。完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功能,推廣應用“承諾達標合格證+追溯碼”模式,努力推動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同時為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提供追溯平臺使用指導、培訓等服務,加強引領農業提質增效。推廣使用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電子誠信檔案,開展信用動態測評和分等分級,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信息化能力。鼓勵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推進“陽光農安”,開展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質量安全控制,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
 
  5.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信息化
 
  鼓勵引導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推進數字化建設,提升數字化水平;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不斷完善休閑農業管理和服務系統功能,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信息資源的匯聚和整合,提升行業監管服務水平。
 
  (三)夯實大數據基礎,提升農業農村管理決策效能
 
  1.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體系
 
  依托省政務云等省內大數據平臺,構建服務“三農”的數據平臺,打造農業農村公共數據中心,全面有效支撐數字鄉村業務和應用。持續推進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數據管理制度,完善數據標準體系,編制數據資源目錄,構建全省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農業農村現行統計監測條件,拓寬遙感監測、物聯網、互聯網等數據渠道,強化農業數據采集,提升數據采集的廣度、深度、時效性和可靠性。深入推進政務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對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進行對接匯聚、加工處理、分類整理,建立農業農村數據資源池。參照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數據的時空基準,構筑農業農村全時空四維數字空間,實現數據精細化可視化的分級展現、直觀對比和動態跟蹤。培育數據交易市場,推動涉農數據要素有效流通。
 
  2.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應用
 
  發揮數據要素價值,加強政府與市場協作,引導各類社會主體開拓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提升數據資源利用水平。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分析通用系統,聚焦種源安全、重要農產品供需平衡、農業防災減災、農產品質量安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宅基地利用、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等重大專題,完善分析預警指標體系,構建智慧分析預測模型集群,為重大決策提供基于大數據的智慧解決方案。建立一批重要農產品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分析應用中心。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對農業農村大數據進行挖掘和創新應用,培育一批大數據服務企業,打造一批大數據服務產品,充分發揮大數據在生產管理、市場營銷、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加強農業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供需平衡分析制度,強化農產品市場信息發布,打造權威、統一的農業信息發布平臺。
 
  3.推動政務信息化能力建設
 
  加強農業農村政務信息系統的規劃設計,充分利用好現有基礎,按照統一硬件設施、底層系統、軟件工具的方式設計總體架構,集約建設、統一運維、共建共享,避免重復建設。優化布局政務信息系統,建立動態清單管理制度,提高信息系統建設、運行和管理效能。加強農業農村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優化網上服務流程,推動農業農村政務服務事項全程電子化辦理。加快推進移動辦公政務信息系統建設,提升公文辦理、行政管理、應急處置等效率。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數據平臺。加快推進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集線索受理、分析、調度、信息交換于一體的農業執法指揮調度平臺。


 

主頁 > 新聞中心 > 園區規劃 >

江西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印發《江西省“十四五”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的通知

2022-12-30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江西省“十四五”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
 
  前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的關鍵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可以瞄準農業現代化主攻方向,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對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提出要求、作出部署。
 
  近年來,江西省大力推進發展和改革雙“一號工程”,把發展數字經濟擺在突出位置。作為數字經濟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農村信息化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江西的重要內容,對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關鍵性作用。為全面貫徹落實相關法律、規劃部署要求,推動江西省“十四五”時期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各領域全面融合應用,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江西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發揮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信息和知識的溢出效應、數字技術釋放的普惠效應,在大力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彌合城鄉“數字鴻溝”,發展物聯時代新農業,建設信息時代新農村,培育網絡時代新農民,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向農業農村各領域滲透融合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為“十四五”時期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信息化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近年來,江西省大力支持推動5G、千兆光網、物聯網等新基建向農村地區延伸,目前全省行政村寬帶通網率已達100%,5G加速向農村地區覆蓋,基本實現農村城市“同網同速”;NB-IoT基站建設進展迅速,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達到1496.2萬個;已建成省、市、縣農產品運營中心105家,益農信息社1.4萬家。
 
  智慧農業建設成效顯著。江西智慧農業PPP項目“一云兩中心三平臺”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已上線運行(含試運行)45個子系統,農業大數據網絡基本形成,數據獲取和數據互聯共享的大網基本形成;農業數據云基本建成,可以實現1000T存儲和萬億次計算,可為11個設區市、100個縣(市、區)、10萬家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信息化發展的云端支持;農業指揮調度中心已建成部、省、市、縣四級視頻會議網絡,共接入11個設區市110個農業農村部門會議視頻點,對接市縣農業指揮調度中心63個,實時對接253個現代農業園區生產現場信息。建設了鄱陽湖水生生物保護區監管系統,為保障湖區穩定,保證禁捕退捕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江西12316綜合服務平臺已累計受理各類咨詢用戶近33萬余人次,回復率達100%,發送惠農短信2095萬余條,制作12316廣播節目1400余期,轉接受理假劣農資、農產品質量安全、環境整治事件投訴6224例,推出了12316“一碼找專家”“小碼施肥”“農村人居環境碼上通”“專家微課堂”等系列新媒體“碼上”服務,受眾群體超1300萬人,農民滿意度達99%。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建設加速推進,在全省范圍認定100個省級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企業),并按照每個15萬元的標準進行資金補助。農機信息化進程逐漸加快,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2%,水稻機械化統防統治面積超過4000萬畝;農機接入“贛機惠農”平臺數量已達到23031臺,且已有7000余臺農機裝配有北斗衛星定位系統。
 
  農業農村大數據逐步應用。隨著智慧農業建設深入推進,各業務系統數據正在加速匯集,初步形成了“六個一”(每一畝田、每一頭畜禽、每一輛農機、每一項服務、每一筆交易、每一條關注)的大數據應用,集中展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農機耕種、畜禽養殖、農村服務、農產品電商、農業農村輿情監測等方面的數據采集、分析,并延伸拓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等大數據應用。目前,匯聚了農業物聯網數據1.54億條,動物檢疫數據約1200萬條,土地確權數據約5300萬條,12316綜合服務數據約3000萬條,三農輿情數據約100萬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數據400萬條,農機作業數據約10萬條,贛機惠農系統用戶達23995個,入網農機23026臺,測土配方施肥系統已在58個縣(市、區)推廣使用,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臺受理投訴管護問題23萬余件,OA辦公系統實現了省、市、縣農業農村部門一體化在線辦公。
 
  農產品電商快速發展。江西省內行政村電子商務站點覆蓋率為87.8%,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3.8%;江西省縣域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產品交易總額11.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7%。支持了5個國家級“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建設(信豐縣、萬載縣、遂川縣、黎川縣、橫峰縣),通過對每個試點縣支持建立市場導向的農產品生產體系、加強產地基礎設施建設與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網絡銷售體系、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等,從而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產品運營主體,建立起完善的農產品網絡銷售體系。開展了電商“平臺對接”專項行動,大力實施了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2020年江西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56.01億元,增速高于全國5.8個百分點。
 
  數字鄉村建設方興未艾。深入實施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連續出臺多份文件指導各地區開展數字鄉村建設,4個國家級試點縣(安遠縣、進賢縣、井岡山市、玉山縣)建設先行先試,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涌現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應用場景和典型案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數字鄉村治理實踐,“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向鄉村延伸,“互聯網+黨建”在農村基層全面鋪開。建設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系統平臺,實現了對集體資產的在線管理、審核、監控。江西是全國整省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首批五個試點省之一,益農信息社在廣大農村地區已覆蓋全省88%的行政村,累計為農民提供“買、賣、問、辦”公益、便民服務3000多萬次,帶動農產品交易額約29億元,推動了信息為農服務和農產品有效上行,逐步成為江西農村電商大數據獲取的主要渠道。4個全國宅改試點縣(湖口縣、余江區、大余縣、永豐縣)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3S等信息技術,建設了“智慧宅改”平臺,真正做到農戶足不出戶即可完成宅基地建房等業務的申請和辦理。
 
  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完善了“江西省網上常設技術市場”和全省12316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聚合了多類專業特色服務,不斷吸引更多農村基層的“土專家”“田秀才”積極加入到服務隊伍,以便捷高效專業的在線化服務滿足農民的生產、生活實際需求。在江西省科技計劃項目指南中,加大了對農業信息化、智慧農業、農機裝備等項目領域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快了“贛機惠農”系統應用,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農機補貼等工作中農機與信息化融合,促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現代管理聯合發展。成立了江西省高等學校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已形成農業信息化與智慧農業、物聯網及檢測技術、大數據與計算智能、人工智能與模式識別四大研究方向。成立了江西省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著重建立科學完善的江西省信息安全標準化體系,推動信息安全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制定、修訂,做好信息安全標準化的宣貫和培訓工作。
 
  (二)機遇與挑戰
 
  發展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向縱深演進,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空前活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為全省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消費結構優化升級,消費活力不斷激發,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為全省農業農村信息化提供了市場機遇。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把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部署實施;各地區、各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為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政策環境。
 
  面臨挑戰。一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全省各地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水平參差不齊,部分邊遠農村地區存在網絡信號盲區;二是有效數據應用有待加強,數據資源不足、資源分散、不夠精準等問題普遍存在,用數據支撐生產經營和管理決策的作用不夠;三是數據共享渠道有待暢通,農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不完善,缺乏統一標準和規范體系,數據分散,各物聯網設備或管理平臺之間無法實現共聯共享,信息數據完整性不足、關聯度不高,碎片化嚴重,“信息孤島”“數字壁壘”等現象普遍存在;四是創新能力有待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較為滯后,智能設施裝備適應性較差,缺乏經濟適用的智能化設施設備和技術;五是人才培育有待加強,既懂農業技術又熟悉信息化的跨界型復合型人才緊缺,農業信息化人才體系及隊伍不完善,直接影響“三農”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總書記視察江西提出的“作示范、勇爭先”的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的更高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把鄉村作為落腳點,把農業農村信息化擺在首位,著力發揮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信息和知識的溢出效應、數字技術釋放的普惠效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著力發揮信息化在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基礎支撐作用,繁榮發展鄉村網絡文化,構建鄉村數字治理新體系;著力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培育信息時代新農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二)工作原則
 
  1.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不斷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技術產品創新、融合應用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同時也要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鄉村,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2.需求導向,以人為本。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農業生產、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中的實際需求,推廣經濟適用好用的技術裝備,強化公共信息服務供給,讓廣大農民分享互聯網發展紅利。
 
  3.共建共享,互聯互通。以共建促共享、以互聯促互通,構建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業務工作協作協同的格局,避免重復建設、產生新的信息孤島,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提高資金、數據、設施、系統使用效率。
 
  4.安全可控,有序推進。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強化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守住安全底線,全面提升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堅持求好不求快,科學規劃、試點先行、穩扎穩打,因地制宜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
 
  5.政府主導,多方共建。堅持政府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資金和技術優勢,設立專項資金,謀劃實施一批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換代項目,完善政府主導、市場及社會多方參與的協同推進機制,充分發揮互聯網企業和農業信息化企業的核心作用,鼓勵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廣泛參與,進而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電商直播基地、物流快遞園區等鄉村數字經濟平臺的建設。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省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各領域各環節深度融合,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能力顯著增強。
 
  1.智慧農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以鄉村產業發展為重點,成功打造一批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化、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現代農業園區,培育一批以“贛鄱正品”為重點的農產品網絡化品牌,到2025年,全省農業農村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加快農機裝備數字化改造,開展主要作物無人農場試點,全省智能化農機裝備普及率達到30%以上。建成10個以上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認定省級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企業)300個。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定制農業等鄉村數字化新業態。建設江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推進追溯業務“指尖辦”,農產品質量安全“一網追溯”,全省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全部實現追溯管理。全面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建設,實現涉農縣全覆蓋,培育銷售額超千萬元的農產品產業化運營主體100家。
 
  2.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基本建立
 
  持續完善提升省級智慧農業“123+N”平臺功能,建成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全面實現,大數據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數據要素價值逐步顯現。基本建成農田、種質、農村集體資產、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等基礎數據庫,以及水稻、生豬、漁業、茶葉、柑橘等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建立數據共享開放機制,使涉農數據服務政府決策、服務農戶需要、服務企業開發,加快釋放數據紅利。
 
  3.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數字化成為完善鄉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各設區市和涉農縣“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臺建成率達到100%,形成鄉村數據動態化、場景可視化、應用智能化的管護新模式;“互聯網+政務服務”進一步向鄉村延伸,農村信息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農民數字化素養大幅提升。
 
  4.信息化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農業農村信息化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與產品取得新突破。強化江西省數字鄉村研究院、江西省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江西省高等學校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等技術支撐作用進一步強化,積極推進市、縣數字鄉村平臺升級改造,實現縱向平臺互聯、橫向數據互通。
 
  三、主要任務
 
  (一)發展智慧農業,提升農業生產保障能力
 
  1.發展智慧農田
 
  建設全省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平臺和全省農田建設“一張圖”,集成國土調查數據、耕地質量等級數據、高標準農田建設數據、多源遙感數據等,實現對數據驅動的農田建設項目立項實施、竣工驗收、管護利用等全程動態數字化監管。建設基于物聯網、大數據、智能控制、衛星定位的智慧農田管理測控系統,實現農田灌排水等田間智能作業,構建耕地糧食產能評價、耕地質量監測等一體化輔助決策平臺。
 
  2.發展智慧種植
 
  推進數字育種技術應用,建設數字育種服務平臺,通過數字化、可視化手段完成制種基地資源詳細布局規劃和建設展示,使制種基地資源信息采集、制種計劃管理決策與空間信息管理融為一體,對未來制種生產計劃做出科學合理的分析評價,從而提高制種生產計劃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加快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推動智能感知、分析、控制等技術和裝備在大田種植和設施園藝領域集成應用;加速提升“四情”監測能力和氣象預測預報能力。制定全省農業生產物聯網設備標準,建設智慧農場,推動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術與裝備在生產中的集成應用。引導智慧農場、科研基地、龍頭企業等根據所在區域氣象和水文、土壤、種業、投入品等情況,通過對作物生長態勢監測,對采集的數據加工分析,建立作物生產模型和標準,精準開展農業生產。規劃全省布控監測站點,在重大病蟲害發生源頭區、重發區、流行區和病蟲入侵高風險區實現監測點全區域覆蓋。通過物測與人報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全省范圍內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實現病蟲害數據一個庫、一張網、一幅圖,為防治和預警提供依據。充分利用第三次土壤普查、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有關數據,持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收集全省常用農藥的流通、銷售管理、使用地域、使用量等信息,形成全省各地區農藥使用數據庫。
 
  3.發展智慧畜牧
 
  通過數字育種技術,進一步強化畜禽育種創新能力,加快繁育體系建設,培育江西特色的自主優良品種;堅持“以育種為核心,以數字化平臺為支撐,以全產業鏈運作為手段,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努力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強化畜牧業養殖監管平臺應用,增加全省主要畜禽的直連直報平臺數據采集科目,通過企業數據直報省市縣級平臺,提升畜牧業監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快規模養殖場數字化改造,推進環境感知、精準飼喂、糞污清理、疫病防控等設備智能化升級,推動生產全過程平臺化管理。加強肉蛋奶產能監測,開展行業運行態勢分析和預警。加強動物疾病監測、診斷和防控信息化建設,完善重大動物疫情測報追溯體系,實現重大動物疫情實時監測、風險研判、早期預警和態勢預報。建立疫病專家庫,組建疾病快速診斷聯動機制,及時發現、處理動物疫病,減少養殖場的經濟損失和重大疾病的傳播和擴散風險。升級完善畜牧獸醫綜合信息平臺,推進養殖場數據直聯直報,強化飼料、獸藥監管追溯,實現畜牧業生產、流通、屠宰各環節信息互聯互通。對畜禽產能監測、養殖、屠宰、市場等數據進行精確建模,通過智能化分析,構建畜禽數字化價格監測預警能力,指導畜禽的養殖、繁育、屠宰、流通、補助。
 
  4.發展智慧漁業
 
  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建立遺傳育種信息管理系統、苗種繁育監管系統等,為水產種業選育決策、苗種繁育自動化、管理效率提升等進行賦能。引導龍頭企業、養殖產業園等,采用物聯網環境監控技術,實現對水產養殖各環節、各要素的實時監測,實現全過程的可控管理;通過自動投餌、自動增氧等設備實時監控、遠程操控,有效精準控制養殖環境和養殖過程;推廣應用陸基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生物凈水、流水養魚、精準投喂、魚病防控、集污排污、水質在線監測、物聯網智能管理等技術,實現提質增效提高生產效率,節能減排提升生態效益目標;支持建設水生生物智慧監測系統、十年禁捕信息化系統;建立漁業大數據平臺,對主要的水產品養殖和銷售數據進行收集,通過環境數據采集、市場信息采集和水域管控,動態獲取水產品生產、加工、深加工、市場等數據,向養殖戶、經營者開放市場價格、產品動態、銷量變化等信息,利用智能化分析決策系統,提供水產品價格監測預警服務,指導市場投入產出。
 
  5.發展智能農機
 
  支持大中型農機安裝導航定位、作業監測、自動駕駛等終端,推進北斗智能終端在農機化領域中的應用,提升農機裝備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農機裝備的研究、推廣和應用,加大智能農機裝備人才培育,為農機智能化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組織制定全程機械化智能農場(養殖場)設備配備規范,引導農業生產經營者建立各種形式的全程機械化智能農場(養殖場),加快以機代人步伐,推動農業生產少人化、無人化。建立全省農機化“數、管、服、產、用”管理服務平臺和推廣應用手機APP,為市、縣以及各類農機主體提供數字化服務,實現以農機數據為支撐的作業服務、用油保障、金融支持等農機化應用。
 
  加快農機作業大數據應用,完善農機化管理服務平臺,提升農機鑒定、農機監理、農機購置補貼、農機作業補助核定等管理服務工作信息化水平。推動農機裝備數字化改造,發展耕整地、播種、施肥、灌溉、植保、收獲、初加工等環節的農機精準作業,開展主要作物無人化農場作業試點。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機作業”,推廣農機作業服務供需對接、作業監測、維修診斷、遠程調度等信息化服務,加速全省農機跨市縣租用和流通,實現農機精準調度,提高農機利用率,促進農機共享共用。引導農業產業園區和龍頭企業等推進“無人農場”示范區建設,提升智能農機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占比,實現農業生產無人化或少人化。
 
  (二)推動全產業鏈數字化,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
 
  1.推進農產品加工信息化
 
  加大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與新型農產品加工裝備的結合,實現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與傳統加工業的融合,培育發展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現代加工新模式,研發一批集自動測量、精準控制、智能操作于一體的綠色儲糧、生鮮貯藏、快速預冷、節能干燥、品質調控等初加工技術裝備。推進農產品智能加工,推廣應用智能分揀、無損檢測、包裝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提高加工成套裝備信息化水平。加強農產品加工信息動態監測,探索品種專用、生產定制、產銷對路的精深加工引領生產發展的新模式。實現運行數據、質量體系、制造管理等全程監控,引領加工業逐步向智能化、無人化方向發展,推動傳統農產品加工廠智能化轉型。
 
  2.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
 
  統籌建設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數字化監管平臺、“贛鄱正品”品牌認證體系,實現省、市、縣各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信息互聯互通、資源靈活配置、服務快速協同,為廣大企業提供電子商務一站式服務。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網絡銷售區域特色農產品。持續實施“數商興農”,積極打造“贛鄱正品”品牌體系,支持地方開展特色農產品認證和市場推廣,以品牌化帶動特色產業發展。積極對標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創建規范,認定一批電子商務示范基地、農產品直播示范基地、村播示范基地。充分結合“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建設或升級縣級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打造本地農村電商生態服務體系。設置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和農產品上行直播區,對本地特色產品進行集中展示、直播銷售、跨境電商服務。建立運營服務團隊,提供農產品線上銷售服務和基礎公益性服務,具備為企業、網商、服務商和農戶開展電子商務提供政策咨詢、人員培訓、產品開發等功能。依托農村電商網絡培訓公共服務平臺,采取服務中心集中式培訓、重點村和村級分散式培訓加線上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不定期組織開展農村電商知識教育、推廣應用、電商創業、就業技能培訓、直播帶貨等農村電商專題培訓。
 
  3.推進農產品倉儲物流信息化
 
  健全省、縣(市、區)、鄉(鎮)、村四級物流網絡體系,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一批立足田間地頭、設施功能完善、經濟效益良好、緊密銜接市場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推進省、縣(市、區)、鄉(鎮)、村物流服務站點信息化建設和物流信息終端部署,并與省、設區市物流管理體系形成數據共享,提升農村物流服務時效,降低物流成本。建設縣級農村物流中心、鄉鎮農村物流服務站和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推進鄉鎮運輸服務站的信息化建設和農村物流信息終端部署。開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引導生鮮電商、郵政、快遞企業建設前置倉、分撥倉,配備冷藏和低溫配送設備。
 
  4.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
 
  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實行主體名錄信息化,實施動態管理。探索部省市縣四級風險監測在線化、數字化管理,提升風險預警、專項整治、執法監管的信息化水平。完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功能,推廣應用“承諾達標合格證+追溯碼”模式,努力推動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同時為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提供追溯平臺使用指導、培訓等服務,加強引領農業提質增效。推廣使用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電子誠信檔案,開展信用動態測評和分等分級,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信息化能力。鼓勵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推進“陽光農安”,開展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質量安全控制,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
 
  5.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信息化
 
  鼓勵引導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推進數字化建設,提升數字化水平;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不斷完善休閑農業管理和服務系統功能,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信息資源的匯聚和整合,提升行業監管服務水平。
 
  (三)夯實大數據基礎,提升農業農村管理決策效能
 
  1.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體系
 
  依托省政務云等省內大數據平臺,構建服務“三農”的數據平臺,打造農業農村公共數據中心,全面有效支撐數字鄉村業務和應用。持續推進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數據管理制度,完善數據標準體系,編制數據資源目錄,構建全省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農業農村現行統計監測條件,拓寬遙感監測、物聯網、互聯網等數據渠道,強化農業數據采集,提升數據采集的廣度、深度、時效性和可靠性。深入推進政務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對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進行對接匯聚、加工處理、分類整理,建立農業農村數據資源池。參照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數據的時空基準,構筑農業農村全時空四維數字空間,實現數據精細化可視化的分級展現、直觀對比和動態跟蹤。培育數據交易市場,推動涉農數據要素有效流通。
 
  2.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應用
 
  發揮數據要素價值,加強政府與市場協作,引導各類社會主體開拓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提升數據資源利用水平。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分析通用系統,聚焦種源安全、重要農產品供需平衡、農業防災減災、農產品質量安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宅基地利用、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等重大專題,完善分析預警指標體系,構建智慧分析預測模型集群,為重大決策提供基于大數據的智慧解決方案。建立一批重要農產品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分析應用中心。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對農業農村大數據進行挖掘和創新應用,培育一批大數據服務企業,打造一批大數據服務產品,充分發揮大數據在生產管理、市場營銷、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加強農業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供需平衡分析制度,強化農產品市場信息發布,打造權威、統一的農業信息發布平臺。
 
  3.推動政務信息化能力建設
 
  加強農業農村政務信息系統的規劃設計,充分利用好現有基礎,按照統一硬件設施、底層系統、軟件工具的方式設計總體架構,集約建設、統一運維、共建共享,避免重復建設。優化布局政務信息系統,建立動態清單管理制度,提高信息系統建設、運行和管理效能。加強農業農村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優化網上服務流程,推動農業農村政務服務事項全程電子化辦理。加快推進移動辦公政務信息系統建設,提升公文辦理、行政管理、應急處置等效率。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數據平臺。加快推進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集線索受理、分析、調度、信息交換于一體的農業執法指揮調度平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乱子伦视频在线看| 小辣椒福利视频精品导航| 国产精品制服丝袜无码|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久熟女老人| 国产乱人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自慰|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97精品依人久久久大香线蕉97| 丝袜足控一区二区三区|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韩日美无码精品无码|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亚洲熟妇av综合网|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免费|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 老熟女五十路乱子交尾中出一区| 日本入室强伦姧bd在线观看| 粗大黑人巨精大战欧美成人| 欧美第一黄网免费网站|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成人网站传媒| 九一九色国产| 日本熟妇厨房xxxxx乱|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色欲| 精品久久久久国产免费| 少妇系列之白嫩人妻| 7777色鬼xxxx欧美色妇|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亚洲国产婷婷香蕉久久久久久|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 日本不卡三区| 成全视频在线观看在线播放| 色婷婷狠狠久久综合五月| 亚洲旡码欧美大片|